鹬蚌相争的故事(精彩3篇)

时间:2018-04-08 02:31:21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鹬蚌相争的故事 篇一

在一个寒冷的冬日,一只鹬和一只蚌在一片沼泽地内相遇了。鹬看到蚌壳内有肥美的肉,便想要将蚌吃掉。而蚌则知道鹬的意图,它紧闭着壳不让鹬靠近。

鹬试图用爪子敲打蚌壳,甚至用嘴巴啄击,但都无济于事。蚌坚持地守护着自己的家园,不愿意成为鹬的美餐。

鹬见自己无法打开蚌壳,便想出了一个诡计。它对蚌说:“我有一个好主意,我们可以一起去找狼来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蚌犹豫了一下,觉得或许狼能帮助它击退鹬,便同意了鹬的提议。

于是,鹬和蚌一起去找到了一只狼。鹬向狼诉说了自己的遭遇,请求狼帮助它吃掉蚌。狼听完后,对鹬说:“你是食肉动物,我才是真正的猎人,我会吃掉你们两个。”

鹬听到这话后,吓得立刻飞走了,而蚌则在原地等待着狼的袭击。狼一口气吃掉了蚌,鹬却因为心存恶意而逃过了一劫。

这则鹬蚌相争的故事告诉我们,勇敢坚持自己的立场是非常重要的。不要因为听信他人的花言巧语而背弃自己的信念,否则可能会落得个两败俱伤的结局。

鹬蚌相争的故事 篇二

在另一个沼泽地里,一只鹬和一只蚌也发生了争斗。鹬看到蚌壳内的美味,便想要将蚌吃掉。它试图用嘴巴啄击蚌壳,用爪子敲打,但都无法打开蚌壳。

蚌一直坚守着自己的壳,不让鹬靠近。但在一次鹬用力啄击蚌壳时,蚌感到疼痛难忍,便轻轻张开了壳一点点。鹬看到机会来了,立刻用力将蚌壳打开,成功地将蚌吃掉。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即使我们坚守自己的立场,也可能会在一时的软弱下被击败。要学会保护自己,不要让别人轻易突破我们的底线。只有坚定地捍卫自己的立场,才能躲过外界的诱惑和危险。

鹬蚌相争的故事 篇三

  鹬蚌相争,指内部争斗不休,互不相让,只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得利。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它的故事及所述的道理吧。

  【鹬蚌相争的故事】

  赵国将要讨伐燕国,苏代(战国时策士,纵横家苏秦的弟弟)替燕国游说赵惠文王,讲了如下的寓言故事:“我来的时候经过易水,恰好看到蚌出来晒太阳。鹬趁机啄蚌的肉,蚌把两扇介壳一闭就夹住了鹬的喙。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有死蚌。’蚌也针锋相对地说:‘今天不出,明天不出(夹住不放),就有死鹬。’两者谁也不肯罢休,这时过来一个渔父把两者一起拎走了。”燕赵相对抗,都搞得很疲劳,我恐怕强大的秦国正在扮演渔父的角色,所以希望大王深思熟虑。惠文王赞同苏代的意见,停止对燕国用兵。

  【故事启示】

  鹬蚌相争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很有趣的道理。

  鹬蚌相争鹬和蚌都想致对方与死地,没有考虑到这样做的后果,大家应该互相谦让,互相礼让,退一步海阔天空吗。问题似乎并不止于此。因为我们不仅要问了:它们为什么会相争呢?这才是问题的根本呀!因为它们都缺乏一颗爱“人”之心,它们只知道爱自己,要消灭对方,结果在不爱对方的、不爱敌人的同时,也不爱了自己,导致了自己的灭亡。这才是故事的深意所在呀!只知道爱自己的人,必然导致自取灭亡,与敌人同归于尽。所以要有爱人之心,而这种爱人之心,又不是出自于对自己有好处的思想,而只是爱对方,哪怕是爱所谓的敌人。爱我们的邻舍,爱我们的敌人,这是圣经当中爱的教导。这才是大爱。无大爱之境的人,不理解这种大爱,只会看到这其中的不可能,而不会看到这其中的可能,不会看到这其中的美的人与自然的和谐之境。教育孩子只止于表面的现象,而看不到其中的爱的教育,不能挖掘其中的爱的教育。那只是很浅表的教育的境界。

  各种纷繁复杂的矛盾斗争中,如果对立的双方相持不下,就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坐收渔利。所以,在生活中应该学会抓住主要矛盾,不能因小失大。它告诉人们:大敌当前,弱小者之间要联合起来,消除矛盾,团结一致,共同对付敌人。处理内部事务也是这样,局部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要服从长远利益,小道理要服从大道理,否则,内部争斗不休,互不相让,只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得利,做事要懂得权衡得失,化解矛盾互相谦让,以免顾此失彼,让别人钻空子。

  附:

  【成语释义】

  鹬蚌相争 ( yù bàng xiāng zhēng )鹬蚌相争鹬蚌相争

  近义词:两虎相斗、渔人得利、两败俱伤、

  反义词:和衷共济、同舟共济

  成语:这则故事后来演化为成语: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成语出处】

  2.1 原文

  鹬蚌相争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惠王曰:"今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qián)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2.2

翻译

  赵国将要讨伐(攻打)燕国,苏代为燕国去游说赵文惠王说:“今天我来,渡过易水时,看到有个河蚌刚刚打开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那就会有死蚌肉吃了。”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就会有只死鹬鸟留在沙滩上。”它们互不相让,渔夫看见了,就把它们俩一起捉走了。现在赵国攻打燕国,燕赵两国长时间相持,对两者都没好处。我担心强大的秦国要成为渔夫了。所以请大王再仔细考虑这件事。”赵惠王说:“好。”于是停止了攻打燕国的计划。

  2.3 注释

  方:刚刚。

  蚌:贝类,软体动物有两个椭圆形介壳,可产珍珠。

  曝(pù):晒(太阳)

  支:支持,即相持、对峙

  鹬:一种水鸟,羽毛呈茶褐色,嘴和腿都细长,常在浅水边或水田中捕食小鱼、昆虫、河蚌等。

  箝:同“钳”,把东西夹住的意思

  喙:嘴,专指鸟兽的嘴。

  雨:这里用作动词,下雨。

  即:就,那就。

  谓:对……说。

  舍:放弃。

  相舍:互相放弃。

  并:一起,一齐,一同。

  禽:同“擒”,捕捉,抓住。

  且:副词,将要。

  过:经过

  弊:同“蔽”,蒙蔽。

  恐:担心。

  为:替,给。 两方为某事争执不下时,往往让第三方胜利。

  今:现在

  惠王:指赵文惠王。

  相支:相持。对峙的意思。

  2.4 战国策

  《战国策》西汉刘向编订的一部史书,记录战国时代游说之士的策略和言论。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史学名著。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共33卷,约12万字。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战国策》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它实际上是当时纵横家游说之辞的汇编,而当时七国的风云变幻,合纵连横,战争绵延,政权更迭,都与谋士献策、智士论辩有关,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鹬蚌相争的故事(精彩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