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人勤学小故事【通用3篇】

时间:2013-02-05 09:40:28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古代名人勤学小故事 篇一

在古代,有许多名人都以其勤奋学习的态度而闻名于世。其中,最为人熟知的当属孔子了。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被誉为“至圣先师”。他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提倡“教学相长”的理念,主张通过学习来完善自我,提高个人修养。

孔子从小就显露出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学习的热爱。据传记载,孔子小时候就喜欢翻阅经史书籍,对于古代文化和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常常向长者请教,虚心学习,努力钻研,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即便在极端艰难的环境下,孔子也从不放弃对知识的追求,他曾经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名言表明了他对学习的重视和执着。

除了对书本知识的渴求,孔子还注重实践和思考。他常常通过与人交流、实践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自己的学识体系。孔子提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认为每个人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应该虚心向他人学习。这种求知若渴的态度使孔子成为古代名人中的翘楚,也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总的来说,孔子之所以成为古代名人,与他勤学苦练的态度是分不开的。他不仅在学术上有所建树,更在道德修养上树立了典范。他的学习之道,启示着后人,教育我们要虚心学习、不断进取,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古代名人勤学小故事 篇二

古代名人中,还有一位以勤学著称的人物,那就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诗人杜甫。杜甫是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诗圣”。他的诗作豪放奔放,气势恢宏,深受后世文人的喜爱。

杜甫自幼聪颖好学,对文学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在他年轻时,家境贫困,但他并没有因此放弃学习的机会。他通过自学和向他人请教,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杜甫曾经在写给友人的信中写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表明了他对知识的追求和对文学创作的热情。

杜甫的勤学苦练之道并不仅限于文学领域,他还广泛涉猎历史、哲学、音乐等各个领域,从而使自己成为一个博学多才的人才。他的诗作中蕴含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和对人生境遇的感慨,展现了他博大的胸怀和深沉的情感。

通过学习,杜甫不仅提升了自己的文学造诣,还拓展了自己的视野,增长了见识。他的诗作不仅在当时备受推崇,更为后人所传颂,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杜甫的勤学之道,为后人树立了学习的楷模,启迪着我们应该怀着一颗虚心求学的心态,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修养和素养。

总的来说,古代名人的勤学小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勤奋学习,不断进取,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取得更大的成就。通过他们的事迹,我们深知学无止境,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进步。愿我们都能以他们为榜样,踏实向前,不负韶华。

古代名人勤学小故事 篇三

  在学习的道路上,只有不断的进取,才会获得成功。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代名人勤学小故事,欢迎阅读!

  一、下帷读书

  【解释】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形容闭门谢客、专心读书学习的典故。

  【故事】

  语出《史记儒林列传董促舒》:“董仲舒,广川人也,以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受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董仲舒不观于舍园,其精如此。”

  【人物】董仲舒汉代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董仲舒《天人三策》《春秋繁露》以儒家学说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黄老”等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建立起一个具有神学倾向的新儒学思想体系,维护了汉武帝的集权统治,为当时社会政治和经济的稳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二、悬梁刺股

  【解释】这个成语由两个故事组成,形容刻苦学习。后人将这两个故事合成“悬梁刺股”一句成语,用以激励人发愤读书学习。

  【故事】

  东汉时,有一个叫孙敬的年轻人,孜孜不倦勤奋好学,闭门从早读到晚也很少休息,有时候到了三更半夜的时候很容易打盹(瞌睡),为了不因此而影响学习,孙敬想出一个办法,他找来一根绳子,一头绑在自己的头发上,另一头绑在房子的房梁上,这样读书疲劳打瞌睡的时候只要头一低,绳子牵住头发扯痛头皮,他就会因疼痛而清醒起来再继续读书。

  战国时期的苏秦是一个有名的政治家,但是他在年轻的时候学问并不多,到了好多地方都没有人关注,即使有雄心壮志也得不到重用,于是他下定决心发愤图强努力读书。由于他经常读书读到深夜,疲倦到想要打盹的时候就用事先准备好的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突然的痛感使他猛然清醒起来,振作精神继续读书。

  【人物】苏秦,字季子,雒阳(今河南洛阳)人,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他提出合纵六国以抗秦的战略思想,佩六国相印,使秦十五年不敢出函谷关。

  孙敬,字文宝,汉朝信都(今冀州市)人,东汉著名政治家,纵横家。

  “纵横家”往往出现于割据分争,王权不能稳固统一的年代。纵横之士智能双全,不乏仁义之辈,他们以布衣之身庭说诸侯,以三寸之舌退百万雄师,以纵横之术解不测之危。他们的风采,令后世之人神往。

  三、囊萤映雪

  【解释】囊萤:晋代车胤小时家贫,夏天以练囊装萤火虫照明读书;映雪:晋代孙康冬天常利用雪的反光读书。家境贫穷,勤学苦读。

  比喻人勤学好问。

  【故事】

  一天半夜,孙康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光。他发

现可以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

  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

  【人物】车胤,字武子,南平新洲(今湖南津市)人。东晋大臣,官拜吏部尚书,进爵临湘侯。为人公正,不畏强权,后为会稽王世子司马元显逼令自杀。

  孙康,晋代京兆(今河南洛阳)人,孙秉之子,东晋长沙相孙放之孙。元嘉中为起部郎,迁征南长史,有集十卷,为孙氏映雪堂始祖。

  四、手不释卷

  【解释】释:放开;卷:书本。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意思是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

  【故事】

  汉光武帝刘秀本是太学生,研习过《尚书》,比较好学,故而行军打仗之时也不忘学习.他勤于政事,又经常和大臣们讲论经典,半夜才睡觉.太子劝他注意身体,他说“我自乐此,不为疲也.”

  【人物】刘秀,汉世祖光武皇帝,字文叔,南阳郡蔡阳县人,东汉开国皇帝,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刘秀在位三十三年,政治上改革中央官职,整治官场风气,优待功臣;经济上解放生产力,大力发展经济;文化上大兴儒学、推崇气节,史称光武中兴。

  五、昼耕夜诵

  【解释】白天耕种,夜晚读书。比喻形容抓紧时间学习,读书勤奋。

  【故事】

  崔光幼年家贫,嗜书好学,白天耕种,夜晚读书后为人撰写书稿,以润笔之资赡养父母。

  【人物】崔光,字长仁,本名孝伯,孝文帝赐名光。清河人(今山东省夏津县白马湖镇崔庄村)。北魏名臣,历任太子少傅、右光禄大夫,太子太保,死后获赠太傅,谥号“文宣”。有文集五十余卷,今已佚。

  六、闻鸡起舞

  【解释】原意为听到鸡啼就起来舞剑,后来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即时奋起。

  【故事】

  传说东晋时期将领祖逖他年轻时就很有抱负,每次和好友刘琨谈论时局,总是慷慨激昂,满怀义愤,为了报效国家,他们在半夜一听到鸡鸣,就披衣起床,拔剑练武,刻苦锻炼。

  【人物】祖逖,字士雅。河北范阳逎县(今河北涞水)人。中国东晋初有志于恢复中原而致力北伐的大将。祖逖所部纪律严明,数年间收复黄河以南大片土地,使得石勒不敢南侵,进封镇西将军。

  刘琨,字越石,中山魏昌(今河北无极)人。中国西晋时期名将。汉中山靖王之后,美姿仪,弱冠以文采征服京都洛阳,“人称洛中奕奕,庆孙越石”。诗仅存4首,却与左思齐名。

  七、程门立雪

  【解释】旧指学生恭敬受教,现指尊敬师长。比喻求学心切和对有学问长者的尊敬。

  【故事】

  北宋大学问家杨时,在40多岁时与好友游酢一起去向程颐求教,凑巧赶上程颐在屋中打盹儿。杨时便劝告游酢不要惊醒老师,于是两人静立门口,等老师醒来。一会儿下起了鹅毛大雪,越下越急,杨时和游酢却还立在雪中,游酢实在冻得受不了,几次想叫醒程颐,都被杨时拦住了。程颐一觉醒来,才发现门外的两个“雪人”。

  【人物】杨时,字中立,号龟山,南剑将乐人。北宋哲学家、文学家、官吏。熙宁九年进士,历官浏阳、余杭、萧山知县,荆州教授、工部侍郎、以龙图阁直学士专事著述讲学。先后学于程颢、程颐,同游酢、吕大临、谢良佐并称程门四大弟子。晚年隐居龟山,学者称龟山先生。

  程颢、程颐兄弟都是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是北宋理学的奠基人。被世人称为“二程夫子”。

  八、焚膏继晷

  【解释】形容夜以继日地勤奋学习、工作等。

  【故事】

  韩愈是唐代著名文人,希望能受朝廷重用,一展抱负与长才。他在年少时便中进士第,但因个性不适官场,一辈子在仕途中浮沉不定,颇有失志之感,《进学解》这篇作品就是在这样的心情下写成。

  《进学解》中,国子先生(韩愈自称)训诲他的学生要勤奋学习,才能有成就。学生质疑他精通六艺,每天仍是手不释卷,连夜晚都点灯接着白天来读书。结果却遭当权者排挤,不被重用,以致生活困苦不堪。

  韩愈藉老师与学生之口,一方面讥讽为政者不能善用人才,一方面也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失落。

  【人物】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人称“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韩愈虽一度如“国子先生”因议事被贬,但晚年官至吏部侍郎,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九、圆木警枕

  【解释】用圆木做枕头,睡着时容易惊醒。形容刻苦自勉。

  【故事】

  司马光从小到老,一直坚持不懈地学习,做官之后反而更加刻苦。他住的地方,除了图书和卧具,再没有其他珍贵的摆设。卧具很简单:一架木板床,一条粗布被子,一个圆木枕头。为什么要用圆木枕头呢?说来很有意思,当读书太困倦的时候,一睡就是一大觉。圆木枕头放到硬梆梆的木板床上,极容易滚动。只要稍微动一下,它就滚走了。头跌在木板床上,“咚”的一声,他惊醒了就会立刻爬起来读书。司马光给这个圆木枕头起了个名字叫:“警枕。”

  【人物】司马温公:即司马光,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十、韦编三绝

  【解释】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

  【故事】

  孔丘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读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内容。不久又读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接着,他又读第三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透彻的理解。在这以后,为了深入研究这部书,又为了给弟子讲解,他不知翻阅了多少遍。这样读夹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

  即使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谦虚他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与质了。”

  【人物】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作为开篇人物,当之无愧。

[古代名人勤学小故事]

古代名人勤学小故事【通用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