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传说故事简短(通用6篇)

时间:2012-06-07 04:14:47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中秋节的传说故事简短 篇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中秋节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而中秋节的起源也有着许多美丽的传说故事。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嫦娥奔月的故事。

相传很久以前,有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他拥有一把神奇的玉弓,能射下九个太阳。后羿的妻子嫦娥是一个美丽善良的女子,但她却不快乐,因为后羿为了保护人们却经常不在家。一天,后羿获得了长生不老药,但他不愿离开人间,于是将长生不老药藏在家中。有一天,后羿不在家,嫦娥无意间发现了长生不老药,她忍不住想尝一口,于是一口气吞下了长生不老药。

吞下长生不老药后,嫦娥慢慢变得轻盈飘逸,她的身体开始飘浮起来,最终飞到了月亮上。后羿回家后发现妻子已经不在了,他悲痛欲绝,只能在月光下烧香祭拜。为了怀念嫦娥,后羿每年的中秋节都会烧香拜月,后来人们也效仿后羿,于是中秋节就成了月亮的节日。

嫦娥奔月的故事让人们对中秋节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情感寄托,每年的中秋节,人们都会一家团聚,赏月吃月饼,感受团圆的幸福和美好。

中秋节的传说故事简短 篇二

除了嫦娥奔月的传说外,中秋节还有一个被广为传颂的故事,那就是吴刚砍桂。

相传很久以前,有一个名叫吴刚的人,他是一个勤劳善良的木匠,一天,神仙赠送他一把神斧,让他帮助人们砍伐桂树。吴刚收下神斧后,开始了忙碌的工作,他砍伐了许多桂树,但每次砍下的树却又会奇迹般地重新长回来。

吴刚不明白为什么桂树会长得这么快,于是他决定留在山中观察,直到深夜,他看到了一只仙鹿在桂树旁摇动着角,桂树便又重新长出来了。吴刚顿时明白了,原来是仙鹿在保护桂树。

于是吴刚决定每年的中秋节,留在山中砍桂,为了感谢仙鹿保护桂树,他将砍下的桂树献给月宫。据说,吴刚每年中秋节砍桂的时候,月亮上都会出现一个美丽的仙人,接收他的桂树。

吴刚砍桂的故事也成为了中秋节的一个传统,人们每年中秋节都会砍桂、赏桂、赠桂,以此表达对美好事物的敬仰和感恩之情。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勤劳善良的人会得到神仙的庇护,也让我们明白了中秋节团圆美好的寓意和祝福。

中秋节的传说故事简短 篇三

  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祭月”而来,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

  关于中秋节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嫦娥奔月”的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神话故事中,嫦娥奔月后,众人为了纪念她,于是有了中秋节。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上古时期的《周礼》,“中秋迎寒夜”便是古人崇敬月神祭祀典礼的描写,古代帝王也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中国古人把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部分,农历七、八、九三个月为秋季,八月居秋季当中,因此称为“仲秋”,八月十五又居“仲秋”之中,所以又称“中秋”。中秋节从唐朝发展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中秋节也有“秋节”、“八月节”、“月节”、“月亮节”、“团圆节”、“女儿节”等诸多名称。

  中秋节最早起源于古人对月亮天体的崇拜,古人缺乏对宇宙自然科学现象的认识,将日月这两大天体,视为代表着世界的两极,因此产生了一系列的祭祀活动。月亮遥不可及的神秘色彩,也引发了古人丰富的想象力,“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广寒宫玉蟾”以及“唐明皇游月宫”等神话故事和传说,都是古人丰富现象力的表现。

中秋节的传说故事简短 篇四

  八月十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中秋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其他传统节日一样,也是缓慢发展而来的。随着时代的变迁,在中秋时节,人们对着天上又亮又圆的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更多地被赋予了思念亲人的色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词句贴切地反映了中秋佳节的意义,反映了人们对月圆的祈盼和对相思之人的牵挂。

  1、和谐

  中秋庆贺着期待着丰收,因此也期待着和谐。和者,禾旁加口,人人有饭吃也;谐者,言旁加皆,大家敢讲话也。希望我们的祖国“政通人和”,社会“和谐有序”,外交上要坚持“和平共处”,国与国之间要“和而不同”,干事业要“和衷共济”,处世要“和光同尘”,邻里之间要“和睦相处”,做生意信奉“和气生财”,待人要注意“和蔼可亲”,说话要“和颜悦色”,批评要“和风细雨”,夫妻之间要“和和美美”,等等,不一而足。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追求。中秋佳节阖家团圆、邻里和睦、阶层和合、社区安定、民族团圆、家国和谐、世界大同,其乐融融。正如苏东坡说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张九龄说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2、团圆

  “身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节日是民族凝聚的促进剂,有着强大而又神秘的力量,“团圆”是老子“道法自然”的产物,是“天人合一”哲学理念的高度体现,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价值理念。花好月圆之夜,就是骨肉团圆之时。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从天上的月亮联想到人间团圆,这是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在兵荒马乱、饥馑连年的岁月,白居易一家兄弟姊妹抛家离乡,天各一方。在凄凉的月夜,诗人举首望月,联想到漂泊各地的兄弟姊妹们此时此刻也会像自己一样望月垂泪,共生乡愁,于是写下这情真意切的思亲名句。

  人世间总是离多聚少,流浪天涯的哀愁与人生的失意总是难以避免,因此,追求团圆就不仅仅是一种现实的需要,还是人的一种心理需要。

  3、敬老

  中秋文化传统源远流长,这种文化生发于夏商周之时,并与古代养老实践相结合,可以说是一种敬老、养老文化。《礼记》有言:“凡三王养老皆引年,月令仲秋养衰老,授几杖行,糜粥饮食。”三王指夏禹、商汤和周文王。因为仲秋时节“月至四阴,阴已盛矣。时以阳衰阴盛为秋,人以阳衰阴盛为老。”三王顺应时令,于仲秋举行养老仪式,对身疲力衰的老人,赠予手杖行路,赐以糜粥饮食,体现了对老年人的尊重。

  4、感恩

  中秋节从其最早的含义来看,就是一套礼仪,它体现了当时的人们对于自然界的崇敬,但就更深层次而言,它也表明了人们对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认识,体现了一种对于家庭的重视。

  月是民族和谐、家庭幸福的象征。自古以来,中秋节不仅是小家团圆的日子,更是举国欢庆的时刻。从时令上看,中秋是“秋收节”。当然,现在看来,名义上拜月亮,其实念念不忘的应该是自己的祖先吧,还有就是思念那些远方不能够团圆的亲人们。总之,中秋节,就是团圆节,就是溯宗追远,就是一家团聚的节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中秋节的传说故事简短 篇五

  第一:唐高祖与“祝捷饼”

  月饼传说较流行的观点是在唐朝。唐初,东突厥势力强大,李渊太原起兵时曾向突厥始毕可汗称臣,以换取北方的相对安定。唐朝建立后,突厥一方面支持薛举、刘武周等割据势力,与唐朝分庭抗礼。另一方面,又自恃兵强马壮,不断举兵南下侵扰。为了平定北方外患,唐高祖李渊委任当时著名将领李靖为北征总指挥,反击突厥,最终得胜。

  李靖凯旋之日正好是八月十五,恰巧当晚有吐鲁番人向李渊献饼祝捷。李渊其时正与群臣分享李靖胜利的喜讯,看到圆圆的祝捷饼十分高兴,笑对当空,脱口而出“应将胡饼邀蟾蜍”。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应该邀请月亮之神下凡来,与大家一起分享这可口的胡饼。李渊遂将胡饼分给群臣,君臣一道品尝,赏月。据说,八月十五中秋节吃月饼习俗由此而来,并由宫中传到民间。

  第二:杨贵妃为“月饼”起名

  在早期,人们并不把月饼叫“月饼”,其叫法很多。在唐朝,最流行的叫法自然是胡饼。过去,汉人把生活在中国北方、西方的匈奴、鲜卑、氐、羌、吐蕃、突厥等游牧民族,统称为“胡人”,他们特有的日常食用的面饼,被汉人称为“胡饼”。这种饼圆圆的,糖馅、包以果仁等,很好吃。

  那么,胡饼又是如何改称月饼的?

  有一年中秋节,李隆基和杨贵妃一起吃胡饼赏月,风流成性的李隆基故作风雅,觉得胡饼一名不好听,想改个名字。但起什么名字好呢?一时想不出来。杨贵妃抬头一望,其时高悬空中的一轮圆月,恰如这圆圆的胡饼,遂脱口而出——月饼。李隆基一听,连连拍手叫绝。“月饼”一名,由此叫出来了。

  但这个传说似乎不靠谱,有这样的记载,唐僖宗李儇曾在中秋节赐饼给新科进士,当时此饼并不叫月饼。李儇比李隆基晚生177年,可以肯定在唐代,至少在晚唐,月饼仍不叫月饼的。

  其实,在宋代,人们也不把月饼叫“月饼”,文人喜欢称之为“金饼”。在宋代,中秋吃月饼的风俗尚没有普及,到了元代,中秋吃月饼的风俗才变浓,但多称之为“月糕”。一直到明代,“月饼”才正式定名,中秋节吃月饼风俗也广为流行。

  第三:吃月饼与“杀鞑子”

  在元未,天灾人祸连连,民不聊生,蒙古人对中原汉人的统治也更为严厉。为了奴化汉人,有的地方竟然规定,新娘的初夜权要献给主政当地的蒙古人。当时男人娶媳妇是不敢张扬的,不少男女是“偷婚”,以避免被鞑子知道。为防止汉人造反,还不准民间私藏铁器,十户人家才能有一把菜刀。这些奴化政策,激起了汉人的不满,民间反抗情绪强烈,各地都在酝酿起义,相约“杀鞑子”,推翻元政权。当时公开聚会是行不通的,为了传递统一行动的信号,保证隐秘,南方的朱元璋,即后来的明太祖,便选择八月十五吃月饼的机会,将写有起义信号的纸条包在月饼里,通过这种传递方式,形成了声势浩大的起义势力。

  第四:嫦娥奔月与“不老药”

  嫦娥,原名姮娥,她是神话人物后羿的妻子。到西汉时,为避汉文帝刘恒的讳,而改称“嫦娥”。

  嫦娥奔月有两种版本,一种版本是,嫦娥偷吃不老药奔月:“羿请不死药于西王母,未及服食之,姮娥盗食之,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后羿从西王母那里得到了长生不死药,贪心的嫦娥背着丈夫偷后吃后,跑到了月亮上,成为了月亮女神。

  另一种版本是,嫦娥被迫吃不老药:跟后羿学习射箭术的逢蒙听说后羿搞到了长生不老药,于是前去偷窃。逢蒙未能得手,恶从胆边生,欲加害嫦娥。情急之下,嫦娥自己吞下不死药,飞到了天上。

中秋节的传说故事简短 篇六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

  这一天的月亮,比其他月份的满月更远更亮,所以中秋节又被称作“月节”、“月夕”。

  八月十五晚上,我们全家一起坐在院子里,一边吃月饼一边看月亮,月饼是圆形的,上面还印着几片绿叶,真好看,我想:这么好看的月饼肯定很好吃,我咬了一口,啊,真好吃,特别是里面的青红丝。

  又大又圆的月亮高挂在空中,我和爸爸迫不急待地给月亮拍了一个相,月亮发出来的光是那么明亮,那么好看,我仿佛看到嫦娥抱着玉兔来回走动。

  过了一会儿,西方放出了烟花,好像是在庆祝中秋节。

  中秋节,你看,有多少人在庆祝呀!

  今天,我看到了美丽的月亮,吃了香甜的月饼,还看到漂亮的烟花,我真高兴!

中秋节的传说故事简短(通用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