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简短」(推荐6篇)

时间:2019-01-02 02:49:28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简短」 篇一

华罗庚,中国著名数学家,生于1910年,毕生致力于数学研究,被誉为中国现代数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留下了许多令人敬仰的成就和动人的故事。

华罗庚自幼聪慧过人,14岁时就考入了北京大学数学系。在校期间,他刻苦钻研,破天荒地在数学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就。1936年,华罗庚赴法国留学,开始了他的国际数学生涯。在法国期间,他与著名数学家雅克·迪克逊合作,解决了费马大定理中的一个特例,成为了国际数学界的新星。

华罗庚在数学研究上的成就卓著,但更令人敬佩的是他的为人。他谦虚谨慎,待人和蔼可亲,深受同行和学生的尊敬。他还十分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多次回国为中国数学事业做出贡献。

华罗庚晚年回国后,担任了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并创办了中国数学会,为中国数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数学问题,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数学人才。

华罗庚终其一生,献身于数学事业,用他的智慧和汗水为数学领域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他的故事激励着无数人,让我们铭记这位伟大的数学家,传承他的精神,为数学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简短」 篇二

华罗庚是中国数学界的泰斗,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为中国数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数学人才,成为中国数学界的光辉。

华罗庚自幼聪慧过人,14岁就考入了北京大学数学系,展现出非凡的数学天赋。他在法国留学期间,与迪克逊合作解决了费马大定理的一个特例,成为了国际数学界的新星。回国后,他担任了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为中国数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华罗庚不仅在数学研究上有着卓越的成就,更是一位博大精深的学者。他谦虚谨慎,待人和蔼可亲,深受同行和学生的尊敬。他还多次回国为中国数学事业做出贡献,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数学问题,激励了无数的数学人才。

华罗庚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的故事感人至深,激励着我们为中国数学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让我们铭记这位伟大的数学家,传承他的精神,共同努力,为中国数学事业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简短」 篇三

  华罗庚(1910.11.12—1985.6.12), 出生于江苏常州金坛区,祖籍江苏丹阳。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联邦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第一至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他是中国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与多元复变函数论等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和开拓者,并被列为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中当今世界88位数学伟人之一。国际上以华氏命名的数学科研成果有“华氏定理”、“华氏不等式”、“华—王方法”等。

  主要荣誉:华罗庚为中国数学发展作出的贡献,被誉为“中国现代数学之父”,“中国数学之神”,“人民数学家”。

  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数学大师,他的名字在美国施密斯松尼博物馆与芝加哥科技博物馆等著名博物馆中,与少数经典数学家列在一起,被列为“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中当今世界88位数学伟人之一”。

  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2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983年被选聘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85年当选为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被授予法国南锡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荣誉博士。

  建国六十年来,“感动中国一百人物之一”。

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简短」 篇四

  有一次,他被叫去看卖棉花的铺子,这时有个妇女去买棉花,华罗庚正在演算一个数学题,那个妇女问:“一包棉花多少钱?”然而勤学的华罗庚却没有听见,就把算的答案答了一遍,那个妇女尖叫起来:“怎么这么贵?”这时的华罗庚才知道有人来买棉花,就说了价格,那妇女便买下一包棉花走了。华罗庚正想坐下来继续演算时,才发现刚才算题目的草纸被妇女带走了。 这下可急坏了华罗庚,于是,他便不顾一切地去追,一个黄包车师傅见了,便让他坐车追,后来终于追上了,华罗庚不好意思地说:“阿姨,请,请把草纸还给我。”那妇女生气地说:“这可是我花钱买的,可不是你送的。”华罗庚急坏了,于是他说:“要不这样吧!我花钱把它买下来。”正在华罗庚伸手掏钱之时,那妇女好像是被这孩子感动了,不仅没要钱,还把草纸还给了华罗庚。 这时的华罗庚才微微舒了口气,回家后,又演算起来。

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简短」 篇五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在学习中,既肯下苦功,又善动脑筋。他十四岁的时候,有一次,数学老师王维克在课堂上给同学们出了这样一道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此题出自古代的《孙子算经》,意思是说:有一种东西,不知道数量,如果三个三个地去数它,最后剩二;五个五个地去数它,最后剩三;七个七个地去数它,最后剩二。问这种东西共有多少。

  王老师刚把题读完,华罗庚的答案就脱口而出了:“二十三!”

  “怎么,你看过《孙子算经》?”王老师惊诧地问。

  华罗庚回答说:“我不知道《孙子算经》这本书,更没有看过。”

  “那你是怎么算出来的?”王老师又问。

  华罗庚有板有眼地答道:“我是这样想的,三个三个地数,余二,七个七个地数,余二,余数都是二,那么,总数就可能是三乘七加二,等于二十三,二十三用五去除,余数又正好是三,所以,二十三就是所求的数了。”

  “啊——”王老师简直被惊呆了,“算得巧,算得巧!”

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简短」 篇六

  1930年的一天,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坐在办公室里看一本《科学》杂志。看着看着,不禁拍案叫绝:“这个华罗庚是哪国留学生?”周围的人摇摇头,“他是在哪个大学教书的?”人们面面相觑。最后还是一位江苏籍的教员想了好一会儿,才慢吞吞地说:“我弟弟有个同乡叫华罗庚,他哪里教过什么大学啊!他只念过初中,听说是在金坛中学当事务员。”

  熊庆来惊奇不已,一个初中毕业的人,能写出这样高深的数学论文,必是奇才。他当即做出决定,将华罗庚请到清华大学来。从此,华罗庚就成为清华大学数学系助理员。在这里,他如鱼得水,每天都游弋在数学的海洋里,只给自己留下五、六个小时的睡眠时间。

  说起来让人很难相信,华罗庚甚至养成了熄灯之后,也能看书的习惯。他当然没有什么特异功能,只是头脑中一种逻辑思维活动。他在灯下拿来一本书,看着题目思考一会儿,然后熄灯躺在床上,闭目静思,开始在头脑中做题。碰到难处,再翻身下床,打开书看一会儿。就这样,一本需要十天半个月才能看完的书,他一夜两夜就看完了。华罗庚被人们看成是不寻常的助理员。

  第二年,他的论文开始在国外著名的数学杂志陆续发表。清华大学破了先例,决定把只有初中学历的华罗庚提升为助教。

  几年之后,华罗庚被保送到英国剑桥大学留学。可是他不愿读博士学位,只求做个访问学者。因为做访问学者可以冲破束缚,同时攻读七、八门学科。他说:“我到英国,是为了求学问,不是为了得学位的。”

  华罗庚没有拿到博士学位。在剑桥的两年内,他写了20篇论文。论水平,每一篇都可以拿到一个博士学位。其中一篇关于“塔内问题”的研究,他提出的理论被数学界命名为“华氏定理”。

  华罗庚以一种热爱科学,勤奋学习,不求名利的精神,献身于他所热爱的数学研究事业。他抛弃了世人所追求的金钱、名利、地位。最终,他的事业成功了。

  华罗庚把科学研究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起来。华罗庚把数学应用到工农业生产上,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简短」(推荐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