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口铄金成语故事【推荐3篇】

时间:2018-05-01 01:14:34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众口铄金成语故事 篇一

在古代的一个小村庄里,有一个贪婪的富商,他以剥削农民为生。每当农民们种植庄稼取得丰收的时候,富商总是以低价收购他们的农产品,然后以高价卖给城里的商贩,从中获得巨额利润。农民们深受其害,但却无可奈何。

一天,一个聪明的农民想到了一个办法,他决定集合所有农民一起商量对策。农民们纷纷表示支持,于是他们成立了一个农民联盟。农民联盟的目标是通过团结一致,打破富商的垄断,获得公平的交易条件。

农民们经过一番讨论,决定采取集体行动。他们约定,从今天开始,不再将庄稼卖给富商,而是自己组织起来,直接到城里卖给商贩。这样一来,他们就能够获得更高的价格,不再受到富商的压榨。

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村庄,更多的农民纷纷加入到了农民联盟中。很快,农民们组织了一支队伍,带着自己的农产品去了城里。当他们到达城市的时候,他们被商贩们的高价所吸引,一时间庄稼售罄。

富商得知农民们不再卖给他,非常愤怒。他意识到自己失去了巨额利润,于是决定采取行动。富商找来了一位流言蜚语的专家,让他到处散布谣言,说农民的庄稼质量不好,不值得购买。

消息传来,城里的商贩们开始怀疑起农民的庄稼质量。他们不再愿意购买农民的农产品,这对农民们来说是个沉重的打击。但农民们没有退缩,他们知道这只是富商的阴谋。

农民们决定通过正面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他们找来一位名声很好的农业专家,让他来鉴定农产品的质量。专家经过认真的检测后,证实了农民的庄稼质量是非常好的,远远超过了市场上的其他产品。

这个消息传遍了整个城市,商贩们重新对农民的农产品产生了兴趣。他们纷纷前来购买,甚至愿意以更高的价格购买农民的庄稼。富商终于认识到,他们无法阻止农民们通过集体行动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从那以后,富商不再敢对农民们进行剥削。农民们通过众口铄金的力量,成功地打破了富商的垄断,实现了公平交易的目标。他们的团结和决心,让他们从被动的被剥削者变成了主动维权的一方。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众口铄金的力量是无穷的。只要人们团结一致,共同追求正义,就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打破不公平的局面。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众口铄金的成语都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众口铄金成语故事 篇二

在一个古老的国家里,有一个聪明的国王。他非常善于倾听民众的声音,经常与百姓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难。为了更好地治理国家,国王决定设立一个“众口铄金”的机制,来听取百姓的意见和建议。

国王设立了一个特殊的机构,由一群智者组成,负责收集和整理百姓的意见。每个人都可以通过书信、口头或其他方式向这个机构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机构会对这些意见进行梳理和整理,然后向国王汇报。

国王非常重视这个机制,他认为众口铄金可以帮助他更好地了解百姓的需求,改善国家的管理和治理。他相信,只有倾听民声,才能够赢得人民的支持和信任。

这个机制很快得到了百姓的认可和支持。人们纷纷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希望国王能够解决他们的问题。国王和他的智者们认真对待每一个意见,积极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通过众口铄金的机制,国王逐渐改善了国家的管理和治理。他听取了人民的意见,改善了税收制度,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他改善了教育体制,提高了百姓的文化素质;他加强了对贪官污吏的打击,维护了社会的公平正义。

国王的改革得到了百姓的广泛赞誉,国家的繁荣和稳定也得到了保障。人们开始更加信任国王和他的政府,愿意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众口铄金的机制成为了国家治理的重要一环。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众口铄金的力量是无穷的。只有倾听民意,才能够更好地治理国家,赢得人民的支持和信任。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众口铄金的成语都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当今社会,我们也可以借鉴众口铄金的精神,积极倾听人民的声音,关注他们的需求和困难,共同努力改善社会的管理和治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建设一个更加和谐、稳定和繁荣的社会。

众口铄金成语故事 篇三

众口铄金成语故事

  成语是汉语词汇中定型的词。成语,众人皆说,成之于语,故成语。成语多为四字,亦有三字,五字甚至七字以上。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众口铄金成语故事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成语】: 众口铄金

  【拼音】: zhng kǒu shu jīn

  【解释】: 铄:熔化。形容舆论力量大,连金属都能熔化。比喻众口一词可以混淆是非。

  【成语故事】:

  屈原,名平,战国时楚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当时担任“左徒”的官职,但是得不到楚怀王的信任。他主张联合东方的大国齐国,共同抗秦。

  昏庸的楚怀王,不听忠告,反而偏信谗言,疏远屈原,并向秦国妥协。结果连连上了秦国的当,怀王最后终于死在秦国。怀王死后,他的`儿子横继位为顷襄王。顷襄王像他父亲一样糊涂,竟把屈原赶出郢都,放逐到长江以南的沅、湘和洞庭湖一带。

  屈原始终热爱他的祖国,在被疏远、遭打击,以至被流放的苦痛年月中,无时不关心着人民的生活,无时不怀念着国都郢都。他写的《九章》等不朽的诗篇,充满了悲愤和热烈的爱国之情。《九章》共包括九篇,其中的《惜诵》,一般都列为第一篇。

  《惜诵》,据专家考证,是屈原劝楚怀王联齐抗秦而被谗去职时写的。“惜诵”二字,据说是“不愿随便歌颂”的意思。诗中有一节假托在梦中和大神谈话来表达自己始终不变的忠诚。诗的大意说:“我曾在梦里企图登天,无奈既没有路也找不到船。请大神帮帮忙吧。可是他说,理想虽好实行困难!难道我的理想将永远被认为危险而无法实现?大神说:

  可思而不可恃。

  故众口其铄金兮,初若是而逢殆。

  惩于羹而吹齑兮,何不变此志也?

  欲释阶而登天兮,犹为曩之态也!

  大神说的这几句话,大意是说:“对于君王,你可以怀念却不必寄托希望。他身边那群人的嘴连金属都消熔得了,你当初一片天真当然要遭殃。上过当的人总该特别小心了,为什么不能改一改你的直心肠?你想登天偏又放弃了往上爬的梯子,看来你从前的老脾气,还是照样!

  这一节中,“惩于羹而吹齑”这一句,就是成语“惩羹吹齑’的来处。羹,就是羹汤;齑,是捣烂的蒜韭之类。在喝热汤的时候烫了嘴,于是怀着戒心,见了蒜韭之类的凉小菜,也撮口去吹吹它。人在某件事情上受过打击,吃过亏,以后变得过分谨慎和警惕,就叫做“惩羹吹齑”。《唐书·傅奕传》说:“惩沸羹者吹冷齑,伤弓之鸟惊曲木。”

  诗的原文中,另一句“众口其铄金”,后来也成为一句成语,即“众口铄金”。这句成语的“众口”却变为舆论的意思,形容舆论的力量很大,即使最坚硬的金石也要被消毁。

  成语寓意

  “兼听”有时也未必“明”,“偏听”有时就不一定“暗”。“一人传实,十人传虚”,真正能做到明察秋毫,实事求是,关键在于听者是否有清晰的是非辨别能力和一个坚定的信心,克服盲目的“从众”心理,不要随便跟人瞎起哄。日常生活中,要擦亮眼睛,更要有主见,尤其是不要被身边的流言蜚语所蒙蔽。否则,就会极容易被误导。只有保持清醒的头脑,方能分清是非,就算众口铄金,也敌不过“谣言止于智者”。

  成文用法

  “众口铄金”指众人异口同声的言论,足能融化金属。比喻舆论力量强大,众说足以混淆是非和真伪。

  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分句;常与“积毁销骨”连用。

  运用示例

  西汉·司马迁《史记·张仪列传》:“臣闻之,积羽沉舟,群轻折轴,众口铄金,积毁销骨,故愿大王审定计议,且赐骸骨辟魏。”

  西晋·陈寿《三国志·魏书·孙礼传》:“窃问众口铄金,浮石沉木,三人成市虎,慈母投其杼。”

  唐·魏征《隋书·高祖纪下》:“众口铄金,戮辱之祸不测。”

  作家·鲁迅《三闲集·述香港恭祝圣诞》:“群言淆乱,异说争鸣;众口铄金,积非成是。”

  作家·冯英子《议一议“专案”》:“这正是一种分进合击的战术,一种以多胜少的手段,众口铄金,使你百喙莫辩。”

众口铄金成语故事【推荐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