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鹅致富不走寻常路的创业故事 篇一
在中国农村,养鹅一直都是一项传统的养殖业务。然而,有一位年轻人却通过创新和努力,将养鹅这一传统产业发展得风生水起,实现了自己的致富梦想。
这位年轻人名叫张华,来自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从小他就对农业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对养鹅这一行业充满了好奇。在大学毕业后,张华毅然决定回到家乡开始自己的养鹅事业。
起初,张华只是按照传统的方法养殖鹅只是勉强维持生计。然而,他很快意识到传统的养殖方法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于是开始寻找创新的方式。通过学习现代养殖技术和市场需求,张华逐渐改变了自己的经营理念,引进高品质鹅苗和优质饲料,提高了养殖效率和产品品质。
除此之外,张华还利用互联网平台拓展销售渠道,将自己的优质鹅肉推广到全国各地。通过多样化的销售方式,他成功地打开了市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消费者。
如今,张华的养鹅事业已经发展成为当地的知名品牌,不仅给自己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益,也为当地带来了就业机会,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张华的创业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梦想和勇气,不走寻常路也可以实现致富梦想。通过创新和努力,我们每个人都有机会在自己熟悉的领域找到属于自己的机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养鹅致富不走寻常路的创业故事 篇二
在中国的农村,养鹅一直都是一项传统的养殖业务。然而,有一位女性创业者却以不走寻常路的方式,成功地将养鹅这一传统产业发展壮大,实现了自己的致富梦想。
这位女性创业者名叫李娟,来自一个偏远的农村。在家庭生活遇到困难后,李娟毅然决定利用自己对养鹅的热爱和经验,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
起初,李娟也是按照传统的方法养殖鹅只是维持生计。然而,她很快发现传统的养殖方法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于是开始寻找创新的方式。通过学习现代养殖技术和市场需求,李娟逐渐改变了自己的经营理念,引进高品质鹅苗和优质饲料,提高了养殖效率和产品品质。
此外,李娟还注重产品的包装和营销策略,利用微信和其他社交平台积极推广自己的养殖业务。通过与当地餐饮企业的合作,她成功地将自己的鹅肉产品推广到全国各地,打开了更广阔的市场。
如今,李娟的养鹅事业已经发展成为当地的知名品牌,不仅给自己带来了经济收益,也为当地带来了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点。
李娟的创业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梦想和勇气,不走寻常路也可以实现成功。通过创新和努力,每个人都有机会在自己熟悉的领域找到属于自己的机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养鹅致富不走寻常路的创业故事 篇三
马印明今年39岁,杨团堡村人,是位淳朴的农民。认识他的人都说,他干事好琢磨,肯付苦,有股子泥腿劲。
闯荡
马印明初中没毕业,就开始学做买卖。家里有台解放车,他就跟着跑车,当时主要是拉矿粉。19岁,他到附近一家矿上上班。他干得很卖力,手掌、大腿都磨出了茧子。但“不想当将军的士兵就不是好士兵”。他有着自己的目标。1996年,年仅23岁的他大胆承包了矿上的一个干选车间,干得风生水起。27岁时,他便晋升采矿主任。之后,他去了青龙县开铁矿,为他的人生赚得第一桶金。
创 业
这时他有了更大胆的想法——自己创业! 2005年,他在当地开了自己的一个小铁矿。经过多年商海的磨爬滚打,他开始思考将来:开矿是能够赚钱,可矿石资源终有枯竭的那一天,什么产业才有发展后劲,才会永不枯竭呢?“当时国家正号召退耕还林,我仔细捉摸了一下,觉得搞养殖业,再结合退耕还林,应该大有前途。”想到做到,他开始筹办自己的养殖场。2007年9月,养殖场正式开张。
挫折
“要干就要往大了干,不能小打小闹。”在经过到外地的一番考察后,马印明笃定主意,首先承包了村里的180多亩荒地,甩手大干。之后他又陆续承包了村里的300多亩荒地,经营面积达到了约500亩。马印明将养殖场养殖与退耕林下养殖想结合,规模迅速扩大。到了2008年时,马印明的养殖场饲养了10多万只鹅,仅雇佣的工人就有40多人。一位客商看后惊呆了:“我跑了10多年的鹅场,从没见过这么多的鹅。”马印明当时雄心勃勃,心想每只鹅少赚点,光数量就能取胜。他没有意识到风险正一步步向他逼近。
市场如战场,行情瞬息万变。2008年的金融危机开始考验马印明的意志。当年成鹅的出栏价降到了雏鹅进价以下。卖了吧,赔钱;不卖,光饲料钱每天就得几万。马印明将养殖数量一降再降,到了2009年底,仅剩下了1000只种鹅。“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这1000只种鹅成了马印明东山再起的根基。
经过2008年到2009年残酷的市场洗礼,马印明接受了血的教训,一下子赔了400多万元。“算了吧,开矿闭着眼就能赚钱,你何必担这份惊受这份怕呢。”亲戚朋友们苦口婆心劝他。然而马印明初衷不改——认准了的事就必须要干下去。苦心人,天不负。他终于顽强地挺了过来。
奋斗
马印明再次去外地学习取经,并进行了认真总结和思考,尽管市场起起落落,但雏鹅的价格一直看好,搞孵化一定能赚钱;同时经营过程中应搞合作经营,要风险共担,有钱大家一起赚,赔钱平均到一个人也不会受到多大的损失。思路明晰,马印明的泥腿劲又上来了。当时自己实在拿不出更多的钱来了,马印明用起了土方儿,在大炕上孵小鹅,人工控制温度和湿度。他成功了。之后他和亲戚又买来孵化机的零件,自己“攒”了两台孵化机,再后来手头稍稍宽裕一些,他们购买价格便宜的孵化机合作社规模也稳步扩大,农户数达到了52户。马印明慢慢走出了困境。到了2010年,养殖场实现了盈利,2011年更是打了一个翻身仗。现在养殖场的雏鹅已销往山东、江苏、四川、浙江等地,最远的通过空运飞往海南。合作社带领着农民们走上了致富路。
马印明养鹅成功经验:
马印明是个实在人,提出“加强合作社间合作交流”这个建议并不是为了哗众取宠,而是他在经营过程中日益强烈的感觉。马印明自2007年开始养鹅以来,经历过不少挫折失败,已经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养鹅专家,但真正促进他快速发展的正是他这种在吃透市场的基础上得来的“奇思妙想”。
变废为宝,水葫芦养鹅
42岁的马印明是迁安市杨团堡村人,本是当地小有名气的矿老板,2007年9月,在迁安市转型发展的带动下,他办起了正农养鹅专业合作社,他决定利用自己承包的500亩沙滩林场发展养鹅业,由矿老板转身变成了养鹅哥。自此,马印明开始专心钻研与鹅有关的一切事物。谈及水葫芦,人们对它的印象可不是很好,它繁殖速度极快,大量消耗水中溶解氧,危害水下生物,还会堵塞河道,是世界十大害草之一。可在马印明的眼里,水葫芦却是宝贝。
“我自己有近2万只鹅,一天要吃两吨半的饲料,花费8000多元,一年下来花费近300万,怎样才能降低饲养费用呢?思来想去,我想到了水葫芦,水葫芦含有丰富的粗脂肪、蛋白、氨基酸、胡萝卜素,而且是无性繁殖,种起来比较省事,我先在池塘里试种了几株,没过多久,就长满了整个池塘。“水葫芦种出来了,鹅爱吃吗?怀着忐忑的心情,我把数百只鹅放进了池塘,结果奇迹出现了,我的鹅非常喜欢吃水葫芦,不大一会工夫,几百只鹅就将整个池塘的水葫芦哄抢而光。从此,这水葫芦就成了我养鹅的一大‘法宝’了。”
舌尖革命,为鹅打造营养餐
在马印明的认知里,喂鹅与人吃饭是一个道理,只有营养均衡了,鹅才能茁壮成长。为此,马印明给鹅搞起了舌尖上的革命。他种植了长势快、鹅爱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