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革裹尸典故(推荐3篇)

时间:2011-05-07 05:39:23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马革裹尸典故 篇一

马革裹尸,这是一个古老的成语,意指用马皮包裹尸体,形容为了保护尸体不受腐蚀而做出的牺牲。这个典故源自于中国古代的传说,至今仍然被人们传颂。

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位名叫马服的勇士,他是齐国的一名将军,勇猛无敌,屡次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然而,他的一生却注定了悲剧的命运。在一场激烈的战斗中,马服负伤倒在了战场上,命悬一线。他明白自己已经来不及治疗,只能等待死亡的降临。

就在这时,他的手下发现了一匹刚刚倒下的战马,皮毛鲜明,身体强健。他们想到了一个疯狂的主意:用这匹战马的皮来包裹马服的尸体,以此保护他的尸体不被腐烂。虽然这个主意听起来有些匪夷所思,但在当时的情况下,他们也只能这样做了。

于是,他们将马服的尸体小心翼翼地包裹在战马的皮里,然后用绳索将其系紧。这样,马服的尸体被成功地保护了起来,没有受到腐蚀和侵蚀。这个故事传承下来,成为了后人传颂的典故。

马革裹尸的典故告诉我们,生死并非是终点,而是一个转折点。在面对死亡时,我们也许会做出一些出乎意料的选择,为了保护自己或他人的尊严和尸体不受腐烂而做出牺牲。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深思和传承。

马革裹尸典故 篇二

马革裹尸,这个成语源自中国古代的传说,至今仍然被人们传颂。它不仅仅是一个关于保护尸体的故事,更是一种关于忠诚、勇敢和牺牲的精神象征。

在中国古代的战争中,士兵们常常面临生死抉择。有时候,为了保护自己或他人的尊严,他们会做出一些出乎意料的选择。马革裹尸的典故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当时的人们用马皮包裹尸体,保护尸体不受腐蚀,这种行为在当时堪称匪夷所思。

然而,正是这种匪夷所思的行为,展现了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无论是在战场上还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能看到类似的情景:为了保护他人,为了捍卫正义,人们愿意做出牺牲,甚至不惜以生命相护。

马革裹尸的典故告诉我们,忠诚和牺牲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在面对生死抉择时,我们或许会做出一些出人意料的选择,但这种选择却是对生命的珍视和尊严的体现。愿我们在面对生死时,都能展现出勇敢和牺牲的精神,不负这个世界对我们的期待。

马革裹尸典故 篇三

马革裹尸典故

  成语故事:

  东汉时期,北方匈奴发生动乱,大将军马援率军前去镇压骚乱,他英勇杀敌,大破匈奴,平定了边境的动乱,皇帝封他为伏波将军。他62岁时,匈奴又侵东汉,马援请求带兵出战说:“男儿当死于沙场,以马革裹尸还葬”,同年病死在军中。

  典故:

  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马援传》

  马革即马皮。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多指军人战死于沙场。形容为国作战,决心为国捐躯的意志。褒义词。可参见三国89集,司马懿为张郃马革裹尸。

  典故故事:

  马援是东汉名将。他年轻时当官。有一次,他放走了一个囚犯。他自我逃到甘肃一个僻远的乡村。

  汉光武帝时,他奔赴沙场抵御外族侵略。他抗匈奴伐交趾,屡建战功。光武帝封他为“伏波将军”。

  不久,“威武将军”刘尚在贵州阵亡。消息传来,光武帝十分担忧那里的战局。马援年过花甲,却自愿请求出征。他说:“好男儿为国远征,以马革裹尸还葬!”他出兵贵州,勇挫敌兵,之后不幸病死在战场。

  “马革裹尸”是指牺牲在战场上,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形容英勇杀敌,不怕死在疆场上。

  马革裹尸的典故出自《后汉书·马援传》:“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马革裹尸是个褒义词,多指军人战死于疆场,死后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常用来形容将士英勇作战,为国捐躯的意志和决心。

  马革裹尸的主人公是东汉名将马援,马革裹尸的典故也是由此而来。

  在东汉时期,北边的少数民族经常进犯边境,烧杀抢夺,无恶不作,边境的老百姓苦不堪言。北方的少数民族入侵边境这一问题,在西汉的`时候就已经出现,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虽然有了成效,但那也只是短暂的。东汉的时候,这个问题也困住了当朝者。这时候,之后的马革裹尸的主人公马援就出现了。早期的时候,马援跟着光武帝南征北战,战果无数。东汉建立之初,边境发生动乱,马援直接请旨出击,大破进犯的敌军,刘秀也因此将他封为伏波将军。时光易逝,英雄迟暮。在马援62岁的时候,北方的匈

奴又来进犯,满朝文武议论纷纷,但是没人有潜力担此重任,将匈奴驱逐出境。这种时候,马援怎样能坐视不理?要求率兵出征。

  62岁在古代的时候算是高龄的,皇帝怎样还能忍心这么一位老者替自我去守卫江山?马援自然是坚持到底,“老臣的筋骨还硬朗着,男子汉就就应为国战死在疆场之上,死后马革裹尸还,怎样能安心享受儿女侍奉而老死在家里?此刻有这样的机会,老臣怎样能畏畏缩缩?”皇帝无奈,只得答应。之后,马援在军中病逝,为祖国奉献自我最后的精力,算是圆了他那句“马革裹尸还”了。身为马革裹尸的主人公,马援老当益壮、不畏生死的精神至今仍受到后人的景仰。

  南宋词人辛弃疾还曾就马革裹尸的典故写了一篇《《满江红·汉水东流》:

  “汉水东流,都洗尽,髭胡膏血。人尽说,君家飞将,旧时英烈。破敌金城雷过耳,谈兵玉帐冰生颊。想玉郎,结发赋从戎,传遗业。

  腰间剑,聊弹铗。尊中酒,堪为别。况故人新拥,汉坛旌节。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但从今,记取楚楼风,庾台月。”

  辛弃疾借马革裹尸的典故,祝福友人。期望友人能像自我的先祖一样驰骋疆场,建功立业,抗击金兵,收复祖国的大好河山。

  马革裹尸的典故素来为后人所崇拜,身为前方将士,每一个出征之人都期望自我能在战场之上征伐杀戮,为着自我的祖国流尽最后一滴血。

马革裹尸典故(推荐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