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成语故事 篇一:《画蛇添足》
在古代中国,有位名叫张儿的画家,他擅长画蛇。他的画蛇技艺非常高超,以至于他画的蛇栩栩如生,惟妙惟肖,让人看了不禁为之心生寒意。
有一天,张儿接到了一个委托,要他画一幅寓意吉祥的画作。张儿想了一下,觉得画一条蛇可能不太吉利,于是他决定画一幅蛇添足的画作。
在画作中,张儿画了一条蛇,然后在蛇的身边画了一只脚。这样的画作让人不禁感到好笑,因为蛇本来就没有脚,添上一只脚显得非常滑稽。然而,张儿却坚信这样的画作能带来吉祥和幸运。
不久之后,张儿的画作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喜爱。人们认为这幅画作非常独特,寓意吉祥,便纷纷购买了这幅画作,希望能够带来好运。张儿也因此声名鹊起,成为了一位备受推崇的画家。
然而,人们并不知道这画作的寓意是“画蛇添足”。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做了多余的事情,反而弄巧成拙。张儿画蛇添足,本是希望带来好运,却不知道这个行为实际上是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我们追求的东西,并不一定能够如愿以偿。有时候我们过于追求,反而会弄巧成拙,事与愿违。所以,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要明智,不要画蛇添足,做出多余的举动。
古代成语故事 篇二:《杯弓蛇影》
在古代的一个村庄里,住着一个年轻人叫李明。李明是一个聪明而勤奋的年轻人,他深受村民们的喜爱。
有一天,李明去山上打猎,他带着一张弓和一把箭,准备捕捉一些野兽。走在山林间的时候,李明突然看到一条蛇从草丛中钻了出来。李明吓了一跳,他连忙拿起弓箭,准备射击。
然而,就在李明准备射击的时候,他发现这只蛇并没有攻击他的意思,而是匍匐在地上,慢慢爬行。李明顿时松了一口气,他明白这只蛇并没有危险,只是在寻找食物而已。
李明想到了一个主意,他决定捉住这只蛇,带回村庄,让村民们一起观赏。于是,李明小心翼翼地将蛇捉住,用布袋装好,带回了村庄。
当李明走进村庄时,村民们看到他手中的布袋,都非常好奇地聚集过来,问他里面是什么。李明神秘地笑了笑,说他抓到了一只非常珍贵的蛇。
村民们听了李明的话,纷纷表示要一睹为快。然而,当李明打开布袋,让蛇出来的时候,村民们却发现布袋里只是一根被阳光照射出来的木棒。
村民们对李明感到非常失望和愤怒,他们认为李明是在愚弄他们,让他们看一个不存在的东西。村民们对李明的信任也因此受到了很大的打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我们过于敏感和多疑,容易被一些虚幻的事物所迷惑。我们应该学会理性思考,不要被杯弓蛇影所困扰,以免误解他人的善意,同时也要警惕自己不要做出类似的行为。
古代成语故事 篇三
忠言逆耳
魏征出身卑微,少年时孤苦贫困,曾经出家做过道士。他喜欢读书,用心钻研古籍,学识非常丰富。隋朝末年,魏征参加了反对隋朝暴 政的起义。后来,他投靠唐高祖李渊创建的唐王朝,为太子李建成做事。由于魏征才华出众,因此很受太子的器重。
后来,唐高祖的二儿子李世民发动“玄武门兵变”,杀死哥哥李建成。年轻而敏锐的李世民知道魏征是个人才,便亲自召见他。
李世民一见魏征,就非常生气地责问他:“你为什么要离间我们兄弟的感情?”在场的大臣们都感到魏征将有杀身之祸。
可是,魏征却从容自若,以非常自信的口气回答说:“如果皇太子早听我的话,肯定不会落到今天这样的下场。”
李世民听后,被魏征这种不畏强权及正直的精神所感动,打从心里钦佩他的人格。因此,不但没有处罚他,反而重用了他。
不久,李世民即位,他就是唐太宗。唐太宗委任魏征为谏议大夫(专门向皇帝提意见的官职),以后又提拔他当宰相。
建国之初,唐太宗励精图治,经常召见魏征,与他讨论治国施政的得失。
魏征胸怀大志,胆识超群,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大胆进谏。在他任职的几十年间,为了使大唐民富国强,先后向唐太宗进谏了二百多次。每一回,唐太宗都慎重地思考他所提的意见,尽量采纳。
有一次,唐太宗违犯他制定的18岁成年男子才须服兵役的规定,决定征召16岁以上,18岁以下,身材高大的男子从军。
命令发出以后,魏征极力反对,唐太宗十分生气,派人把他叫来,大加训斥。
魏征毫不畏惧,他十分严肃地进谏说:“您现在把强壮的中男都抽去服兵役,那么,田由谁来种?工由谁来做?您常常讲,我当国君,首先要讲信用,可是国家的法律明明规定,男丁中的强壮者才需要服兵役,您为什么不遵守呢?您这样做,在老百姓面前不是失去信用了吗?”
魏征的这一番话,把唐太宗一肚子的火气浇灭了。他心悦诚服地对魏征说:“先生真是我和国家的一面镜子啊!我原先以为你太固执,不通情理,现在听了你的话,觉得很有道理。政令前后不一,百姓不知所措,国家是无法治理得好的。”
于是,唐太宗立刻下令停止征召中男服役,还奖赏了魏征。敢于直言劝谏的魏征不仅为国家立下了不朽的功绩,也成了以后历朝官员效法的楷模。
一个人活在世上,能够得到智者的批评是一件幸事。要知道,批评一个人是需要很大勇气,冒很大风险的。谁都知道“多栽花,少栽刺”的道理。我们要勇于接受批评。因为一个人有了过错并不可怕,只要能够及时改正就无大碍,可怕的是讳疾忌医,不愿意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从而由小错到大错,由大错到不可救药。
古代成语故事 篇四
三令五申
春秋时期,有一位的军事家名叫孙武,他写出了《孙子兵法》这部重要的军事巨著。他带着这部著作到吴国去见吴王,吴王看过以后,对孙武还不完全相信,便说:是不是可以用少量的军队来试试你的兵法?孙武说:可以。吴王又问:用妇女试试可以吗?孙武也答应了。
于是,吴王召集了一百八十名宫女,请孙武训练。孙武将这些宫女分为两队,用吴王宠爱的两个妃子为队长。队伍站好后,孙武就问:你们知道怎样向左转、向右转吗?宫女们回答:知道。随后孙武搬出杀 人的刑具,即三令五申之,即三番五次地说明要服从命令,听从指挥,说完便击鼓发出向右行的命令。宫女们从来没有受过军事训练,听到命令后不但没有执行,反而大笑起来。孙武严肃地说道:解释不明,交代不清,是将官的过错。于是,他又将刚才的一番话详尽地向她们解释了一番。然后,他再次击鼓,发出向左行进的命令。宫女们仍然只是笑而不执行命令。孙武便命令行刑士兵将两个队长推出去斩首。
吴王忙派人前去讲情。可是,孙武说:将在军中,君命有所不受。说完就将两个队长斩首了。宫女们严肃起来,所有动作都能按照号令认真去做了。
后来,人们用三令五申来表示三番五次地命令、告诫。申,申明。
古代成语故事 篇五
回天之力
张玄素任景州录事参军时,唐太宗召见他,询问他为政之道。张玄素说:“隋炀帝喜欢专断大小事务,不信任大臣,以一个人的智慧来决断天下的事,最终走向了灭亡!陛下要是能够谨慎选择大臣,观察和考核他们的政绩而加以赏罚,何必忧虑国家治理不好呢!另外,我观察到隋末战乱不止,其实真正想夺取天下的不过就那十几个人,为非作歹的很少,大多数都是为了保卫自己的家乡,等待着归附有道的明主。很少有人了解百姓为什么作乱,只是人君不会安抚而已!”太宗就擢升他为侍御史。
贞观四年,唐太宗要重修洛阳宫乾阳殿。张玄素说:“我曾经见过隋朝修宫殿,在豫章(今南昌)伐木材,两千人拉一根大木,铁做的车毂走不了几里就坏了,需要几百人抬着备用的车毂跟着,一天走不上三十里地。从前阿房宫修成了,秦朝就灭亡了;章华宫修成了,楚国也衰败了;乾阳殿完工了,隋朝也解体了。现在我们国力不及隋朝,百姓刚刚遭受战乱──我恐怕陛下的过错比隋炀帝还大。”太宗说:“你说我还不如隋炀帝了吗?”就停修了。
魏征知道了,说:“张公论事,有回天之力。”
“回天之力”比喻能挽回严重局势的力量。
古代成语故事 篇六
脍炙人口
春秋时,有父子二人,他们同是孔子的弟子。父亲曾皙喜欢吃羊枣(一种野生果子,俗名叫牛奶柿);儿子曾参是个孝子,父亲死后,竟不忍心再吃羊枣。这件事情在当时曾被儒家子弟大为传颂。
到了战国时期,孟子的弟子公孙丑对这件事不能理解,于是就去向老师孟子请教。
公孙丑问:老师,脍炙(脍,细切的肉;炙,烤肉)和羊枣,哪一样好吃?
孟子说:当然是脍炙好吃啊,这世上没有哪一个人不爱吃脍炙的!
公孙丑又问:既然脍炙好吃,那么曾参和他父亲肯定也都爱吃,为什么曾参不戒吃脍炙,而只戒吃羊枣呢?
孟子回答说:脍炙是大家都爱吃的(原文是:‘脍炙,所同也’);羊枣的滋味确实比不上它,但羊枣却是曾皙特别爱吃的东西,所以曾参只戒吃羊枣。就好比对长辈只忌讳叫名字,不忌讳称姓一样,姓有相同的,名字却是自己所独有的。
孟子的一席话,使公孙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脍炙人口这个成语就是从孟子所说的脍炙,所同也引申出来的,原意是指人人都爱吃的美食,后来人们常用它来比喻人人赞美的事物和传诵的.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