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资源禀赋差异的中小企业信贷融资问题研究

时间:2018-07-01 03:33:12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基于资源禀赋差异的中小企业信贷融资问题研究

作者:宋羽干胜道

湖北行政学院学报 2015年05期

一、引言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于2014年3月28日发布了《全国小微企业发展报告》,该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底,全国共有小微企业1169.87万户。如果将4436.29万户个体工商户视作微型企业纳入统计,则小微企业在工商登记注册的市场主体中所占比重达到94.15%,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在促进经济发展、缓解就业压力、推动技术创新等方面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我国以银行占主导地位的金融体制下,由于财务信息透明度不高、缺乏完善的财务报表和抵押品来解决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中小企业很难获得银行信贷资金,资金不足成为阻碍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20世纪8

0年代以来,随着金融理论的发展,有关中小企业贷款问题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建立在良好银企关系基础上的关系型贷款被公认为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有效手段。

本文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建立数学模型,通过分析银行对中小企业信贷投放的影响因素,比较大银行和小银行的资源禀赋差异,结果证明小银行所提供的关系型贷款应成为中小企业的主要资金来源。

二、文献回顾

对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以Lord Macmillan(1931)为代表的金融和工业委员会向英国国会提交了一份关于中小企业问题的调查报告,报告中首次提出“金融缺口”的概念,即“麦克米伦缺口”,并指出当资本与外源性融资的需求超过市场能够向中小企业贷款的数量时,将会产生融资缺口。“麦克米伦缺口”概念提出之后,国外学术界开始着手研究小微企业信贷融资问题。此后,国内外学者相继研究中小企业信贷融资问题,并运用信息不对称理论和信贷配给理论进行阐释。Stiglitz(1981)以信贷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理论为基础构建模型,结果证明因信贷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引致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使信贷者面临信贷风险,信贷者为规避风险,通常会在较低的利率水平上拒绝一部分信贷需求,导致信贷配给现象。并且认为,因为非对称信息和中小企业抵押担保品的缺乏和财务信息不透明等,银行很难对企业和投资项目的风险做出可靠的判断和评估,进而采取利率的手段降低风险,反过来,提高利率又引发逆向选择效应,降低了借款企业的质量并减少了银行预期收益。据此,面对资金需求缺口,银行倾向于信贷配给。

此外,Peek(1998)通过实证分析方法证明了大银行在并购之后会减少对小企业的贷款,反过来,小银行之间的合并又扩大了小企业的信贷规模。Strahan和Weston(1998)运用数理方法验证了银行并购后的规模与中小企业信贷规模存在倒U型的关系,即银行并购后的初期会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放额,而后逐渐减少信贷投放额。究其原因:银行并购后的初期往往会形成多样化的经营模式以增强合并后的风险抵抗能力,从而能够扩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规模,随着时间推移和银行实力的增强,银行开始具备向大企业提供贷款的能力,且内部管理变得复杂,从而逐渐缩减对中小企业的贷款规模。而Gentler和Gilchrist则从宏观环境分析影响中小企业融资的因素,通过单独对制造业的小微企业的调查发现,经济周期会对小企业信贷融资产生一定的影响。Berger和Udell(2011)研究了中小企业信贷融资问题的困境,从关系型融资的角度出发,分析了中小企业信贷融资问题。并指出,由于中小企业的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信息不透明等原因,银行难以获取准确的企业信息、而关系型贷款能够缓解信息不对称的矛盾,是解决中小企业信贷融资难题的可行路径。在发展关系型贷款上,中小银行等金融机构比大银行更具优势,应通过发展中小金融机构来解决中小企业的信贷融资难题。

针对中小企业的信贷融资问题,在国外理论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国内学者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张捷(2002)分析了银行组织结构与中小企业贷款决策的关系,通过构建理论模型,结果证明小银行在关系型贷款方面具有优势。王霄、张捷(2003)在Stiglitz等人的研究基础上,将银行规模引入信贷配给模型,探究银行的信贷审核成本与抵押担保制度对信贷的影响,结果表明资产规模小且抵押担保品价值低的中小企业难以获得信贷支持。李琳、粟勤(2011)通过对中国中小企业贷款调查问卷数据的分析,研究中小企业贷款可获得性与关系型银行的相关性。研究结论表明:企业与银行的业务往来越密切,办理的业务种类越多,贷款的可获得性越大;当中小企业的管理者或者业主与银行的业务活动较多甚至成为银行的VIP客户时,贷款的可获得性显著增加;而从总体上看,小银行贷款的可获得性要高于大银行,但关系型银行变量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可获得性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以上结论证明了关系型银行在克服信息不对称以及提高贷款获得性方面具有较高的价值。陈蕾(2011)认为金融机构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较高和抵押难是影响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的主要制约因素。张捷、梁迪(2004)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我国部分地区的500份中小企业调查问卷进行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银行贷款是我国中小企业获得外部资金的主要渠道;而另一方面,所受的融资约束较多,对财务指标的硬性要求、审批时滞是主要的原因,而良好的银企关系的建立有助于缓解中小企业信贷融资困难。张晓玫、潘玲(2013)以2004-2010年深交所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的数据作为研究样本,采用非平衡面板数据分析方法建立计量经济模型,考察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对银企关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我国二元金融结构下,关系型贷款是银行业集中程度较高地区的银行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的重要技术。

本文的研究既与上述文献紧密关联,又在研究内容和角度方面有全新的拓展和深化。通过对比大银行与小银行禀赋结构和信贷优劣,建立最优信贷配置模型,说明小银行在解决以中小企业为代表的关系型信贷中更具优势。在此基础上,针对如何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三、我国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现状及困境

1.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结构现状

由于我国目前缺乏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统计数据,对于中小企业融资状况的研究基本上都是以零散统计资料和地方性的调查抽样数据为基础,本文以2012年人大对全国中小企业融资资金调查为基础进行中小企业融资结构分析。该调查对象主要针对于年营业额在300万元到3亿元之间的中小企业,覆盖全国10多个省会城市,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调查结果详见表1。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内源融资过度,外源融资不足。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中小企业从整体上来看对内源融资具有较高的依赖性:从表中数据分析可知,企业资产总值平均增长了3.11倍,而所有者权益和利润积累再投资额度分别增长了3.58倍和5.36倍,其内源融资增长速度与企业的发展速度基本达到了同步。然而随着企业的发展,其外部融资需求会逐步增强,从企业外源融资发生比上可以看出,股份商业银行贷款发生比(3.91)和民间金融机构借款发生比(2.43)表现尤为突出。

第二,债务性融资较多,权益性融资不足。企业进行外源融资的途径主要有债务性融资和权益性融资两种基本形式,应该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企业发展。但中小企业在融资思路上,通常更多的考虑债务性融资,其很大程度是因为中小企业大多是家族式或合伙人式,对企业实际控制权要求较高,对于权益性融资相对比较忌讳和陌生。

第三,直接融资比例小,间接融资比例大。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相对滞后,且进入门槛较高,现阶段基本都是为大型国有企业而服务。虽然针对高风险、高回报、科技型中小企业推出了创业板,但该类企业在中小企业总量中所占比重较小。其次,虽然票据融资正应对了中小企业对资金需求金额较小、期限较短、时间周期性强等特点,适合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但我国现阶段票据市场仍然主要服务于银行间市场,短期之内仍不可能成为中小企业特别是私营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

第四,银行信贷是外源融资的主要途径。据表1数据分析可以看出,信贷融资是中小企业外源融资的主要构成部分,这也是由我国以银行业为主导的'金融体制所决定的。具体分析可发现,规模较小的中小企业对信用社贷款和民间金融的依赖程度较大,而相对规模较大的中小企业在获得大型商业银行信贷支持上则更具优势。

2.我国中小企业信贷融资困境的现实原因

第一,以国有银行为主的垄断性市场组织结构。我国银行业体系行政化色彩较重,由于历史体制等多方面的原因,市场化改革并不完全彻底,银行自主经营的机制并未完全建立,极大程度上受到政府的干预,并承担着一定的政策性任务,信贷资金也主要围绕着国有企业而展开,集中投向大项目、大企业,对于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明显不足,缺乏拓展中小企业信贷市场的积极性。

第二,信用担保体制不健全。虽然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已初步建立,但仍然存在多方面不足。如信用担保法律法规建设滞后,担保机构规模普遍较小,风险分散,控制能力较弱。

第三,中小银行、社区银行配比不足。中小银行相比于国有大银行而言,在服务中小企业方面具有信息及交易成本等先天禀赋优势。然而,我国区域性中小银行配比严重不足,加之现有中小银行业务目标不明确,风险管理落后,并没有真正发挥服务中小企业的功能。

四、大银行与小银行的信贷优势比较分析

(一)银行信贷技术分类

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是造成中小企业信贷融资困难的根本原因,银行为了防止这种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往往会对中小企业实行“信贷配给”,导致中小企业融资困难。

针对信贷交易中的信息问题,银行开发了基于不同类信息的多种信贷技术,Berger、Udel(2002)将这些技术大致划分为以下四个种类:

1.财务报表型贷款

这类贷款的投放对象主要是信息透明度较高、信誉较好的大型企业,其贷款的发放主要依据企业提供真实有效的财务报表所反映的信息,大多中小企业不能满足该类贷款所需的信息条件。

2.抵押担保型贷款

这类贷款的投放对象主要是能提供有效抵押品或被第三方担保的中小企业,其贷款发放依据抵押品或担保品的数量和质量,而不是企业的财务信息。但该类贷款交易成本相对较高,手续繁琐。无法满足抵押担保条件的中小企业也被拒之门外。

3.信用评级型贷款

这类贷款是应用数据统计模型和现代信息技术方法对客户的信用记录进行分析评级,根据信用级别而发放相应信用贷款。从理论上来看,该类贷款可有效规避银行信贷过程中的信息问题,而现实中我国信用评级系统建立较晚,数据积累年限较少,一般该信息未被视为决策性因素考量。

4.关系型贷款

这类贷款通常被称为信贷“软信息”,具有“人格化”的特征。相对前三类而言其信息量化程度较低,是通过银企之间长期积累企业及业主信息而做出的决策。它不仅包含企业财务经营状况,很大程度上还包括了企业信誉、利益相关者信息和企业预期发展情况。由于该类贷款不拘礼于企业是否具有“标准化”的财务信息和抵押担保情况,因而更适合于中小企业。

(二)大银行与小银行信贷优劣比较

由于大银行与小银行在资产规模、风险管理、成本控制、信息搜集等各方面的禀赋差异,笔者针对上述四类贷款技术,分别对大银行与小银行进行信贷优势比较。

1.禀赋差异比较

第一,资产规模。毋庸置疑,大银行相比于小银行而言具有绝对优势,大银行可以将信贷在多样化的客户资源中分散,进而多样化信贷资产配置;而小银行受制于资产规模,很难像大银行一样分散贷款,风险分散能力也相对较弱。

第二,风险管理。大银行具有丰富的人力资本,具有专业的风险控制技术人员和完备的风险管理系统,风险管理成本也相对较低;与此相反,小银行由于规模较小,难以吸引高级管理人才,对于风险管理能力相对较弱,应对风险能力显然不如大银行。

第三,成本控制。这方面的比较不能一概而论,大银行和小银行均具有各自的优势:大银行可以利用规模优势获取低成本资金来控制贷款成本,特别是处理客观、易于传递和统计处理的“硬信息”时利用规模优势来降低成本;然而小银行相对组织结构简单,审批程序便捷,链条短,也可以节约大量交易成本。

第四,信息搜集、处理。整体而言,大银行由于拥有众多的分支机构、先进的信息系统、专业的信息处理人员,相对于小银行区域性分布的特征而言,具有优势;但小银行在面对区域化中小企业时,通过与企业的长期接触,也能获得同大银行相同的信息。

综上所述,将大银行与小银行的禀赋差异归纳如下。值得注意的是,在成本控制和信息搜集方面,需要针对不同的贷款投放对象而具体分析。详见表2。

2.信贷优劣比较

结合银行信贷技术分类,笔者对大银行和小银行的信贷优势进行了比较分析。

(1)财务报表型。该类获贷企业一般都是信誉良好的大型企业,往往贷款需求量大,基本都被资产规模较大的大银行所匹配,故而大银行具有绝对优势。

(2)抵押担保型。该类获贷企业能够提供有效的抵押或担保,是大、小银行共同的利益点,优势比较的关键便集中于资金成本(利率)的定价上。大银行可以利用自身规模经济的特点,获取低成本资金,批量化、程序化的投放信贷而要求较低的利率,小银行若想争得市场就必然要提供至少不高于大银行的利率,然而便进一步提升了小银行的经营风险。综合而言,笔者认为大银行具有相对优势。

(3)信用评级型。该类贷款所要求的信息技术水平较高,显然大银行具有绝对优势。

(4)关系型。该类贷款最适合于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故而也是本文讨论的焦点,也正是这类贷款需要具体分析大、小银行成本控制和信息搜集的优劣。笔者认为,在该类贷款上小银行具有相对优势。基于以下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与其他三类贷款所要求的客观、易编码和传递分析的“硬”信息不同,该类贷款需要的是关于特定对象的专有“软信息”,而且这些软信息具有模糊性和人格化的特征,一般很难用书面报告的形式进行归纳分析。而大银行一般具有复杂的组织结构,传递成本较高,代理链条较长,故而大银行处于相对劣势。二是小银行由于其区域性特征,可以通过与信息不透明的中小企业的长期密切接触而获得非公开的“软信息”,相对于大银行而言其组织结构比较简单,信息传递成本也较小。故而小银行具有相对优势。

综上所述,将大银行与小银行的信贷优势比较结果归纳如表3所示。

3.比较结果分析

(1)从禀赋差异来看,大银行相比于小银行在资产规模、风险管理、信息搜集、处理方面都具有优势,只是在成本控制上,大银行和小银行具有各自的特点,需要视情况具体分析。换言之,小银行也必须在该点上做足文章才可能跟大银行竞争。

(2)从信贷优劣比较来看,无论是财报型、担保型还是评级型的贷款,大银行都占据优势,只是在关系型贷款上,正是因为小银行和大银行不同成本控制方面的特点,形成了小银行的相对优势。

(3)根据资源禀赋理论,整体来看,大银行在信贷经营业务上占据绝对优势,但不可能同时对多类贷款拥有比较优势。换言之,小银行应当将自己占有优势的关系型贷款作为主要竞争力,充分挖掘自身禀赋结构,发挥在关系型信贷上的比较优势,服务于最适合关系型贷款的中小企业。

五、最优信贷配置模型构建

通过以上的信贷优劣比较分析证明,小银行在关系型信贷方面具有比较优势,更适合对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服务。在此基础上,通过进一步分析,可构建信贷配置理论模型。

(一)模型要素

1.信息成本

信息成本指的是银行为了获取企业足够有效的信息而必须付出的成本,它是交易成本的一部分。企业信息对于银行信贷发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获取企业有效的信息,银行一般会安排专人去企业进行调研、考察,审查企业资产状况和财务报表,这便构成了信息成本。

2.代理成本

根据企业组织理论,企业将决策权与有价值的信息有效匹配会产生效益。通常两者匹配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将决策权合理科学下放给信息拥有者;二是将有价值的信息有效传递给具有决策权的对象。当决策涉及的信息难以传递和非量化时,前者最优;当决策涉及的信息容易传递和转换时,后者最优。然而采用第一种方式会形成决策权的分离,这种分离必然会导致代理人与委托人的目标偏差从而产生委托—代理问题。为了解决委托—代理矛盾,需要实施控制、激励等行为,由于实施这些行为所产生的额外成本,就是代理成本。

(二)最优信贷配置模型

由于大银行和小银行具有不同的组织结构,层级越多,结构越复杂,其面临的代理成本自然也有所不同。从这个角度出发,最优决策实质上就是在决策所需耗费的信息搜集成本与分散决策代理成本之间进行权衡,从而使得信贷交易成本(信息成本与代理成本之和)最小。

图1 信贷决策权最优配置

如图1所示,纵轴表示银行信贷交易成本的总和,包括由决策权分散而产生的代理成本和决策所需耗费的信息成本两部分。

1.信息成本分析

如上图所示随着决策权分散程度的提高,信息成本越低的向下弯曲的信息成本曲线。面对中小企业这类关系型贷款时,越靠近营业终端的信贷人员与中小企业接触越为频繁、深入,获取信息的能力越强,进行贷款决策时信息成本的耗费自然也就越低。然而当信息成本曲线下降到A点之后,信息成本曲线又会逐渐上升,这是因为层级太低的信贷人员缺乏必要的整体信息和相关技术知识。所以A点被称为最优的信息决策点,表示在该点所面临的贷款决策权力分散度下,所耗费的信息成本是最低的。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模型中,我们的分析是基于这样的一个假设,即大银行可以依靠自身众多的分支机构从而获得和小银行一样的“软信息”,因此它们有着相同的信息成本曲线。

2.代理成本分析

随着贷款决策权越分散,所面临的信息传递链条越长,其代理成本也就越大。如前文所述,大银行与小银行的组织结构不同导致了不同的代理成本。如图1所示,小银行的代理成本曲线S比大银行的代理成本曲线L更为平缓,斜率小,这是由于相对于小银行而言,大银行的代理层次更多更复杂。

3.最优决策权配置

银行信贷面临的交易成本是信息成本和代理成本的总和,故其最优决策权配置应该处在总成本最小的位置上。

MinC(agent,info)

由经济学原理可知,总成本最小位置在信息成本曲线和代理成本曲线的交点上。该点处两条曲线斜率的绝对值相等,递增的代理成本正好被递减的信息成本所抵消。如图1所示,大银行和小银行面临的最小成本对应的最优点分别为L和S。进一步分析可知,L点比S点更靠近于原点,说明大银行更倾向于决策集权化,而小银行更倾向于分权化管理,而S点与最优信息点更为接近。

从以上分析可知,基层信贷人员对企业信息的有效获取与一定的决策权相匹配对于关系型贷款至关重要,即最优决策点更靠近于信息决策点,即小银行对中小企业关系型贷款更具比较优势。在大银行的最优决策点倾向于集权化说明它们更倾向于获取和处理具有可量化和传递的标准化“软信息”而做出决策,在贷款对象选择上也更倾向于市场交易型贷款而放弃更多软信息的关系型贷款。根据大银行与小银行各自的禀赋差异特征,便会形成大银行与小银行在信贷市场上的专业分工。

六、结论及建议

综上可知,通过对各类规模银行的资源禀赋差异分析,大银行在市场交易型贷款(财务报表型、抵押担保型、信用评级型)方面具有绝对优势,小银行对中小企业的关系型贷款更具比较优势。因而,小银行提供的关系型贷款是解决中小企业信贷融资困境的主要措施,小银行应成为中小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基于此,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可从如下几方面着手。

(一)大力发展以民营中小银行为主体的中小金融机构

由于大银行组织结构的制约,从长远发展来看,仅仅依靠大银行的分支机构来替代小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融资功能是不可取的。尽管近几年央行要求国有商业银行要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并放开银行风险定价权限,提高中小企业贷款利率上浮范围,但效果依然不好,其原因是其违背了信贷市场依据比较优势内生形成的专业分工。政府应该大力发展以民营中小银行为主体的中小金融机构,使得中小金融机构在中小企业信贷业务上的优势能够充分发挥。一方面,可以应对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的困境,使金融更好的高效服务于实体经济,同时也能促进金融资源的更高效配置;另一方面,发展民营中小银行能够有效引导民间资本参与服务实体经济,降低资金风险,减少社会融资成本,同时也是对金融市场的有效补充。

(二)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推动金融产品创新

政府应出台相应的措施,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避免小企业因资金链断裂出现破产、倒闭的现象,使金融能够较好地服务实体经济的发展。同时,各商业银行要加强金融产品的创新,依据中小企业的特点,设计具有特色的小企业信贷产品。另外,在进行贷款审核时也要创新思路,事实上,很多具有较好的成长性的企业,在成立之初,往往难以从其财务报表上看出其优越性,对于这一类企业,应更关注其发展潜力、预期的收益水平等。

(三)建立健全信用担保、评级制度

建立健全的信用担保体系和信用评级制度,有效降低中小企业融资中的信息壁垒,降低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增加信用评级在贷款审批、发放中的影响力。成熟、完善、可信的评级体系将一定程度上把关系型贷款向信用评级类贷款转化,使中小企业更多地向银行传递可权衡、量化的“硬信息”,缓解关系型贷款的中小企业融资困境。

作者介绍:宋羽,四川大学商学院博士生,湖北民族学院讲师,湖北 恩施 445000;干胜道,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 成都 610065

基于资源禀赋差异的中小企业信贷融资问题研究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