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邯郸学步寓意与道理 篇一
邯郸学步,是一个源自古代中国的成语,它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的邯郸国。邯郸国的国君喜欢玩弄权术,他非常喜欢看到其他国家的使者到邯郸国学习,然后回去传授给自己的国家。于是,他派出使者去别的国家,刻意表现得非常愚蠢,而且模仿别国使者的一切举止和言谈。这样一来,别的国家的使者就会被邯郸国的使者所误导,学习了一些无用的东西回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邯郸学步的寓意是指盲目模仿别人,不加思考地去学习,最终只会得到一些无用的东西。邯郸学步虽然看似学习,但实际上只是在模仿别人的外在表现,并没有从中获得真正的知识和智慧。
这个故事给我们带来了几个重要的道理。首先,它告诉我们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只是盲目地模仿别人,而是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和需要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内容。只有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其次,邯郸学步也提醒我们要警惕盲目跟风的行为。现在社会上流行着各种潮流和风气,很多人出于跟风心理,盲目模仿别人的行为和思维方式。这种盲从行为不仅没有任何意义,还可能让自己迷失方向,失去自我。因此,我们要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被外界的影响所左右。
最后,邯郸学步还告诉我们要有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在学习中,我们应该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和评估,判断其是否有用和正确。只有经过深入思考和辨别,才能真正将有用的知识吸收并运用到实践中。
总之,邯郸学步的故事告诉我们要有独立思考、警惕盲目跟风和具备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思考,才能真正获得有价值的知识和智慧。邯郸学步的寓意和道理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都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成语故事:邯郸学步寓意与道理 篇三
1、邯郸学步成语典故
【出自】《庄子·秋水》:“子往呼!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今子不去,将忘子之故,失子之业。” ”李白诗曰:寿陵失本步,笑煞邯郸人。
【示例】:半臂添寒尚书醉,屏后金钗楚楚,齐俯首。清·梁绍任《两般秋雨庵随笔》卷一
邯郸学步故事原文:
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庄子·秋水》
赵国都城邯郸的人,擅长行走,不仅步子轻快,而且姿态也非常优美。
邯郸学步故事译文:
燕国寿陵有个少年,千里迢迢来到邯郸,打算学习邯郸人走路的姿式。结果,他不但没有学到赵国人走路的样子,而且把自己原来走路的步子也忘记了,最后只好爬着回去。
2、邯郸学步成语解析
《庄子·秋水》篇里写道:“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学行于邯郸欤?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
这个典故的意思是:战国时,赵国都城邯郸的人以走路姿势优美而著称。有个燕国人来到邯郸,要学习他们如何走路。他发现满街的人走路各异,但都优雅,就见一个学一个。结果,他什么都没学会,连自己原先是如何走路的都忘了,只好爬着回去。
唐代大诗人李白曾有“寿陵失本步,笑煞邯郸人”的诗句。成语典故“邯郸学步”即出于这则故事。
有学者研究认为,邯郸学步其实学的不是普通走路的步法,而是学的邯郸舞步。当时在古都邯郸城流行踮屣舞,是一种类似于现代西方芭蕾舞的点着脚尖跳舞的舞步,非常优美。
“回车巷窄和为贵,学步桥宽嘉寿陵。”这是今人马新民创作《邯郸赋》中的一句对句。作者认为寿陵少年来邯郸学习的'是类似现今芭蕾舞样式的舞步,而不是走路。
寿陵少年刻苦学习,把脚跳到了肿胀而无法走路的地步,这种精神不但不能耻笑,反而应该嘉奖。即便外人可以警戒人们不可以一味地模仿,失却了本性。但邯郸人绝对不可以以此来笑话前来刻苦求学的人。
3、邯郸学步的道理
邯郸学步的道理:比喻模仿别人不到家,连自己原来会的东西都忘了“东施效颦”“邯郸学步”都强调胡乱模仿别人,“邯郸学步”强调学习别人的忘掉自己的;“东施效颦”强调生搬硬套。
邯郸学步的故事:战国时期,一个燕国人听说赵国邯郸人走姿很漂亮,便来到邯郸学习邯郸人走路。未得其能,又忘记自己的走姿,最后爬着回到了燕国。(见成语故事:版本二)”李白诗曰: 寿陵失本步,笑煞邯郸人。
邯郸学步读后感
《邯郸学步》这篇文章写的是燕国人走路的样子十分难看,燕国有一个年轻人听说赵国邯郸人走路的样子十分优雅,就决定学邯郸人走路的样子,可是怎么学也学不会,于是他就放弃原来走路的姿势,一心一意学邯郸人走路。结果把自己原来走路的姿势忘掉了,邯郸人走路的姿势也没学会,就只好爬着回家。
读了这篇文章我感到很可笑,学习别人的长处固然十分重要,但是如果一味模仿别人,不仅学不到别人的本领,反而会连自己最根本的东西丢掉。
在现实生活中,燕国人的学习和钻研精神是可嘉的,值得我们学习。但是他的做法却是需要我们去改进的。我们应该要取长补短,就像那个燕国人知道有针对性地改进自己走路难看的地方,就不会无功而返了。在我们学习中也是如此。不能一味地模仿,照抄别人。而是要加强巩固自己的不足之处,学习别人的好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