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礼仪故事_历史故事 篇一
在中国古代,礼仪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不仅仅是一种行为举止,更是一种文化传统和道德规范。下面就让我们来听一个关于古代礼仪的故事吧。
相传在春秋时期,有一位名叫孔子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提倡“仁爱”、“礼义”、“忠信”、“诚实”等伦理道德,被后人尊称为“圣人”。孔子注重礼仪,认为礼仪有助于人们之间的和谐相处和社会秩序的稳定。他常常强调“礼之用,和为贵”,即礼仪的目的在于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
有一天,孔子的学生颜回问他:“圣人之道,何以行之?”孔子回答说:“巧言令色,鲜矣仁!”颜回不解,继续追问:“敢问仁。”孔子答道:“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句话意味着要懂得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才能真正做到仁爱之道。
后来,孔子又告诉颜回:“道不行,糟糠不食。”他的意思是说,如果自己不能身体力行地实践仁义之道,只是口头上的空谈,那么就无法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认可。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古代的礼仪观念是非常重要的,它是人类社会相互尊重、理解和和谐相处的基础。只有懂得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友谊。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应该继承和发扬古代的礼仪传统,做一个懂得尊重和体谅他人的人。
中国古代礼仪故事_历史故事 篇二
古代中国的礼仪是一种重要的文化传统,它不仅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也体现了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人际关系。下面就让我们来听一个关于古代礼仪的故事。
相传在战国时期,有一位名叫孟尝君的贵族。他非常崇尚礼仪,认为礼仪是维系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纽带。一次,孟尝君举办宴会,邀请了很多贵族和宾客前来赴宴。他事先安排好了座次和礼仪,希望一切井然有序。
然而,就在宴会进行到一半的时候,一位不速之客突然闯入了会场,打破了孟尝君的礼仪秩序。孟尝君看到这位不速之客的出现,虽然心中非常不满,但他却保持了冷静和礼貌,没有当众责备或驱逐这位客人。
相反,孟尝君热情地招待这位客人,安排了他一个座位,并亲自为他斟酒倒茶。他表现出的宽容和大度感动了在场的所有宾客,大家都为他的高尚品德和礼仪举止感到赞叹。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古代的礼仪观念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尊重和理解。即使面对不速之客或其他突发情况,也要保持冷静和礼貌,不要失去风度和分寸。只有这样,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好感,维系人际关系的和谐。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应该学习孟尝君的榜样,注重礼仪,保持风度和涵养,做一个懂得尊重和理解他人的人。
中国古代礼仪故事_历史故事 篇三
孔融(153—208年),鲁国人(今山东曲阜),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他的文学创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据史书记载,孔融幼时不但非常聪明,而且还是一个注重兄弟之礼、互助友爱的典型。
孔融四岁的时候,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每次,孔融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见了,问道:“你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大的还是让给哥哥吃吧!”
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礼让、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惊喜。从此,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就流传千载,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中国古代礼仪故事_历史故事 篇四
蔺相如是春秋战国时期赵国的大臣,他很有见识和才能。在
“完璧归赵”、“渑池相会”两次外交斗争中,捍卫了赵国的尊严,地位在名将廉颇之上。这使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为赵国立下了赫赫战功。蔺相如不过是凭一张嘴巴,说说而已,有什么了不起,反而爬到我的头上。一定要侮辱他一番。”蔺相如听说后,尽量不跟廉颇会面,每次出门,避开廉颇,有时甚至装病不去上朝。有一次蔺相如外出,远远看见廉颇的车马迎面而来,连忙叫车夫绕小路而行。
蔺相如手下的人对他这样卑躬让步的作法感到委屈,纷纷要求告辞还乡。蔺相如执意挽留,并耐心地向他们解释说:“诸位认为廉将军和秦王相比,哪个厉害?”众人都说:“当然廉将军不及秦王了。”蔺相如说:“对啦,天下的诸候个个都怕秦王,可是为了赵国,我敢在秦国的朝廷上斥责他,怎么会见到廉将军倒反而害怕了呢?你们的心情我是理解的,可是,你们想过没有,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攻打赵国,就是因为赵国有我和廉将军两人的缘故。如果两虎相斗,势必两败俱伤。我不计个人恩怨,处处让着廉将军,是从国家的利益着想啊。”听了这番话,大家都消了气,打消了告辞还乡的念头,反而更加尊敬蔺相如了。
后来,有人把蔺相如的话告诉了廉颇,廉颇大受感动,惭愧万分,觉得自己心胸竟然如此狭窄,实在对不起蔺相如,决心当面请罪。一天,他脱下战袍,赤身背着荆条,来到蔺相如的府第,“扑”地跪在地上,老泪纵横,泣不成声地对蔺相如说:“我是一鄙陋的粗人,见识浅薄,气量短小,没想到您对我竟这么宽容大量,我实在无脸见您,请您用力责打我吧!就是把我打死了,也心甘情愿。”蔺相如见到这情景,急忙扶起廉颇,两人紧抱在一起。从此两人消除了隔阂,加强了团结,同心协力,保卫赵国,强大的秦国更加不敢轻易地侵犯赵国了。
中国古代礼仪故事_历史故事 篇五
张良(?—前186年),是西汉高祖刘邦的军师,他的祖先是韩国人。在秦灭韩后,张良立志为韩国报仇。有一次,因刺杀秦始皇未遂,受到追捕而避居到下邳。
张良在下邳闲暇无事。有一天他到下邳桥上散步,碰到一个老人,穿着粗布短衣,走到张良旁边,故意把他的鞋子掉到桥下。然后回过头来冲着张良说:“孩子!下桥去给我把鞋子拾上来!”张良听了一愣,很想打他一下,但一看他是个老人,就强忍着怒气,到桥下把鞋拾了上来。那老人竟又命令说:“把鞋子给我穿上!”张良一想,既然已经给他拾来了鞋子,不如就给他穿上吧,于是就跪在地上给他穿鞋。那老人把脚伸着,让张良给他穿好后,就笑嘻嘻地走了。张良一直用惊奇的目光注视着他的去向。那老人走了里把路,又折回身来,对张良说:“你这个孩子是能培养成才的。5天以后的早上,天一亮,就到这里来同我会面!”张良跪下来说:“是。”第五天天刚亮,张良到了下邳桥上。不料那老人已经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就生气地说:“和老人约会,怎么迟到了?以后的第五天早上再来相会!”说完就离去了。到第五天早上,鸡一叫,张良就赶去,可是那老人又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又生气地说:“怎么又掉在我后面了?过了五天再早点来!”说完又走了。到第五天,张良没到半夜就赶到桥上,等了好久,那老人也来了,他高兴地说:“这样才好。”然后他拿出一本书来,指着说道:“认真研读这本书,就能做帝王的老师了!过十年,天下形势有变,你就会发迹了。以后13年,你就会在济北郡谷城山下看到我——那儿有块黄石就是我了。”老人说完就走了。
早上天亮时,张良拿出那本书来一看,原来是《太公兵法》(辅佐周武王伐纣的姜太公的兵书)!张良十分珍爱它,经常熟读,反复地学习、研究。
10年过去了,陈胜等人起兵反秦,张良也聚集了100多人响应。沛公刘邦率领了几千人马,在下邳的西面攻占了一些地方,张良就归附于他,成为他的部属。从此张良根据《太公兵法》经常向沛公献计献策,沛公认为很好,常常采用他的计谋,后来成了刘邦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师。刘邦称帝后,封他为留侯。
张良始终不忘那个给他《太公兵法》的老人。13年后,他随从刘邦经过济北时,果然在谷城山下看见有块黄石,并把它取回,称之为“黄石公”,作为珍宝供奉起来,按时祭祀。张良死后,家属把这块黄石和他葬在一起。
想一想:这是一个动人的传说,张良拜师,第三次才见到老师,如果是你,你会去第三次吗?为什么?
中国古代礼仪故事_历史故事 篇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