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阅读答案

时间:2018-03-05 05:22:19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梅》阅读答案

  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我们最熟悉的就是阅读答案了,阅读答案有助于我们领会解题思路,掌握答题技巧。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科学规范的阅读答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梅》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梅》阅读答案1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红藕”“玉簟”不仅表明秋天已至,进一步发掘,它的深刻意蕴是什么呢?

  (2)、“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作者在孤寂中所想到的排遣寂寞的方法,她排遣掉寂寞了吗?

  (3)、“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是一个倒装句,其意味是什么?

  (4)、“花自飘零水自流”的意义分析:

  (5)、领略词人“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中所表露的旖旎、纯洁、心心相印的爱情。

  (6)、名句赏析:“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参考答案】

  (1)、 “红藕香残”,虽然是表明秋天来了荷花凋谢,其实,也含有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之意;“玉簟秋”,虽然是暑退秋来,所以竹席也凉了,其实,也含有“人去席冷”之意。“红藕香残”——从客观景物来表现秋的到来。“玉簟秋”——从主观感受表达秋的到来。

  (2)、轻:轻手轻脚。怕惊动别人、小心翼翼。独:借泛舟以消愁,非闲情逸致的游玩。过去和夫君双双泛舟,充满诗情画意,今天独自击楫,眼前的情景只能勾起往事,怎能排遣得了呢?独:——如果丈夫在家,夫妻一起去划船该多好啊!

  (3)、顺序:月满时——上西楼——望云中——见回雁——思及谁寄锦书来

  谁——赵明诚谁寄——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字空回,锦书无有

  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不管白日月夜,无论舟上楼中,萦绕于词人心头。

  (4)、1、写眼前之景,花落水流,与“红藕香残”、“独上兰舟”相拍合;2、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无可奈何花落去,水流无限似侬愁

  (5)写自己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及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的,足见两心相印。

  (6)、皱着的眉头方才舒展,而思绪又涌上心头——相思之情无法排遣。

  “才——却——”有连接关系,表现“愁”运动之速,而愁从可见的眉间藏到心头,更使人领略到女词人的万千愁绪,诗人感情在短暂中的变幻起伏,真实形象,给人以遐想。(联想:李煜:“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附译文:

  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的脱下罗绸外裳,一个人独自躺上眠床。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顾地飘零,水,自顾地漂流。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附赏析:

  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一些词评家或称此句有“吞梅嚼雪、不食人间烟火气象”(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或赞赏其“精秀特绝”(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它的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说明这是“已凉天气未寒时”(韩偓《已凉》诗)。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间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这一兼写户内外景物而景物中又暗寓情意的起句,一开头就显示了这首词的环境气氛和它的感情色彩。

  上阕共六句,接下来的五句按顺序写词人从昼到夜一天内所作之事、所触之景、所生之情。前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写的是白昼在水面泛舟之事,以“独上”二字暗示处境,暗逗离情。下面“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则明写别后的思念。词人独上兰舟,本想排遣离愁;而怅望云天,偏起怀远之思。这一句,钩连上下。它既与上句紧相衔接,写的是舟中所望、所思;而下两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则又由此生发。可以想见,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而这一望断天涯、神驰象外的情思和遐想,不分白日或月夜,也无论在舟上或楼中,都是萦绕于词人心头的。

  这首词上阕的后三句,使人想起另外一些词句,如“日边消息空沉沉,画眉楼上愁登临”(郑文妻孙氏《忆秦娥》),“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晏殊《诉衷情》),“困倚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秦观《减字木兰花》),以及“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李煜《相见欢》),“玉楼明月长相忆”(温庭筠《菩萨蛮》),“明月,明月,照得离人愁绝”(冯延巳《三台令》),其所抒写的情景,极其相似。如果联系这首词的起句,还令人想到李益的一首题作《写情》的七绝:“水纹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词与诗都写了竹席,写了月光,写了西楼,同样表达了刻骨的相思,对照之下,更觉非常相似。

  词的过片“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启下,词意不断。它既是即景,又兼比兴。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是遥遥与上阕“红藕香残”、“独上兰舟”两句相拍合的;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则给人以“无可奈何花落去”(晏殊《浣溪沙》)之感,以及“水流无限似侬愁”(刘禹锡《竹枝词》)之恨。词的下阕就从这一句自然过渡到后面的五句,转为纯抒情怀、直吐胸臆的独白。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二句,在写自己的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想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面的,以见两心之相印。这两句也是上阕“云中”句的补充和引申,说明尽管天长水远,锦书未来,而两地相思之情初无二致,足证双方情爱之笃与彼此信任之深。前人作品中也时有写两地相思的句子,如罗邺的《雁二首》之二“江南江北多离别,忍报年年两地愁”,韩偓的《青春》诗“樱桃花谢梨花发,肠断青春两处愁”。这两句词可能即自这些诗句化出,而一经熔铸、裁剪为两个句式整齐、词意鲜明的四字句,就取得脱胎换骨、点铁成金的效果。这两句既是分列的,又是合一的。合起来看,从“一种相思”到“两处闲愁”,是两情的分合与深化。其分合,表明此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其深化,则诉说此情已由“思”而化为“愁”。下句“此情无计可消除”,紧接这两句。正因人已分在两处,心已笼罩深愁,此情就当然难以排遣,而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了。

  这首诗的结拍三句,是历来为人所称道的名句。王士禛在《花草蒙拾》中指出,这三句从范仲淹《御街行》“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脱胎而来,而明人俞彦《长相思》“轮到相思没处辞,眉间露一丝”两句,又是善于盗用李清照的词句。这说明,诗词创作虽忌模拟,但可以点化前人语句,使之呈现新貌,融人自己的作品之中。成功的点化总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仅变化原句,而且高过原句。李清照的这一点化,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王士禛也认为范句虽为李句所自出,而李句“特工”。两相对比,范句比较平实板直,不能收醒人眼目的艺术效果;李句则别出巧思,以“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样两句来代替“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的平铺直叙,给人以眼目一新之感。这里,“眉头”与“心头”相对应,“才下”与“却上”成起伏,语句结构既十分工整,表现手法也十分巧妙,因而就在艺术上有更大的吸引力。当然,句离不开篇,这两个四字句只是整首词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非一枝独秀。它有赖于全篇的烘托,特别因与前面另两个同样工巧的四字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前后衬映,而相得益彰。同时,篇也离不开句,全篇正因这些醒人眼目的句子而振起。李廷机的《草堂诗余评林》称此词“语意超逸,令人醒目”,读者之所以特别易于为它的艺术魅力所吸引,其原因在此。

《梅》阅读答案2

  吴潜①

  试马东风,且来问,南枝②消息。正小墅、几株斜倚,数花轻拆。自有山中幽态度,谁知世上真颜色。叹君家、五岭我双溪,俱成客。

  长塞管,孤城笛。天未晓,人犹寂。有几多心事,露清月白。好把寒英③都放了,莫教春讯能占得。问竹篱、茅舍景如何,惟渠④识。

  注:①吴潜:南宋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和诗人,安徽人,曾任宰相,积极抗元,被奸臣贾似道等人排挤,罢相,被贬广东。

  ②南枝:代指梅花。 ③寒英:指梅花。 ④渠:南方方言,他。

  8.词中两处写到问,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6分)

  9.这首词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

  8. 6分,两问内容说明2分,一问1分;效果3分,其中结构效果1分,情感效果1分,艺术效果1分。意思相近即可。前面括号的答题角度答不出不扣分。

  9. 5分考点: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6分,每方面2分。意思相近即可。学生先答情感再分析也可以,若笼统地答作者借梅抒情(借梅喻人、自况、托梅言志),表现了自己思乡的孤寂给1分。

  考点: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和评价作者的情感和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梅》阅读答案3

  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①

  杜甫

  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②。

  此时③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

  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

  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

  【注】①裴迪寄了一首题为“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的诗给杜甫,表示了对杜甫的怀念;杜甫深受感动,便写诗作答。②何逊是杜甫佩服的南朝梁诗人,这里把裴迪与何逊相比,表示对裴迪和他的诗的推崇。

  ③“此时”正是安史叛军气焰嚣张、大唐帝国万方多难之际。

  (1)本诗通篇以早梅伤愁立意,试概括诗歌中含有哪些愁情。(4分)

  (2)全诗围绕“梅”来写作,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

  (1)①老去之愁②忧国忧民、伤时感世之愁。③思乡之愁④忆友之愁(答对1点1分)

  (2)①首联写诗人因为“梅”而触动写诗兴致,夸赞友人才情(1分)

  ②第二联写友人送客逢梅思恋故人③第三联感慨诗人没有折梅相赠,否则引起乡愁等愁绪,(1分)④最后抒发门前一树梅花催人老的忧伤。(1分)

《梅》阅读答案4

  我出生的那一天,家门前的梅花初绽,据说是朱砂梅,很美,家人就给我取名“梅”字。父亲自小教我古诗,关于梅花的诗很多,到现在还能一口气背出很多,如“冰雪林中著此身,不与桃李混芳尘”“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我最喜欢曹雪芹的“冻脸有痕皆是血,酸心无恨亦成灰,误吞丹药移真骨,偷下瑶池脱旧胎”。关于梅,人们谈论太多,种梅,赏梅,写梅,画梅,梅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虽知道这名字极美,但每当别人问起我的名字时,又觉得难以启齿,太俗了,取这个名字的人太多,声音听起来也闷声闷气的,对这个名字的尴尬,一直不能释怀,到美国后就马上给自己取了一个雅致的英文名字,以为总可以脱俗了,不料一些好事的西方人非要知道我的中文名字。

  记得第一个有个墨西哥人问我名字,我就告诉他我的名字是梅,他又问“梅”是什么意思,我说是一种花,那人打破砂锅问到底,问什么花。我突然张口结舌起来,记得梅花翻译成英语是plum,就是李子,迟疑了一下,就说plum。那人噢了一声,就不再问了,显然他对这个答案很失望。

  第二次一个美国人问起梅花,我接受上次的教训,不再说李子花,就启发他说,是一种花,中国最美的花,你猜猜看。那人就说“是玫瑰花”。我有点失望,进一步启发说,这种花,很美,在冬天开放,中国人最喜欢,经常把它们画成画挂墙上,写进诗里。那人想了想说:“是牡丹吧,牡丹又大又美,我看很多中国人的家里挂着牡丹花。而且牡丹是我唯一认识的中国花。”

  我一听又没有希望了,也难怪,很少美国人了解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何况一种花草。

  我说梅花是被中国人挂在墙上,捧在手上,供在心里的,是深入血液和灵魂的一种花。他似乎被我感动了,突然对梅来了兴趣。

  这胖胖的老美认真起来,有一天他突然跑来兴冲冲地告诉我,苏菲,我找到了梅,结一种酸酸的果子,是可以做色拉醋的,很好吃。我讶然了,是的,有些梅是可以结果子的。大多花草有艳花者无果实,有美实者无艳花,难得梅两者俱美,梅的美不仅是果实,这老美只知道吃。

  第三个问的是意大利人,是搞音乐的,我想这人是有艺术感受力的,反正他没见过梅花,就信口开河起来。我说梅花是中国最美的花,有几千年的栽培史。梅花是我们中国民族精神的象征,凌寒飘香,不屈不挠,自强不息,铁骨冰心。中国人倾心于梅的很多,清朝曾有一位叫陈介眉的官人,听说孤山的梅花开了,立即丢官弃印从京城千里迢迢骑马狂奔至杭州,“何物关心归思急,孤山开遍早梅花”。还有一个叫林和靖的,有一天独自欣赏梅花时,一下子被梅花的神姿吸引了,从此入孤山种梅花,一辈子没有下山,以梅花为妻。那人睁大了眼睛问:“真的吗?”“真的。”我说,他有一首写梅花的诗,在所有写梅花的诗中独占鰲头,无人能比。“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我脱口而出。如果你读了这诗,看了这梅,你一定能作出美的乐曲,中国有名曲《梅花三弄》,你可以写出“梅花四弄”。

  从此,那人每次见我,必问梅消息,一天被逼无奈,就从网上找出梅花的照片与绘画作品,其中有一幅《墨梅》。那人端详半天,说,很像桃花吗,枯瘦的桃花,还有黑色的,很稀有的颜色。我不再想解释那是墨梅,也不想再说梅花的美就在于疏、瘦、清、斜。

  显然这位艺术家也误解了梅花。我怎么告诉他在万木萧瑟,大雪压境的冬天,忽然看到一树梅花迎雪吐艳时,那种惊心动魄。怎么才能告诉他,千年老梅,铁枝铜干,如枯若死,一夜风雪后,突然琼枝吐艳,那种绝处逢生的沧桑感。怎样才能告诉他,当你为情所困,辗转反侧时,突然一股梅香袭来,幽幽而来,又悄然而去,那种神魂颠倒。梅花的美是摄人魂魄的,如果赏梅在淡云,晓日,薄寒,细雨,或小桥,清溪,明窗,疏篱,再加上诗酒横琴,林间吹笛,这时候你很难再做凡人,梅花是人间尤物,人间与仙境的使者。

  有一次和一个日本人闲聊,不知怎么就谈到他自己国家的国花,他异常兴奋,竟说得泪花点点。我也不由自主又谈起梅花,他说他的,我说我的,他说的我不太懂,我相信我说的他也不懂,有一点是相通的,对一种花的深入灵魂的热爱。

  梅花,几千年的书香缭绕得骨清魂香,几千年的诗心陶冶得如此美丽。中国人心里千回百转的梅魂,在与世界相遇的过程中焕发出独异的魅力,成为民族精神的写照。(取材于苏菲的同名散文)

  ⑴下列词语中的“说”,与“说起梅花”的“说”,意思最接近的一项是(2分)( )

  A 游说 B 说和 C 话说 D 学说

  答案:C(本题考察对实词的理解“说起梅花“的”说“意思为提及、提到。A “游说”中“说”的意思是用话劝别人。B “说合”中“说”的意思是从中介绍,说和。C “话说”中“说”的意思是提及、提到。D “学说”中的“说”意思是言论、主张)

  ⑵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

  A 与雅致的“苏菲”相比,“梅”是不大动听的中文名字,因此令作者耿耿于怀。

  B 文中那位意大利人对梅花有很好的艺术感受力,作者期待他写出“梅花四弄”。

  C 本文明写对梅的热爱,在无意识中也表现了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隔膜与误解。

  D 在旅居海外的作者看来,梅花不仅渗入了自己的生活,也象征了民族精神。

  答案:D(本题考察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A 选项为因果颠倒,作者虽然觉得这个名字极美,但又觉得梅这个名字太俗,闷声闷气,难以启齿,所以才给自己起了一个雅致的英文名字。B 作者只是说这个意大利人有艺术感染力,并没有说对梅花有很好的艺术感染力,文中并没有体现出期待。C 作者并不是“无意识”的表现。D 文章中出处提及梅花,并且梅花也象征民族精神)

  ⑶下列对作品中有关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墨梅”是用水墨画出的梅花,在黑白浓淡之间呈现出疏、瘦、清、斜之美。

  B 由林和靖“众芳摇落独暄妍”一诗诗体推断,该诗写作年代是在魏晋年代。

  C 倒数第三段中称“梅花是人间尤物”,“尤物”在这里指特别美好的事物。

  D “梅”与“松”“竹”并称为岁寒三友,都是历代中国画家酷爱的.创作题材。

  答案:B(题目侧重考察文学常识。B选项林和靖是北宋时期的诗人。“众芳摇落独喧艳,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从体裁上来说是七律,所以是近体诗,近体诗是在唐以后才出现的,所以不是魏晋时期所作)

  ⑷本文写了作者与外国人之间围绕着梅花展开的几个故事,在谋篇与立意方面匠心独具,请结合全文加以赏析。(6分)

  答案:从作者的名字翻译切入,以外国人对梅花的好奇、不解与误解为主线来谋篇布局,对梅花的内涵的阐释由表及里,逐步深入与丰富,凸显梅花独特的美感和魅力,构思巧妙而自然。阐发了梅花所凝聚的名族精神,表现了外国人与中国文化的隔膜,流露出对交流和理解的渴望。

  ⑸本文倒数第三段描写了哪些赏梅的情境?作者借此写出了梅花怎样的品质与格调?(6分)

  要点一:万木萧瑟,大雪压境,凌霜傲雪的风骨

  要点二:千年老梅,如枯若死,一夜风雪后,突然琼枝吐艳

  要点三:淡云晓日,薄寒细雨;小桥清溪,明窗疏篱;诗酒横琴,林间吹笛,超凡脱俗的品质

  ⑹本文结尾写道:“梅花,几千年的书香缭绕得骨清魂香,几千年的诗心陶冶得如此美丽。”请紧扣“书香”与“诗心”,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答案:“书香”“诗心”传达了历代文人几千年的书写绘画、题咏吟诵中赋予了梅花的精神之美和诗性之美,这句话深刻揭示了梅花所凝聚的深厚文化内涵。

  “书香”本义指笔墨之香,在文中指梅花的绘画作品以及梅花所蕴含的疏,瘦,清,斜之美。“诗心”本义为诗歌的情感,在文中指从古至今有无数的咏梅佳作,呈于书本,萦绕于心,把梅花的品格深入到血液灵魂和心里。并且给了我们与众不同的审美体验,陶冶人心。

  这句话的意思是,中国人爱梅,种梅,写梅,赏梅,梅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梅花诗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自强不息,清高孤傲精神的象征,表达作者对梅花这种品格的赞美。

《梅》阅读答案5

  ①一个有钱的富人,正在自家的花园里赏梅花。

  ②那是冬日寒冷的清晨,艳红的梅花正以最美丽的姿容吐露,富人颇为自己的花园里能开出这样美丽的梅花而感到无比的快慰。

  ③突然,门外传来敲门的声音,富人去开了门,发现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在寒风里冻得直发抖,那乞丐已在这开满梅花的园外冻了一夜,他说:“先生,行行好,可不可以给一点东西吃。”

  ④富人请乞丐在园门口稍稍等候,转身进入厨房,端来一碗热腾腾的饭菜,他布施给乞丐的时候,乞丐忽然说:“先生,您家里的梅花,真是非常芳香呀!”说完了,转身走出去。

  ⑤富人呆立在那里,感到非常震惊,他震惊的是:穷人也会赏梅花吗?这是自己从来不知道的。另一个震惊的是,花园里种了几十年的梅花,为什么自己从来没有闻到过梅花的芳香呢?

  ⑥于是,他小心翼翼地,以一种庄严的心情,深怕惊动梅香似的悄悄走近梅花,他终于闻到了梅花那含蓄的、清澈的、澄明无比的芬芳,然后他濡湿的眼睛,流下了感动的泪水,为自己第一次闻到梅花的芳香。

  ⑦是的,乞丐也能赏梅花,乞丐也能闻到梅花的香气,有的乞丐甚至在极饥饿的情况下,还能闻到梅花清明的气息。

  ⑧可见得,好的物质条件不一定能使人成为有品位的人,而坏的物质条件也不会遮蔽人精神的清明,一个人没有钱是值得同情的,一个人一生都不知道梅花的香气一样值得悲悯。

  ⑨一个人的品质其实是与梅香相似的,是无形的,是一种气息,我们如果光是欣赏花的外形,就很难知道梅花有极淡的清香;我们如果不能细心地体会,也难以品味到一个人隐在外表内部的人格香气。

  ⑩最可叹息的是,很少有人能回观自我,品赏自己心灵的梅香,大部分人空过了一生,也没有体会到隐藏在心灵内部极幽微,但极清澈的自性的芳香。

  能闻到梅香的乞丐也是富有的人。

  现在,让我们一起以一种庄严的心情,走到心灵的花园,放下一切的缠缚,狂心都歇;观闻从我们自性中流露的梅香吧!(选自《林清玄散文集》)

  1.用简明的文字概括本文叙述的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富人听了乞丐的话感到震惊,他震惊的是什么?结合文中相关的语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⑧段中加粗的词语“可见得”在文章结构上起了怎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你写出完整的两句咏梅的古诗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乞丐闻到梅花的芳香,富人为此感到震惊,也第一次闻到梅花的芳香。(意对即可)

  2.穷人也会赏梅花;富人自己种了几十年的梅花,却从来没闻到过梅花的芳香。(意对即可)

  3.过渡或由叙述引入议论。

  4.示例:①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②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不唯一)

《梅》阅读答案6

  启迪生命的梅

  ②如月光普照大地,如白云铺洒人间。

  ③踏着雪,我缓缓而来。我已闻到那幽幽的香。是你吗,雾中的仙子,雪中的皇后?是你吗,潜雪傲霜的梅?

  ④是的,一定是你。虽然,如雪般洁白的你,可以骗过我的眼睛,然而,胜过雪的那一段香,我又怎会感觉不到?淡雅清新的幽香飘然而来,使我恍若越脱尘世,如入圣地。正如林妹妹说的那样“沁梅香可嚼”,我忍不住细细品味着。

  ⑤近了,近了,是的,我已看见你。疏缀枝头,粉妆玉琢。褐色梅枝清峻古健,欹长的枝条上弥漫着连绵的“白云”。或含蓄,或冷傲,或温静,或清高;袅娜亭亭,纷吐幽香;含情脉脉,欲诉还羞,但无妖冶之姿、轻佻之态。

  ⑥在众芳摇落之时,惟有你独绚丽,占尽这满山风情。在百花之中,你和水仙一样飘逸,和玫瑰一样圣洁,无芙蓉之娇嫩,无牡丹之庸俗。哦,你是天宫之花,惟有在瑶池方得一见,却又为何偷下仙宫,来到人间?是为了与这集日月精华于一身的白雪为伴吗?

  ⑦雪后的你,不畏严寒,愈发怒放,绽出片片白玉,犹如在向严冬挑战。微风轻拂过,吹落片片花瓣。你,严寒中的梅,纵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也要将自己的报春之歌高唱。来时那样无瑕,去时也“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不染一丝尘俗。

  ⑧每次雪后,我总会来看一看你——寒梅。因为,你一直给我以生命的启迪:生命之花与其娇艳而受玷污,不如清白而自爱;与其哗众取宠,不如实事求是以保持自己的尊严。

  ⑨我等待着下一次飘雪,我将再一次欣赏你雪后的风采,接受你无言的启迪。

  小题1:文中④——⑦段分别写了“梅”四方面的内容,请按顺序填写。(2分)

  ① →②梅的姿态→ ③美的高洁→④

  小题2:本文语文含蓄、俊美。请对文中画线的句子赏析。(3分)

  小题3:第⑨段中的“无言的启迪”具体指什么?(原句回答)(3分)

  小题4:全文写梅,为什么要写雪?(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梅的香味④梅的坚强。

  小题1:运用对比衬托(烘托)的手法,突出了梅的圣洁、脱俗;句式整齐而富有变化,平添了语言的美感。(解析:)

  小题1:生命之花与其娇艳而受玷污,不如清白而自爱;与其哗众取宠,不如实事求是以保持自己的尊严。

  小题1:以雪衬梅,即以雪白衬梅洁,以雪寒衬梅香。

  小题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题干要求,主要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第④段主要写梅淡雅清新的香味。第⑦段写梅“不畏严寒”、“向严冬挑战”、“纵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也要将自己的报春之歌高唱”……,突出梅的坚强。

  小题1:本题考查赏析文章精妙语句的能力。赏析句子的一般方法为:方法+效果+情感,在分析效果和情感时必须结合具体的语句才行。

  小题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这启迪就在第⑧段。

  小题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环境描写“雪”在文中的作用。

《梅》阅读答案7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①边,寂寞开无主②,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③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④群芳妒,零落⑤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注释】①[断桥]残破的桥。②[无主]无人过问。③[更著]又遭受。著,同“着”,遭受的意思。④[一任]任凭。⑤[零落]凋谢。

  【背景资料】陆游,字务观,号放翁,一生志在恢复中原,但却受人排挤,晚年隐居山阴,始终保持昂扬的爱国热情,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此词可以看成他的身世的缩影。

  8、词的上阕通过驿站、断桥、黄昏、风雨等意象,营造了 的意境。下阕则写出了梅花 、 的品质。(3分)

  9、“已是黄昏独自愁”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零落成泥碾作尘”中的“碾”字有何表达效果?(3分)

  8.落寞凄清;高洁、坚贞(不慕名利、傲立风雪)

  9.拟人;“碾”原指将东西压碎、压平,在这里指梅花落地之后与泥土混合之后的情景。表现出摧残者的无情,被摧残者承受的压力之大,描绘出梅花悲惨至极的图景。

  【考点分析】考察的是对诗歌意境、情感主旨、写作手法的把握以及“炼字”能力。

《梅》阅读答案8

  

  【唐】杜牧

  轻盈照溪水,掩敛下瑶台。

  妒雪聊相比,欺春不逐来。

  偶同佳客见,似为冻醪①开。

  若在秦楼畔,堪为弄玉②媒。

  【注】①即春酒。是寒冬酿造,以备春天饮用的酒。②战国时秦穆公之女,姿容绝代,善吹箫,非懂音律不嫁。萧史善吹箫,作鸾凤之响,公以妻之,数年,弄玉乘凤,萧史乘龙去,传为爱情佳话。

  8.诗歌一二联是如何描绘梅花风采的?试作简要分析。(4分)

  9.咏物诗多为托物言志、抒怀,试分析诗歌所表现的是人性格特点。(4分)

  参考答案:

  8.运用拟人手法,首联将梅花比拟成了从瑶台仙境下凡的仙女,她袅袅婷婷、羞羞涩涩地在溪边对着水面端详着自己的倩影。为梅花赋予了生命和灵气,把梅花写得美妙超凡。(2分)颔联写梅花姑且让洁白无瑕的雪与自己相比,而敢于超越艳丽的春光决不随顺其后。赞扬梅花妒雪欺春的孤芳高洁。(2分)(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也对)

  9.一二联诗人借梅花的风采来表现自己的品行高洁和刚直耿介,不肯随时俯仰的性格。(2分)三四联写了梅花为佳客助兴、愿有情人成为眷属的多情坦荡,这也是诗人自己多情坦荡的性格的写照。(2分)

  赏析

  全诗紧紧围绕梅花的美去写,使梅花的形象得到了完美的塑造。

  轻盈照溪水,掩敛下瑶台。这两句主要描写梅花的姿态优美。轻盈的梅花,映照着如碧的溪水,实景与倒影浑然一体,构成一幅绝美的图画。为了进一步突出梅花的轻盈之美,作者又采用拟人的手法,把梅花比成一群从瑶台翩然而降的仙女,舞姿曼妙,如惊鸿游龙,令人魄荡魂驰。始雪聊相比,欺春不逐来。由于梅花太美了,所以雪花嫉妒,但却又不能同它相比;春天被欺,也不敢再迈动轻快的脚步。这两句从侧面烘托了梅花的美丽动人。偶同佳客见,似为冻醪开。当作者偶然同客人一起去观赏梅花时,他发现如斯艳丽的梅花仿佛是为了冬酿的酒而开,因为赏梅花,饮美酒乃人生之一大快事,故有似为冻醪开的遐想。

  最后两句若在秦楼畔,堪为弄玉媒,假设梅花长在秦楼的旁边,它完全可以以自己的美做弄玉的大媒人,而不会为他人所见笑的。这两句进一步突出梅花的美。

《梅》阅读答案9

  1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 请分析划线句中“努力”“小心翼翼”所表达的含义。

  3. 母亲的“笑”这一神态描写,在文章中出现了三次,请找出来,用曲线标出,然后回答:每次笑反映了母亲什么样的心理?

  4.你认为文中的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5.读了本文你有什么话想说吗?请写写你的想法,不少于100字。

  答案:

  1一个乡下母亲给远在国外的儿子寄农家土产品的故事.

  2.“努力”说明母亲带的东西很多,很重,也表明母亲身体瘦弱,跑了很远的山路,已经很累了。但为了儿子,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小心翼翼”表明母亲来自穷乡僻壤,没见过大世面,第一次跑到城里给儿子寄东西。这两个词生动地刻画出了一个爱子心切、憨厚朴实的农村母亲形象.

  3. 第一次 “笑”:“她冲说话的人笑”这次笑既表明她委婉拒绝别人的好意,为了能让儿子吃到自己亲手制作的、儿子想吃的土产品,即使自己在家怎么省吃俭用,也要满足儿子的要求,这点钱算什么;这次笑也表现母亲的自豪感,在这么多人面前,告诉大家自己有这么一争气的儿子在国外,能不从内心深处欣慰的笑吗?其实这次笑的深层含义还是一个中心:爱儿子!

  第二次“笑”:“她笑笑,摇头”这次笑仍然是委婉拒绝别人的好意,但这次与上次不同的是母亲稍有失望无奈,但又不甘心就此罢休,她在努力的想其它办法满足儿子的要求,其实给儿子寄东西的决心在笑中已经体现了。

  第三次“笑”:“她笑着走了”这次笑是她满怀希望的、欣慰的、开心的笑,终于能满足儿子的要求了,问题解决了。

  4 是一个爱子心切、憨厚朴实的农村母亲.

  5 略

  1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 请分析划线句中“努力”“小心翼翼”所表达的含义。

  3. 母亲的“笑”这一神态描写,在文章中出现了三次,请找出来,用曲线标出,然后回答:每次笑反映了母亲什么样的心理?

  4.你认为文中的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5.读了本文你有什么话想说吗?请写写你的想法,不少于100字。

  答案:

  1一个乡下母亲给远在国外的儿子寄农家土产品的故事.

  2.“努力”说明母亲带的东西很多,很重,也表明母亲身体瘦弱,跑了很远的山路,已经很累了。但为了儿子,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小心翼翼”表明母亲来自穷乡僻壤,没见过大世面,第一次跑到城里给儿子寄东西。这两个词生动地刻画出了一个爱子心切、憨厚朴实的农村母亲形象.

  3. 第一次 “笑”:“她冲说话的人笑”这次笑既表明她委婉拒绝别人的好意,为了能让儿子吃到自己亲手制作的、儿子想吃的土产品,即使自己在家怎么省吃俭用,也要满足儿子的要求,这点钱算什么;这次笑也表现母亲的自豪感,在这么多人面前,告诉大家自己有这么一争气的儿子在国外,能不从内心深处欣慰的笑吗?其实这次笑的深层含义还是一个中心:爱儿子!

  第二次“笑”:“她笑笑,摇头”这次笑仍然是委婉拒绝别人的好意,但这次与上次不同的是母亲稍有失望无奈,但又不甘心就此罢休,她在努力的想其它办法满足儿子的要求,其实给儿子寄东西的决心在笑中已经体现了。

  第三次“笑”:“她笑着走了”这次笑是她满怀希望的、欣慰的、开心的笑,终于能满足儿子的要求了,问题解决了。

  4 是一个爱子心切、憨厚朴实的农村母亲.

  5 略

《梅》阅读答案10

  朱自清梅雨潭阅读答案【1】

  梅雨潭是一个瀑布潭。仙瀑有三个瀑布,梅雨瀑最低。走到山边,便听见花花花花的声音;抬起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我们先到梅雨亭。梅雨亭正对着那条瀑布;坐在亭边,不必仰头,便可见它的全体了。亭下深深的便是梅雨潭。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三面都是山,像半个环儿拥着;人如在井底了。这是一个秋季的薄阴的天气。微微的云在我们顶上流着;岩面与草丛都从润湿中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而瀑布也似乎分外的响了。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不复是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岩上有许多棱角;瀑流经过时,作急剧的撞击,便飞花碎玉般乱溅着了。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据说,这说是梅雨潭之所以得名了。但我觉得像杨花,格外确切些。轻风起来时,点点随风飘散,那更是杨花了。---这时偶然有几点送入我们温暖的怀里,便倏的钻了进去,再也寻它不着。

  1、朱自清先生在写梅雨潭使用了许多比喻句,请你用“——”画出你最喜欢的两句。

  2、这个瀑布潭为什么叫“梅雨潭”呢?

  3、这段文字总,许多动词用得很有讲究,比如:“踞”字体现出梅雨亭的_____________,而“浮”字有突出了亭的_____________,像这样用的生动传神的动词还有_____________,表现出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这就是梅雨潭的由来。

  2.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这就是梅雨潭的由来。

  3.“踞”字表现出梅雨亭的雄伟 ,而“浮”字又突出了亭的轻盈,像这样用得生动传神的动词还有“镶” ,表现出了梅雨亭的优美。

《梅》阅读答案11

  陔萼楼后老屋倾圮,余筑基四尺,乃造书屋一大间。旁广耳室如纱幮,设卧榻。前后空地,后墙坛其趾,西瓜瓤大牡丹三株,花出墙上,岁满三百余朵。坛前西府二树,花时积三尺香雪。前四壁稍高,对面砌石台,插太湖石数峰。西溪梅骨古劲,滇茶数茎,妩媚其旁。其旁梅根种西番莲,缠绕如缨络。窗外竹棚,密宝襄盖之。阶下翠草深三尺,秋海棠疏疏杂入。前后明窗,宝襄西府,渐作绿暗。余坐卧其中,非高流佳客,不得辄入。慕倪迂“清閟”,又以“云林秘阁”名之。

  【注释】①选自张岱《陶庵梦忆》。②幮(chú): 古代一种似橱形的帐子。③閟:同“闭”。

  8.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每句标一处。(2分)

  (1)花 时 积 三 尺 香 雪

  (2)西 溪 梅 骨 古 劲

  9.解释下列加点字(4分)

  ①余筑基四尺 ▲ ②岁满三百余朵 ▲

  ③密宝襄盖之 ▲ ④又以“云林秘阁”名之 ▲

  10.请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3分)

  阶下翠草深三尺,秋海棠疏疏杂入。

  ▲ ▲ ▲

  11.张岱是小品名家,他善于运用修辞,熔才情、气节、学识于一炉,灵笔点化,简练中见丰富、平实中显新妙、单纯中透雅致,营构了独具个性的艺术妙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你能结合本文相关语句,进行精当的赏析吗?(4分)

  ▲ ▲ ▲

  12.张岱说:“余坐卧其中,非高流佳客,不得辄入。”《陋室铭》中,刘禹锡言:“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你如何看待他们的交友观?说说你的想法。(3分)

  ▲ ▲ ▲

  参考答案:

  8.(2分,每句1分)(1)花 时/ 积 三 尺 香 雪(2)西 溪 梅 骨/ 古 劲(西 溪 梅/ 骨 古 劲)

  9. (4分,每空1分)①我 ②每年 ③覆盖 ④它(代词)

  10.(3分)台阶下长着厚厚的青草,草间疏疏地点缀一些秋海棠。

  11.(4分,不设统一答案,从修辞、词语等角度赏析均可)示例:张岱的修辞手法用得很妙,如“坛前西府二树,花时积三尺香雪”,把繁茂的花朵比作积聚了几尺高的香雪,写出了花的清丽可人,语言简洁,却给人以无尽的想象。

  12.(3分,无统一答案)示例:我觉得他们的交友观值得借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选择高雅的人交朋友可以提高自己的修养,完善自己的品行,可以让自己的学识得到提升。

  附:《梅花书屋》译文

  陔萼楼后面的老房子倒塌后,我就将它的地基加高四尺,建造了一大间书屋。书屋侧面的耳房用纱橱那样的隔扇隔出来一个休息间,里面安放卧榻。书屋前后都有空地,我在后墙墙根那里栽种了三棵西瓜瓤大牡丹花树,牡丹长得比墙还高,每年都要开三百多朵花。书房正面台基前种了两棵西府海棠,开花时,繁茂的花朵仿佛是积聚了几尺高的香雪,清丽可人。前院四壁有些高,于是就在墙对面砌石花台,用太湖石树了几座假山,旁边种着枝干苍劲古拙的西溪梅花,还有几株云南茶花,以妩媚的花树来衬托湖石假山。梅花下种着卷曲缠绕如璎珞花样的西番莲覆盖地面。书屋窗外有竹子搭建的凉棚,就种了很多宝相花把它覆盖起来。台阶下长着厚厚的青草,草间疏疏地点缀一些秋海棠。书屋前后窗户都很敞亮,窗外宝相花和西府海棠长得茂盛后,绿荫遮住阳光,屋内显得幽静凉爽。我消闲休息都在这个书屋里,不是文才风流的高雅客人,是不允许他进来的。这间书屋本来名为梅花书屋,因为我一向倾慕倪云林的书阁“清閟”,所以又用“云林秘府”来命名它。

《梅》阅读答案12

  梅花

  邻居陈老师家来了两位从美国回来的亲人——陈老师的儿子和孙女梅花。

  梅花很喜欢和我在一起。‖我到厨房洗碗,她就帮我递碗筷;我到院子浇花,她总帮我提水;看电影节目时,她总挨在我座位旁……‖就这样,邻居们都说我和她是“双胞胎”了。

  和梅花在一起是很愉快的,她告诉过我很多美国的事情。我奇怪,梅花从小生活在美国,却能说一口流利的中国话。有一天,我向她问了这个问题,梅花兴奋地回答:“我是中国人,我怎么不是中国人呢?”梅花一下子变得严肃起来,说:“我爷爷、爸爸都是中国人,我怎么不是中国人呢?”看她的脸色,我知道她生气了。第二天,听陈老师说,梅花哭了,边哭还边嘀咕着要留在中国做中国人。

  一天下午,我正要写作文,忽然听到梅花的哭诉:“我不去,就是不去!我要留在中国,……”我明白了她哭闹的原因,但不知该怎么办才好。她平时对我说过要留在中国读书,我多么希望她能留下啊!

  这时,我立刻激动地在草稿纸上写下了作文题《梅花》。文章是这样开头的:亲爱的祖国,您的儿孙是多么热爱您!

  1.用“_______”画出文章的中心句。

  2.写出两个描写梅花神态的词。

  3.解释下面的词。

  (1)流利:

  (2)嘀咕:

  4.文章第二自然段已用“‖”线分成了三层,请分别写出层意。

  5.填空。

  文章第二自然段第一层与第二层是( )关系;第二层的几个句子之间是( )关系。

  6.读下面两个句子,联系文章说明哪个句子好?为什么好?

  (1)我多么希望她能留下啊!

  (2)我希望她能留下。

  7.在文章中找出一个拟人句,一个反问句,并分别抄在下面。

  《梅花》答案

  1.亲爱的祖国,您的儿孙是多么热爱您?

  2.(1)严肃 (2)兴奋

  3.(1)流畅 (2)叽咕

  4.第一层:写梅花爱和我在一起。第二层:写我做什么,梅花都跟我在一起。第三层:邻居说我和梅花是“双胞胎”。

  5.总分 并列

  6.第(1)句好。更能表现出“我”希望她留下来的心情。

  7.拟人句:亲爱的祖国,您的儿孙是多么热爱您!

  反问句:我怎么不是中国人呢?

《梅》阅读答案13

  父母面对面地坐在被炉边上,观赏着古树红梅绽开的两三朵花儿,一边争论着。父亲说:“这颗红梅的花儿,几十年来都是从下面的枝桠开始绽开的。自从你嫁过来以后,也没有改变过。”

  “我没有这种感觉。”母亲没有附和父亲的感怀,父亲很不服气。

  “自从嫁过来以后,我压根儿没有空闲观赏过梅花。”

  “那是因为你稀里糊涂地虚度岁月。”

  说完这些,想到与红梅的寿命相比,还是人的一生短暂,父亲就没兴致继续感慨了。

  “瞧你,我不是让车子在明治糕点公司那儿等了一会儿,又坐这部车子绕去风月堂吗?我的确在这两家铺子买糕点了嘛。”

  “你的确在明治糕点公司买了,可是,自打我到这个家来以后,就不曾见你在风月堂买过什么东西。”

  “言过其实了吧。”

  “当然,我从来没尝过嘛。”

  “别装糊涂了,过年你不也吃过了吗?我的确买回来了嘛。”

  “唉,真讨厌。大白天说梦话,你不觉得害羞吗?”

  “咦?难道是我┈┈”

  女儿在厨房了准备午餐,父母的争论全听见了。她是了解真情的。但她无意开口,只顾微笑地站在锅台边上。

  “的确带回来了吗?”母亲好不容易只对父亲在风月堂买过东西这一点,准备予以承认似的,可她又说:“不过,我没有看见过呀。”

  “我是拿回来了嘛┈┈会不会忘在了车厢里?”

  父亲的记忆也发生了动摇。

  “怎么会呢┈┈要是忘在车厢里,司机一定会送来的。他绝不会悄悄拿走,是公司的车子嘛。”

  “这也是啊。”

  女儿忐忑不安。

  母亲似乎全然忘却了,这够奇怪的。父亲被母亲这么一说,似乎也渐渐失去了信心,这就更加奇怪了。

  正月初二那天,父亲乘车兜风,是去过风月堂买了许多糕点回来的。母亲也品尝过了。

  沉默持续了一阵子,母亲骤然想起来似的,直截了当地说“哦,哦!是糯米面小饼!你是买过糯米面小饼。”

  “对嘛!”

  “有绿豆馅点心,铜锣形馅点心,还有许多糕点,真叫人不好办吶。”

  “对嘛。我是买回来了嘛。”

  “不过,那种粗点心是在风月堂买的?那种东西。”

  “是啊。”

  “哦,对了,对了。的确,我把它给谁了。用纸包好,是给人家了……啊,是给谁了呢?”

  “对啊,是给人家了。”

  父亲如释重负,接着他又说:“是不是送给了房枝呢?”

  “啊,对,是送给了房枝。对,我还说让孩子看见了不好,是悄悄包好送去的。”“是啊,是房枝?”

  “唉,确实是那样。是送给 房枝了。”

  父母的对话暂告一段落。他们感到彼此的谈话一致了,各自都得到了满足。

  然而,这与事实也不尽相符。点心并非送给原来的女佣房枝,而是送给了邻居的男孩子。

  女儿正在等待着:母亲会不会又像方才那样想起点心到底给谁了呢?饭厅里鸦雀无声,只传来了铁壶的响声。

  女儿端上做好的午饭,摆放在被炉板上。

  “好了,刚才的话,你都听见了?”父亲说。

  “听见了。”

  “你妈糊里糊涂,真让人头疼。而且还越来越固执了。好了,平时帮着你妈记着点,好吗?”

  “究竟谁糊涂?你爸爸也┈┈今天的风月堂话题,我认输了。不过┈┈”

  关于房枝的事,女儿欲言又止。

  这是父亲辞世前两年发生的事。父亲患轻度脑溢血症后,基本上不去公司上班了。

  打那以后,红梅照例从下边的枝桠先开花。女儿经常回忆起父母关于风月堂的这段对话。然而,她不曾跟母亲言及。因为她觉得母亲早已把这件事忘却了。

  12.请简要概括这篇小说中家庭氛围的特点。(4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答案】生活平凡琐碎、互相关心、对于生命老去的淡淡的忧伤

  【解题思路】家庭氛围的特点可以从人物生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体现出来。本文塑造的主要人物是去世的父亲、健忘的母亲和安静的女儿,主要事件是点心的争论,在争论过程中,展示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梳理这些内容进行概括,即可得出答案。

  13.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写出了女儿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4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

  【答案】 第一处写女儿微笑着听着父母的争吵,表达了她对这种极具生活气息的家庭氛围的喜爱;第二处的“欲言又止”写出了女儿对父母身体状况的担忧。

  【解题思路】两个句子都是女儿的细节描写,需要放到文中,结合上下文语境体会展示人物性格的不同方面。体会时需注意两个关键词:第一句“无意”是指她她觉得父母谁输谁赢无关紧要,她很享受这种浓浓的家庭气息。第二句“欲言又止”是因为告诉父母实情,害怕引起父母对自己身体的担心什么,而是为老太太接到的信不一定是好消息而担忧、歉疚。

  14)文中“红梅”先后两次出现,有哪些作用。(6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体会重要物象的作用。体会这句话的含意,需要透过表层意思,结合全文内容进行深层挖掘。它不单单指自然的天气,还暗示人物的心理状态、小城的人文气氛。分析作用时应从主题、结构两方面入手。

  ①第一次,由红梅哪支先开花的争论,引发父亲对人生命短暂的感慨,并为下文买点心争论作铺垫。②第二次,写红梅照例从下边的枝桠先开花是为了证实父亲的感慨,并写出女儿对红梅依旧,父亲不在的感伤“子孙万代”就是他曾经收藏的那一对。③两处内容前后照应,推动情节向前发展。

  【解题思路】体会重要物象作用,需要透过表层意思,结合全文内容进行深层挖掘。它不单单指自然的物象,可能还暗示人物的心理状态等,分析作用时应从主题、结构两方面入手。

  15.作品叙述舒缓,没有太强的故事性,这样写对表现小说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试作探究。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作品叙述舒缓”是表达上的特点,“没有太强的故事性”指情节的淡化。这些特点对小说内容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主题揭示、抒情表达上。

  【答案】 有助于刻画小说中女儿的形象特征:经历平常,性格平和;也有助于表现家庭惯常的生活状态,平凡而琐碎;淡化了情节,有助于形成作品的抒情风格,表达对这种美好的生活点滴的追忆。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小说角度独特,描写了令人厌烦的生活场景,与生编硬造的“工业品”小说不同。对读者有很大的启迪意义。

  B.本文语言质朴,短短千余字,浓缩了一个家庭的生活,人物塑造以心理为主,通过对话展现鲜明的人物性格。

  C.从艺术手法上看,开头就有景物描写,结尾点名是女儿的在回忆和追念,手法新颖,别具匠心。

  D.小说通过描写一个的家庭日常生活,告诉我们岁月使青春红颜变得白发苍苍,美好的生活点滴也逐渐被遗忘。

  E.女儿知道内情,最后也没有告诉母亲,在作者笔下水到渠成,没有刻意渲染,但读者还是感觉到了傲雪红梅一样的浓浓深情。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考生对小说情节内容的把握,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

  【答案】CE

  [解析] 答C项3分;答E项2分;解析:A项,“令人厌烦”不符合文章内容;B项,“心理描写,鲜明的人物性格”表述不当。D项,“美好的生活点滴也逐渐被遗忘”错误。回答本题首先要理清小说的结构线索。小说线索是贯穿整个作品的情节发展的脉络,抓住线索是把握小说故事发展的关键。只有理清小说的结构线索,才能准确概括小说的情节。其次要把握小说的矛盾冲突。看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在文中是怎样表现的,小说是怎样围绕主要矛盾冲突叙述故事的。最后还要留心人物性格的变化。分析概括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主题服务的。因此,在把握情节时,要随时注意体会情节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及对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答题时要认真分析选项,切忌以偏概全,张冠李戴。

《梅》阅读答案14

  早 梅

  柳宗元

  早梅发高树,迥映楚天碧。

  朔风飘夜香,繁霜滋晓白。

  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

  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

  【注】 柳宗元二十六岁入仕,一生二十一年的仕宦生涯竟有十四年遭贬谪流放。此诗写于他参加王叔文改革失败后被贬于永州时期。

  (1)这首诗刻画了怎样的早梅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简要分析这首诗抒发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一个“发”字,写出早梅昂首怒放生机盎然的形象;高树、楚天,映衬了她的雅洁不凡;朔风、繁霜的恶劣环境表现梅花不同凡花的风骨、不屈的品格。(答对两点即可)

  (2)既有对亲友的思念之情,也有对自身遭遇的不平之情,以及借梅花的销落而表达的理想不能实现的痛苦之情

《梅》阅读答案15

  花之最先者梅,果之最先者樱桃。若以次序定尊卑,则梅当王于花,樱桃王于果,犹瓜之最先者曰王瓜,于义理未尝不合,奈何别置品题,使后来居上!首出者不得为圣人,则辟苹昧致文明者,谁之力欤?虽然,以梅冠群芳,料舆情必协;但以樱桃冠群果,吾恐主持公道者,又不免为荔枝号屈矣。姑仍旧贯,以免抵牾。

  种梅之法,亦备群书,无庸置吻,但言领略之法而已。花时苦寒,既有妻梅之心,当筹寝处之法。否则衾枕不备,露宿为难,乘兴而来者,无不尽兴而返,即求为驴背浩然,不数得也。

  观梅之具有二:山游者必带帐房,实三面而虚其前,制同汤网,其中多设炉炭,既可致温,复备暖酒之用。此一法也。园居者设纸屏数扇,覆以平顶,四面设窗,尽可开闭,随花所在,撑而就之。此屏不止观梅,是花皆然,可备终岁之用。立一小匾,名曰“就花居”。花间竖一旗帜,不论何花,概以总名曰“缩地花”。此一法也。若家居所植者,近在身畔,远亦不出眼前,是花能就人,无俟人为蜂蝶矣。

  然而爱梅之人,缺陷有二:凡到梅开之时,人之好恶不齐,天之功过亦不等,风送香来,香来而寒亦至,令人开户不得,闭户不得,是可爱者风,而可憎者亦风也;雪助花妍,雪冻而花亦冻,令人去之不可,留之不可,是有功者雪,有过者亦雪也。其有功无过,可爱而不可憎者惟日,既可养花,又堪曝背,是诚天之循吏也。使止有日而无风雪,则无时无日不在花间,布帐纸屏皆可不设,岂非梅花之至幸,而生人之极乐也哉!然而为之天者,则甚难矣。

  腊梅者,梅之别种,殆亦共姓而通谱者欤?然而有此令德,亦乐与联宗。吾又谓别有一花,当为腊梅之异姓兄弟,玫瑰是也。气味相孚,皆造浓艳之极致,殆不留余地待人者矣。人谓过犹不及,当务适中,然资性所在,一往而深,求为适中,不可得也。

  (选自《闲情偶寄》)

  [注释]①妻梅:宋代钱塘高士林逋隐居西湖,不娶无子,种梅养鹤,人称“梅妻鹤子”。②驴背浩然:骑在驴背上赏花的孟浩然。③汤网:《史记殷本纪》记载:商汤行仁政,德及禽兽,网去三面。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实三面而虚其全 虚:空出 B.概以总名曰“缩地花” 概:大概

  C.无俟人为蜂蝶矣 俟:等待 D.然而有此令德 令:美好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属于作者说明的观梅之法的一组是

  ①既有妻梅之心,当筹寝处之法 ②山游者必带帐房

  ③则无时无日不在花间,布帐纸屏皆可不设 ④园居者设纸屏数扇,覆以平顶,四面设窗

  ⑤一往而深,求为适中

  A.①③④ B.②③⑤ C.①②④ D.②④⑤

  1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梅花因为是最先盛开的花,作为群花之首理所当然;但作为群果之首的应是荔枝,而不是樱桃。

  B.作者认为梅花盛开时天气苦寒,既然有以梅为妻之心,就要做好充分准备,筹划方法,否则往往会乘兴而去,败兴而归。

  C.作者认为爱梅的人的遗憾之一就是有风,虽然风能传来花香,但是寒气也随之而来,让人开门也不好,闭门也不好。

  D.作者认为攻瑰与腊梅气味相当,都达到浓艳的极致,几乎待人不留余地,应该称得上是腊梅的异姓兄弟。

  12.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岂非梅花之至幸,而生人之极乐也哉!(3分)

  (2)腊梅者,梅之别种,殆亦共姓而通谱者欤?(3分)

  (3)然资性所在,一往而深,求为适中,不可得也。(3分)

  13.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

  参考答案:

  9.(3分)B(概:一概,全都)

  10.(3分)C

  11.(3分)A

  12.(9分)

  (1)(3分)难道不是梅花的大幸,人生的极乐么?不过那做天的,也很为难了。(“岂非”“为”“则”)

  (2)(3分)腊梅是梅的别种,大概与梅也是同姓同谱吧?(“殆”“判断句”)

  (3)(3分)然而(事物)天性如此,一门心思,追求适中,是不可能的。

  13.(3分)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

《梅》阅读答案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