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再起的历史典故 篇一
东山再起,是一个常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在失败之后再度崛起的典故。这个典故源自于中国历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就是东汉末年的军事家董卓。
董卓是东汉末年的一个权臣,他曾经担任过汉献帝的宦官,掌握了朝廷的实权。然而,由于他的专横和残暴,引起了许多人的不满和反对。最终,曹操等人联合起来,发动了对董卓的起义。董卓被迫逃亡,最终在东山隐居。
然而,董卓并没有就此沉寂下去。在东山隐居期间,他没有放弃对权力的渴望,他一直在等待一个机会,等待时机成熟。终于,在曹操与袁绍之间的战争中,董卓看到了重新崛起的机会。他趁机出山,重新组建了军队,重掌兵权,最终成为了一方诸侯。
董卓东山再起的故事告诉我们,失败并不意味着终结,而是一个新的开始。一个人只要有足够的毅力和决心,始终坚持自己的目标,就有可能再度崛起。董卓在东山隐居期间并没有放弃,而是积极准备,等待着时机的到来。他的成功再次证明了“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的道理。
东山再起的典故也告诉我们,失败并不可怕,重要的是如何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不断改进自己。董卓在东山隐居期间反思自己的错误,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并努力修正。正是由于他的改变,他才能够重新崛起,成为一方诸侯。
总之,东山再起的历史典故给我们上了一堂重要的人生课。无论是在个人生活中,还是在事业发展中,我们都会面临失败和挫折。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气馁,而是要坚持不懈,不断努力,相信自己的能力和潜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在失败之后再度崛起,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东山再起的历史典故 篇二
东山再起,是一个充满希望和勇气的典故。它源自于中国历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就是明朝末年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戚继光。
戚继光是明朝末年的一位将领,他曾经在抗击倭寇的战斗中立下了赫赫战功。然而,由于明朝政府内部的腐败和内外交困的局势,戚继光最终被贬职。他被调往东山任职,成为一个普通的县令。
然而,戚继光并没有因此而放弃,他并没有消沉下去。在东山任职期间,他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不断学习和研究军事战略,积极准备和等待时机的到来。最终,明朝政府面临倭寇入侵的危机时,戚继光再度崛起,挺身而出,带领军队成功击退了倭寇的进攻。
戚继光东山再起的故事告诉我们,即使处于困境之中,也不能放弃希望和努力。戚继光虽然被贬职,但他并没有消沉,而是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不断学习和研究,为重新崛起做准备。正是由于他的坚持和努力,他才能够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为国家立下了赫赫战功。
东山再起的典故也告诉我们,不能因为失败而气馁,而是要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不断反思和改进。戚继光在东山期间,通过学习和研究,认识到自己在军事战略上的不足,并积极改进。正是由于他的改变,他才能够在关键时刻发挥出自己的才能,取得了战斗的胜利。
总之,东山再起的历史典故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启示。无论是在个人生活中,还是在事业发展中,我们都会面临挫折和失败。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气馁,而是要坚持不懈,勇往直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在失败之后重新崛起,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东山再起的历史典故 篇三
东山再起的历史典故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少成语都是从文言文中提炼出来,被大家在生活、工作、学习中使用。但不知道大家对成语的了解有多少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东山再起的历史典故,希望大家喜欢!
东山再起,出自《晋书·谢安传》,再起:再次出来做官。比喻退隐后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后,恢复力量或重新得势。
【历史典故】
谢安是东晋时期陈郡阳夏人,出身士族,年轻时就注意修身养性,喜欢读书习艺,才气隽秀,跟王羲之是好朋友,经常在会稽东山游览山水,吟诗谈文。但他不愿做官,而是在上虞的东山筑庐蛰居,过着闲适的隐居生活。他在当时的士大夫阶层中名望很大,大家都认为他是个有才干的人。有人推举他做官,他上任一个多月,就不想干了。当时在士大夫中间流传着一句话:“谢安不出来做官,叫百姓怎么办?”
直至他的好友、侍中王坦之去东山面请,痛陈社稷危艰,国势衰微,亟须良将谋臣匡扶,谢安才悚忧而起,应召出山。其时,他已经四十多岁了。既然“东山再起”,受命于危难之际,谢安宵衣旰食,不敢懈怠,开始了他中年以后二十年的奋作。
公元383年,苻坚亲率八十万大军从长安出发伐晋。过了一个月,苻坚主力到达项城,益州的水军也沿江顺流东下,黄河北边来的人马也到了彭城,从东到西一万多里长的战线上,前秦水陆两路进军,向江南逼近。这个消息传到建康,晋孝武帝和京城的文武官员都慌了神,大家都盼望宰相谢安拿主意。谢安审时度势,自己坐镇建康,指挥众人配合作战。因为他指挥得当,晋军以少胜多,最后取得了淝水之战的胜利。
【成长心语】
俗话说:“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没有任何一个人的人生会是一帆风顺的,如果你正在遭遇失败,正在经历低谷,不要心存抱怨,因为它正在为你的人生增添美丽的色彩。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因此心灰意冷,怨天尤人。意志的崩溃无助于解脱危难,恰恰相反,它只能让人雪上加霜,方寸大乱,从而使忧患加剧,惹来更多的麻烦。人在不如意之时最好停止抱怨,保持良好的心态,这时若坚持不住,成功就注定与你无缘了。事实上,只要人的意志不倒,不在失败面前止步,就一定可以渡过“山穷水尽”的境地,迎来“柳暗花明”。
成语出处
“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唐·房玄龄等《晋书·谢安传》)
后人据此提炼出“东山再起”这个成语。
成语故事
东晋名士谢安,天资聪颖,从小就才学过人,而且写一手好字。谢安虽很有才学,但无意于做官。起先,他在司徒府里著作郎,没多久便以有病为由辞官回到会稽。后来,扬州刺史庾冰慕名来找他,请他到扬州做事,他也不愿去。庾冰几次派人来催他不得已,只好赴任。但只过了一个多月,他就找个借口回来了。不久,吏部尚书范汪举荐他为吏部郎,他也坚决拒绝了。
谢安隐居在会稽的东山,与当时的名士王羲之、孙绰等人交甚密。他们一起游山玩水,写诗作文,很是悠闲。他常坐在山中的石窟中,面对着峡谷大川,悠然叹道:“我这样的生活离古代的隐士伯夷又有多远呢?”
这时,谢安的弟弟谢万当了西中郎将,很受朝廷重用。但他的名气还是没有谢安大,人们都认为谢安是治国平天下、辅佐君王的'大才。谢安的妻子见谢万当了官后,家门富贵,而谢安却安于平淡的生活,就对他说:“大丈夫不求功名,不求富贵,还求什么呢?”谢安仍不为所动。
不久,谢万被罢官了,谢安为了挽回谢家日趋衰微的地位和声,萌发仕进之意。那时,他已四十多岁了。恰好征西大将军桓温请他出任司马一职,他就接受了。
在他要上任的那天,许多朝廷命官都来为他送行。有个叫高崧的官员和他开玩笑说:“你过去多次违背朝廷旨意,不肯来做官高卧东山,悠闲得很。今天你到底出山了。”谢安听了,感到很羞愧。谢安官至宰相,在淝水之战中,他指挥有方,以少胜多,打了大胜仗。
谢安功绩卓越。那时朝廷内部的和睦状态出现危机,晋孝武帝整天饮酒作乐,不理朝政,并重用同母弟会稽王司马道子。司马道子也是一个整天只知道喝酒的酒徒,专横跋扈,合力排斥、陷害谢安。谢安为了躲避灾祸,外出镇守广陵的步丘。谢安虽然在朝廷处于依附的地位,但是当年在东山立下的游山玩水的志向始终没有泯灭,经常从言语和神情中表现出来。
成语寓意
“东山再起”这个典故中谢安隐居后又出来做官从政,是为了国家的稳定和家族的荣耀。面对东晋政权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面对时人的期待,又兼其兄豫州刺史谢奕的去世,以及其弟中郎将谢万因北征失败被废为庶人,谢氏家族确乎需要有一个新的人物出来支撑局面。于是,年逾四十的谢安,以“世道未夷,志存匡济”慨然应诏,重步仕途。这体现了名士的家国担当。
成语运用
成文用法
“东山再起”这则成语本身结构为偏正式,在句子中可充当谓语、定语,指重新得势。
运用示例
唐·杜甫《暮秋枉裴道州手札率尔遣兴寄递呈苏涣侍御》:“无数将军西第成,早作丞相东山起。”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九回:回到家乡,先图个骨肉团聚,一面藏器待时,或者圣恩高厚,想起来还有东山再起之日,也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