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阅读答案

时间:2012-08-07 04:19:48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风阅读答案

  在社会的各个领域,我们经常接触到阅读答案,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分析自己学习过程中的得与失。你所见过的阅读答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风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风阅读答案1

  草是风的一面旗帜

  李丹崖

  她是一个自卑的孩子,不爱和别人交往,许多小伙伴也对她敬而远之,更可悲的是,她的学习成绩也差得一塌糊涂,许多老师在课堂上毫不留情地批评她,因为,同一道题,她至少能错三遍。

  她有自闭症,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许多同学开始排挤她,大家认为,她是一个闷葫芦,和她在一起,自己原本快乐的心情也会瞬间变得低落起来。她也察觉了伙伴们对她的疏远,于是,一个人搬着课桌,挪到了教室的角落里。从那天开始,她也觉得自己仿佛搬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课堂上琅琅的读书声对于她来说是事不关己的,她关心的只有窗外的世界,静静的泡桐花开了,穿过窗子透出丝丝香甜,鸟儿们在树间做了巢,每天啁啾地唱着,嬉戏着……她是多想让自己变成一只鸟儿呀!一只无忧无虑的鸟儿,和群鸟在葱茏的树木间追逐,在广袤的天际里振翅,她是个烦恼的绝缘体。

  春走后,夏天把秋天引了过来,窗外那棵泡桐开始落叶,就连树上的鸟儿也喑哑了嗓音,许多候鸟已经南迁。积攒了这么久,她第一次在一个课间痛哭流涕,她哭着说,都走吧,就连鸟儿也会抛弃她,曾经的一树新绿也变成了满眼枯黄,上帝为何非要给我一个黯淡的世界?

  不知道什么时候,班级里新来了一名语文老师,老师姓徐,长得特像徐静蕾,同学们都非常喜欢她,暗地里叫她“静蕾老师”。静蕾老师的第一堂课是带领大家玩成语接龙游戏,用黑板擦作为接力棒,传到谁那里,如果接不上来,就要罚唱一支歌,或者是写一篇作文。

  随着一声清脆的巴掌声响起,接力开始了,很快就传到了她。当时,她还在望着窗外发呆,不知不觉中,黑板擦落在她的桌子上。她先是一愣,继而听到同学们的欢呼声,那欢呼声带着一种刺耳的嘲弄。她不会唱歌,按照“游戏规则”,她选择写一篇作文,第二天交上去。静蕾老师是个非常和和蔼的人,对她说,没问题,即使第二天交不上来,只要用心了,写多少都可以。

  这一次,她把自己的心情写给了老师看——她是一个命苦的孩子,三岁那年,母亲就离家嫁到了外乡,父辛给她们娶了一位后妈,尽管后妈对她很好,但是,她总觉得那是一种虚伪。六岁那年,她的父帝得了一种怪病,从此丧失了说话的能力。她失去了最后一位可以沟通的对象,于是,她选择了沉默。她在作文的最后一段里写道,她是一棵孤单的小草,生命里仿佛只有秋天……

  第二天,静蕾老师在课堂上郑重其事地表扬了她,说她是个守信的好同学,不仅按时交上了作文,而且写得很好,至于作文的内容,静蕾老师却只字未提。那天,静蕾老师把她的座位由最后一排调到了讲桌下的第一排的位置,并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给她一个甜甜的香吻!

  从那天起,她仿佛蝉蜕一样换了一个人,上课注意力非常集中,成绩上去了,同学们也争先恐后地与她交往,学期结束,她还做了班长。

  后来,她考上省内一所名牌师范大学,毕业以后,她义无反顾地回到了自己的母校做了一名教师。她给自己的学生讲的第一堂课叫《草是风的一面旗帜》,她在课堂上说,即使是一棵卑微到近乎渺小的小草,也不会孤单,因为它有自己的使命,那就是:等待春天,为风铺开一面绿色的旗帜!

  也许谁也不知道,“草是风的一面旗帜”,那是静蕾教师在她的作文里给她的评语……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xx年第6期)

  11.本文的标题是“草是风的一面旗帜”,文中哪一句话对这个标题作了诠释?请把这句话摘抄出来。(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从那天起,她仿佛蝉蜕一样换了一个人”,文中“她”前后有什么变化?(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文中划线处的景物描写反映了主人公怎样的心理?(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她”在师范大学毕业后,为什么“义无反顾回到自己的母校做了一名教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读了本文,你想对文中的“她”(或“她”的同学)说些什么?(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即使是一棵卑微到近乎渺小的小草,也不会孤单,因为它有自己的使命,那就是:等待春天,为风铺开一面绿色的旗帜!

  12、她原来成绩差、有自闭症、自卑(悲观、伤感),后来(由于徐老师的表扬、鼓励和关爱),她变得专心听课,成绩上去了,还做了班长

  13、反映了主人公黯淡(悲观、悲凉、忧伤)的心理

  14、因为是静蕾老师改变了她的命运,这使她感受到老师的崇高,对教师这个职业产生向往热爱之情,所以她“义无反顾回到自己的母校做了一名教师”

  15、示例一:我想对她的同学们说:我们不应该疏远“她”,排挤“她”。我们应该理解“她”,接近“她”,主动与“她”交流,让“她”感受到集体大家庭的温暖,努力帮助“她”走出自卑自闭的阴影;示例二:我想对“她”说:每一朵花都可以盛开,再渺小的小草也会有春天,你不应该自卑自闭,应当主动与同学们交流,融入班级这个集体大家庭。

风阅读答案2

  冷风暖香

  包利民

  ①腊月的天,冷得干燥,就像空气中疑结着永不会融化的冰。走在街上,忽然觉得周围有了一种灵动,那是一丝带着甜味的温暖气息荡漾过来,仿佛使寒流也有了脉脉的涟漪。

  ②街上每隔上百十米,便有一个卖烤地瓜的,面前是一只改装过的豆油桶,那些甜甜的香味就从其中溢出来。行色匆匆的人们,都会略略停顿一下脚步,那气味,那感觉,会让他们瞬间想起家的温馨。这条街是我每天上下班常走的,虽然不曾买过一只烤地瓜,可心里每次都会充满了温柔的感激,只为他们给了我一种微甜的心情。

  ③已不知是从哪一天起开始注意那个女人的。她也就三十多岁吧,全身都围裹在厚厚的棉衣里,面前的三轮车上,一只大铁桶里碳火正红,地瓜的香甜将她围绕在中间。在她的脸上,挂着一丝笑意,没有顾客的时候也是如此,仿佛心里想起了什么幸福的事一样。第一次看见她的笑容,我有一种感动,甚至震动,惊讶于在寒风街头做小生意的她,竟能露出如此清澈的微笑。不像她身前身后的同行们,即使笑也是满怀沧桑与无奈,偶尔还会和顾客诉说一下生活的艰辛。而她却没有,就如地瓜的馨香把她的心也变暖变甜起来。

  ④常有两个小女孩出现在她身边,七八岁的样子,像姐妹俩,她们也不多停留,只是和那女人说上一小会儿话,便牵着手跑开。而女人也总是喊住她们,掀开桶盖,拿出两只热气腾腾的烤地瓜在她们手上。几乎每天下班的途中都会看到这样的一幕,暖意融融,让人徒生羡慕。

  ⑤新年的前两天,我下班路过那条街,女人仍在将暮的街头站立着。想想明天就开始休假,会有半个多月的时间不再路过,心中一动,便走上前去。我深深吸了口气,感受着那种甜甜的气息。好一会儿,我才迎上那张笑脸,此刻,那两个孩子刚刚拿着地瓜跑远。我说:“我要买两个烤地瓜!”女人便打开桶盖,说:“你挑吧!”女人的眼睛清明见底,我指着两个最大的,她却说:“这两个不行呢!我要带回去给孩子!”一副很不好意思的神情,我讶然问:“你不是刚刚给过他们吗?”女人愣了一下,笑着说:“哦,你说刚才那两个孩子呀!她们可不是我的孩子,她们的爸爸在前面拐角摆修鞋地摊儿,腿脚有残疾,都挺不容易的。两个孩子跟我好,我每天都给她们烤地瓜,她们倒是越吃越甜呢!”

  ⑥铁桶里的热气扑散出来,女人将头上的帽子摘下,我看见她发间戴了一只很漂亮的小发卡,一朵淡粉的梅花。见我看她的头发,她说:“快过年了,女儿送我的,说我戴上好看!”一种幸福与满足写满了她秀气的脸,那一刹那,冰封雪冻间都充满温情。离开的时候,我轻轻说了声“谢谢”,她微笑着点头,眼睛亮亮的,发上的梅花将我的心映亮。

  ⑦年后回来上班的时候,竟有了一种期待的心情。只是那条熟悉的街上,不见了那个微笑如花的女人。一连很多天,都是日复一日的失望。满街的香气仍在,却再也没有了那张寒风中最暖的笑脸。我想,那样的一个女人,无论过着怎样的生活,都该是满怀幸福的吧!

  题目

  1下列词语或短语都出自第③段,有错别字的一项是()(1分)

  A 围裹 B 碳火正红 C 清澈 D 满怀沧桑

  2. 请在第④段填上恰当的动词,并说说这样选择的理由。(1+4分)

  A. 递 B. 交 C. 塞 D. ③ 放

  选 。理由是

  3. 第⑥段中“发上的梅花将我的心映亮。”一句的含义是 (2分)

  4. 对文本分析鉴赏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A.“腊月的天。冷得干燥,就像空气中凝结着永不融化的冰。”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表明了天气的寒冷、干燥。

  B. 本文采用第一人称进行叙述,线索明晰,情节简单。

  C. 本文用了肖像、动作、语言描写等描写方法,人物形象生动感人。

  D.③段中对烤地瓜女人同行们的描写,目的是与之形成对比,突出烤地瓜女人的形象。

  5. 文章结尾处作者写道“我想,那样的一个女人,无论过着怎样的生活,都是满怀幸的吧!”分析烤地瓜女人形象,说说作者如此肯定断定的理由(6分)

  ①

  ②

  ③

  6. 请用一段话谈谈作者以冷风飘香为题的好处。(8分)

  答案:

  1.B(1分)

  2.C(1分)塞一方面暗示了两个小女孩的推辞,为后文小女孩不是女人的孩子埋下伏笔;(2分)另一方面形象地表现了烤地瓜女人的热情、善良、有同情心。(2分)

  3.烤地瓜女人和女儿之间相互关爱的亲情(1分)使我深深地感动和倍感温暖。(1分)

  4.A(2分)

  5.①面对生活中的种种艰辛,她能乐观面对;(2分)②尽管自己也生活在社会底层,但她天性善良,同情弱小,富有爱心;(2分)③亲人间相互关爱,有温暖的亲情抚慰。(2分)

  6.例文:作者以冷风暖香为题,可谓匠心独运。冷风暖香--寒风中飘零的地瓜香,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使文章结构严谨紧凑;它同时清晰地解释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更重要的是,以暖香喻烤地瓜女人的品质,以冷风喻艰苦的环境,以冷风反衬暖香,更显主人公品质的可贵。(8分)

风阅读答案3

  ①谁把打铁声摁在了文明的喧嚣深处?

  ②此时的雨覆盖了这个山村的各个部位。那个叫铁匠铺的地方,蛛网上粘着许多小虫子,我能想象出当年铺子里的热闹,所有的人都是顶着雨声到来的。铁匠铺永远都是一个动词,动在雨声的浸淫之下,它的持续时间是那么久。红钢从烈火中钳制到铁砧上,锤起锤落,叮当磅礴,小锤点击,大锤紧跟。铁匠对于铁是一场浩劫般的惊扰。

  ③铁匠铺的热闹为什么总是在雨天里?因为雨胶住了农人的鞋。当然,更多的热闹是在冬季。真正的冬天开始了,北风呜呜吹过,一路卷起干枯的树叶和草根。农人看在眼里的活计都拾掇完了,那么收拾好残缺的农具,沿着蜿蜒曲折的路走进铁匠铺。一个长长的冬季,锄头、镢头、铁钎、镰刀,日出或日落的声音,对于敏锐听觉的农人,大锤小锤的声音都是奢望,都是天籁,都是比时间要重要得多的来年春暖河开。轧钢淬火,好铁匠的声名是一把镢头能刨几亩地,钢水好能出活。铁匠是农耕文明的先驱,也是土地本身的选择。

  ④铁匠的另一生活是给马蹄钉蹄铁。牵马人站在铁匠铺门前,铁匠揽住马腿,削平蹄底的老皮。只见那铁匠把一排铁钉含在口中,肩膀顶紧马后胸,抱紧弯曲朝上的马腿,把蹄铁合紧马蹄,钉子穿入蹄铁的孔眼,那一片唾沫湿,随蹄铁直接钉入马蹄深处。铁匠此时有可能抬头看一下远处,廓外斜依的青山,风姿万千的杨柳,时光无时不在,无处不存,目无所视,手有所触,寸寸光阴,都只在盈手之间。那双手,就那么优雅而琐碎地生动着。

  ⑤那是一个打铁的镇子,每年的农历九月十三,一年一度的庙会开始,铁匠们聚集在集市上,搭起炉灶,燃起炭火,拉起风箱,将烧红的铁块放在砧子上,抡起铁锤,甩开臂膀,叮叮当当,各自施展本身的绝艺,吸引四外八省的商人前来交易。空气里弥漫着烧红的铁锈味,这气味又随着热风,浸入一切开放的空间。热浪一阵紧似一阵,像潮汐,奔来涌去。镇子上因为交易铁货,所有的木门、木窗户都钉了密麻麻的铁钉。嘎吱作响的铁门用劲推开时,门头上挂着南瓜大一个铁铃铛,如现代人的门铃。人勤的时候,铁铃铛像一树花,开得肆无忌惮,随风微颤,这家的热闹仿佛要挥霍尽铁匠最后的元气。

  ⑥铁门上的“铺首”给岁月古拙沧桑之感。铺首上兽首衔环,作为龙的九子之一,其“形似螺蛳,性好闭,故立于门上”,包含在形式里的内容,即以螺之闭来强调门之闭。“守御”慎闭塞,闭藏周密。铺首将一种精神,在朱漆的黑漆的门扇上展示了几千年,它透露着属于“中华门文化”精髓的东西,由铁匠铺锻打出形。

  ⑦铺首造型之精美,以庙宇皇宫大门所饰用者为华贵。铺首在朱漆宫门上,同金色门钉相互映衬,显示出皇家建筑的帝王气派。汉代司马相如《长门赋》“挤玉户以撼金铺兮,声噌吰而似钟音”,描写了叩响门环时玉户金铺的视觉效果和金属碰撞的听觉效果。皇家流落到民间的东西少,尤其是金子做的,如果不是含了足量的铜,那响声能否出得来还是两说。我喜欢民间的铁铺首,轻叩门环的响在夜静的时候是压得住黑暗的,可以使走向村子的东西远远停住,也可以让它们悄无声息地融进墙影尘土里不再出现。在民间,更多的是铁匠铺里的手艺,也只有铺首可以抬高铁匠的文化素养。

  ⑧我在夜空下看到过最壮丽的铁花,化开的铁水由匠人拍打进夜空,那是堪与秋日丰收无垠的繁华相媲美的一种壮观,一种极为阔大的气象,看的人和被看的人嘴都咧开很大,铁花承载了他们的笑脸,如此夺目。

  ⑨我把铁匠铺子想得过于富有了,只想用文字的方式去理解他们,但毕竟是一个远去了的把文明活在骨子里的年代。如今的村子里再没有铁匠铺子里打铁的声音,没有了铁匠铺子,似乎整个村子里都没有了声音。铁铺首全锈烂了,铁钉子换成了膨胀螺栓,五毛一斤的旧门板买了用去烧木炭。当下,我们丧失了许多滚滚红尘中大汗淋漓的辉煌,恰恰可能是有关生命最高秘密的隐喻和福音。我不能知。在衰败中,唯一不想放弃的是想入非非。若干年后,我不知道,我还有没有能力拥有这个成语。

  18.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 文章开篇“谁把打铁声摁在了文明的喧嚣深处”发出了疑问与慨叹,这句话领起下文并与结尾相呼应。

  B. “铁铃铛像一树花,开得肆无忌惮”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写出铁铃铛的外形,意在表现铁匠手艺的精湛。

  C. 第②段和第⑤段中描写铁匠打铁的场景,作者多用短句,语言节奏明快,与所描写的热闹场景相匹配。

  D. 文中引用司马相如《长门赋》中的句子,证明铁匠打造的“铺首”饱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的韵味与精髓。

  E. 作者把铁匠当作农耕文明的代表,通过表现铁匠与农民生活的紧密关联,写出了铁匠在农村中的存在价值。

  19. 第⑨段中,作者说:“我把铁匠铺子想得过于富有了,……”结合全文,回答问题。(5分)

  (1)作者认为铁匠铺子“富有”什么?(3分)

  (2)作者为什么说“把铁匠铺子想得过于富有了”?(2分)

  20. 文章以“风把手艺刮进了天堂”作标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8. (4分)B D

  19. (1)(3分)

  答案要点:(1)受农人尊重;(2)心无旁骛,技术娴熟优雅;(3)用手艺展示传统文明的精髓;(4)可以带给农人希望。

  (答出一点1分,两点2分,任意三点3分。)

  (2)(2分)

  作者把铁匠铺看作是农耕文明的代表,作者用无奈、自嘲的语气表现出对它衰落的失望、惋惜之情。

  20. (6分)

  答案要点:(1)具有较强的象征意义(“风”象征着时代的变迁;“天堂”表现出农耕文明的衰落);

  (2)暗示作者对农耕文明的赞美与留恋;(3)与文章内容呼应。(答出一点2分。)

风阅读答案4

  风过留名为哪般

  许 祎

  ①20xx年8月,台风苏拉、达维的联袂演出刚刚谢幕,第11号台风海葵便又高调登场。短短的一周时间左右,三个台风相继而来,这种情况非常少见,不禁让人们谈风色变。但同时很多人也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这些台风都有个好听或者洋气的名字。台风到底是怎样命名的?究竟是谁给台风取了这些好听的名字呢?

  ②我们现在所说的台风指的是热带气旋的一个类别。热带气旋按照强度的不同,依次分为六个等级:热带低压、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台风、强台风和超强台风。

  ③20世纪初,人们为了对台风进行区别、播报及研究,开始了对台风的命名。但是各个国家、地区对同一个热带气旋往往叫法不一。为了避免名称上的混乱,方便台风播报和研究,世界气象组织下属的亚太地区台风委员会在第30次会议时决定,制定出一套具有亚太区域特色的命名表进行统一命名。

  ④根据规定,到达一定风力级别的热带气旋,按照出现的先后次序会先对其进行四位数的编号,前两个是这个热带气旋发生的年份末两位,后两个代表它在这一年出现的时间次序。被编码后的热带气旋如果继续加强为热带风暴及以上的级别,这时就会进行命名。例如20xx年在西北太平洋附近海域产生的第9和第10个热带气旋,分别为1209和1210。这两个气旋很快地加强并超过了热带风暴的风力等级,于是它们便获得了自己的名字苏拉和达维。

  ⑤苏拉和达维这两个听起来十分洋气的名字便是出自统一后的命名表。这个命名表共有140个名字,分别由世界气象组织亚太地区的14个成员国和地区各提出10个名字。根据国家和地区首字母的先后顺序将这140个名字按照14个一组进行排列。从20xx年起,开始循环、重复地使用这套命名表。生活在西太平洋海域的人们每年大约要经历27个的台风,近十几年次数有所减少。因此,140个台风的名字几乎为每6年轮回一次。

  ⑥一般情况下,台风名字还是极其动听或者比较温柔的,一方面期待台风带来的伤害尽可能小些,另一方面则希望台风的到来也可以有效缓解当地的旱情。大多是根据各国家、地区有名的花、鸟、动物或一些神话传说等来命名,规则是容易发音、长度不超过9个字母(三个汉字)。

  ⑦同时规定:当某个台风造成了特别重大的灾害或人员伤亡时,为了防止它与其他台风同名,台风委员会成员可申请将这次台风使用的名称从命名表中删去,让它永久地占有这个名字。此时命名表中空缺出的这个名称则由原提供国再重新推荐。

  ⑧龙王是我国最初提供的十个名字之一,寓意是中国的雨神龙王。20xx年从菲律宾附近生成的第2号热带气旋曾使用过龙王这个名字。但这个龙王在加强为热带风暴后,很快便减弱了。在20xx年时,第19号热带气旋成为了新一届的龙王,这个龙王登陆我国东南沿海后,一路肆虐,给当地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为此,亚太地区台风委员会第 38届会议决定将龙王永久性地命名于这次台风,龙王从此便退出了台风名册。同时中国需要提交新的台风名字海葵替代龙王。

  ⑨海葵这个名字是中国气象局通过大型社会征名活动我给台风起名字选举而得,其意义为一种海洋动物。20xx年的第11号热带气旋便赶上了海葵这个名字。海葵紧随苏拉、达维的脚步,在8月5日进入我国东海东部海面,并以超强的风力及降水使华东地区遭受了极大的损失。人们不禁感叹海葵不愧为龙王转世,纷纷议论起海葵在刚刚接了龙王的班之后,是否会就此被除名。 (选自《北青网》20xx年8月,有删改)

  13.简要分析第①段文字在文中的作用。(2分)

  14.下面是CCTV天气预报中关于台风 珊珊的相关预报。请你结合本文,简要回答珊珊向妈妈提的问题。(4分)

  据中央气象台消息,今年(20xx年)第2号热带风暴珊珊于2月22日上午在南海西南部海面上生成预计,珊珊将以每小时10公里左右的速度向西偏南方向移动,强度逐渐减弱。

  珊珊:妈妈,我刚才听了天气预报,台风珊珊过两天可能要来了。可是,这个和我重名台风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呀?(2分)

  妈妈:

  珊珊:喔,原来是这样!那怎么用了个女孩名呢?(1分)

  妈妈:

  珊珊:看来我也要名副其实,学得温柔点。那为什么要为台风统一命名呢?(1分)

  妈妈:

  珊珊:哦,妈妈,你真是太厉害了!有知识真好!

  15.作者举龙王为例可谓一举多得,请简要列举这些理由。(3分)

  16.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第②节主要采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清楚地介绍了热带气旋的种类。

  B. 生活在西太平洋海域的人们每年要经历27个左右的台风,近十几年次数有所减少。

  C.龙王已被永久命名于0519号台风,从此清退出了台风名册。

  D.海葵由社会征名活动而得,因其也造成了极大的损失,所以把它作为龙王的替补。

  参考答案:

  13.(2分)通过介绍刚刚过去的三个台风,引出说明对象,同时运用生动说明介绍和设问句式来激发阅读兴趣和阅读欲望。(划线部分为答案要点)

  14.(4分)(1)亚太地区台风委员会让14各成员国各提供10个名字,制定了一个可以循环使用的统一的台风名册,珊珊的名字肯定也从这个名册中来。(2分,意同即可)

  (2)起个女孩名,是希望台风也能温柔些,也就是希望它带来的伤害尽可能小些,或希望它能缓解旱情。(1分,意同即可)

  (2)为了避免名称上的混乱,方便台风播报和研究。(1分,意同即可)

  15.(3分)①说明了命名表中名字的循环使用原则;②说明了命名表的清退原则(一个特别规定)③引出海葵,说明了命名表的替补原则。④龙王一名由中国提供,读者更熟悉。(1点1分,答出其中3点即可)

  16.(3分)D

风阅读答案5

  ①你能想到吗?呼呼吹过的大风,破坏力极强的狂风,这些放荡不羁的家伙竟然被科学家相中了,成了一种干净的新能源。科学家利用风不分昼夜,无处不在的特点,建立了“风力农场”,专门来捕风捉“能”。

  ②所谓“风力农场”,就是一些风车群。它采用风车发电的方法,选择在经常刮强风的地区集中建造数十部甚至数百部巨型“风力发电用风车”来捕获风能。每当刮风时,风吹动风车扇叶旋转,“风能”就转化为“机械能”,扇叶的旋转带动风车内的发电机运转,又将“机械能”转化成“电能”,供人们利用。这就是风力发电。

  ③位于美国得克萨斯州西部的国王山地带就是一座名副其实的风力农场,这里林立着214部“风力发电用风车”那架势真有点一丝一毫风都不放过的劲头。国王山凤梨农场所发出的电量足够为得克萨斯州的14万个家庭提供所需的电力,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风力农场。

  ④在欧洲。海上风力农场则是最时髦的风力农场模式。因为从风力发电的角度看,与有起伏和遮蔽物的陆地相比,一望无际、没遮没拦的海上,受风情况更稳定,风力发电的环境更好。丹麦、德国、英国等国家都已经相继开工建设海上风力农场。以丹麦为例:位于首都哥本哈根附近的密德尔格兰登海上风力农场的规模在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的。丹麦目前总发电量的14%已经是依靠风力发电供应,等到20xx年年底,新的海上风力发电农场建成之后,丹麦靠风力发电的供应的电力将达到总发电量的18%—20%。在德国北部,也有一些地区总发电量的12%是靠风力发电提供的。

  ⑤在亚洲,日本已经计划到20xx年力争使风力产生的发电量能够达到100千瓦——相当于提供55万个家庭所需的电量。而屹立在我国内蒙古大草原上的风车群,在为牧区提供电力的同时更成为草原旅游的新景观。

  ⑥放眼世界,虽然利用风车发电获得的电量逐年增长:20xx年底风力发电量为1770万千瓦,20xx年底2448万千瓦,20xx年底为3113万千瓦,20xx年底超过4000万千瓦,每年以大约30%速率增长。但目前利用风能、太阳能、潮汐能等新能源发电所累计的发电量还不到世界总发电量的1%。

  ⑦这么说你该明白了吧,风能作为一种新能源,潜力巨大。等着瞧吧,新世纪世界各地将会屹立起更多的大风车,把风儿统统捉住,让它们为人类造福。

  14.请你用下定义的方法简要说说什么是“风力发电”?(2分)

  答: 15.阅读全文,说说题目“捕风捉能”中的“捕”的含义和“捉”的含义。(4分)

  答:“捕”是指:

  “捉”是指:

  16.揣摩第⑥段内容,用一句话概括本段要表达的主要意思。(字数15字以内,2分)

  答: 17.第③④⑤段主要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2分)

  答: 18.如果让你负责在陆地上建设一个“风力发电场”,请结合你学的地理知识说说建在哪里比较合适?(3分)

  参考答案:

  14.风力发电就是利用风力吹动风车轮旋转将“风能”转化为“机械能”再转化为“电能”的发电方法。大致意思对即可(如果只说风力发电就是利用风来发电得1分)。

  15.“捕”是指:让风吹动“风力发电风车”扇叶,来捕获风能。

  “捉”是指: 风车将“风能”转化为“机械能”,再转化成“电能”。大致意思对即可。

  16.风力发电逐年增长,但累积还不到世界总发电量的1%(每个要点1分)

  17.主要说明世界各国风力发电取得了辉煌的成绩;或风力发电前途无量(大致意思对即可得满分)

  18.风力大,地段开阔,海上也可(得分点:地点1分;理由2分)

风阅读答案6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草是风的一面旗帜

  她是一个自卑的孩子,从不爱和别人交往,许多小伙伴也对她敬而远之,只是这些也就算了,更可悲的是,她的学习成绩也差得一塌糊涂,许多老师在课堂上毫不留情地批评她,因为,同一道题,她经常能错了三遍。

  她有自闭症。这已经成为有目共睹的事实。许多同学开始排挤她,大家认为,她是一个闷葫芦,和她在一起,自己原本快乐的心情也会瞬间变得低落起来。她也察觉到伙伴们对她的疏远,于是,一个人搬着课桌,挪到了教室的角落里,从那天开始,她也觉得自己仿佛搬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课堂和琅琅的读书声对于她来说是事不关己的。她关心的只有窗外的世界,静静的泡桐花开了,穿过窗子透出丝丝香甜,鸟儿们在树间做了巢,每天啁啾地唱着,嬉戏着……她是多想让自己变成一只鸟儿呀!一只无忧无虑的鸟儿,和群鸟在葱茏的树木间追逐,在广袤的天际里振翅,她是个烦恼的绝缘体。

  春走后,夏天把秋天引了过来,窗外那棵泡桐开始落叶,就连树上的鸟儿也喑哑了嗓音,许多候鸟已经南迁,积攒了这么久,她第一次在一个课间痛哭流涕,她哭着说,都走吧,就连鸟儿也会抛弃她,曾经的一树新绿也变成了满眼枯黄,上帝为何非要给她一个黯淡的世界?

  不知道什么时候,班级里新来了一名语文老师,老师姓徐,长得特像徐静蕾,同学们都非常喜欢她,暗地里叫她“静蕾老师”。静蕾老师给班里上的第一堂课是带领大家玩成语接龙的游戏,用黑板擦作为接力棒,传到谁那里,如果接不上来,就要罚唱一支歌,或者是一篇作文。

  随着一声清脆的掌声,接力依次进行,很快就传到了她,当时,她还在望着窗外发呆,不知不觉中,一个黑板擦落在她的桌子上,她先是一愣,继而听到了同学们的欢呼声,那欢呼是一种刺耳的嘲弄。

  她不会唱歌,按照“游戏规则”,她选择写一篇作文,第二天交上来,静蕾老师是个非常和蔼的人,对她说,没问题,即使第二天交不上来也没事,只要用心了,写多少是多少。

  这一次,她没有令大家失望,她把自己的心情写给了自己的老师听。她是一个命苦的孩子,三岁那年,母亲就离家嫁到了外乡,父亲给她娶了一位后妈,尽管后妈对她很好,但是,她总觉得那是一种虚伪。6岁那年,他的父亲得了一种怪病,从此丧失了说话能力,她失去了最后一位可以沟通的对象,于是,只有在自己的生活里选择沉默。她在自己作文的最后一段里说,我是一棵孤单的小草,我的生命里仿佛只有秋天……

  第二天,“静蕾老师”在课堂上郑重其事地表扬了她,说她是个守信的好同学,按时交上了作文,而且写得很好,至于作文的内容,“静蕾老师”却只字未提。那天,“静蕾老师”把她的座位由最后一排调到了讲桌前的第一排,并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给了她一个甜甜的香吻!

  从那天起,她仿佛像蝉蜕一样换了一个人,上课注意力非常集中,成绩上去了,同学们也争先恐后地与她交往,学期结束,她还做了班长呢。

  十年后,她考上了省内一所名牌师范大学,毕业以后,她义无反顾地返回自己的母校做了一名教师。她给自己的学生讲的第一堂课叫做《草是风的一面旗帜》,她在课上说,即使是一棵卑微到近乎渺小的小草,也不会孤单,因为它有自己的使命,那就是:等待春天,为风铺开一面绿色的旗帜!

  也许谁也不知道,“草是风的一面旗帜”,那是“静蕾老师”在她的作文里给她的批语……

  1、文中的“静蕾老师”是一位什么样的老师?阅读全文,试概括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语境,理解文中加粗的词语的含义和作用。

  敬而远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绝缘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全文,说说下面一段文字的含义和作用。

  即使是一棵卑微到近乎渺小的小草,也不会孤单,因为它有自己的使命,那就是:等待春天,为风铺开一面绿色的旗帜!

  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她的遭遇和变化中,你受到了怎样的人生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在写作手法、语言表达等方面很有特点,请你任选一个方面谈点自己的阅读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难度:中档期末题

  答案 1、“静蕾老师”是一位温柔美丽、有爱心、懂得尊重和鼓励孩子的老师。

  2、敬而远之:表面上表示尊敬,实际上不愿接近,本文指小伙伴们对她的冷谈和疏远。引出下文,也反衬老师对她的关爱和呵护之情。

  绝缘体:窗外的美好世界使她身心愉悦,忘却了自己的烦恼。表现她对美好快乐生活的渴望和追求,为下文她的变化作了铺垫。

  3、含义:虽然小草的生命是平凡的、渺小的,但却没有什么能阻止它的生长,因为它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只要对生活充满希望和追求,就会实现自己的生命的价值。作用:揭示当初她变化的内动力,含蓄点题。

  4、示例:不管遭遇什么困难,只要生活的理想和信念仍在,就一定会走出一片艳阳天。

  5、提示:只要提到“寓情于叙、插叙、对比、衬托、细节描写”等,言之成理即可。

风阅读答案7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

  大众史学热的风还能吹多久

  记者 桂杰

  正说清史的阎崇年火了。讲三国的易中天火了。还有一个个那些以前不曾熟悉的面孔和名字,似乎都在电视媒体的放大和热闹的网络中一下子跳出来。

  最近出现的大众历史热引发的关注和出版热潮是前所未有的。在中国,可以说讲史自有其传统,而独盛于今,其中自有原因。其实,早在易中天之前,讲史、读史的热潮就已经形成了。

  今年“五一”长假期间央视《百家讲坛》又趁热推出了孟宪实主讲的《贞观之治》。《孟宪实讲唐史》一书的热销又使得“唐朝”一度成为热门关键词,韩国《朝鲜日报》评价说,中国人陷入“帝国回忆”时代。与此同时,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所研究员雷颐也推出了自己的新书《历史的裂缝:近代中国与幽暗人性》,着力从近现代中国史的只鳞片羽来考察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关注超越时代的复杂人性与社会幽暗的方方面面,并具有浓烈的忧患意识。历史学不断升温,史学热还要热多久?面对大众史学热,专家、学者的观点不尽相同。

  现在所谓的大众史学热,其实是史学从危机和冷门回到了一个比较正常的位置。

  记者:清史、明史之后,今年一度出现了“唐史年”、“唐史热”的说法,有很多人预测这股大众史学的热潮在短时期内难以消退,您觉得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是否正常?

  雷颐:实际上,在其他国家史学都是比较热门的东西,很多历史学家写的著作都十分通俗好读,并能给人以教育和启发。但是在我国,历史学却长期是冷门,80年代历史学内部甚至反复讨论史学危机的话题,当时没有人关注历史学,研究者自身都不知道历史学的意义和作用是什么?当时的《光明日报》还曾发表过一些文章。

  现在所谓的大众史学热,其实是史学从危机和冷门这样不正常的位置回到了一个比较正常的位置。而史学危机的出现和长期以来史学被公式化教条化有关,我们甚至在谈到某个历史问题时要求引哪些经典语录都是有规定的,这些导致历史学文章干巴巴的。

  孟宪实:和英语热比起来,你能说唐史很热吗?其实我觉得史学热只是个相对的概念。在我的理解中,国人对自己国家的历史了解得远不如日本等国家。怎么可能说它很热呢?比如,日本的“易中天”陈舜臣在几十年前就写过《大唐帝国·隋乱唐盛三百年》,并引起了广泛轰动。当然,唐史的热与不热,也许读者说的话才是最有分量的。

  几年来,我一边从事研究和教学活动,也参与了历史剧的编写,又有机会到百家讲坛讲史。这些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学术活动,但让我更真切的体会到,社会需要历史,社会需要历史学。历史学没有被淘汰,就是因为它的存在对社会有益,具有当代价值。

  记者:很多观众有这样的感觉,在百家讲坛听到的有关历史的内容,不像是正儿八经的课程,到像是在听人讲故事,言语生动。甚至每一集之间还留有一些悬念,而正是这样的讲述方式把很多人吸引过去,对此,您怎么看?

  解玺璋:历史叙事大众化的另一个特征,就是将论述变成了讲述。在讲述的过程中,文学手法则“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成为讲史很重要的手段。我们有十分悠久的讲史传统,上溯唐代,敦煌变文是至今还能看到的最早的讲史文本。变文者,变相之文也,就是把史籍和佛经以及一部分儒学典籍改编为故事,王国维就把变文称为“唐朝通俗小说”,也是注意到了讲史的文学性。这是历史写作者和讲述者为了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而必须掌握的叙事技巧。易中天和于丹都是颇擅此道之人,所以,他们能把历史和典籍讲得跟评书差不多。

  梅毅:也有一种倾向,在电视媒体上,有些人只是为了讲得有趣,已经把学术的严谨抛在脑后,并越来越以媚俗为乐。比如有人说卓文君给人当“二奶”,过去可以纳妾,怎会有“二奶”之说?还有,汉武帝的一个臣子在衣服外面罩了一层轻纱做的袍子,他说别人穿的是“透视装”,这都哪儿跟哪儿?而这样说的动机就是为了故意讨好普通观众,在一味追求好看的过程中,对于历史的歪曲有时候到了流俗的地步。

  一个民族的历史观积极、乐观、正确,那么这个民族的未来创造性就会越大

  记者:您觉得大众史学热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孟宪实:历史是既往的经历,它不仅仅属于研究者,概括地说它属于全社会共有,是社会和民族的共同财富。历史已经证明,一个民族的历史感越强,他们的使命感就会越强。一个民族的历史观积极、乐观、正确,那么这个民族的未来创造性就会越大。让全社会都来了解我们共同的历史,让全社会都拥有一个强烈的历史感、正确的历史观,毫无疑问,这是我们专业人员的理想,同时这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历史从业者的努力。培养社会的历史观,这是我们应该具有的责任。

  (20xx-7-18《中国青年报》)

  16.第一节访谈中,两位嘉宾回答记者提问时都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4分)

  17.本文中加线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在文中含义是什么?(4分)

  18.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大众史学热出现的原因。(3分)

  19.面对大众史学热这一现象,专家学者的看法不尽相同。你对此有怎样的认识?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

  参考答案:

  16.对比。雷熙把我国史学和其他国家的史学对比,孟宪实把史学热和英语热相对比(或国人与日本人对唐史的了解相对比),通过对比说明我国出现的大众史学热只是相对的,其实是史学从危机和冷门回到了一个比较正常的位置。

  17.是指讲史者用文学手法把历史和典籍通俗化(改编为故事),吸引公众,让大众在听故事中了解历史,认识历史。(意思对即可)

  18.原因:①历史学对社会有益,具有当代价值,社会需要历史,公众需要历史;②讲史手法的文学化使历史学就得通俗易懂,吸引了公众;③历史研究者认识到培养大众历史观的重要性。(意思对即可)

  19.(示例)①赞同“大众史学热”。因为历史是我们社会和民族的共同财富,一个民族的历史感越强,他们的使命感就越强,他们的创造性就会越大。而讲史者用文学手法把历史典籍就得通俗易懂,容易让人接受,在不知不觉中了解了历史。所以“大众史学热”应该热下去。②不赞同“大众史学热”。因为历史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它讲究准确科学。“大众史学热”容易导致讲史史者了为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以媚俗为乐,容易导致大众盲目跟风,凑热闹。这样,把史学搞得庸俗化,甚至低级化。所以“大众史学热”不值得提倡。③答“大众史学热”有利有弊、言之成理也可。分析参考以上两点。

风阅读答案8

  雨、风、露、雷,皆出乎天。雨、露有形,物待以滋。雷无形而有声,惟风亦然。

  风不能自为声,附于物而有声,非若雷之怒号,訇磕于虚无之中也。惟其附于物而为声,故其声一随于物:大小清浊,可喜可愕,悉随其物之形而生焉。土石屃赑,虽附之不能为声;谷虚而大,其声雄以厉;水荡而柔,其声汹以豗。皆不得其中和,使人骇胆而惊心。故独于草木为宜。

  而草木之中,叶之大者,其声窒;叶之槁者,其声悲;叶之弱者,其声懦而不扬。是故宜于风者莫如松。

  盖松之为物,干挺而枝樛,叶细而条长,离奇而巃嵸,潇洒而扶疏,鬖髿而玲珑。故风之过之,不雍不激,疏通畅达,有自然之音;故听之可以解烦黩,涤昏秽,旷神怡情,恬淡寂寥,逍遥太空,与造化游。宜乎适意山林之士,乐之而不能违也。

  金鸡之峰,有三松焉,不知其几百年矣。微风拂之,声如暗泉飒飒走石潄;稍大,则如奏雅乐;其大风至,则如扬波涛,又如振鼓,隐隐有节奏。

  方舟上人为阁其下,而名之曰松风之阁。予尝过而止之,洋洋乎若将留而忘归焉。盖虽在山林而去人不远,夏不苦暑,冬不酷寒,观于松可以适吾目,听于松可以适吾耳,堰蹇而优游,逍遥而相羊,无外物以汩其心,可以喜乐,可以永日,又何必濯颍水而以为高,登首阳而以为清也哉?

  予,四方之寓人也,行止无所定,而于是阁不能忘情,故将与上人别而书此以为之记。时至正十五年七月九日也。

  1.对下列语句中加下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皆不得其中和中和:和谐适度B.故听之可以解烦黩,涤昏秽黩:轻率

  C.微风拂之,声如暗泉飒飒走石濑走:淌过D.无外物以汩其心汩:扰乱

  2.下列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能够说明风声“适意”的一组是( )(3分)

  ①惟其附于物而为声,故其声一随于物

  ②谷虚而大,其声雄以厉

  ③不壅不激,疏通畅达,有自然之音

  ④稍大,则如奏雅乐

  ⑤洋洋乎若将留而忘归焉

  ⑥义如振拔,隐隐有节奏A.①②⑤B.②③④C.③④⑥D.①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从大处入笔生发议论,开门见山地提出了本文的描写主体。

  B.文中第4、5段先描写松的枝干、针叶以及松树的形状、姿态,再写由于风的作用而发出自然美妙的松涛声。

  C.文中运用了比喻和摹状的手法,最大限度地调动了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极力赞美了松和风给人带来的无穷美感。

  D.作者游松风阁感到安逸舒适、悠闲自在,颇为清高自得;因而认为大可不必用许由和伯夷、叔齐的方式来自命清高。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大小清浊,可喜可愕,悉随其物之形而生焉。

  译文:

  (2)宜乎适意山林之士,乐之而不能违也。

  译文:

  答案:

  1.B

  2.C

  3.A

  4.(1)风声的或大或小或清越或浑浊,或令人欣喜或令惊惧,全都是随着阻挠它的物体而发出的。

  (2)看来,在山林中寻求快意的人,最适合于听松风,他们以听松风为快乐而不愿离去啊。 答案解析: 1.

  试题分析:B项:黩:污浊。

  2.

  试题分析:①写风发出声音的多变源于附借物体的不同;②文中说山谷的声音不宜;⑤写游松动松风阁的感受。

  3.

  试题分析:“开门见山地提出”错,是逐层推论,引出本文描写的主体。

  4.

  试题分析:注意得分点:(1)“悉”全,都;“焉”句末语气词;句意通顺一分。(2)“宜乎适意山林之士”主谓倒装;“乐”意动用法,以……为乐;句意通顺一分。

  【参考译文】

  雨、风、露、雷,都来自天空。雨、露有形体,万物等待它们来滋润;雷没有形体却有声音,风也是这样的。

  风不能自己发出声音,要依靠吹拂其他物体才会发出声音。不像雷的震怒号叫,能在虚无的大空中发出大声轰响。正因为风要靠吹拂物体才能发出声音,所以它的声音完全随着物体而改变:风声的或大或小或清越或浑浊,或令人欣喜或令惊惧,全都是随着阻挠它的物体而发出的。土壤石块,风即使吹拂它们还是不能发出声音;山谷空虚而深邃,风穿过山谷就会发出雄浑凄厉的声音;潮水荡漾而轻柔,风吹过水面就会产生波涛轰响的声音。这些声音都不能达到和谐适度,使人听了胆战心惊。所以,唯独风吹拂花草树木所产生的声音最为适度。

  而花草树木当中,叶子阔大的,风吹过发出的声音窒息沉闷;叶子枯萎了的,风吹过发出的声音凄闯悲凉;叶子柔软的,风吹过发出的声音细弱而不高昂。因此,最适宜于风吹拂发声的物体莫过于松树了。

  大凡松树这种植物,树干挺直而树枝弯曲,叶子细小成长条,形状离奇古怪而茂密丛集,姿态潇洒自然而婆娑翩翩,针叶蓬松散乱而活泼玲珑,所以风从松树上吹过的时候,不会被阻塞也不会被激荡,疏松通透、流畅通达,发出自然悦耳的声音;所以,聆听这种声音可以消除烦闷和污浊,洗涤昏暗和肮脏,精神开朗而心情愉悦,心境恬静淡泊而寂静寥远,好像是在太空中自在地往来,同自然万物一起遨游。看来,在山林中寻求快意的人,最适合于听松风,他们以听松风为快乐而不愿离去啊。

  会稽山的金鸡峰上,有三棵大松树,不知道它们生长了几百年,微风轻轻地吹拂着它们,发出如同地下的泉流淌过沙石的飒飒声;风稍大一些,那声音就像是演奏高雅的乐曲;大风吹来,那声音就像水上扬起波涛,又像敲响大鼓,隐隐约约地很有节奏。

  有位法号叫方舟的老和尚,在金鸡峰下建造了一座楼阁,起名叫松风阁。我曾经到过这里并在此停留,非常得意地想要留在这里,不愿归去。松风阁虽然处在山林之中,但又不远离人烟稠密的地方。夏天不很热,冬天也不十分冷,观赏松树可以使我感到悦目,听着松涛可以使感到悦耳,安逸舒适而悠闲自在,自由往来而徜徉徘徊,没有身外之物来扰乱我的心情,可以欣喜快乐,可以整天流连,又何必要像许由用颖河水洗耳朵那样来自命清高,像伯夷、叔齐逃到首阳山吃野菜那样来表示高洁呢?

  我是一个志在天下、四海为家的人,行踪去向没有一定,但对这松风阁感情很深,不能忘怀,所以在将要同老和尚告别之时写下这篇文章作纪念。日期是元顺帝至正十五年七月九日。

风阅读答案9

  怪风揭密(邓万祥)

  ⑴风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 ,但是 ,大自然也造出了许多怪风 。

  ⑵有一句俗语:“清明前后刮鬼风”,这种所谓 的“鬼风”能转着圈跟着人走。世界上当然是没有鬼的 ,这种风其实是一种尘卷风 ,它一旦遇到障碍物 ,便会改变前进的方向 ,在一个地方打转 ,有时它还挟带着泥沙 、纸屑旋转上升。

  ⑶有一种 叫“焚风”的风,最早是指气流越过阿尔卑斯山后在德国 、奥地利和瑞士山谷出现的一种风。它的特点是热而干燥。实际上在世界其他地区也有焚风 ,如北美的落基山 、中国新疆吐鲁番盆地等。焚风主要是因为气流受到山脉阻挡时沿着山坡上升而形成的。当受阻气流到达山脊附近后,变得干燥,然后在背风坡一侧顺坡下降,气温常有大幅度的升高,从而形成焚风。 阿尔卑斯山脉在刮焚风的日子里 ,白天温度可突然升高20℃以上 ,初春的天气会变得像盛夏一样 ,不仅热 ,而且十分干燥 ,易引起森林火灾,遇特定地形,还会引起局地风灾,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⑷ 在怪风家族里 ,还有一种叫“布拉风”的风,这种风具有飓风力量而且无比寒冷。经研究发现 ,这种可怕的风是因为陆地上空控制的冷空气团和不断上升的海上热空气之间的气压差而形成的。布拉风的风力可以达到12级 ,甚至更高 ,具有极强的摧毁力与破坏力 。约100年前 ,俄国黑海舰队的四艘舰艇停在海岸边,忽然刮来一阵狂风 ,卷起千层巨浪 ,刹那间船被冻成了一座冰山 ,最后全部沉没。

  ⑸对人类危害最大的还得算台风。它既大刚又大柔,一边画圈一边大呼大啸大跃进。台风是一种形成于热带海洋上的风暴。太阳的照射使海面上的空气急剧变热、上升,冷空气从四面八方迅速赶拢来,热空气不断上升,直到到达高空变为冷空气为止。这些热空气冷凝后,立即变为暴雨,四面八方冲来的冷空气夹着狂风暴雨形成了一个大漩涡,从而形成台风。它对人类危害极大,有时会把大树连根拔起,把房顶掀掉,伴随狂风而来的瓢泼大雨还会淹没庄稼、中断交通。海面上,台风的破坏力更是惊人,它掀起滔天巨浪,威胁着海上作业人员和海上航行船只的安全。翻一翻苍茫历史,可知1970年11月13日,台风曾“叩问”孟加拉湾,飓风上岸潮高6米,顷刻之间20多万人成鱼鳖,100多万人无家可归。

  ⑹如果台风在空中产生带有垂直转轴的旋涡,就会形成龙卷风,这是一种强烈的小范围旋风,其破坏力远远大于台风。上海浦东地区就曾受到过龙卷风的袭击,那场风把一只11万吨重的储油罐轻而易举地抛到120米以外。

  ⑺怪风家族里的一些“微风”也具有一定的破坏力。 一个晴朗的夏夜 ,一座70米高的铁塔在一声巨响中轰然倒塌了。当时除了阵阵微风外 ,没有任何异常情况 ,当时人们不知道铁塔为何而塌。后来 ,人们才发现当气流贴着物体流动时 ,会形成一个个小旋涡 ,这旋涡会产生一种使物体左右摇摆的力 ,从而危及建筑物。建筑物的设计师们没有注意到这种微风的破坏力 ,那座铁塔就是被这微风吹倒的。

  ⑻ 怪风虽怪 ,但如果我们巧妙地加以利用 ,有些怪风也可以为人类造福。比如 ,人们在经常出现焚风的地方种植一些作物和果树 ,便可利 用焚风带来的热量来促进植物的生长 ,从而使当地也可种植一些原本要栽在南方的植物 ,同时,作物和水果的品质也得到了改善。由此看来 ,只要我们能够认识它们 ,就一定会找到兴利避害的好办法。(选自《生命与灾害》20xx年第1期 有删改)

  1.阅读文章⑶——⑸段,请用短语完成填空。(3分)

  作者都是从怪风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这四方面对焚风、布拉风、台风进行揭秘的。

  答案:怪风特点、形成原因、怪风危害(意思对即可)

  2.根据文中第⑶段内容,给“焚风”下一个定义。(不超过35个字)(2分)

  答案:焚风是气流受到山脉时沿着山坡上升而形成的热而干燥的风。(答到“气流受到山脉阻挡时沿着山坡上升而形成”,得1分;答到“热而干燥”,得1分)

  3.结合语境,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线)词的表达效果。(4分)

  ①怪风虽怪,但如果我们巧妙地加以利用 ,有些怪风也可以为人类造福。

  答案:“有些”是指“有一部分”的意思,从范围上加以限制,说明不是所有的怪风都可以为人类造福,这体现了说明文的准确性。

  ②那场风把一只11万吨重的储油罐轻而易举地抛到120米以外。

  答案:“轻而易举”形容做事很容易,在文中是指龙卷风把11万吨重的储油罐抛到120米以外很容易,突出了龙卷风威力之大,体现了语言的形象生动。

  4.科学家们不断探索,揭开了一个个自然之谜。回顾你学过的课文,并结合上文说说科学家们的“揭秘”有何意义。(3分)

  答案:答题要点:①利用大自然,为人类造福;②采取防范措施,避免或减少大自然对人类的危害;③从大自然的规律中获得启示或警醒;④认识自然,丰富我们的科学知识;⑤激发后人探索大自然的欲望。(答出一点1分,答出3点即可;言之成理也可。)

风阅读答案10

  咏风

  王勃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注】 ①山楹:指山间的房屋。

  (1)此诗是怎样写风的活动?(3分)

  (2)从此诗的整体上看,采用了什么写法?此诗寄托着什么样的思想情感?(2分)

  (3)谈谈你对诗人所写的“风”的认识。(不少于40字)

  (4)诗人笔下的“风”是个什么样的形象?请试作具体说明。

  参考答案:

  (1)写风的活动,是抓住“驱烟”、“卷雾”、“起松声”等风中的动态景象进行拟人化的描写,她出入山涧,驱烟卷雾,送来清爽,并吹动万山松涛,为人奏起美妙的乐章。

  (2)此诗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借风咏怀,抒写了诗人普济天下苍生的情怀。

  (3)初秋之风为人送爽;秋风又奏响了大自然的乐曲,给人以欢愉;秋风不择地域地吹,体现了仁爱、阔达的胸怀。诗人以风喻人,风不舍昼夜地有益于人,有为之士也应如此。

  (4)诗人笔下的“风”是个不知疲倦、不辞辛苦的奉献者和“有情”人的形象。它使山林清爽,它驱散烟霾,卷走云雾,并且在日落山静的时候,为人们吹响松涛,奏起大自然的乐章。

风阅读答案11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题。(22分)

  乡村的风

  许俊文

  ①风是乡村的魂。它不喜欢老是待在一个地方,到处游荡着,时南时北,忽东忽西的。它走到哪里,哪里就能感觉到乡村的呼吸。

  ②每次从城里回到老家豆村,第一个迎接我的便是风。我们虽然好多年没见面了,但它一点儿也不生分,先是用顽皮的小手,把我服服帖帖的头发拨弄乱,再在我干净的皮鞋和西服上,随意撒些尘土与细碎的草屑。要是春天,风就像一只摇头摆尾的小花狗,当我刚从汽车上走下来,视觉还没来得及舒展开,它就从我的身上嗅出了豆村的气味,亲亲热热地扑过来,伸出温软的小舌头,一下一下舔我的手与脚踝,你赶也赶不走。如果是秋天,风里便有了果实发酵的味道,那幽微的醇意,好像一个去镇上打酒的孩子,不小心把酒洒了一路,惹人隐隐地有些陶醉。

  ③因为风的缘故,乡村里许多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事物,便有了某种诗意。你瞧,那晚风中的炊烟,怎么看都像是一幅悬腕挥就的狂草,云烟乱舞,该虚的地方虚,该实的地方实,那是我们在绢和纸上无法做到的,可谓真正的“天书”了。莲荡也是。一阵风吹过去,一阵风又吹过来,满荡田田的莲叶便乱了。然而,乱是乱了,但却乱出了味道。究竟是什么味道呢?我也说不清。看来这世界上的许多事情,就像这风中的“乱荷”,有一种不触动情欲的美,大美。你可以观,可以赏,但你却没有风的能耐,把好端端的东西破坏了,还居然翻出新意。还有秋风中的那些树木,原本蓊蓊郁郁的,可是经不住风的手轻轻地摇晃,三摇两摇的,就只剩下一副骨骼了。还是古人高明,他们面对这样的凋零景象,只用“删繁就简三秋树”七个字,就把很复杂的意思表达出来。随着黄叶随风飘逝,树上那些平时看不见的鸟巢,一个一个都露了出来,远远看去,恰似一个个黑色的音符挂在枝柯上……

  ④说到风,我想起了一件事,有一年我从豆村带回一棵小枣树,栽在城里自家的庭院中,栽树之前我是下足了底肥的,可是几年过去了,并没有见它有多少长进。我很纳闷,就问父亲是什么原因。父亲看了看周围的环境,给出两个字:缺风。对,缺风。生长在乡村的树可不是这样的。你千万不要以为风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其实它是树和庄稼的神灵。一棵得风的树,就如同一个人得了机遇,东风来了摇一摇,西风来了晃一晃,每摇晃一次,它的根就往泥土深处扎一扎,晃着晃着,一棵树就在风中长高长粗了。父亲把这种现象叫作“得风水”。记得豆村牛鼻凹里有一棵歪脖子黄栌,据说已经很有些岁数了,可就是长不大,村里有人想把它砍下做犁弓,父亲制止道,这棵树虽然长得不是地方,但只要树头能从这凹里蹿出来,一旦招了风,不愁它不成材。后来那棵黄栌居然有了出头之日,风吹着呼呼地往上蹿,一年一个样,一年又一个样,如今它已经有合抱粗了,成了我们豆村的一个标志。这大概就是神奇的风使然吧。当然神奇的还有我的父亲,尽管岁月的风已经把他的头发吹白了,腰吹弯了,甚至连牙齿也吹脱落了,在风中踽踽而行时,须拄一枝拐杖,然而他能够从飘忽不定的风里悟出一点“道”,想必也该知足了。

  ⑤乡村里的许多事物,小至一片浮萍,一株草,大到一棵树,一座山,都与风息息相关。春风归来遍地绿,它们不得不绿;秋风君临千叶黄,它们不得不黄。在这回黄转绿的变幻之中,永远不老的似乎只有土地,只有风。一拔又一拔的风,吹了几千年,几万年,它吹走了许多东西,又吹来了许多东西。庄稼在风中拔节,鸟雀在风中飞翔,蟋蟀在风中浅唱低吟……

  ⑥倘若没有风,这个世界多么沉寂!

  小题1:文中多处运用了修辞方法,增强语言的表现力。试赏析文中第二段画横线句。(4分)

  小题2:文中说“因为风的缘故,乡村里许多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事物,便有了某种诗意。”风赋予了哪些事物怎样的诗意呢?(4分)

  小题3:文章描写乡村的风,在第四自然段又写到两棵树的成长,有什么用意?(4分)

  小题4:文中“尽管岁月的风已经把他的头发吹白了,腰吹弯了,甚至连牙齿也吹脱落了,在风中踽踽而行时,须拄一枝拐杖,然而他能够从飘忽不定的风里悟出一点‘道’,想必也该知足了。”句中加点的“风”各有怎样的含义?(4分)

  小题5:【甲】【乙】两个片段,同样描写了“风”,请从表达方式和表现内容、思想感情这

  三个方面比较它们的不同点。(6分)

  【甲】春风归来遍地绿,它们不得不绿;秋风君临千叶黄,它们不得不黄。在这回黄转绿的变幻之中,永远不老的似乎只有土地,只有风。一拔又一拔的.风,吹了几千年,几万年它吹走了许多东西,又吹来了许多东西。庄稼在风中拔节,鸟雀在风中飞翔,蟋蟀在风浅唱低吟…… 许俊文《乡村的风》

  【乙】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鲁迅《故乡》

  参考答案:

  小题1:(4分)①拟人修辞,②生动的写出了风的轻柔(活泼,可爱,调皮均可),让我们感受到故乡的温柔亲切。表达对故乡、对故乡风的喜爱和赞美。

  小题2:(4分)①炊烟像狂草“天书”;②莲荡有一种大美;③树木则删繁就简;④鸟巢挂在树上像黑色音符。

  小题3:(4分)①将小枣树在无风的情况下无法茁壮成长与歪脖子黄栌招了风后长成合抱粗形成鲜明的对比;(对比内容1分,对比1分)②得出“万物生长离不开风”的结论。

  小题4:(4分)①第一个“风”指岁月的沧桑;②第二个“风”指自然界之风;③第三个“风”既指自然界之风,又指岁月的磨砺。

  小题5:(6分)甲文通过议论(1分)的表达方式表现风给大地带来生机和色彩,(1分)从而抒发了对乡村的风的喜爱与赞美。(1分)

  而乙文则通过描写(1分)的表达方式写冬天的冷风呜呜声响,与阴晦的天气与萧索的荒村

  相互映衬,(1分)表现农村的萧条与破败,衬托“我”悲凉的心情。(1分)

  小题1:试题分析:①拟人修辞,②生动的写出了风的轻柔(活泼,可爱,调皮均可),让我们感受到故乡的温柔亲切。表达对故乡、对故乡风的喜爱和赞美。从第二段“迎接”“ 没见面”“顽皮的小手”“拨弄乱”“撒”等词句看,该处用了拟人的手法。拟人指把物(包括物体、动物、思想或抽象概念)拟作人,使其具有人的外表、个性或情感的这样的修辞手段。拟人可以通过形容词、动词或名词表现出来。拟人的作用在于使事物获得人的属性,便于抒发感情,使人感到亲切、易受感染,还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使无生命的东西活跃起来,这就使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感染力。从内容上看,全文借助写风书写对故乡的喜爱和赞美。据此可简要给出。

  小题2:试题分析:梳理内容可知,从“那晚风中的炊烟”“莲荡也是乱舞”“不触动情欲的美,大美”“还有秋风中的那些树木”“删繁就简三秋树” “树上那些平时看不见的鸟巢”“恰似一个个黑色的音符挂在枝柯上”等这些关键性词句即可给出。

  小题3:试题分析:梳理内容可知,文章描写乡村的风,第四段写到了两棵树,一棵小枣树,不得风,生长慢;一棵歪脖子黄栌,“疯长”。从“你千万不要以为风是可有可无的东西”“这大概就是神奇的风使然吧”等可以看出作者突出风的作用。写法上构成对比。据此可给出。

  小题4:试题分析:“风”原是一种自然现象,又可比喻各种趋向或人们都愿意做的事情等,如民族风、金庸风、跟风等。第一个“风”前有“岁月”一词,且其后有“头发吹白了”一语,能将父亲头发变白的只能是生活的磨砺。第二个“风”表明父亲拄杖而行的环境。第三个“风”结合语境可知,一方面承上句“在风中踽踽而行”意,另一方面后有“悟出一点‘道’”。据此可给出。

  小题5:试题分析:表达方式指叙述、描写、抒情、说明和议论五种,根据内容可知甲文侧重议论,乙段侧重描写。从内容看甲评价不同季节风的特点,侧重突出风的作用,乙则描绘刻画了冬天冷风裹挟下故乡的景象,侧重衬托“我”的心情。

风阅读答案12

  一天,我正要去上课。

  突然,有人在背后喊我,声音远远的。我扭过头看去,是一个农民模样的人,但我却不认识他。

  他说,马老师,马上就要上课了,我给闺女捎了些钱,麻烦你转交给她。噢,原来他是我们班一个女生的家长。??随即从上衣口袋里掏出一沓钱,当时我并没有太多的在意,只是想着家长尽快把钱交给我,因为上课铃已经响了。

  但他迟迟不肯给我,不断地数着他手中的钱。我这才注意到了,那一沓钱最外面的一张是100元,里边有两张20元,还有一张10元,剩下便是厚厚的一沓两元一元的零钞了。他又翻来覆去地数了几遍,嘴里念叨,怎么会少了一张呢。

  看着这些零钞,我当时突然有一种哽咽的感觉。十几年前我上高中时,父亲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冬天给我送钱来,冻得红裂的手心里攥紧的便是类似这样的一堆零钱,甚至里边夹杂着旧版的分纸币。而今天的这一堆零钱当中,可能也有省下的柴米油盐的钱,可能也有父母得病了舍不得吃药的钱,也许有几块钱是刚刚卖了鸡蛋得来的,甚至有的还是借别人的,上面尚留有别人的余温。可现在,他都给他的女儿拿来了。

  我问,少了多少呢?

  5元。家长有些捶胸顿足。嘴里不停地说,走的时候,我明明凑够了的,怎么会少了呢?这要我怎么办?这位父亲显然有些着急了。

  我说不要紧,就这样先给我吧。家长有些迟疑,但最终还是给了我。后来,家长走了,一边走,一边还不断地上上下下摸自己的衣兜,寻找他那不知遗失在何处的5元钱。

  那节课,我上得很不好,脑海中总是浮现着家长找钱的着急样子,鼻子酸酸的。下课后,我也没有把钱给我的学生,而是直接回到了办公室。

  在搭上自己的5块钱后,我把所有的零钱都换成了整钞。给我的学生的时候,我也只是轻描淡写,简单地告诉这是她父亲捎来的。学生点了点头便走了。

  我深知那一堆零钞的重量。我不想把它压在我的学生稚嫩双肩上。我知道,我这样做实际上也并没有改变什么,但我似乎只能做到这一点。

  我以为这件事就这样过去了。不料一天上午,这位家长又找到我,有些局促不安地从兜里掏出了5元钱给我,并说:闺女前些日子写信给我,说这次给她捎来的钱有些不一样,因为她从来没有收到过家里这么齐整的钱。读完信后,我便猜出了事情的原委,并且感觉到你肯定垫进去了几元钱,所以我今天给你送来了。

  我百般推辞。我说5元钱的,就算了吧,但家长却极认真的样子。半天推搡过后家长突然好像生气了,一把把那5元钱塞到了我的手里,简单地几句客气话之后,便一扭头走进深秋的风里。

  我那位可爱的学生,作为贫穷人家的子女,她竟然知道贫穷人家的钱是什么样子的;我更喜欢这样的父亲,因为他知道贫穷的风骨是什么。

  这个世界穷人不少,但能够高擎自己的灵魂活着的人不多。更多的人常常因为很可怜的一点利益而丢失自己最可宝贵的东西,从而使缺少精神之钙的虚弱身体在这个世界猝然跌倒。

  (选自《文学故事报》)

  1.全文通过哪两件事刻画了家长的形象?

  2.品读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揣摩它们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①我也只是轻描淡写,简单地告诉这是她父亲捎来的。

  ②(家长)简单地几句客气话之后,便一扭头走进深秋的风里。

  3.联系上下文,并发挥想象,概括文中的闺女给父亲写信的要点。(至少三点)

  4.说说文中倒数第二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5.联系全文,简要谈谈你对最后一段中“最可宝贵的东西”的理解。

  答案:

  1.通过捎(送)钱和还钱两件事刻画了家长的形象。

  2.①表现“我”不想增加学生的心理负担。(或答:不想张扬自己搭钱、换钱的事。不想详叙父亲送钱的细节。不想将零钞的重量压在学生稚嫩的肩上。)②表现家长还钱态度坚决。(或答:对还钱极认真)

  3.要点:①向父母问好,收到钱很感动;②钱由马老师转交给了自己;③这次收到的钱有些不一样,从来没有这么齐整;④要努力学习,报答父母等。

  4.对这位学生的喜爱(或同情),对这位家长的赞美(或钦佩)。

  5.指有风骨(或:像文中家长那样,虽然家境贫穷,但人穷志不穷,不贪便宜,不计小利,灵魂高尚。)

风阅读答案13

  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7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风〔唐〕虞世南

  逐舞飘轻袖,传歌共绕梁。

  动枝生乱影,吹花送远香。

  春思〔宋〕方岳

  春风多可①太忙生二,长共花边柳处行。

  与燕作泥蜂酿蜜,才吹小雨又须晴。

  【注】⑴“多可”即“多所许可”,这里是随和的意思。⑵“生”,句末语气词,无实义。“与”,替,帮。

  (1)古人有“七言诗第五字要响。……所谓响者,致力处也”的评述,请以方岳《春思》第四句中的“又”字为例,加以赏析。(2分)

  (2)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两首诗刻画风的形象所运用了的艺术手法的同与异。(5分)

  ⑴“又”与“才”相承,语势急促,状写春风之忙。⑵虞世南《咏风》主要运用侧面描写。风本无形,诗人通过“袖”“歌”“枝”“花”在风吹动下各种动态的描写,使人看见、听到、闻到,生动形象。方岳《春思》,主要运用拟人手法。把春风拟人化,说她总是太忙,亲切有趣。无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7分)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主要考查你对古诗词阅读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考点名称:古诗词阅读古诗词阅读:

  古诗词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

  1、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

  (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2)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①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

  ②一种称“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

  (3)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下片。

  (4)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

  2、按内容来分类: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讽谕诗。

  (1)诗眼:“诗眼”一词最早见于北宋。苏轼诗云:“天工忽向背,诗眼巧增损。”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诗眼是理解诗歌的一把钥匙,抓住了诗眼,明白了主旨,可以有效地帮助解题。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用“绿”字而不用“到”“过”“入”“满”等字,是取“绿”字的色彩,增强了文章的形象性。

  (2)炼字:炼字,修辞方法之一,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其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古人作诗,常常出现“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意境。

  (3)意象: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在比较文学中,意象的名词解释是: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

  (4)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

  注:又因为现代的语文已不太注重表现手法与表达技巧的区分,可认为二者是统一的。但如果要严格区分表现手法从属于表达技巧。托物言志、写景抒情、叙事抒情、直抒胸臆、对比、衬托、烘托、卒章显志、象征、想象、联想、照应、寓情于景、反衬、托物起兴、美景衬哀情、渲染、渲染环境、虚实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伏笔照应、设置悬念、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修辞格、字词锤炼、以小见大、句式选择等。

  古诗文阅读原则:

  一、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

  1、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3、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二、掌握古诗词基本知识

  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

  三、把握不同的诗作题材

  就诗作题材内容的不同,古诗词可分为写景(抒情)诗、记事(咏怀)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田园(山水)诗、边塞(征战)诗等等。

风阅读答案14

  龙卷风

  ①盛夏季节,在天气预报里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话,“台风中心的风力在十二级以上”。似乎这“十二级”就是风力之“最”。自然界中还有比这更大的风吗?有,这就是“龙卷风”。

  ②龙卷风俗称“龙吸水”,这也许是它漏斗状的外形很像神话中的“龙”从天而降,把水吸到空气而得名的吧。实际上,它是从雷雨云底伸向地面或水面的一种范围很小而风力极大的强风漩涡。

  ③龙卷风的风力极大。在龙卷风中心附近水平风速每秒可达100米以上,极端情况下可达300米,十二级台风的速度相当于每秒30米,要和龙卷风相比,自然就大为逊色了。如此罕见的巨大的风,造成的破坏是异常惊人的。当它触及地面时,可以把人畜开玩笑似的卷到天空再扔下来,它可以“倒拔垂柳”,摧毁建筑物,甚至可以把坚固的高楼大厦拦腰斩断。1956年9月24日,上海曾出现过一次龙卷风,它竟把一个三四层楼高的100吨的储油罐举到15米高空,然后把它甩到100米外的地方。1925年美国曾出现一次强大的龙卷风,造成20xx多人的伤亡。为什么龙卷风的风力这么大?主要是龙卷风内的空气大量逸散,使龙卷风中心的空气十分稀薄,气压很低,与外围空气的气压差特别大。台风中心的空气和它外围空气平均每100公里气压差为20毫巴(压强单位),而龙卷风中心与它外围空气只要相差20米,气压就达20毫巴。难怪龙卷风的风力要比台风大上好多倍。

  ④龙卷风涉及的范围很小。1972年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的一次龙卷风,在它经过的15平方米的范围内,大树被连根拔起,而靠近这股大风的地方则安然无恙。

  ⑤龙卷风虽然破坏性很大,令人可怕,然而龙卷风也是可事先预报的,气象雷达就是监测龙卷风的一种很好的工具。我们坚信不久的将来,人类不仅能监测预报龙卷风,而且还能利用龙卷风巨大的风能造福人类。(原文有改动)

  1.阅读全文,整体把握,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龙卷风的?(4分)

  2、文章第③自然段可以分为两层,请用“|”在文中标明,并写出每层的的大意。(5分)

  第一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是()。(3分)

  A、本文写龙卷风,却先落笔写台风作陪衬,是为了突出龙卷风风力大。

  B、本文引用古典名著《水浒传》鲁智深“倒拔垂柳”一词,作用是为了突出龙卷风风力大。

  C、龙卷风漏斗状云柱,风力极大,危害巨大,范围很小。

  D、龙卷风虽然破坏性很大,令人可怕,然而可事先预报,已造福人类。

  4、为了准确说明事物和事理,说明文的语言讲究科学性——准确、简明、周密。请在选文第②自然段中找出你认为用得好的1个词语或句子,加以体会。(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形状、特点、成因、范围。2、“|”画在“为什么龙卷风的风力这么大?”一句前。龙卷风风力大,破坏性大;龙卷风风力大的原因。3、D(1分)

  4、“漏斗状云柱”既形象又准确;“它是……强力漩涡”一句下定义,说明龙卷风的特点简明;“也许是”一词的周密等都可。

风阅读答案15

  昨夜一阵凛风,将报社门前台阶上的盆景吹得落叶满地。昨日还是满树黄叶的银杏,忽然间只剩秃骨临风了。季风就这样将冰清玉洁的冬姑送临。

  日复一日,当我在踏上门前的台阶,总要留心关注这盆银杏的生态。四时的变换,世情的冷暖、心境的忧乐,似乎都是伴随着季风而变幻,从它的生命常态中显现出来。

  新岁来临时,当春风悄悄拂过,银杏的秃枝上就萌发了嫩绿,绿叶漫漫地展开了翅膀,将新的生命张扬。满眼的碧绿带着极好的心情,又迎来了凉爽的夏风,将生命的热情推向极致。当夏至尽头,气爽的高秋带来了新的生命信息,满树的金黄预示着生命的成熟,尽管它并未结出半盈的硕果。秋后的寒风无情袭来,它便逆时地脱下金色的外衣,将生命珍藏,将希望孕育。生命之树就这样随着季风而四时变幻。

  风是什么?风是大气的精灵。集日月精气于心,集天地灵气于表,集山川海洋豪气于怀,化作流畅的血脉,灵动的气韵,去感受世界,去催生万物。人间万豪,山川陡变,唯有风最敏感。

  风是人间的使者。风既带给人们高山的传岸气质,又带给人们大海的宽广胸怀;既可给人们带来心高气爽的愉悦,又可给人们带来秋尽叶落的慈怜;既带来春燕的呢喃,又带来秋雁的长吟……它掠过丛林、村庄、田野、河流,阅尽了人间姿色,教人识时应世,临风应对四时的变换。保持生命之树不衰。

  风是大自然的雕塑家。风刀犀利,岁月无涯,数万年雕塑了无数沟壑、奇山异水,雕塑了古道,雕塑了枯树,雕塑了瘦洞,雕塑了自然界这个大盆景。塑了霜,塑了雪,塑了云,塑了雾,塑造了有形和无形的自然境界,留下了万年不衰的艺术创意。

  风还是忠实的史学家。它用如橡巨笔席卷千年,纵横天下,翻江倒海,将历史记在了悬崖,记在了洞穴,记在了无数次山川巨变之中,记在了无数个破败的衬落、庭院和宫殿里。伴随着多少次战火烽烟,多少回山崩海啸,多少代历史变迁,它记下了千里大漠,记下了秃岭荒原,记下了古罗马斗兽场、古楼兰王国、圆明圆废墟、深埋海底的泰坦尼克号。它在记录历史的同时也记下了人生,记下了人世的艰辛、生活的印痕、岁月的磨难。将这一切刻写在每一个人的额头上、须发间。

  疾风知劲草,识忠奸,辨善恶,磊落坦荡。既满怀爱心,将春意遍布人间,又疾恶如仇,将丑恶揭露得淋漓尽致。它心高气豪,敢爱敢怒,颇具英雄气度。有时狂飚怒号,摧枯拉朽;有时暴性陡起,肆虐山河;有时和煦可掬,遍布抚爱。风有怀柔、有激越、有狂放、有悲壮。古来多少英雄把酒临风,抒发豪情,畅怀大风。刘邦雄踞天下,重返故里,唱响“大风起兮云飞扬”的《大风歌》。荆柯满怀壮志,临风唱响“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绝命悲壮。血战沙场的勇猛将士面对死亡唱起了“风雪满弓刀”的豪情。风是有情的,风是有骨的。英雄所爱的是大风的一泻千里的豪迈,是义无反顾的铮铮风骨。在临风之时,那些随风而倒的墙头小草缺少的正是这种风骨。

  季风虽有四时之变,而惟有其风骨不变。日月经空,乾坤朗朗,是季风万年不衰的永久风源。愿清丽的风荡涤世俗尘埃,将世界催化得更清纯、更壮丽!

  11.为什么作者在文章开头写了一盆银杏?(3分)

  写银杏是以有形写无形,侧面写风;//引出下文对风的正面描写,突出风的形象。

  12.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季风虽有四时之变,而惟有其风骨不变”这句话的理解。(6分)

  风随着四时变化而不同,有温暖的春风,凉爽的夏风,气爽的秋风,寒冷的冬风;让人对生命有不断的惊喜与发现。风雕塑了自然万物,记录了历史变迁。///但是风的精神风骨却永远不变,它磊落坦荡,敢爱敢怒;义无反顾,颇具英雄气度。作者赞美风骨,实际上是赞美历史上坚持理想追求的英雄的美好品格与精神。(意思对即可)

  13.文章表现了怎样的感情?请从作品的内容和写法两方面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的?(8分)表现了对季风与具有季风精神的人由衷的赞美与敬仰之情。//内容上联想丰富,从银杏的四时变化,日月山川、霜雪云雾与历史变迁、人生艰辛,层层铺开,增强文章气势,把赞美与敬仰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写法上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手法。例:“风是人间的使者”,“风是大自然的雕塑家”,“风还是忠实的史学家”等段,形象、生动地揭示风的内在气质与精神,使作品内涵更加丰富而韵味无穷。(意思对即可)

  答案

  11.写银杏是以有形写无形,侧面写风;//引出下文对风的正面描写,突出风的形象。

  12.风随着四时变化而不同,有温暖的春风,凉爽的夏风,气爽的秋风,寒冷的冬风;让人对生命有不断的惊喜与发现。风雕塑了自然万物,记录了历史变迁。///但是风的精神风骨却永远不变,它磊落坦荡,敢爱敢怒;义无反顾,颇具英雄气度。作者赞美风骨,实际上是赞美历史上坚持理想追求的英雄的美好品格与精神。(意思对即可)

  13.表现了对季风与具有季风精神的人由衷的赞美与敬仰之情。//内容上联想丰富,从银杏的四时变化,日月山川、霜雪云雾与历史变迁、人生艰辛,层层铺开,增强文章气势,把赞美与敬仰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写法上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手法。例:“风是人间的使者”,“风是大自然的雕塑家”,“风还是忠实的史学家”等段,形象、生动地揭示风的内在气质与精神,使作品内涵更加丰富而韵味无穷。(意思对即可)

风阅读答案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