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寒食的传说故事(最新3篇)

时间:2014-06-07 07:10:28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清明节寒食的传说故事 篇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清明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而在清明节之前的一个节气叫做寒食节。寒食节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讲述了一个关于忠孝和感恩的故事。

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一个叫做重耳的年轻人,他的父亲是一个国君,但因为政治斗争被迫流亡。重耳在流亡过程中一直陪伴着父亲,无论父亲遇到什么困难,他都义无反顾地支持和保护着父亲。

有一年寒食节,重耳和父亲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这里的百姓并不认识他们,也不知道他们的身份。但重耳并没有因此改变对父亲的忠诚和孝顺,他仍然默默地照顾着父亲,无怨无悔地守护着他。

就在这个寒食节的前一天,重耳听说有一位老人因为没有子女,无人照顾而过世了,他感到非常悲伤。于是他决定用自己的衣服为这位老人盖棺安葬,以示对老人的尊重和感恩。

当地的百姓看到了这一幕,都为重耳的仁义所感动,纷纷为他送上食物和衣物。重耳感激地接受了这些礼物,并表示会永远记住这份恩情。

从此以后,重耳和父亲逐渐得到了当地人民的信任和尊重,最终重耳得以回归故乡,继承了父亲的国君之位。他用自己的仁义和孝顺赢得了人民的心,成为了一位英明的君主。

这个传说告诉我们,忠孝和感恩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体现,无论身处何种环境,都应该坚守这些美德,传承和发扬下去。

清明节寒食的传说故事 篇二

清明节是一个让人缅怀亲人的节日,而在清明节之前的寒食节也有着一段令人感动的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有一位名叫陈三的孝子,他的母亲年事已高,行动不便,但他仍然孝顺地照顾着母亲。有一年的寒食节,陈三决定给母亲做一场盛大的寒食宴,以报答母亲多年来的养育之恩。

他精心准备了各种美味佳肴,摆上了一桌丰盛的宴席,然而就在宴席举行的前一天,母亲却因年事已高而离世了。陈三悲痛欲绝,但他仍然决定按原计划举行宴席,以表达对母亲的思念和感激之情。

宴席上,陈三独自一人坐在桌前,默默地品尝着美食,眼泪不禁夺眶而出。他告诉在场的人说,他愿意用这顿宴席来招待母亲在天之灵,希望母亲能够在天之灵,知道自己永远怀念和感恩她。

陈三的孝心和感恩之情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他们纷纷为陈三送上祝福和慰问。陈三也从此以后成为了当地人心目中的孝子楷模,他的事迹被传颂至今,感动着每一个人。

这个传说告诉我们,孝道和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这些美德都应该被我们传承和弘扬。在这个清明节,让我们一起怀念亲人,感恩他们在世时对我们的养育之恩,让这份感恩之情永远传承下去。

清明节寒食的传说故事 篇三

  清明节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传统活动为扫墓。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下是中国人才网给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作用。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着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

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拓展知识#

  戴柳插柳习俗:

  清明节植树的习俗,发端于清明戴柳插柳的风俗。是什么原因使得平凡的柳条有了如此非同寻常的身价?有三种传说。最古老的传说,是说为了纪念教民稼穑耕作的祖师—神农氏,后来由此发展出祈求长寿的意蕴。再晚点的传说与介子推有关。据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介子推时,发现介子推死前曾经靠过的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更晚点的传说是唐太宗给大臣柳圈,以示赐福驱疫。这三种说法有一点是相通的,那就是都相信柳枝具有灵性,可以避邪。

清明节寒食的传说故事(最新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