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的历史典故 篇一
袁崇焕,明朝末年的名将,他的一生经历了许多波折和挫折,但他的英勇和忠诚仍然让人们铭记于心。袁崇焕的历史典故中,最为人所知的莫过于他在保卫江山抗击倭寇的事迹。
在明朝末年,倭寇的入侵给中国的沿海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灾难。为了保卫家园,袁崇焕主动请缨,带领着民兵和部分明军展开了顽强的抵抗。他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措施,如修筑堤坝、设立烽火台、组织民兵等,有效地遏制了倭寇的进攻。
然而,倭寇的势力越来越强大,他们不仅仅是进行海上抢劫,还渗透到内陆,给中国的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当时的朝廷对此采取了一种被称为“海禁”的政策,即禁止中国人民进行对外贸易。袁崇焕深知这种政策的弊端,他坚持认为只有通过对外贸易才能增加国家的财富和实力,从而更好地抵御倭寇的侵略。
于是,袁崇焕决定冒着巨大的风险,违抗禁令,私下进行对外贸易。他从澳门引进了大量的军火和粮食,为抵御倭寇提供了强大的后勤保障。同时,他还积极与其他国家进行外交交流,争取得到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然而,这一行为最终遭到朝廷的发现,袁崇焕被指控违反禁令,受到了严厉的处罚。尽管如此,袁崇焕的行为却得到了民众的广泛支持和赞扬。他们认为,袁崇焕的行为是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是为了抵御倭寇的侵略。虽然他最终失去了自己的生命,但他的精神永远地留在了人们的心中。
袁崇焕的历史典故告诉我们,忠诚和勇敢是一个将领应该具备的品质。他为了国家的安全和人民的福祉,毫不犹豫地付出了自己的一切。他的行为不仅仅是一种个人英勇,更是一种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和担当。袁崇焕的事迹激励着我们,让我们感受到了爱国主义的伟大力量,也让我们明白了一个人的忠诚和勇敢是多么的重要。
袁崇焕的历史典故 篇二
袁崇焕,明朝末年的名将,他的一生经历了许多波折和挫折,但他的英勇和忠诚仍然让人们铭记于心。袁崇焕的历史典故中,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那就是他的宽容和大度。
在明朝末年,社会动荡不安,各种势力纷争不断。袁崇焕身居高位,他的言行往往会影响到整个朝廷和社会的走向。然而,袁崇焕却始终保持着宽容和大度的心态,他不仅能够容忍他人的过失和错误,还能够主动帮助他人解决问题。
有一次,朝廷发生了一起重大的纠纷,涉及到了许多重要的官员。这个事件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许多人都在议论纷纷。袁崇焕作为当时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言论和态度对于整个事件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袁崇焕没有像其他官员一样,对于此事大肆评论和指责。相反,他保持了沉默和冷静,并且主动找到了涉及此事的各方官员,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他以他的智慧和妥协精神,成功地化解了这次纠纷,使得事情得以圆满解决。
袁崇焕的宽容和大度让人们深受感动,他的行为展示了一个真正的领袖应该具备的品质。他不以权势和地位来压制他人,而是通过沟通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来保持社会的稳定和和谐。他的宽容和大度不仅仅是对他人的宽容,更是对自己的宽容,他能够接受自己的不足和错误,并且不断改进和提高。
袁崇焕的历史典故告诉我们,宽容和大度是一个真正伟大的领袖所应具备的品质。在一个复杂多变的社会中,只有保持宽容和大度,才能够有效地解决问题,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袁崇焕的故事激励着我们,让我们明白了宽容和大度的力量和价值,也让我们明白了一个人的品质和修养是多么的重要。
袁崇焕的历史典故 篇三
关于袁崇焕的历史典故
导语:袁崇焕,明朝末年的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抗清名将下面是语文迷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素材,欢迎阅读,谢谢!
【袁崇焕大战宁远的故事】
当魏忠贤的阉党把明朝朝政闹得乌烟瘴气的时候,后金大汗努尔哈赤正不断在辽东进攻明军。萨尔浒大战以后,明王朝派了一位老将熊廷弼出关指挥辽东军事。熊廷弼是个很有才能的将领,可是担任广宁(今辽宁北镇)巡抚的王化弼却认为熊廷弼出关,影响了他的地位,千方百计阻挠熊廷贞的指挥。公元1622年,努尔哈赤向广宁进攻,王化贞带头逃进关内。熊廷弼无法抵御,只好保护一些百姓退到山海关内。
广宁失守,明王朝不分青红皂白,把熊廷弼和王化贞一起打进大牢。魏忠贤趁机向熊廷弼敲榨勒索,要熊廷弼拿出四万两银子,才免他死罪。熊廷弼是个正派人,哪来这些钱,当然拒绝。阉党就诬陷熊廷弼贪污军饷,把他处死。
明王朝杀了熊廷弼,派谁去抵抗后金军呢?掌管军事的兵部衙门正在着急。恰恰在这个时候,主事(官名)袁崇焕忽然失踪。衙门里的人找到他家里,家里的人也不知道他的去向。过了几天,袁崇焕才回来,原来他看到国事危急,单独一个人骑着马到山海关外视察去了。
袁崇焕详细研究了关内外的形势,回来向兵部尚书孙承宗报告,并且说:“只要给我人马军饷,我能负责守住辽东。”
一些朝廷大臣正被后金的攻势吓破了胆,听袁崇焕自告奋勇,也都赞成让袁崇焕去试一试。明熹宗批准给他二十万饷银,要他负责督率关外的明军。
关外经过几年战争,一片荒凉,遍地都是死亡兵士的尸骨,加上冰天雪地,野兽横行,环境十分艰苦。袁崇焕出关后,带着几个随从兵士,连夜在荒野上骑马奔驰,天没亮就到了宁远(今辽宁兴城)的前屯。他在那里收容难民,修筑工事。那里的将士对袁崇焕的勇气和毅力,没有一个不钦佩的。
袁崇焕在关外,经过一番实地考察,决心派兵进驻宁远,在那里修筑防守工事,他把他的主张报告朝廷后,立刻得到孙承宗的支持。
袁崇焕在宁远筑起三丈二尺高、二丈宽的'城墙,装备了各种火器、火炮。孙承宗还派了几支人马分驻在宁远附近的锦州、松山等地方,声援宁远。
袁崇焕号令严明,受到军民的爱戴。关外各地的商人听说宁远防守巩固,从四面八方拥到宁远来。辽东的危急局面很快扭转过来。
正当孙承宗、袁崇焕守卫辽东有了进展的时候,却遭到魏忠贤的猜忌。魏忠贤唆使阉党说了孙承宗不少坏话,孙承宗被迫离职。
魏忠贤排挤了孙承宗,派了他们的同党高第指挥辽东军事。高第是个庸碌无能的家伙,他一到山海关,就召集将领开会,说后金军太厉害,关外没法防守,要各路明军全部撤进山海关内。
袁崇焕坚决反对撤兵,他说:“我们好容易在关外站稳脚跟,哪能轻易放弃!”
高第硬要袁崇焕放弃宁远。袁崇焕气愤地说:“我的职守是防守宁远,要死也死在那里,决不后撤。”
高第说不服袁崇焕,只好答应袁崇焕带领一部分明军留在宁远,却下命令要关外其他地区的明军,限期撤退到关内。这道命令下得十分突然,各地守军毫无准备,匆匆忙忙地退兵,把储存在关外的十几万担军粮丢得精光。
努尔哈赤看到明军撤退的狼狈相,认为明朝容易对付,公元1626年,他亲自率领十三万大军,渡过辽河,进攻宁远。
那时候,守在宁远周围几个据点的明军都已经撤走,宁远城只剩下一万多兵士,处境十分孤立。但是袁崇焕并不气馁。他咬破指头,写了一份誓死抗金的血书,给将士们看,并且说了一番激励大家的话。将士们听了,都感动得热血沸腾,纷纷表示一定跟着袁将军一起死守宁远。
接着,袁崇焕就命令城外百姓全部带了粮食、用具撤进城里,把城外的民房烧掉,叫后金军队来了没有粮食和掩体。他向城里的官员分派了任务,有的管军粮供应,有的清查内奸。他还发信给山海关的明军守将,如果发现宁远逃回关内的官兵,要他们就地处斩。这几道命令一下,宁远的人心都安定下来,大家除了一心一意守城杀敌之外,没有别的念头。
过了二十来天,努尔哈赤带领后金军气势汹汹地到了宁远城下。大批后金兵士头顶盾牌,冒着明军的箭石、炮火,猛烈攻城。明军虽然英勇抵抗,但是后金兵倒下一批,又来一批。在这紧急的关头,袁崇焕下令动用早就准备好的大炮,向后金军发射。炮声响处,只见一团火焰,后金兵士被轰得血肉横飞,留下的也被迫后撤。
第二天,努尔哈赤亲自督战,集中大股兵力攻城。袁崇焕登上城楼了望台,沉着地监视后金军的行动。直等到后金军冲到逼近城墙的地方,他才命令炮手瞄准敌人密集的地方发炮。这一炮使后金军受到更大伤亡。正在后面督战的努尔哈赤也受了重伤,不得不下令撤退。
袁崇焕听到敌人退兵,就乘胜杀出城去,一直追赶了三十里,才得胜回城。
努尔哈赤受了重伤,回到沈阳,跟他的部下说:“我从二十五岁以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没想小小的宁远城攻不下来。”他又气又伤心,加上伤势越来越重,拖了几天,就咽了气。他的第八个儿子皇太极接替他做了后金大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