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的成语 篇一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成语是一种独特的语言形式,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很多成语都来源于历史故事,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智慧。今天我们就来探讨几个与历史故事相关的成语。
第一个成语是“指鹿为马”。这个成语来源于西汉时期的一个故事。当时,权臣赵高为了谋取私利,他在宫廷内玩弄权术,把一只鹿带到朝廷上,说这是一匹马。当时的秦始皇并不知道真相,而身边的大臣也不敢反驳。后来,有一位勇敢的官员郭嘉看出了赵高的诡计,直言不讳地指出了事实。这个成语就是由这个故事演变而来,用来形容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的行为。
第二个成语是“望洋兴叹”。这个成语来源于明朝时期的一段历史。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统一了全国后,他派遣郑和七下西洋,探索海外。当郑和船队来到印度洋时,看到辽阔的海域,心中产生了无限的遐想和感慨。这个成语就是由这个故事演变而来,用来形容对远方事物的向往和感叹。
第三个成语是“东山再起”。这个成语来源于宋朝时期的一位名将岳飞。岳飞在南宋时期为国捐躯,被权臣秦桧所害,被流放到远方。但岳飞并没有气馁,他在流放期间不断学习兵法,最终在后来东山再起,重新回到战场上,为国家立下赫赫战功。这个成语就是由这个故事演变而来,用来形容一个人在失意之时,重新振作起来,重新崛起的情况。
历史故事中的成语充满了智慧和哲理,它们不仅让我们了解历史,还能够启迪我们的思维,让我们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加睿智地面对各种挑战和困难。
历史故事的成语 篇二
成语是中国语言中独具特色的一种表达方式,其中有很多成语都来源于历史故事,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今天我们来讨论几个与历史故事相关的成语。
第一个成语是“焚书坑儒”。这个成语来源于秦朝时期的一段历史。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他实行焚书坑儒政策,烧毁了大量的历史典籍,坑杀了许多知识分子。这个成语用来形容破坏文化、抑制知识的行为。
第二个成语是“白马非马”。这个成语来源于战国时期的一位哲学家公孙龙。他曾经提出了一个哲学问题:如果一个人把黑马说成白马,那么是不是黑马就变成了白马?这个问题引发了许多讨论,最终形成了一个成语“白马非马”,用来形容颠倒是非、混淆视听的行为。
第三个成语是“草木皆兵”。这个成语来源于三国时期的一段历史。当时,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对抗曹魏军队时,采取了一个策略,让士兵披荆斩棘,声势浩大,使得曹魏军队以为蜀汉军队兵力强大。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人们因为恐惧或疑虑而把一切事物都看作是敌人的行为。
历史故事中的成语不仅富有文化内涵,更能够启迪我们的思维,让我们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加明智地面对各种问题和挑战。通过学习和理解这些成语,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精髓。
历史故事的成语 篇三
愚公移山:
【典故】
传说古时候有两座大山,一座叫太行山,一座叫王屋山。那里的北山住着一位老人名叫愚公,快90岁了。他每次出门,都因被这两座大山阻隔,要绕很大的圈子,才能到南方去。
一天,他把全家人召集起来,说:“我准备与你们一起,用毕生的精力来搬掉太行山和王屋山,修一条通向南方的大道。你们说好吗!”
大家都表示赞成,但愚公的老伴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大家的力量加起来,还不能搬移一座小山,又怎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搬掉呢?再说,把那些挖出来的泥土和石块放到哪里去呢?”
讨论下来大家认为,可以把挖出来的泥土和石块扔到东方的海边和北方最远的地方。
第二天一早,愚公带着儿孙们开始挖山。虽然一家人每天挖不了多少,但他们还是坚持挖。直到换季节的时候,才回家一次。
有个名叫智叟的'老人得知这件事后,特地来劝愚公说:“你这样做太不聪明了,凭你这有限的精力,又怎能把这两座山挖平呢?”愚公回答说:“你这个人太顽固了,简直无法开导,即使我死了,还有我的儿子在这里。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孙子又生孩子,孩子又生儿子,资料共享平台
《有关历史故事的成语》()。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而山却不会再增高,为什么挖不平呢?”
当时山神见愚公他们挖山不止,便向上帝报告了这件事。上帝被愚公的精神感动,派了两个大力神下凡,把两座山背走。从此,这里不再有高山阻隔了。
【所属朝代】
春秋战国时代
【出处】
《列子·汤问第五》记载:愚公家门前有两大座山挡着路,他决心把山平掉,另一个老人智叟笑他太傻,认为不能能。愚公说:我死了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两座山终究会凿平。
【释读】
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
熟能生巧:
【典故】
从前有个叫陈康肃,号尧咨的人,箭术精良,举世无双。他因此心里非常的骄傲,常常夸耀自己的本领。“哈,哈,哈,我的箭术没人比得上。你们有谁愿意跟我比比看啊?”
“师父,您实在是太高明了,我们怎么比得上您呢!”“是啊
,我们还要多跟您学习
,学习呢!师父你再表演一下,让我们开开眼界嘛!”这些想从陈尧咨那儿学得箭术的年轻人,每天都说些恭维他的话,让他开心。
有一天陈尧咨带着徒弟在院子里练习射箭,有一个卖油的老翁正好走过,便停下来看。
陈尧咨举起了弓,搭上箭,一连发出十枝箭,每支箭都正中红心。徒弟们在旁边拍手叫好,陈尧咨也很神气的对老翁说:“你看怎么样?”那个老翁只是微微点头,并不叫好。
陈尧咨心里很不舒服,不客气的问他:“喂,你这个老头也会射箭吗?”“不会。”“那么是我的箭射得不好吗?”“好是好,不过,这只是一平常的技术罢了,并没有什么了不起。”“老头儿,你说的是什么话?竟然这样悔辱我们师父。你知不知道我们师父的箭术,没人能比得上。你简直太看不起人了。”
“年轻人,你先别生气,我说的是真话。你的箭术的确平常的很,没什么值得夸赞的。”“老头儿,听你这么说好象很内行,那你就露两手给我们瞧瞧。不服气就比画比画。光说不练你有个什么用!”“小兄弟,这射箭的本领我可没有,不过让我倒油给你们看看。”“倒油,这还用得着你这个老头来表演吗?倒油谁不会?别开玩笑啊!”“你们还是看了再说吧。”
老翁说完,就拿了一个葫芦放在地上,又在葫芦口上面放了一枚有孔的铜钱。然后舀了一杓油,眼睛看准了,油杓轻轻一歪,那些油就像一条细细的黄线,笔直的从钱孔流入葫芦里。倒完之后,油一点儿也没沾到铜钱。
老翁很谦虚的向陈尧咨说:“这也是一种平常的技术罢了,也就是熟能生巧的道理啊!”陈尧咨听了十分惭愧,从此更加努力的练习射箭,再也不夸耀自己的箭术。后来他的人品和箭术一样好.
【释读】
这个成语,说明不管做什么事情,只要勤学苦练掌握规律,就能找出许多窍门,干起来得心应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