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教案(精选11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本文是叶圣陶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作者按游览的先后顺序,先写了去双龙洞途中的风光,接着写双龙洞洞口和来到外洞;再写怎样通过孔隙来到内洞;最后写出洞。文章开门见山,直接点明游览的时间和地点。又以简洁的语言写了途中所见的景物,用“眼前一片明艳”概括了山区生机盎然的春色。再以具体、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双龙洞的特点。在记叙中,作者的语言朴素,真实可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浙江、油桐、拥挤、孔隙、仰卧、臀部、稍微、额角、擦伤、蜿蜒、依据、石钟乳、突兀森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能复述“双龙洞”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过程与方法:
通过感悟按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学习有条理叙述的表达方式;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和朴实。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金华双龙洞自然景观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学情分析:
本课时一篇游记,学生对这样的文章比较熟悉,游览的顺序明线清楚,暗线溪水,需要指导学生慢慢体会。指导学生学习作者用恰当的词句描绘事物的方法很有必要。
教法与学法:读画结合,读思结合,读写结合的方法学习本文。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中间有谁去过溶洞,那里的景象是怎样的?给同学们介绍一下……
师总结: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上,不仅在地面上有高山,大海,平原等自然的风光,而且在地下也有着很多奇妙的景观。其中溶洞就像童话世界中的迷宫……
课件出示 “溶洞、石钟乳、石笋”等词语及图片,学生认读理解词语。。
设计意图:由学生熟知的事物入手,易于激发学习的兴趣。及时认读词语欣赏画面,易于强化认知。
二、自学课文,认读理解生字词
1.读一读生字表中的13个生字,要求读准字音,对其中笔画较多的生字如“簇、臀、擦、蜿”等,要求识记它们的字形。
(这些字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记忆会比较好。也可以让学生用联想法有一个字联想到多字加以区别分析。)
2.画出课文中的新词并根据上下文或查工具书,理解它们的大概意思。
3.质疑问难。(可以同桌之间互相询问,也可向老师提出不能理解的词语。)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自学,培养学生自主识字,自主理解词语,质疑问难的能力,让学生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人。
三、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全文,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3.默读全文,要求边读边画出作者游览路线示意图。(可以各自进行,也可与几个同学讨论一起完成。)
4、交流
指名出示画好的示意图。并按图说清图意,然后相互补充或纠正不当之处。
路上→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5、对照示意图,找到相应段落再次朗读。
设计意图:通过读书、画线路图,学生整体感知了课文,理清了文章的叙述顺序,对理解课文,学习写法做好了铺垫。
四、布置课堂作业
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研读作者在去双龙洞的途中所见的景物
思考:作者见到些什么?
1.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由具体的景物概括出“明艳”一词,写出金华一带山区明亮艳丽的春色。)
2.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时变换调子。
引导发现这句话的特点。(如有两对反义词,用拟人手法,写溪水的声音)
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体会句子中的因果关系,音韵节奏感,和作者当时的心情等。
(一个“迎”字,点名作者是逆溪流而上。“时而……时而……”说明了溪流蜿蜒曲折,因为溪流的宽窄不一,所以才形成流水速度的缓急不同,作者巧妙地运用“宽、窄;缓、急;”两对反义词准确地表达溪流的形和声。由于溪流缓急不一,听到的流水声也就各不相同,犹如在“时时变换调子”。这句话烘托了作者当时的游兴有多浓,对涓涓溪流发出如此赞叹!)
反复朗读上述句子。
二、研读洞口,外洞,内洞各自的特点,以及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写具体的。
1.引导学生找到课文中概括特点的词语或者能用恰当的词语概括。
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
外洞:宽敞。
孔隙:窄小。
内洞:昏暗比外洞大有双龙和石钟乳
2.从文中找到作者用什么方法把这些特点写出来。
(让学生体会这些句子的意思以及采用的打比方,说感觉等手法)
着重感悟下列句子:
1.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擦伤鼻子。
体验由于孔隙的窄小而形成“挤压”的感觉。这句话写出作者通过孔隙时的真实感受,“稍微”,“一点儿”告诉我们只有一动不动地平躺在小船上,才能通过孔隙,以此说明孔隙小的特点,非常逼真。运用“要是……准”的假设句式,准确地表达了作者当时受“挤压”的感觉。
2.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也很值得观赏。
着重理解“即使”这部分的强调作用。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石钟乳和石笋是非常值得观赏的,原因是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又各异。用“即使”这个关联词作强调,即退一步讲,如果不把这些石钟乳、石笋具体比做什么也值得观赏,说明它本身已经够吸引人了,无需再比作什么了。
设计意图:抓住重点词句理解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朴实。
三、复述
任选双龙洞其中一个景点进行复述。可采用导游介绍等形式进行。
四、总结全文
1.启发学生谈谈学了本文后的收获,在相互交流对话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从内容和写作方法两方面谈自己的收获。
2.教师小结。文章开门见山,直接点明游览的时间和地点。又以简洁的语言写了途中所见的景物,用“眼前一片明艳”概括了山区生机盎然的春色。再以具体、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双龙洞的特点。在记叙中,作者的语言朴素,真实可感。
五、指导造句,写段训练
1.用“时而……时而”写句子。(飞机在高空表演,时而盘旋上升,时而俯冲下降,真让人提心吊胆。再如汽车行驶……自然天气……)
2.把下面两个句子表达的意思分别写具体。
(1)那棵松树的枝叶十分繁茂。
(2)登上山顶,我感到舒服极了。
六、布置课外语文活动
搜集有关溶洞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板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
路上───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高、宽、大)(窄、矮、小)(黑、奇、大)
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教案 篇2
活动1【导入】复习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 。齐读课题。
1.白板出示生词,检查学生认读。
2.指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复习作者游览的顺序:
金华→罗甸→入山→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活动2【讲授】精度感受
(一)欣赏路上的见闻。
1.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来读一读。
2.交流: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板书:山色水声)
3.引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文中描写的景象。
4.理解句子“一路迎着……变换调子。”(老师朗读,学生想象。)
引导学生用“时而……时而……”练习说话 ,师生互评 。
(二)游览外洞和内洞。
1.自由读第4自然段,外洞有什么特点?(洞口宽,洞内大)教师板书:宽、大
2.朗读“洞口很宽,像……。走进去很大,仿佛……”体会打比方的独到之处。
3.师:我们随叶圣陶爷爷来到外洞,必须干什么?四人小组朗读第5自然段,体会作者是怎样把从外洞到内洞的过程写具体的。
4.交流:读了第5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相机板书:
孔隙的特点——窄、矮[板书:窄、矮]
作者的感受——好奇、险[板书:险]
5.朗读“我怀着好奇的心情……就登陆了。”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形,体会作者的感受。
6.师:我们来到内洞,发现了什么?先自己理解第6自然段,再同桌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相机板书。
内洞的特点——黑(一团漆黑)、奇(洞顶双龙,洞内石钟乳、石笋)、大 (比外洞大得多)
板书:黑、奇、大
作者的感受——变化多端、颜色各异、很大
活动3【讲授】学习讨论
1、过渡:经过孔隙就进入了内洞,内洞又有什么特点呢?
2、默读第五段,思考这一段有几句话?每句话讲了什么?
3、指导理解每句话讲了什么,并结合理解“变化多端”、“颜色各异”等词,理解“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一句,概括出内洞的特点。(板书:黑、奇、大)
4、内洞确实很黑、很奇、很大,观看录相,欣赏体会。
四、作者游完了内洞,又排队出了洞。
活动4【练习】学习仿写
你还去过哪些风景名胜?仿照本文的写法写一个小片段。请两位同学读一读。要注意游览顺序。
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认识本课11个生字,学写其中的9个。正确读写“浙江、森郁、聚集、合适、昏暗、稍微、额头”等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游览顺序。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课文生字新词,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前准备〗
金华双龙洞的图片资料、及从空隙进入内洞的实景影片片断。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出示课题:导入
二、检查预习
1、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理解字义
⑴ 学生自己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⑵ 课堂反馈自学情况:
2、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带着问题读课文:默读课文,标序号,再想想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这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
3、了解写作顺序:
过渡:作者游览了双龙洞,他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向我们介绍了什么?自读思考,用笔画下来。
⑴ 自读思考。⑵ 小组交流。 ⑶ 班级交流。
全文是按游览顺序写的,依次写了游览金华双龙洞的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内洞、游内洞、出洞。
板书: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三、总结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画一张游览路线图,再说一说作者游览了哪些景点。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分清文章的主次,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方法;
3、阅读与想象相结合,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4、朗读课文,能按顺序运用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语句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由外洞进入内洞的经过作者是怎样写清楚和具体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叶圣陶先生向我们清晰地讲述了他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使我们仿佛也置身于神奇秀丽的大自然中。拿出你们自己绘制的游览路线图,让我们现在就启程吧!
二、学习新知
1、整体感知:
⑴自学要求:默读全文,思考:根据示意图,说说你主要游览了哪些景点?
⑵班级交流汇报(引导学生把握全文,理清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条理,分清文章的主次。)
⑶学生在读中感悟。(文中略写部分,如游双龙洞路上见闻部分“景色明艳、溪流欢唱”,随着学生说,就通过学生的有感情朗读解决了,具体描写部分下面深入学习。)
2、直奔课文的主体:
⑴ 在游览中,你对哪一处的景色印象最深,一会儿向大家做个介绍,形式不限,可以拿着图片或照片做介绍,也可以编成解说词讲解,还可以朗读课文。
⑵ 小组合作学习。
⑶ 全班交流:①外洞宽敞。②内外洞连接处孔隙的窄小。③内洞“黑、奇、大”
板书:宽敞 窄小 黑、奇、大
3、回归整体:
教师根据板书总结引导:我们按照“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的顺序一同游览了金华的双龙洞,这其间我们感受到路上明艳的景色,听到了溪流的欢唱,看到外洞的宽敞,体验了内外洞连接处孔隙的窄小,更让我们欣赏到内洞的“黑、奇、大”,我们不禁发出感叹。在我们游览的同时,泉水始终伴随着我们,找找书中描写泉水的句子。
三、总结全文 知道作者的游踪,清楚文章的主次安排,为复述课文打好基础。
四、布置作业
1、语言积累:把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语句读一读,记一记。
2、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教案 篇4
一、导入 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的前三段向我们介绍了作者游览的时间、目的地以及一路上的见闻,那盘曲而上的盘山公路,那令人眼前一片明艳的山路景色,那时时变换调子的溪流声是多么迷人啊!那么作者游览了哪些地方?这些地方又各有什么特点?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二、初读课文,总体感知:
1、初读课文,理清条理:
A、请大家打开书55页,读读课文4--8自然段,看看作者游览了哪些地方?
B、学生自由读,教师巡视了解。
C、指名学生回答,并征求全体同学意见。
D、板书:外洞 孔隙 内洞
2、再读课文,归纳特点:
A、同学们再读读这几段,看看外洞、孔隙和内洞分别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B、学生阅读理解,教师巡视了解。
C、指名学生回答,征求其余同学意见。
D、板画并板书:(画出外洞、孔隙、内洞)
3、小结过渡,布置下一步学习任务:
其实呀,你们刚才谈的这些就是这几个地方的特点。通过刚才两次读课文,我们知道作者游览了这几个地方,也知道了这几个分别有着这样的特点。那么,你对哪个地方最感兴趣呢?(了解学生大概情况)同学们都分别找到了自己最喜欢的地方,你们想让大家都来喜欢这里吗?那就要你们去细细地读文章,喜欢哪个地放就读哪个部分,看看你从文章的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了这些特点,然后把你的体会告诉大家。通过你的理解,通过你的表达,把别人都吸引过来,好吗?
我们这样去读:这个地方有什么特点?你是从文章的哪些词句中体会到这些特点的?找到后就按平时读书的方法做上记号。
三、精读课文,自读自悟:
1、学生阅读,做批注,教师巡视辅导,并教给学生正确的读书方法。
2、课堂讨论:
A、组织:有一些同学已经想好了。下面,我们先按课堂小组开展讨论,跟同学们说一说你是从哪些词句体会出这些个特点让你喜欢的?
B、学生讨论,教师巡视,初步了解学生自学情况。
3、交流评议:
A、分别指几名同学围绕以下几个要点开展讨论:
1)船小
2)行船方式
3)乘船姿势
4)乘船感觉
(找出相关词句,说出思维过程,弄明白作者通过写什么来表现孔隙窄小的特点,读出乘船的姿势和感受。)
B、同学们体会得不错。通过刚才几位同学的介绍,有哪些同学也对孔隙产生了兴趣?正因为作者抓住孔隙的特点写,使我们如临其境。所以孔隙也就深深地吸引了你们,是这样的吗?
4、读写结合,突破难点:
A、那么作者又是怎样把从外洞进入内洞这个意思一步步说清楚的呢?请看黑板,作者先写什么?接着呢?然后呢?最后呢?
B、谁能联系课文中的内容把这个问题连起来说一难问题?
5、分层朗读,体会写法:
这样小的小船,这样独特的进洞方式和乘船姿势,这样奇特的乘船感觉,是多么有趣啊!下面,我们分组来读这一段,再来体会一下作者是怎样把从外洞进入内洞这个意思一层层说清楚的请大家拿好书。
6、学法小结:
我们在刚才的学习中,首先了解了空隙的特点是窄小的;接着抓住关键词句进一步体会到了空隙的特点;最后弄清楚了作者是怎样把由外洞进入内洞这个意思一步步说清楚的。
7、指名介绍内洞特点:
A、除了窄小的孔隙外,奇特的内洞也很有趣,喜欢内洞的同学,你们有信心把同学们都吸引过来吗?好,一个个来,你先说。
B、你从这儿看出内洞很奇特,能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吗?
C、为什么说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D、那吸引你,使你们对内洞感兴趣的是什么呢?现在有哪些同学也对内洞产生了兴趣?
E、小结:同学们谈得不错,听的也很认真。作者抓住奇特这个特点来写内洞同样打动了我们的心,我们来把这几句读一读。那些同学想读?想读的同学一起来读。
F、再看看,内洞除了奇特的景象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之外,还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是从哪儿体会出来的?
理解进
8、总结学法:
A、学完了孔隙和内洞,你准备怎样来学外洞这一段呢?
B、洞内宽大,洞外呢?知道的同学一起说。
C、学生答,教师版画。(画出后山)
四、读写指导:
1、设疑质疑:
A、游完了双龙洞,回过头来看,作者介绍最详细的是哪个地方?刚才,我们也有很多同学对这儿感兴趣,那作者为什么不先写这儿呢?这样重点不是更突出吗?
B、那你说说作者的游览顺序是怎样的呢?(学生回答时教师在黑板上标出路线图)
C、那么,今后我们应该怎样来写参观游记呢?除了写作顺序之外,要想吸引读者,打动读者的心,还应该抓住什么去写?
2、小结写作方法:
学到这里,我们得到两点启示:第一、写参观游记要按参观游览的顺序写;第二、要把看到的事物特点写清楚。
五、赏读课文,体会感情:
1、过渡谈话: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你喜欢哪里就读哪里,看看怎样才能读出文章的感情来。
2、自由读、指名读、学生评议。
六、总结本课内容,布置下课时任务:
课上到这儿就结束了。这节课我们不仅弄清楚了作者游览了双龙洞的那些地方,还弄清楚了双龙洞的外洞、孔隙、内洞各有什么特点。那么,作者又是怎样出洞的呢?此外,作者从上山到进洞每次都提到的泉水和作者游双龙洞又有什么关系呢?这些问题我们下节课再来讨论。
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5自然段。
教学重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2.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教学难点
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二)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三)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四)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
(一)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二)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三、教学难点
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四、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以她那壮美的河山、神奇的风光吸引了人们的目光,留下了人们的赞叹。《记金华的双龙洞》就是作家叶圣陶游览之后写下的一篇游记。我们就沿着他的足迹去观赏这一神奇的溶洞。(板书:3.记金华的双龙洞)
(二)检查预习。
1.填写生字表。
教师强调生字“浙”的读音是zhè,不要读成zhé;“蜿”的读音是
wān,不要读成wǎn。“蜒”字中间是“廴”,不是“辶”。要求学生在读写时注意。
2.查字典并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
解释词语要依据“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联系上下文准确地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盘曲:曲折环绕。课文中指汽车沿盘山道曲折向上行驶。(“曲”读qū,不要读成qǔ)
呈:显出,露出。课文中指山上沙土显出粉红色。
明艳:明亮鲜艳。课文中指山上景物的色彩明亮鲜艳。
突兀:高耸。课文中指山势高耸。
森郁:树木茂盛繁密。课文中指山上草木生长得茂盛繁密。 孔隙:窟窿眼儿;缝儿。课文中指石壁上的窟窿眼儿。(“隙”读xì,不要读成xī)
昏暗:光线不足;暗。课文中指洞中光线不足,视线模糊不清。 挤压:靠拢压迫。课文中指作者感受山石从左右两边及上方向他靠拢压迫过来。
稍微:表示数量不多或程度不深。课文中指头抬起的高度很低。 婉蜒:蛇类爬行的样子。课文中形容洞顶双龙弯弯曲曲的姿态。 石钟乳:石灰岩洞中悬在洞顶上的像冰锥的物体,常与石笋上下相对,由含碳酸钙的水溶液逐渐蒸发凝结而成。也叫钟乳石。 名目:事物的名称。课文中指石钟乳和石笋的各种名称。
变化多端:变化多种多样。端,项目。课文中形容钟乳石和石笋的形状多种多样。
颜色各异:颜色各不相同。异,不同。课文中指石钟乳和石笋的颜色各不相同。
一转:走一圈儿。课文中指作者在内洞里走了一圈儿。
进:平房的一宅之内分前后几排的,一排称为一进。课文中指内洞大约有十来排平房那么深。
上源:水流起头的地方。课文中指洞中泉水的源头。
(三)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认真看课文,进一步加强对生字、新词的记忆与理解。
2.学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1)学生边默读课文边画出游览双龙洞的路线。
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帮助指导。
(2)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作者记叙了他游金华双龙洞的经过)
作者从金华出发,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
学生总结游览顺序时,有不少学生会忽略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对此教师可设计提问:作者是由外洞直接进入内洞的吗?以引导学生注意从孔隙进入内洞的过程。(板书:·金华·罗甸洞口外洞孔隙内洞)
教师根据学生描述的游览顺序边板书边画一幅简单的示意图。
(四)按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1.指导学生按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按游览顺序可分六段。第七段是第1自然段;第二段是第2、3自然段;第三段是第4自然段;
第四段是第5自然段;第五段是第6、7自然段;第六段是第8自然段)
学生在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后,按游览顺序分段和概括段意献比较容易了。
2.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写4月14日作者去游览金华的双龙洞。第二段:写去双龙洞路上的见闻。第三段:介绍游览外洞的情景。第四段:介绍从外洞进入内洞的经过情形。第五段:介绍游览内洞的情景。第六段:写乘船出洞。)
(五)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祖国山川的热爱之情。
1.请6名学生分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2.有感情地齐读课文。进一步感受文中所描写的景物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六)作业。
1.抄写生字、生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外洞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二)感受双龙洞的雄、奇、险,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5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一)了解金华双龙洞外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二)感受双龙洞的雄、奇、险,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显得有精神”和“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两句话的含义。
四、教学过程
(一)结合课文引入新课。
春末的一天,在浙江金华,作者踏上了去双龙洞的路途。一路上,春末的景致不断扑入作者的眼帘。我们也来感受一下山中的春色吧!
(二)了解作者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感受沿途迷人的景色。
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学生在书中画出作者所看到的景物。
作者沿途看到了什么?作者是怎样描述这些景物的?
(作者沿途看到了映山红、油桐、山、溪流。映山红繁多而茂盛,油桐花也很多,粉红色的山独具特色,溪流随着山势不断变化) 请一位同学读一下这一段的第二句话,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对这句话学生理解起来有些难度,教师可设计提问:盆栽的杜鹃有人照顾,上肥浇水,怎么在作者眼中却没有山上的杜鹃有精神?引导学生理解花儿在大自然中无拘无束,吸收阳光雨露,任其自然地生长,显示出它的本性姿态,而格外地有生机有灵气。作者有崇尚自然、赞美自然之意。
请一位同学读一读第2自然段,你能不能用作者写出来的和没有直接写出来的颜色画出一幅明艳的画面。
教师告诉学生映山红的花大多是红色的,也有红紫色和白色的。油桐的花朵较大,白色带有黄红色斑点和条纹。
联系春天的草木,理解“新绿”的意思。“新绿”是指春天新长出的草和树叶的颜色。刚长出时是淡绿的,长出时间稍长颜色就变深变浓了。
(粉红色的山上,开满了红色的、紫色的、白色的映山红,大朵大朵的油桐花一丛丛,一簇簇,在一片新绿的映衬下格外生机勃勃。)
山中有花也有水。谁来读一读一路迎接游客的溪流。(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3自然段)
讨论:溪流为什么会有宽、窄、缓、急的变化?溪声为什么会变换调子?溪流和双龙洞有什么关系?
(因为山势不断变化,有的地方宽,有的地方窄,有时山势高,有时山势低,有时平坦,有时陡峭,溪流从山上向下流,会随着山势的变化而时宽时窄,时缓时急。溪声也会时高时低,时断时续。溪流是从双龙洞中流出来的。)
作者边欣赏着山中明艳的春色,边倾听着淙淙溪声,一路逆溪流而上,来到了双龙洞洞口。
(三)了解外洞特点,体会双龙洞的“雄”。如果说沿途的风光可用一个“美”字来概括,那么洞口和外洞你会用哪两个字来概括。 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
(板书:山路美)
(洞口可用“宽”字来概括,外洞可用“大”字来概括)
(板书:宽大)
洞口外的景色使你产生什么感觉?读一读,说一说。
(高山之上,树木繁密,感到很有气势,也不禁对双龙洞产生一种神秘感)
作者的哪些描写让你体会到外洞的大?
作者又一次提到“泉水”,从全篇来看,它起什么作用?
(它是作者在洞中游览的一条线索。迎着溪流入洞—乘船通过泉水流出的孔隙进出内洞)
乘船从孔隙中穿过是什么滋味,我们也来试试。
(四)了解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体会双龙洞的“险”。
(板书:孔隙)
说到“孔隙”我们就会想到很小的窟窿或很细的缝儿,而这个孔隙却可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那么作者为什么不称之为水洞却还要称为孔隙呢?
这是学生理解上的又一个难点。教师可以用“高楼上看物体,物
体好像变小”的生活经验作比方,让学生懂得因为外洞面积太大了,水洞相对就显得很小,所以作者用孔隙一词是恰当的。
默读第四段,想一想:作者乘船洞中游与我们平日乘船水上游,游法上有什么不一样?
(作者只能仰卧在船上,身子紧贴船底,由管理处的工人把船拉进拉出。)
不仅游法上不一样,心情也是大不相同呀!读一读作者当时的感觉,体会体会他当时的心情。
(随着小船慢慢移动,光线越来越暗,作者的视线也越来越模糊,心情也紧张起来)
讨论:作者为什么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他挤压过来?
(因为孔隙太小,左右上方山石奇形怪状,周围又是昏暗一片,作者感觉山石挨着他,似乎将他紧紧包围起来。越往内洞走,黑暗越浓,这种压迫感就越强)
我们也为作者捏着一把汗,真希望小船早些靠岸。其实这段水路并不长,大约就十米,但让人觉得船儿走了好久好久。孔隙中乘船真是太“险”了!
(板书:险)
(五)背诵第四段。
(六)作业。
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教案 篇6
【课程标准叙写】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第二学段年段阅读教学内容标准是: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6.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7.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8.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9.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图书资料,乐于与同学交流。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教师教学用书】
四下语文第一组
本组课文,作者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并以他们独特的感受,描绘了大自然令人神往的景观。那富有诗情画意的江南山水,那充满神奇色彩的天然溶洞,那风景如画的桂林山水,那奇特的新疆天山风光,犹如一幅幅画卷,带我们走进祖国的万水千山。
古诗词、散文游记,多样化的文章体裁,丰富多彩的语言,一定能引起孩子们阅读的兴趣。
语言是文学作品的主要表现形式。课文中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有着很强的表现力,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仔细咀嚼,余味无穷。教学本组课文,应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品味,激发美感,感受语言的魅力。对于精彩的语段,要熟读成诵,积累优美的词句。
本组教材除课文外,还在“语文园地”中安排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如积累描摹自然风光的古诗名句,搜集自然风光的图片、文字资料。通过这些语文活动,进一步拓宽学生视野,感受大自然的美。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2—14课时,其中精读课文6—7课时,略读课文1—2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2课时,“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宽带网”2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
课文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的热爱。全文是按游览顺序写的,依次写了游双龙洞的路上见闻,游外洞、内洞、出洞。从外洞进入内洞的情形,采用了借其他事物、人物的感受及心理活动的方法,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目标】
1.会写13个生字,重点把“簇、额、蜒、乳”等字写规范、漂亮;理解“明艳、突兀森郁、孔隙、蜿蜒、变化多端”等词语的意思。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按照游览顺序画出游览线路图,简要概括出景物的特点。
4.了解一些句子在文章中的过渡作用。
【教学板块设计】
第一课时
一、板题导入(3分)
这节课,我们跟随叶圣陶爷爷的脚步,一起到浙江金华去游玩,课题是——(板书:记金华的双龙洞)
1.课题中的“记”是什么意思?(“记”即记录之意,记的是游览的经过情形。本文是一篇游记。)
2.简要回忆学过的游记,知道游记一般是按照游览的先后驯顺写的(移步换景),如:颐和园。
3.交流收集的有关双龙洞的资料。
二、交流自主学习情况,扫清字词障碍(9分)
1.学生交流自主学习反映出的问题,教师相机指导:
(1)难读:突兀森郁、孔隙、臀部等
(2)难写:簇等
(3)易错:额、蜿蜒
2.课件出示读记
浙江油桐一簇臀部稍微额头
擦破蜿蜒石钟乳依据源头浓淡
突兀森郁变化多端
3.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意图】此环节是为了做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为学而教。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意,理清顺序。(15分)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读完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根据自读印象从课文内容、表达情感方面随意说。)
2.再读课文,按照游览顺序画出游览线路图,简要概括出景物的特点。
(1)教师引导
教师读第1段,第2段首句,提炼出游览顺序的关键词——金华—罗店—入山。
教师边读课文2、3段边指导学生把握句意,体会过渡句的重要作用——“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2)小组合作,完成游览示意图,画出过渡句。
形式:1人读,其他听读,关键处停下来画词句,完成线路图。
交流、展示。(方法指导:检查完善,不遗漏;过渡句的提醒)
【意图】此环节是考虑到了文本的特点(游记类文章),根据文本的特点选取了教学的价值。为单元的习作“我们的校园”做好铺垫。
三、默读课文,概括景物特点(10分)
1.默读4—7自然段,批注出洞口、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
2.交流:
洞口:宽
外洞:大、高
孔隙:小、矮、窄
内洞:黑、奇、大
【意图】此环节是为了真正让学生掌握概括景物特点的方法。
四、总结全文,谈谈收获(3分)
总结说说自己学到了什么?
预设:写作顺序、过渡句、边读边想概括景物特点等
【意图】此环节重在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总结,内化于心。
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教案 篇7
教学要求
1.使学生了解课文是按游览顺序记叙了作者游双龙洞的所见所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抓住特点写景物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和有条理叙述事情的能力。
3.按空间顺序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4.学会生字、新词。
5.朗读课文。背诵第5自然段。
教学重点
使学生感受到这一神奇的溶洞。激发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写作特点,培养有条理观察事物的能力。
教学准备
投影仪。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记金华的双龙洞
二、介绍课文及作者
1.课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双龙洞的情景。
2.作者,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江苏吴县人。作品有《隔膜》、《城中》和《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
1957年叶圣陶先生60多岁时,游览了“双龙洞”、“冰壶洞”,见《小传十篇》。
三、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自由读文。
利用工具书学习生字、新词,划出不懂的词语。
2.集体讨论难字、新词。
①读音
wān
jí
rǔ
sǔn
蜿蜒
即使
石钟乳
石笋
②新词
孔隙突兀森郁进
四、读熟课文
1.散读。
2.小组读。
五、思考写作顺序,试着划段
第二课时
一、理清层次,划分段落
1.默读。
思考: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安排材料的?
游览顺序——空间位置变换。
2.讨论分段。
第一段(1自然段)交待时间、地点、事件。
第二段(2~3自然段)路上见闻。
第三段(4~8自然段)游览经过。
二、讲读
1.指名读第一段。
分析:这是一篇游记,且开篇点题,交待了时间、地点。
2.学习第二段。
作者从金华城出发,经过罗甸,渐渐入山,记写一路上经过的地方和看到的景物。
提问:
①作者看到哪些景物?用笔划一下。
溪流:时而…时而…时而。
②什么叫迎着溪流?人怎么走?
逆流而上(游览的一条“暗线”)
③理清这部分叙述顺序。
金华→罗甸→入山→洞口
4.小结:
作者以“那溪流就是从洞口里流出来的”,引出描写重点——双龙洞。
第三课时
一、从读入手,理清层次
1.读第三段。
说一说写了几层意思。
2.分析:
②外→内
学生边读边思考,师生共同总结。
a.泉水来路。
b.孔隙大小。
c.小船形状。
d.进出方法。
e.人的感觉。
二、学习本段第三层
③内洞奇景。自由读,并小结写了什么?
a.黑为什么?只有孔隙相连。
c.大十来进房子那么大。
d.水源
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指明泉水的发源地,且点出洞已到头。
④最后写出洞,自然结束文章。
三、总结
作者记叙了游览双龙洞的情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教案 篇8
教学要求: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
3、学习本课生字。掌握“浙江、杜鹃、明艳、蜿蜒、聚集、孔隙、臀部、稍微、漆黑、观赏、盘曲而上、变化多端”等词语。
4、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作者是怎样把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写具体的。
2、理清课文的条理。
教具准备:
介绍双龙洞的VCD,课文录音带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谈话: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你到过哪些城市去旅游呢?它有什么独特的风光呢?今天,我们准备跟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爷爷到浙江省的金华去旅游,你想去吗?
2、播放配乐的课文录音。
3、出示课题,释题引入。
(1)课题中的“记”是什么意思?(“记”即记录之意,记的是游览的经过情形。本文是一篇游记。)
(2)叶圣陶爷爷游完双龙洞后是怎样写这篇游记的呢,让我们随着课文再观赏这神奇的双龙洞,好吗?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
二、探寻游踪,理清条理。
1、文中写到洞中双龙的句子有哪些?(这是“双龙洞”名称的由来)
2、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游览顺序)
3、课文主要写了哪些景点?根据作者游览的顺序,画一张游览示意图。(四人小组合作)
4、汇报交流,理清作者游览的路线。
金华→罗甸→入山→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三、品读交流,理解深化。
(一)品赏路上的见闻。
1、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来读一读。
2、交流: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引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文中描写的景象。
4、理解句子“一路迎着……变换调子。”(老师朗读,学生想象,播放VCD)
(二)游览外洞和内洞。
1、自由读第4自然段,外洞有什么特点?(洞口宽,洞内大)
2、导读“洞口很宽,像……。走进去很大,仿佛……”体会打比方的独到之处。
3、我们随叶圣陶爷爷来到外洞,必须干什么?四人小组研读第5自然段,体会作者是怎样把从外洞到内洞的过程写具体的。
4、交流:读了第5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
A:孔隙的特点——窄、矮
B:作者的感受——好奇、险
5、朗读“我怀着好奇的心情……就登陆了。”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形。
6、我们来到内洞,发现了什么?先自己理解第6自然段,再同桌交流。
A:内洞的特点——黑(一团漆黑)、奇(洞顶双龙,洞内石钟乳、石笋)、大(比外洞大得多)
B:作者的感受——变化多端、颜色各异、很大
四、情境再现,.总结延伸。
1、观看游外洞内洞的VCD。
2、说话训练:假如让你当游双龙洞的一个小导游,你准备怎样向旅客介绍双龙洞呢?(根据游览示意图,注意导游的用语。)
(先四人小组练说,再个别上台表演。)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你最喜欢的段落。
4、.总结:叶老游完此洞后依然兴致勃勃,又沿着溪水往上走,去观赏上一个洞——冰壶洞,冰壶洞另有一番美丽的风光,他写了另一篇游记,编在中学课本里,大家可以找来一读,也可以查阅有关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学习生字新词。
1、读准字音。
浙(zhè)呈(chéng)稍(shāo)是翘舌音;
臀(tún)蜿(wān)蜒(yán)源(yuán)是前鼻音。
多音字:“盘曲(qū)而上”、“系(jì)着绳子”、“像桥洞(shì)的”
2、注意字形。
蜒、臀
3、理解新词。
盘曲而上——盘绕着,弯弯曲曲地上去。
明艳——指色彩明亮鲜艳。
突兀森郁——山高耸着,山上树木繁密。
蜿蜒——原指蛇看爬行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洞顶的双龙弯弯曲曲的姿态。
变化多端——端,项目。变化多种多样。
颜色各异——异,不同。颜色各不相同。
二、复习巩固。
1、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2、作者游览的路线是怎样的?每一处景点有什么特点?
三、整体回归。
1、简单交代第一段和最后一段的内容。
2、根据图示,对照课文,按照游览的顺序给课文划分段落,归纳段意。
一(1)交代游览的时间和目的地。
二(2—3)讲路上的见闻。
三(4)介绍游览外洞的情景。
四(5)介绍从外洞进入内洞的经过情形。
五(6—7)介绍游览内洞的情景。
六(8)讲乘船出洞。
3、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课文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
四、学习写法。
1、叙述有条理,贯穿全文有两条线索:一是游览的顺序: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二是泉水流经的路线:深黑的石洞→内洞→孔隙→外洞→洞口→流下山,作者正是迎着溪流上山入洞的。
2、作者移步换景,情随景变,既描述出双龙洞的神奇景色,又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课外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完成《学习辅导》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你喜欢的自然。
板书设计:8、记金华的双龙洞
(按游览顺序写)
洞口
(宽)外洞孔隙内洞
(大)(窄矮险)(黑奇大)
入山(山色水声)
金华罗甸
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教案 篇9
一、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读懂词句的意思,积累佳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天山的景物的特点。
3、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二、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三、教学时间: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直接揭题
指名读课文前面的过渡语。
二、学生自学
带着过渡语提示问题,初读课文,并读准生字,找出新词。
整体感知,提问:文章似乎是个向导,带着你游览,能看出导游线路吗?
教师指导:随着导游线路观看图像或网页浏览,初步感知新疆天山的美丽风光。
三、引导读通
结合看画面,指导读好课文各个小节,让学生说说作者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同时正音、解词,通读句子。如疑难词有:炎暑、山涧、饮马、萦绕等。
“蓝天衬着高耸的巨大的雪峰……”这句,需要结合图片点拨感受。
四、合作学习
你觉得哪些语段、词句写得好?这段话或这一词语好在哪里?在四人小组中阅读交流,说出感受,请同学发表看法,不理解的可以请教老师。
五、班集交流
各小组派代表在班上汇报讨论情况,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体会不到位的进行点拨,并结合朗读加深体会。
六、激发兴趣,课外延伸
在学生交流后,问他们是否喜欢读这样的游记,并让学生在课外自由选择读些这方面的书,也可以浏览互联网上的资料,鼓励学生多和老师、同学交流,这样,“足不出户,也可以游遍千山万水”。
七、摘抄优美词句
有条件的设计专门的摘录本子,指导摘录的格式,提醒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也要进行这样的摘录。
八、作业:
复习词语卡
板书:
进入天山雪峰雪水
七月的天山:再往里走森林日影水声 美
走进深处溪流野花
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教案 篇10
简析: 本文是一篇游记,文章条理清晰,语言浅显易懂,描写的又是我国的名胜。所以讲这一课时应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为了让学生能深刻地领会双龙洞的特点,在学生了解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播放有关双龙洞画面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11个生字,学会其中9个。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分清文章的主次,学习写作方法。
4、阅读与想像相结合,了解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5、能根据自己所了解的双龙洞的特点,向别人介绍某一景点。
6、能概括地总结双龙洞的特色。
教学重点:
1、了解外洞、空隙和内洞的特点。
2、分清文章的主次内容并领会作者这样写的原因,从而学习其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1、由进内洞时作者的感觉体会空隙的特点。
2、 在领会作者写作目的的基础上,学习其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课前让学生收集有关浙江金华双龙洞的资料,教师可准备有关双龙洞风景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创设气氛,导入新课
谈话导入。(教师可从衣着上影响学生的感觉)我今天特高兴,因为叶圣陶爷爷要带我去浙江金华的双龙洞游览去呢!(等孩子露出羡慕的神态时接着说)你们想去吗?那好,现在我们就跟着叶爷爷到那里去看看吧!(出示课题)
二、自读课文,理清路线
1、引导学生在读课文时找出作者所游览的景点,并排列顺序。
2、找出表示作者游览景点产生变换的语句,并体会其作用。
3、用做小导游的方法(准备好导游的工具)激励学生细读课文,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并请学生按顺序写出几个景点。板书;( 路上、洞口、外洞、
空隙、内洞)
三、探讨主次,学习写法
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再读课文。
2、小组探究文章的主次,并说说作者为什么这样选材。
3、引导学生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
总结:写文章时与题目关系密切的要详写,不太密切的要略写,做到详略得当,主次分明。
四、课外拓展,小笔头练习
1、让学生说一说自己都到过那些旅游景点,并介绍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2、课下仿写一篇小游记。
第二课时
一、细读课文,领会感情
1、回顾课文中所描写到的景点。(出示板书)
2、指导朗读课文,找出重点内容。
3、读后分析解决重。难点。
(1)自读描写外洞的内容,找出描写其特点的句子。
"走进去······一定不觉得拥挤"
反复读这句话,用一个词总结其特点。板书:(大)
(2)用同样的学习方法,小组探究"空隙"的特点。(小)(窄)
作者是用什么样的方法告诉我们"空隙"的小呢?
引导学生分析,理解空隙的"窄小"。
理解空隙如何小的句子。
体验空隙如何窄的句子。
读:"为从后脑到肩背······贴着船底了。""可是还能感 觉······我又感觉······"
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播放进空隙时的多媒体,问:如果让你躺在小船里会有什么感觉?
用语气读出作者当时的感受。
(3)用学习前两个景点的方法学习描写内洞的内容。
同位讨论并总结出内洞特点。(美)
从哪些地方看出它的美呢?找出你认为美的句子读一读。
(4)巩固主要内容。
用自己所感悟是情感朗读描写外洞,空隙,内洞的段落。(教师适时点拨)
(5)其他内容
学习1-3自然段,了解路上的特点。
出示相关句子:
"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显得有精神。"
"粉红色的山······眼前一片明艳。"
"随着山势······时时变换调子。"
指名学生朗读句子,想想,议议体会到了什么?(美)
(出示双龙洞路上的录像)
组织学生用自己的感悟朗读。
根据句子提问:为什么同一类的花儿山上的却比盆栽的有精神?
为什么同一条溪流会时时变换调子呢?
二、回顾整体,理出线索
在学生明白了作者的写作顺序后让学生找出文中有关描写溪流的句子。并总结:这些句子就是文章的另一条线索。它起到能把文章各段连接起来使之紧凑的作用。
三、浓缩感知,张扬自我
1、让学生齐声朗读课文,并播放配音乐。
2、教师可由衷"啊!双龙洞,你是一个美丽而又神奇的地方!"由此让学生也用一句话抒发自己的感受。
3、播放双龙洞景色的课件,并请小导游对其中的某一景点边看边介绍,评出优秀小导游。
四、课外拓展
给文中的几个景点的某一处写一导游词。
背诵,并仿写自己喜欢的段落。
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教案 篇11
教学要求: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幼教中班语文教案 《记金华的双龙洞》。
·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 3.学习课文生字新词。
·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教学重点: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 ⒉体会作者的游览感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 ⒊.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 教学难点: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 ⒉体会作者的游览感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 ⒊.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 教学准备:课文朗读配乐磁带。
· 第一课时
· 教学要求:1.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
· 2.自学本课生字新词,老师检查自学情况。
· 3.练习朗读课文。
· 教学重难点: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能给课文分段。
· 教学过程:
· 一、谈话引人课题。
· 同学们都喜欢游览,旅游后还有写写游记。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游览了浙江金华的双龙洞后,就写了一篇游记,这篇游记就是——记金华的双龙洞(板书课题)
· 叶圣陶先生是怎样写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
· 二、了解学生预习课文情况。
· 1.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你读了“预习”了解了些什么内容?
· 2.通过读课外书,收集资料。你了解了关于本课的什么知识?
· 生答:我知道叶圣陶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和语言学家。
· 生答:叶圣陶解放前当过小学、中学、大学教师,编辑,解放后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等职务。
· 生答:繁忙的工作之余,叶老还到多处风景名胜区参观游览,并写下了许多清新优美的游记,《记金华的两个岩洞》就是其中之一。“两个岩洞”就是金华北山“五洞十景”中最为著名的两个溶洞:双龙洞和冰壶洞。
· 生答:目前,双龙洞已被列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每天游人如织。
· ⒊老师小结:同学们了解的情况真丰富,看来同学们在课外是下了一翻工夫的。
· 三、听老师范读课文,思考问题。
· ⒈听老师配乐朗读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