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不耻下问 篇一
在古代的一座小村庄里,住着一位叫做小明的年轻人。他虽然家境贫困,但却心怀大志,立志要成为一名学富五车的大儒。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小明每天都会勤奋学习,钻研经典典籍,向村里的长者请教学问。
有一天,小明听说村里来了一位声名远扬的学者,于是他怀着敬畏和期待的心情前去拜访。学者见到小明对他提出的问题总是虚心请教,不耻下问,便对他刮目相看,愿意收他为徒。
从此以后,小明跟随学者学习,如饥似渴地吸收知识,不断进步。他不但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还成为了学者的得意门生,被誉为学界的佼佼者。
后来,小明考中了进士,成为了一名朝廷官员。在他的帮助下,村里的学校得到了改善,孩子们也有了更好的学习环境。小明用自己的努力和智慧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为村庄带来了希望和光明。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耻下问是一种美德,只有虚心学习,不断进取,才能取得成功,实现自己的梦想。
成语故事:不耻下问 篇二
在古代的一座山村里,有一个叫做小红的女孩。小红家境贫困,但她却对知识充满渴望,渴望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于是,她每天都会到村里的老师家里请教学问,虚心请教,不耻下问。
老师看到小红的勤奋和努力,便开始专门辅导她学习。小红虽然家境贫寒,但她凭借着自己的才华和努力,在学业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最终被一所名校录取。
小红在大学里继续保持着虚心学习的态度,不断进取,最终成为了一名杰出的科学家。她用自己的智慧和才华为国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成为了一代人尊敬的楷模。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耻下问是一种美德,只有虚心学习,不断进取,才能取得成功,实现自己的梦想。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挑战,只要勇敢地迈出第一步,就一定能够开启成功之路。
成语故事:不耻下问 篇三
西周后期,奴隶主贵族日益腐朽,不断搜刮钱财,发动战争,压迫百姓和奴隶。周厉王即位后,对百姓和奴隶的剥削压迫更重。他贪财好利,独占山林川泽,不许百姓打猎、砍柴、捕鱼,还派人监视他们的言行,谁议论他,他就把谁杀死。人民忍无可忍,到处都有人起来反抗,周王朝的统治越来越不稳固。
眼看周王朝政权摇摇欲坠,关心国家的大臣都很痛心。忠心耿耿的老臣凡伯极力劝谏周厉王改变暴虐的政治,力修德政,挽救国家。可是周厉王不听,一些权臣也嘲笑凡伯,说他昏庸无能,不识时务。凡伯非常气愤,挥笔写了一首长诗,表达自己焦急的心情。这首诗很长,其中有一节是这样的:“上天正在逞威肆虐,不要这样盲目快乐。老夫我一片诚意,小子们却是骄傲自得。我进谏的并非老昏之言,你们反倒拿来取笑戏谑。你们的气焰炽盛如火,真是病重到不能用药救活!”
这首诗的内容,是劝说周厉王千万别把忧患当做儿戏,应趁它还没有全面爆发的时候尽力防止它。若是忧患越积越多,就像病重一样无法治愈了。后来的势态果然不出凡伯所料,国都的平民和奴隶们拿起武器,冲进王宫,周厉王仓皇逃走。西周从此衰落下去,出现了分崩离析的局面。
后来,人们就用“不可救药”来形容病情已经严重到无法用药医治的程度,或比喻事情已经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
成语故事:不耻下问 篇四
春秋时代的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人们都尊奉他为圣人。然而孔子认为,无论什么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来就有学问的。
一次,孔子去鲁国国君的祖庙参加祭祖典礼,他不时向人询问,差不多每件事都问到了。有人在背后嘲笑他,说他不懂礼仪,什么都要问。孔子听到这些议论后说:“对于不懂的事,问个明白,这正是我要求知礼的表现啊。”
那时,卫国有个大夫叫孔圉(音yu),虚心好学,为人正直。当时社会有个习惯,在最高统治者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给他另起一个称号,叫谥(音shi)号。按照这个习俗,孔圉死后,授于他的谥号为“文”,所以后来人们又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的.学生子贡有些不服气,他认为孔圉也有不足的地方,于是就去问孔子:“老师,孔文子凭什么可以被称为‘文’呢?”
孔子回答:“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意思是说孔圉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
成语故事:不耻下问 篇五
孔子常常教导自己的学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有了这种学习态度才能得到真正的知识。
对于那些能够做到不爱向比自己地位低下的人请教学习为耻的人,孔子特别赞赏他们,认为那是好学的表现。孔子自己也时常这样做。
孔子初次去鲁国国君的祖庙参加祭祀祖先的典礼,因为对于许多礼仪,孔子都不明白。
因此孔子不停地问身边明白的人。这是什么礼仪?它表示什么意思?下一步该做什么?孔子把他不清楚的每一个礼节都问清楚了。
很多人不仅不为孔子的这种学习态度所感动,反而在背后嘲笑他:“还给别人当先生呢?连这些礼仪都不懂。什么都要问,真是不以为耻。”孔子听了这些议论后,坦然地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对于自己不懂、不明白的事情,一定要问个明白,弄清楚,这才是求知的正确方法。”
孔子除了重视书本知识以外,也注重吸收别人的经验。他主张多听别人的意见,并择善而从。另外,通过直接经验获得知识的同时,孔子也吸取别人以及古代的知识,重视实际材料和证据。
孔子通过各种学习途径,日益成为学识渊博的人,被后人尊称为圣人,成为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成语故事:不耻下问 篇六
卫国大夫孔圉聪明好学,更难得的是他是个非常谦虚的人。在孔圉死后,卫国国君为了让后代的人都能学习和发扬他好学的精神,因此特别赐给他一个"文公"的称号。后人就尊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的学生子贡也是卫国人,但是他却不认为孔圉配得上那样高的评价。有一次,他问孔子说:“孔圉的学问及才华虽然很高,但是比他更杰出的人还很多,凭什么赐给孔圉‘文公’的称号?”孔子听了微笑说:“孔圉非常勤奋好学,脑筋聪明又灵活,而且如果有任何不懂的事情,就算对方地位或学问不如他,他都会大方而谦虚的请教,一点都不因此感到羞耻,这就是他难得的地方,因此赐给他‘文公’的称号并不
会不恰当”。经过孔子这样的解释,子贡终于服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