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进酒ppt课件(2)

时间:2017-05-04 01:29:29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将进酒ppt课件

  诵读“人生得意须尽欢”到“会须一饮三百杯”,感受诗人的矛盾:决绝-----期待。

  9、既然有自信,既然相信自己的才华,那么他对“重返仕途”真的有十足把握吗?­为什么诗里还弥漫着“愁绪”呢?时不我待 焦急难耐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没有回头,没有逆转,时间一去不回头)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催促、变化速度很快)

  比兴手法的运用——生活矛盾的艺术呈现

  直接陈述

  ——回避尴尬——显出跌宕

  由他物引起

  比兴:客体对主体刺激,主体对客体能动。

  诗歌在这种循环往复、跳跃的表意中成就了它的意境之美。

  10、小结:

  ①诗人的矛盾

  放弃——不甘心 出仕——入仕 (岑夫子、丹丘生之族)

  真情流露——无奈 寂寞 期待 矛盾

  ②“洒脱”背后的李白—— 与尔同销万古愁

  明确:

  “万古”既是古来圣贤的生活写照也体现出诗人的忧愁之深,《将进酒》之所以能引起千古青睐,这里体现的不是一己之私,不是单纯的个人情怀,事实上是针对“千古文人”的人生命题,其中也包括着“隐士”之慨,是这个群体“有才而不被用”的悲哀与无奈。

  “万古”两字一出现,在深深的愁绪当中,诗人前面表现出的洒脱顿然失色,悲剧性的命运豁然呈现。

  11、有人喜欢把诗歌翻译过来理解,也有人认为诗歌一经翻译,意境就碎了,那么,针对诗歌,我们能不能找到一种方法整体性地予以解读呢?

  因声求气:通过声音、声律的处理达到对思想感情的有力表现。气为作品的内在之气,既体现作者的思想情感,也体现读者的解读与创造。

  范例:①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②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有关全诗的诵读放在课下)

  12、小结:

  “酒入豪肠,

  七分酿成了月光,

  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

  秀(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余光中《忆李白》

  短短几句话里,既写出了李白的“豪气”,亦在隐约中看到了他“举杯邀月”的孤独,同时也在冷冷的“剑气”之后读到了一副铮铮的铁骨。希望同学们在课下能整理一些有关李白的生平记述,重读作品,读好作品!

  【课后作业】

  课后收集与本诗主题接近的作品,更好地理解李白诗酒人生背后的孤独与矛盾,体会醉酒这种行为与李白特定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如《把酒问月》)

  【课后反思】

  一堂高中语文课到底要不要“深”?结合现在学生的学习状况,在一方面为其经典阅读量减少担忧的同时,也不可忽视的是有部分孩子的阅读,尤其是他们在小学时期的阅读面事实上是在增加着,加上孩子们现在获取信息的渠道和速度,某种程度上,针对高中生,我们老师那种习题性的解读也好,宽泛的延展也好,很难满足学生对学习的要求,难以让他们有阅读精致的感受,当然也就不容易刺激孩子们的再阅读和拓展阅读,因而,尽管不是所有课堂都需要这样,但是,让孩子们的思维能在课堂上引起变化,尽可能给他们提供更多的阅读角度,进而引起课后的思索与沉淀,更容易激发他们对未知领域的兴趣,更容易让他们从深刻的层面出发去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更多资料的查找,这样就更容易实现课内与课外的有效结合。从学生在这节课上的反应和课后的表现来看,学生在动,尤其是思维在动,我觉得,这应该算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主评:

  去年中语会时,贺院长作报告时提出一个“评课321”,他说评一个老师的课,要给出3个优点,2个建议,1个不足。这对我很有启发,也很令我惭愧。我评课常常出拳过重,打击一大片,保护一小撮。今天听了贾鋮虎老师的《将进酒》,确实感到“后生可畏”这四个字的分量,按贺院长的意思,我对贾老师的课也提出3个优点,2个建议和1个不足。

  优点一:切入角度新颖。我经常强调,所谓创新,就是在合理地范围内稍稍偏离一下人们习以为常的角度而已。解读一个文本若不落窠臼,选择一个出人意料的切入角度很重要。贾老师解读《将进酒》虽然也从破题开始,但他破在了“隐士”这个角度上,李白劝谁饮酒?不是劝一个酒鬼,一个混混,那类人物用不着劝酒,他自己就先喝倒了。他劝的是“隐士”,隐士很清高很净洁,感觉是不食人间烟火,让他们喝点酒不容易啊!怎样才能打动他们,让他们痛痛快快喝酒呢?就是“惟有饮者留其名”。贾老师抓住了千古文人最大的软肋:留名。隐士之“隐”,未尝不是在沽名,在钓誉。转换角度就是转换一种看问题的眼光,新鲜的角度才会带来新鲜的认知,才会培养思维的弹性。

  优点二:寻找细微缝隙。今年我们中语会的主题是“解读文本”,北大教授陈思和曾提出一个“寻找缝隙”的解读文本的方法,就是在解读文本时,寻找到作者或教材的编者在文本中留下的一些似乎疏漏之处,但却是解读文本的重要缝隙,由此缝隙如刀,就如庖丁解牛一样,“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贾老师找到一个细微的缝隙,就是文本关于陈王的注释,从陈王曹植行为不检遭父王的弃置,“游刃”到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上,“赐金”是因为唐玄宗很赏识李白的才华,“放还”是因为李白放荡不羁,触怒权贵。所以李白很失落、很寂寞,也怀着有朝一日重归朝堂的期待,所以他豪言“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贾老师找到缝隙,引导学生在文本中自由地用刀,最终《将进酒》这头牛“謋然已解,如土委地”。

  优点三:精致而不平庸。我们现在很多优质课属于“精致的平庸”,很小资。其流水线的操作程序基本上是把教学设计弄成几个板块,然后给每个板块加一个标题,排列整齐,最后得出一个平庸的结论。我们的老师比较关心精致,不太关心这个课是不是平庸。我再声明一下:我不反对精致,反对的是平庸。贾老师的课精致而不平庸。说“精致”,是整个板书设计为“酒”字形状,妙在“酒”旁的三滴水分别为“失落”、“落寞”、“期待”,端的是哥喝的不是酒,哥喝的是失落,喝的是落寞,喝的是期待,一言以蔽之,哥喝的是心情。更妙的是“酉”字里面的一短横设计为“留名”,由“留名”发酵,引出李白为“留名”而产生的失落、落寞和期待的复杂心理,故借酒浇之。这个结论不平庸。整个板书充分利用汉字象形的特点,更别具一番文化意味儿在里面。

  建议一:教师适当范读。《将进酒》应当是54度的老白汾,三杯下肚就要上脸,就会上头,就精神振奋,就沉醉不知归路了;但听这节课,有点慢热。这个班级女生占三分之二,而男生有点讷于言的感觉,所以读不出这首诗的豪放之味和阳刚之气,贾老师音质很好,所以,我建议贾老师如果能适当来一两次范读,既能够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形成充足的人气;还可以深化学生对这首诗的理解,因为蒲柏讲过,声音是意义的回响。这样或许效果更好一些。

  建议二:适当分析形象。贾老师破题就言明这是一首劝酒歌。人喝多了意识会放松,所以,酒风最容易见出个性,见出人品。李白喝酒很爽,真正是喝出性情,但我们看李白喝酒后,虽嘲弄人生,但不伤感;虽笑傲权贵,但不暴力;虽描写女人,但不黄色,“云想衣裳花想容……”,写得很美。李白“杯莫停”地喝,一杯两杯……直至“会须一饮三百杯”,但喝这么多酒却不说疯话,还是念念不忘“留名”,所以,建议贾老师解读这首诗时,如果适当地对李白的形象做点赏析,或许会使这首诗更充分地显出李白的形象与个性。

  不足一:理线不够清晰。贾老师从“隐士”切入,抓住“留名”这个中国古代文人最大的软肋来引领学生解读这首诗,但在设计这节课时,对这条主线思考不是很清晰,感觉这条线若即若离,解读时偏重于注释之微观,有琐碎之嫌,在对文本宏观的把握上稍稍欠一点,特别是结尾没有再落回“留名”这条主线上。如果把李白“与尔同消万古愁”的“万古愁”落在隐士想留“万古名”上,更完美一点。看唐王朝多少帝王将相、达官贵人都烟消云散了,只留下李白千古不灭的诗篇和万年不销的豪情。

  说实际话,贾老师这节课已经很完美了,如果把他这节课比成长治那条著名的太行大峡谷的话,我的点评就算是这条壮美的大峡谷中修的一条小路,目的是引导大家更好地领略大峡谷的风光景致。

  谢谢老师们!

将进酒ppt课件(2)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