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桃花源记》原文(2)

时间:2017-05-04 06:15:42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课文《桃花源记》原文

  【设计意图】本文注释较为详细,让学生先结合书下注释、运用所学方法疏通文意,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本课在初中语文学习中具有具足轻重的地位,教师帮助学生纠正和强调重点文言字词有助于学生文言词语的积累,同时也为理解文章做好铺垫。

  (三)理解内容

  1.梳理行文线索。

  (1)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的不同片段。

  (2)为故事的不同片段拟写小标题。

  发现桃花源──探访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

  2.走进桃源生活。

  教师提出问题,分小组讨论探究。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和归纳,引导学生明确桃源人的生活及处世态度,进而理解文章的主旨。

  (1)渔人进入桃花源后,他看到了怎样的景象?(引导学生从自然风光、人文风情两个角度去思考。)

  (2)渔人进入桃花源后,村中人是如何对待渔人的?反映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风气?

  (3)桃花源中的人“避秦时乱”之后为何“不复出”?渔人“──为具言所闻”后,桃花源中的人“皆叹惋”的原因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行文线索的梳理与文章细节的探究,学生可以从整体把握故事内容,对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情感有所理解,为明确文章主旨做好准备。

  3.明确文章主旨。

  (1)带领学生一起归纳总结桃源生活。

  陶渊明为我们呈现的桃花源是一个他心中的理想社会。在这个社会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友好。

  (2)引导学生明确文章写作主旨。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和平、宁静、平等、安乐的理想社会,描写了一幅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幸福生活图景,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隐含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抨击,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

  【设计意图】在“理解内容”这一教学环节的基础上,明确文章主旨变得水到渠成,有利于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四)拓展比较

  1.文意理解。

  (1)学生自由朗读《秦时妇人》。

  (2)学生借助注释与工具书,简要疏通文意,进行口译。

  (3)学生逐句翻译文章,教师进行点拨和纠正。

  【设计意图】 《秦时妇人》字词难度不大,由学生自读、自译,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快读阅读的能力。

  2.勾连回顾。

  (1)引导学生由《秦时妇人》联想到《桃花源记》,并初步发现两篇文章的相同之处。

  (2)帮助学生初步形成比较阅读的意识。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调动已学内容,为后面比较阅读打好基础。

  3.方法讲授。

  (1)引导学生由“已知”到“未知”提出文言文比较阅读的基本角度。

  (2)教师进行归纳总结,给予方法指导。

  方法点拨:文言文比较阅读可主要从三个角度进行:(1)文章内容;(2)中心主旨;(3)写作手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已知联系到未知,有助于学生迁移运用已学阅读方法,同时“降低”比较阅读的陌生感和难度。

  4.方法应用。

  (1)学生结合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和要点,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就《桃花源记》《秦时妇人》进行比较阅读,发现其中的异同。

  (2)教师进行归纳和总结。

  【设计意图】《桃花源记》《秦时妇人》两篇故事架构“大同小异”,但表达主旨、表达方式“小同大异”的文章比较阅读,有助于学生掌握方法。

  5.小结。

  教师在学生课堂实践的基础上,再次强调文言文比较阅读的基本角度。

  【设计意图】 小结回顾,有助于学生夯实本课重点。

  (五)布置作业

  拓展迁移:课后运用所学方法,从比较阅读的角度,分析《桃花源记》和《乙亥北行日记(节选)》的异同。

  【设计意图】再阅读一篇与《桃花源记》有相似之处的《乙亥北行日记(节选)》,可以帮助学生迁移所学方法,能够在“旧文章”中有“新发现”。

课文《桃花源记》原文(2)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