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烛影斧声 篇一
在古代,有一位年轻的书生名叫李修文,他勤奋好学,立志成为一名优秀的官员。一天,他听说有一位名叫徐公的贤人,深居简出,不问世事,却在家中过着简朴的生活。李修文便决定去拜访徐公,向他请教学问。
当李修文来到徐公家中时,只见徐公身着布衣,坐在一间简陋的屋子里,屋内昏暗,只有几支烛光在闪烁。徐公热情地招待了李修文,两人坐下来交谈起来。徐公见李修文有志于学问,便开始向他传授知识。
谈话间,突然传来一阵铁斧砍木的声音。李修文惊讶地问道:“这是什么声音?”徐公淡然地回答:“那是我在砍柴,我认为生活中的琐事也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
李修文听后恍然大悟,他明白了徐公所说的道理:即使是平凡的琐事,只要用心去做,也能成为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他决心回去后更加努力学习,不仅要在书本上有所成就,更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提升自己。
从此以后,李修文每天早起努力学习,晚上则勤奋工作,同时也注重生活中的琐事,认真对待每一个细节。几年后,他终于考中了功名,成为一名优秀的官员,备受人们敬重。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烛影斧声并不仅仅是一种声音和光影,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态度。只有在生活中用心去做,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就。
成语故事:烛影斧声 篇二
在古代,有一位叫做张飞的勇猛之士,他身材魁梧,浑身散发着一股霸气。张飞年少时就喜欢练习武艺,精通斧法,每日练习斧法时,总是发出震天的斧声,让人闻风丧胆。
有一天,张飞听说有一位武林高手在山中隐居,传说他斧法更胜过自己,便立刻前去挑战。来到山中,张飞见到了这位高手,只见他身着布衣,坐在石头上,手中握着一柄铁斧,面对着一支点着蜡烛的烛台。
张飞咆哮道:“你就是传说中的高手吗?我来挑战你!”高手淡然地回答:“斧法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心境。你为何练习斧法?是为了展现自己的力量,还是为了修身养性?”
张飞闻言大怒,挥起手中的铁斧向高手砍去。高手却轻轻一闪,斧声落空,同时烛台上的烛光也熄灭了。高手笑道:“烛影斧声,不仅是斧法的声音,更是心境的体现。你的心中只有战斗和力量,却忽略了修身养性的重要性。”
张飞陷入沉思,他明白了高手的教诲。他开始反思自己的修炼方式,不再只是追求力量和斧法的高超,而是注重心境的平和和修身养性。经过长时间的修炼,张飞变得更加宽容和谦和,成为一位受人尊敬的武林前辈。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烛影斧声不仅是斧法的声音,更是心境的体现。只有心境平和,修身养性,才能真正体现出一个人的修为和境界。
成语故事:烛影斧声 篇三
成语故事:烛影斧声
烛影斧声,也称斧声烛影,是指宋太祖赵匡胤暴死,宋太宗赵光义即位之间所发生的一个谜案。由于赵匡胤并没有按照传统习惯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传给了弟弟赵光义,后世因此怀疑赵光义谋杀兄长而篡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的成语故事,欢迎参考阅读!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烛影斧声的出处:《宋史·太祖本纪》上只简略的记载:“癸丑夕,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殡于殿西阶。”那烛影斧声的主人公是谁?
烛影斧声的主人公是:赵光义
烛影斧声的.典故
根据记载,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夜,赵匡胤 病重,宋皇后派亲信王继恩召第四子赵德芳进宫,以便安排后事。宋太祖 二弟赵光义早已窥伺帝位,收买王继恩为心腹。当他得知太祖病重,即与亲信程德玄在晋王府通宵等待消息。王继恩奉诏后并未去召太祖的第四子赵德芳,而是直接去通知赵光义。光义立即进宫,入宫后不等通报径自进入太祖的寝殿。王继恩回宫,宋皇后既问:“德芳来耶?”王继恩却说:“晋王至矣。”宋皇后见赵光义已到,大吃一惊!知道事有变故,而且已经无法挽回,只得以对皇帝称呼之一的“官家”称呼赵光义,乞求道:“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赵光义答道:“共保富贵,勿忧也!”史载,赵光义进入宋太祖寝殿后,但遥见烛影下晋王时或离席,以及“柱斧戳地”之声,赵匡胤随后去世。二十一日晨,赵光义就在灵柩前即位,改元太平兴国。这个事件由于没有第三人在场,因此一直以来都有赵光义弑兄登基的传说,但是无法证实,成了千古疑案 。
烛影斧声的意思
烛影斧声,也称斧声烛影,是指宋太祖赵匡胤暴死,宋太宗赵光义即位之间所发生的一个谜案。由于赵匡胤并没有按照传统习惯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传给了弟弟赵光义,后世因此怀疑赵光义谋杀兄长而篡位。
事件背景
宋太祖建隆二年(公元961年)六月甲午,太后杜氏崩,太后生病时,与太祖、赵普立下“金匮之盟”,定下在太祖百年之后由其弟光义继位(《宋史纪事本末》记载说“汝百年之后,当传位于光义,光义传于光美,光美传于德昭(太祖子)”)。后太祖逐渐加封光义直至“晋王”。
此间,宰相赵普一直反对光义继位,主张立太祖之子,973年8月赵普被罢相,同年9月立太祖三弟光义为“晋王”。
而亲王+京尹一直是五代以来皇储的标配,也就是说早在开宝六年,赵光义就已经是“开封尹+晋王”,完全符合当时的皇储身份,并且大权在握,参与各种朝中事务。与之相反的是,赵匡胤的两个成年的儿子,赵德昭(26岁)和赵德芳(18岁)却只是挂名的节度使和防御使,不仅没有实权,而且从未参与过国家政务。
事件经过
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十月壬午夜,太祖赵匡胤大病,招晋王赵光义议事,左右不得闻。席间有人看见宫内烛影摇动,仿佛赵光义离座退避,又过片刻,听到斧子戳地击物的声音。当夜,太祖驾崩,宋皇后让王继恩去叫秦王赵德芳来。但在这时,王继恩忽然叫道“晋王来了!”宋皇后见赵光义,大吃一惊!对光义乞求道:“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赵光义哭着回答道:“共保富贵,勿忧也!”后晋王光义继位,史称太宗,改元太平兴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