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名人孔子的故事【优质6篇】

时间:2012-04-08 06:44:33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历史名人孔子的故事 篇一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的思想影响深远,被后人尊称为“至圣先师”。

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早年家境贫寒,但却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他十五岁时就开始向名师学习经书,二十岁时已经精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后来孔子游历各国,广泛学习各种知识,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学生和朋友。

孔子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提倡“仁”、“义”、“礼”、“智”、“信”等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和道德修养。他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认为只有自己先做到“仁者爱人,智者乐人,勇者利人,信者成人”,才能影响他人,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

尽管孔子在当时受到了很多反对和困难,但他依然坚持自己的信念,不断努力推动自己的教育事业。他开创了私塾制度,培养了大批学生,为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孔子逝世于公元前479年,享年73岁。他的学说被后世奉为经典,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故事激励着后人不断追求真理、追求卓越,为人类的进步事业不懈奋斗。

历史名人孔子的故事 篇二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的思想影响深远,被后人尊称为“至圣先师”。在孔子的一生中,他不仅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思想,还为中国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孔子的思想主要包括“仁”、“义”、“礼”、“智”、“信”等,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和道德修养。他认为只有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孔子主张“礼”、“义”、“仁”、“智”等美德,倡导“君子之道”。

孔子的教育理念以“教学相长”、“因材施教”、“德育兼修”为核心,他倡导学生应该在修身齐家的基础上,培养良好的品德和道德,力求做到圣人之德。他还提出了“三纲五常”等教育原则,旨在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素养。

孔子的一生充满坎坷和挫折,但他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不断努力推动自己的教育事业。他培养了大批学生,开创了私塾制度,为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的学说被后世奉为经典,为中国乃至世界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总的来说,孔子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的一位杰出人物,他的思想和教育理念对后人影响深远,激励着人们不断追求真理、追求卓越,为人类的进步事业不懈奋斗。

历史名人孔子的故事 篇三

  一天,孔子出游,途中他的马儿偷吃了农夫的庄稼。

  农人很生气,捉住了马儿并把它关了起来。子贡知道后,就去恳求农人放了马儿,但任凭他好话说尽,低声下气,农人却理都不理。

  孔子说:“用别人听不懂的道理去说服他,就好比请野兽享用太牢(祭祀时所用的牛、猪、羊三牲,是最丰盛的牺牲),请飞鸟聆听九韶(古乐名,相传为夏禹所作,使孔子三月不知肉味的优美音乐)一样。这是我的不对,并非农人的过错。”于是命马夫前去。

  马夫见了农人便说:“你从未离家到东海之滨耕作,我也不曾到过南方来,但两地的庄稼却长得一个模样,马儿怎知那是你的庄稼不该偷吃呢?”

  农人听了,觉得很有道理,就把马儿还给了马夫。

  有人听说了这件事,便来问孔子,既然你早知此事非子贡之力所能解决,为何不直接派马夫去呢?

  孔子笑道:“我若不让子贡去,他必定心中不服,如今不但子贡毫无怨言,也使得马夫有了表现的机会。”

  圣人能通达人情事理,所以才能人尽其才。

历史名人孔子的故事 篇四

  颜回爱学习,德性又好,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一天,颜回去街上办事,见一家布店前围满了人。他上前一问,才知道是买布的跟卖布的发生了纠纷。只听买布的大嚷大叫:三八就是二十三,你为啥要我二十四个钱?颜回走到买布的跟前,施一礼说:这位大哥,三八是二十四,怎么会是二十三呢?是你算错了,不要吵啦。买布的仍不服气,指着颜回的鼻子说:谁请你出来评理的?你算老几?要评理只有找孔夫子,错与不错只有他说了算!走,咱找他评理去!颜回说:好。孔夫子若评你错了怎么办?买布的说:评我错了输上我的头。你错了呢?颜回说:评我错了输上我的冠。二人打着赌,找到了孔子。孔子问明了情况,对颜回笑笑说:三八就是二十三哪!颜回,你输啦,把冠取下来给人家吧!颜回从来不跟老师斗嘴。他听孔子评他错了,就老老实实摘下帽子,交给了买布的。那人接过帽子,得意地走了。对孔子的评判,颜回表面上绝对服从,心里却想不通。他认为孔子已老糊涂,便不想再跟孔子学习了。第二天,颜回就借故说家中有事,要请假回去。孔子明白颜回的心事,也不挑破,点头准了他的假。

历史名人孔子的故事 篇五

  孔子的弟子子羔,名叫高柴,他在卫国从政期间,曾经对一个人用个砍断脚的刖(yue)刑。卫国君臣发生动乱的时候,子羔要逃走,来到城门,发现城门已经关闭了。守门的人就是那个曾经被子羔砍断脚的那个人。那人说:“在那边城墙上有个缺口,可以逃走。”子羔说:“君子不能从缺口过去。”那人说:“另外那一边有个洞口,可以逃走。”子羔说:“君子不能钻洞逃走。”那人说:“这里有一间房子可以躲避。”于是,子羔进入了那座房子。追兵过去之后,子羔要离开,对那个受刑的人说:“我不能损害国君制订的法令,因而用刑砍断了您的脚。我现在逃难,这是您报仇报怨的好时候,您为什么还会帮助我逃避灾难呢?”

  那人说:“砍断我的脚,本来就是因为我犯了罪,那是无可奈何的事情。当初您审判臣的时候,一开始先根据法律寻找减轻臣刑罚的方法,是想要让臣免于法律的惩罚,这是臣很明白的;在审判完了定罪的时候,要确定刑罚了,您很庄重伤感,都可以从表情上显现出来,这个也是臣很明白的。您不是因为私情而要对臣徇私舞弊,只是因为有天生的仁人之心,才会自然而然地这样做。这是臣要使您逃避灾难的原因。”

  孔子听说之后说:“善于做官吏的人,尽力树立起自己的品德;不善于做官的人,总是会多构成怨敌。用公正之心来指导自己的言行,大概可以说子羔做到了。”

历史名人孔子的故事 篇六

  鲁国有父子两人打官司,季康子说:“杀掉他们。”孔子说:“不可杀。民众不知道儿子状告父亲不是好事,已经很久很久了,这是上级官员的过错啊。如果上级官员有道义,那么这样的人也就不会有了。”季康子说:“治理百姓以孝道为本,现在杀掉一人而惩治不孝之徒,不是也可以吗?”

  孔子说:“不先用孝道来教化就采用杀戮的方式,这是暴虐地杀害无辜。三军打了败仗,不可因此而杀掉军兵;诉讼之事处理得不正,不可因此而用刑罚进行惩罚。上级官员先行教化而能使百姓服从善政,那么,百姓就会顺风而从。自身行得端正,然而百姓不顺从善道,然后再设置刑罚来加以惩治,那么,百姓就能知罪了。几尺高的墙,百姓不能越过;几百尺高的山,即使是儿童也可以一步步地登上山顶。这是因为循序渐进。如今的情况是,仁义已经衰落很久很久了,百姓怎会不违背仁义呢?《诗经》中说:‘使民不会迷心性。’当初,君子引导百姓而使百姓不迷失心性,因此可以不用威严暴戾之法,设置了刑罚却可以不使用。”于是,状告父亲的儿子听说了此话之后,就请求放弃状告了。

历史名人孔子的故事【优质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