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素材:孙道临 篇一
孙道临,中国当代著名男演员,出生于1963年。他以其卓越的演技和深情的表演风格而广受观众喜爱。孙道临的精湛演技和独特的气质使他在演艺圈中独树一帜,成为了众多导演和制片人追捧的对象。
孙道临出生在一个艺术世家,他的父亲是一位知名的舞蹈艺术家,而母亲则是一位优秀的戏剧演员。从小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孙道临对表演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在中学时期就开始参与学校的话剧演出,并展现出了出色的才华和天赋。
1983年,孙道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正式开始了他的表演之路。在学院期间,他刻苦学习,勤奋训练,不断提升自己的演技。他出色的表演技巧和独特的气质吸引了导演的注意,很快他就开始了自己的演艺生涯。
孙道临的演艺生涯可以说是一系列的成功和荣誉。他出演了众多经典作品,塑造了许多令人难以忘怀的角色。他以其细腻入微的表演和真实的情感打动了观众的心灵,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和认可。
不仅在电影界,孙道临在电视剧和话剧方面也有出色的表现。他曾出演过多部备受赞誉的电视剧和话剧,为观众呈现了一个个生动而真实的角色。他凭借着对角色的深入理解和精湛的表演技巧塑造了许多经典的角色形象,深受观众的喜爱。
孙道临不仅在演艺界有着出色的表现,他还积极参与公益事业。他长期关注贫困地区的教育问题,并积极捐款和参与志愿者活动,为改善贫困地区的教育条件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孙道临的成功不仅源于他的才华和努力,还源于他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他用自己的才华和努力诠释了一个个生动的角色形象,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成功不仅是对他个人的肯定,也是对中国电影事业的一种推动和贡献。
人物素材:孙道临 篇二
孙道临,中国当代著名男演员,他的表演风格独特,演技精湛,给观众们带来了许多难以忘怀的角色形象。他的成功离不开他对表演艺术的执着追求和对角色的深入理解。
孙道临在演艺生涯中塑造了许多令人难以忘怀的角色形象。他的表演风格细腻入微,真实感人,给观众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在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中饰演的角色张小虎是一个内心矛盾而又真实感人的形象,他用自己的表演才华将这个角色演绎得淋漓尽致。他的表演令观众们感受到了角色的喜怒哀乐,他的角色形象就像活生生的人一样真实。
孙道临不仅在电影中有出色的表现,在电视剧和话剧方面也有着令人称赞的演技。他曾在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中饰演明神宗朱翊钧一角,他的表演堪称经典。他通过对角色的深入理解和精湛的表演技巧将这个角色塑造得栩栩如生,给观众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孙道临的成功与其对表演艺术的执着追求密不可分。他对每一个角色都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努力挖掘角色的内心世界,将其真实地呈现给观众。他注重细节,注重情感的表达,通过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将角色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除了对表演艺术的执着追求,孙道临还积极参与公益事业。他长期关注贫困地区的教育问题,并通过捐款和参与志愿者活动为改善贫困地区的教育条件尽自己的一份力量。他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艺术家的社会责任,为社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孙道临的成功是他多年来积累的努力和对艺术的热爱的结果。他的表演风格独特,演技精湛,给观众带来了许多难以忘怀的角色形象。他的成功不仅是对他个人的肯定,也是对中国电影事业的一种推动和贡献。
人物素材:孙道临 篇三
【人物介绍】
孙道临(1921—2007),伟大的电影表演艺术家。1921年12月生,浙江嘉善人。中共党员。幼年时代生活在一个知识家庭。1938年入燕京大学哲学系学习,曾参加燕京剧社的演出,在校期间曾演出过《雷雨》、《生死恋》等剧。
1947年毕业于燕京大学。1943年起参加中国旅行剧团、上海国华剧社等演剧团体,1948年开始步入影坛。1949年进入上海电影制片厂。半个世纪以来,在近30部电影和电视剧中担任主角或重要角色,在近10部影视剧中担任导演,为《王子复仇记》等20余部外国影片配音。主演并获广泛好评的影片有:《雷雨》、《乌鸦与麻雀》、《渡江侦察记》、《永不消逝的电波》、《早春二月》、《一盘没有下完的.棋》等。自编自演自导了《雷雨》、《非常大总统》。出版有诗歌
散文集《走进阳光》、盒带《唐诗欣赏》等。[2]
先后主演《渡江侦察记》、《家》、《不夜城》、《永不消逝的电波》、《早春二月》、《李四光》、《一盘没有下完的棋》等十余部影片,塑造了各种银幕形象。曾为《王子复仇记》、《白痴》等二十余部外国影片配音。解说影片《鲁迅传》。
1984年后孙道临自编自导影片《雷雨》、《非常大总统》,并在两片中分别饰演男主角。1992年执导了根据肖复兴小说改编的电影《继母》。2001年,80岁的他导演的电影《詹天佑》荣获中国电影“华表奖”最佳故事片奖及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出版有诗歌散文集《走进阳光》、盒带《唐诗欣赏》等。
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发后,燕京大学被迫关闭,孙道临失学,1943年加入中国旅行剧团,正式开始演员生涯。以后,又辗转加入上海国华剧社和北平南北剧社,演出过话剧《雷雨》、《日出》、《家》、《茶花女》等,并导演《青春》一剧,开始在舞台上崭露头角。
抗日战争胜利后,他便返回燕京大学,于1947年毕业,并加入北平艺术馆,演出了黄宗江编剧的《大团圆》。1948年,金山组织上海清华影业公司将《大团圆》改编成电影,孙道临仍扮演三弟,从此登上银幕。
【人物故事】
孙临道的字典
上海徐家汇三角街30号,30多年前的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小录音棚内,正在准备为修改后的大型艺术纪录片《大庆战歌》做后期配制解说词。忽然有人称解说词中有个字恐怕还有些问题,于是配音工作只得中断。有人说,大庆石油会战标兵“铁人”王进喜从钻井深处提起的钻杆以及手握把杆的“杆”字该是第三声“gǎn”,该片总导演张骏祥特邀前来配音的表演艺术家孙道临先生却读成了第一声“gān”,大家一时看法不一,甚至有些尴尬和沉闷。为确保准确无误,录音工作只得暂停。
孙道临当时是绝对少数,为说服大家,他立即从自己带的人造革拎包里取出一本翻旧的《新华字典》,且很快便翻到了“钻杆”的“杆”字,并对围拢来的人们说,较长的木棍如旗杆、电线杆、栏杆等“杆”字应读第一声“gān”;可是较小、较短的木条或像木条的东西,如笔杆儿、烟袋杆儿等才应读第三声“gǎ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