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在长征中过草地的历史典故【优质3篇】

时间:2012-07-03 08:38:43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红军在长征中过草地的历史典故 篇一

长征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一段壮丽篇章,红军在长征中经历了无数艰难险阻。其中,红军在途中过草地的历史典故是长征中的一个重要时刻。这个故事讲述了红军在草地上的严酷生活条件,以及他们为了胜利而坚持不懈的精神。

红军在长征中经历了艰苦的战斗和追击,饱受着饥饿和疲劳的折磨。在途中,红军来到了一片广袤的草地上。这片草地上没有任何村庄和居民,红军只能依靠草地上的野果和野生动物为生。由于长时间的战斗和追击,红军的粮草几乎耗尽,他们只能依靠自己的智慧和毅力来寻找食物。

红军战士们分成小组,四处寻找食物。他们用简单的工具制作陷阱,捕捉野兔和鸟类。有些战士则用粗糙的工具挖掘地里的野菜和根茎。尽管食物非常有限,但红军战士们仍然坚持不懈地寻找,他们知道只有充饥才能继续前进,只有胜利才能换来更好的生活条件。

在这片草地上,红军战士们不仅要面对饥饿和疲劳,还要面对艰难的气候和地理条件。草地上的天气变化无常,有时骄阳似火,有时狂风暴雨。红军战士们要时刻保持警惕,随时做好应对突发情况的准备。而且,由于草地上没有明显的道路,红军战士们必须凭借自己的直觉和经验来寻找最佳的行进路线。他们时刻保持警惕,防止被敌人发现并遭受袭击。

红军在长征中过草地的历史典故告诉我们,面对困难和挑战,只有坚持不懈的精神才能取得胜利。红军战士们在草地上艰苦求生的经历,展现了他们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顽强的生命力。他们没有被困境击倒,而是用智慧和勇气战胜了困难。这种精神激励着红军战士们继续前进,最终取得了长征的胜利。

红军在长征中过草地的历史典故 篇二

长征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行军,红军在长征中过草地的历史典故是长征中的一个重要时刻。这个故事讲述了红军在草地上的艰辛生活条件,以及他们通过团结合作和智慧战胜困难的精神。

红军在长征中过草地的历史典故发生在红军长征的后期。当时,红军已经走过了许多山川和河流,疲惫不堪。他们来到了一片广袤的草地上,这里没有任何村庄和居民,红军只能依靠草地上的野果和野生动物维持生计。

红军面临着严重的食物短缺和饥饿。为了生存,红军战士们必须团结合作,共同寻找食物。他们分成小组,四处寻找可食用的植物和动物。有些战士用简单的工具制作陷阱,捕捉野兔和鸟类。而另一些战士则用粗糙的工具挖掘地里的野菜和根茎。他们将所得的食物公平地分配给每个人,确保每个人都能得到充足的食物。

除了食物问题,红军还要面对草地上的恶劣气候和地理条件。草地上的天气变化无常,有时骄阳似火,有时狂风暴雨。红军战士们要时刻保持警惕,随时准备应对突发情况。而且,由于草地上没有明显的道路,红军战士们必须凭借自己的直觉和经验来寻找最佳的行进路线。他们互相帮助,互相支持,确保每个人都能顺利通过这片草地。

红军在长征中过草地的历史典故告诉我们,团结合作和智慧是战胜困难的关键。红军战士们通过团结合作,共同寻找食物,确保每个人都能得到充足的食物。他们还通过智慧和经验寻找最佳行进路线,确保队伍的安全。这种团结合作和智慧战胜困难的精神,不仅帮助红军顺利通过草地,也成为他们取得长征胜利的重要因素。

红军在长征中过草地的历史典故,展现了红军战士们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顽强的生命力。他们在草地上艰苦求生的经历,激励着后人继续前进,战胜一切困难,为实现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这个典故也成为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标志,彰显了红军的伟大精神和不屈斗争的意志。

红军在长征中过草地的历史典故 篇三

  1935年8月21日,红军开始过草地。行军队列分左右两路,平行前进。右路军由毛主席、周总理、徐向前等率领,自四川毛儿盖出发,进入草地。经过7天的艰苦努力,右路军到达草地尽头的班佑地区。左翼为林彪的红1军团,先行;继后是中央领导机关、红军大学等。右翼为徐向前、陈昌浩率领的红三十军和红四军。彭德怀率红三军团殿后,走左翼行军路线。

  草地位于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纵长500余里地,横宽300余里地,面积约15200平方公里,海拔在3500米以上。红军过的草地主要是讲川西北若尔盖地区。草地,其实就是高原湿地,为泥质沼泽。它的形成原因很多,主要由于黑白两河——黑河(亦称墨曲河)和白河(亦称葛曲河)自南至北纵贯其间,起了重要作用。两河的河道迂回曲折,叉河横生,地势低洼,水流淤滞而成沼泽。经年水草,盘根错节,结络成片,覆盖潴水。

  沼泽生长的植被主要是藏嵩草、乌拉苔草、海韭菜等,形成草甸。草甸之下,积水淤黑,泥泞不堪,浅处没膝,深处没顶。远远望去,似一片灰绿色海洋,不见山丘,不见树木,鸟兽绝迹,人烟荒芜,没有村寨,没有道路,东西南北,茫茫无限。人和骡马在草地上行走,须脚踏草丛根部,沿草甸前进。若不慎陷入泥潭,无人相救,会愈陷愈深,乃至被灭顶吞没。草地区域气候恶劣,晴空迷雾变幻莫测。每年的5月至9月为草地雨季,使本已滞水泥泞的沼泽,更成漫漫泽国。红军正是在这个季节经过草地的。过草地有三怕:一怕没踩着草甸陷进泥沼,泥沼一般很深,如果拼命往上挣扎,会越陷越深,来不及抢救就会被污泥吞噬;泥水不仅不能饮用,而且破了皮的腿脚泡过,还会红肿甚至溃烂;二怕下雨;三怕过河。

  红军过草地之艰难,是后人难以感受到的。

  首先是行难。

  茫茫草地,一望无涯,遍地是水草沼泽泥潭,根本没有路。人和马必须踏着草甸走,从一个草甸跨到另一个草甸跳跃前进。或者拄着棍子探深浅,几个人搀扶着走。这样,一天下来,精疲力竭。过草地有三怕:一怕没踩着草甸陷进泥沼。泥沼一般很深,如果拼命往上挣扎,会越陷越深,来不及抢救就会被污泥吞噬。当年的红军,往往是一个人陷进去后,另一个人伸手去拉,用力过猛也会被带着陷进去。后来有了经验才知道,要慢慢移动身子才能上得来,或者将绑腿带缠在被陷进同志的腰间才能拉得上来。那个泥水不仅不能饮用,而且破了皮的腿脚泡过,还会红肿甚至溃烂,一下子很难好。

  食难

  准备的青稞麦炒面,需要用水煮着吃,没有水,干吃很难受,且口渴难熬。一下雨,青稞麦被淋湿了,就成疙瘩,再用开水和就成了稀面糊糊,吃着不经饿。如果直接吃黏疙瘩,又难以下咽。还有不少同志在进草地之前来不及磨面,带的就是青稞麦。这样的青稞麦只能一颗颗咬着吃,带的少,就一颗颗数着麦粒吃,尽量节省多吃一两天。咬青稞麦既吃不饱,还难于消化。一般战士准备的干粮,两三天就吃完了。这时候,草地才过一半,有的甚至不到一半。肉全部分给各连队了。所以饥饿和疾病威胁着每一个人的生命。许多同志在战场上没有倒下去,却在草地里默默的死去。

  红军在没有食物的情况下是怎么过的

  在极度缺乏食物的情况下,红军就靠吃野菜、草根、树皮充饥。有的野菜、野草有毒,吃了轻则呕吐泻肚,重则中毒死亡。没有能吃的野菜,就将身上的皮带、皮鞋,甚至皮毛坎肩脱下来,还有马鞍子,煮着吃。有的战士饿得实在没吃的,就找别人屙的屎里没有消化的青稞麦,或者自己屙出来的,一粒一粒挑出来,洗了再用茶缸煮着吃。吃是这样,喝也是这样。有的战士,人尿、马尿都喝过。

  实在是没粮食了,一望无际的草地,没有人烟,战士们吃起了所有能吃的东西。野菜,草,还有身上的皮带,甚至是草鞋上的皮襻襻,锣鼓的鼓皮。老红军们的`回忆中,用这几种办法把难咽的皮带嚼进肚:

  第一种,煮着吃。老红军郭才高他记得,先用刀将皮带切成一条一条,然后要煮到最表面一层软了,小心刮去,里面就是可以吃的牛皮。

  第二种,烤着吃。老红军李文模说,烤到有些变色、变软,就能吃了,可不能烤久,不然烤焦就浪费了。烤了之后撕咬成一小块嚼;嚼几下,喝口水;嚼一天才舍得囫囵咽下。他说他一根皮带吃了一个月。

  第三种,先煮再烤。老红军蒲国恩有条战友送的皮带,最困难时解了下来,放在开水里泡软了,再埋在火堆里烤,借着里面没熄掉的火烧熟。

  第四种,先烤再煮。先用火烤热,烤完把黑灰刮掉再放到锅里煮,等煮软了切成丝,和野菜粥搅在一起。其实,大锅里才飘着几根皮带丝,看得见,捞不着……

  除了皮带、草鞋,还有野菜。冬苋菜、马齿菜、苦菜、灰灰菜、大黄叶、野芹菜……吃到嘴里都是菜。野菜吃完了,吃草根。当发现草根可以充饥后,战士们第一时间传口信给后面的部队——是甜的!

  也曾有过苦作甜。那次战士偶然在一处洼地里找到一副牛骨架,上面居然还黏着几片肉,老红军田仁乾几人大喜过望,将它搬回营地集体分配:那几片肉给妇女娃娃们,那骨架大部分给了兄弟部队,只留下一小部分归他们几人,作为存粮慢慢吃。

  最绝的是贺龙。当时红二方面军副总指挥萧克的夫人要分娩了,贺龙不声不响用麻绳和针做了一个鱼钩,就这么往水草里一扔,居然还真钓上了鱼。他的堂弟贺文玳回忆:“也许是被红军精神感动了吧,鱼也来贡献。贺龙吩咐炊事员熬了鱼汤送去。后来,萧克的夫人顺利产下一男娃,因在红军土制的一碉堡所生,贺龙就给娃子取名为碉堡……”

  疟疾复发,红军战士戴天福临终前委托卫生员带给毛主席一个纸包,里面是发给重病号的一小块马肉。卫生员流着泪说:“戴天福同志临死的时候,让我把这块马肉一定要交给毛主席!他说,他没有什么牵挂的,只盼望革命成功。请您多多保重身体。还让我转告警卫班的其他同志好好照顾您!”周围一个个七尺男儿,失声痛哭……

  御寒难:草地天气,一日三变,温差极大。早上,太阳出得晚,很冷;中午晴空万里,烈日炎炎;下午往往突然黑云密布,雷电交加,暴雨冰雹铺天盖地而来,或者雾雨朦胧;夜间气温降至零摄氏度左右,冻得人们瑟瑟发抖。红军战士过草地前,大多衣单体弱,准备的棉衣、皮衣哪能够几万人穿!为了御寒,各人穿戴五花八门:穿着厚衣的有之,穿着单衣或夹衣的更多;裹着毯子的有之,更多的是披着各种兽皮;头戴草帽斗笠者有之,顶着油布、打着雨伞者不少;脚穿皮鞋或兽皮靴子的有之,仍然穿着草鞋甚至赤脚的也不少。太冷了,有的就喝点酒或咬点辣椒驱寒。但酒辣椒都带的少,不够用,两三天后也没有了。这样在泥沼草地行军,真可谓“饥寒交迫,冻馁交加”。

  阿坝的同志讲:他们访问的老红军说,在草地的几天里,脚是湿的,衣服是湿的,到了宿营地,地是湿的,柴草是湿的,身上几乎没有干过,能冻死人。饥寒、疲劳、疾病夺去了许多战友宝贵的生命。聂帅在回忆录中写道:过草地那些日子,天气是风一阵雨一阵,身上是干一阵湿一阵,肚里是饱一顿饥一顿,走路是深一脚浅一脚。软沓沓,水渍渍,大部分人挺过来了,不少人却倒下去了。

  宿营难:草地净是泥泞渍水,一般很难夜宿。行军到了傍晚,往往要找一个土丘、河边、高地,比较干一点的地方宿营。如果找不到比较干一点的地方,就只好在草地里露宿。怎么露宿?或者就地而卧,或者坐着打盹,或者背靠背睡一会。女同志往往两人依偎在一起,这样还暖和一点。若有块油布用树枝架起遮挡风雨,就算是很好的条件了。有时晚上风雨交加,用树枝架起的油布,既遮不住风雨,也挡不住寒冷,就会在风雨淋浇之下熬过一夜。在草地里露宿还担心睡着后,跌倒或滚到深水泥沼里去,这样就没命了。因此,有时几个人轮流“值班”,以免发生不幸。

  但是,夜晚太冷了,第二天一早起来,往往会看到草地上长眠着一些战士,甚至是跟自己背靠着背休息的战友。红1军团有一个班,就是这样整整齐齐地两人一组,背靠着背,怀里抱着枪,像熟睡了的样子就再也没有醒过来。红一方面军有个收容队。过草地,每天都有掉队的。饥饿、寒冷,加上缺医少药,伤病员有增无减。当时既无医院,又没那么多担架,完全靠每个伤病员拄着棍子,尾随着部队走。每天掉队的有三四百人,其中大多数都跟上队伍,但也有不少同志跟不上。

  后来打响抗美援朝第一枪,志愿军40军118师师长邓岳,当时是个红小鬼,病得迷迷糊糊,是靠拽着干部团团长陈赓的马尾巴才走出草地的。晚上露宿时,掉队的同志三五人一伙背靠着背休息。第二天,收容队同志去叫他们时,一推一摸,他们的身体完全冰冷僵硬,他们就以这样的“睡姿”离开了这个世界。特别是快走出草地的最后两天,像这样静静地长眠在草地的是成片成堆,多达几十人。

红军在长征中过草地的历史典故【优质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