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历史典故的由来大全【精彩3篇】

时间:2017-05-07 02:10:43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常见历史典故的由来大全 篇一

历史典故是指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故事,它们通常是基于真实的历史事件或人物,通过口头或书面的传承,成为后人教育和引导的重要素材。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常见历史典故的由来。

1. 伏羲造字:相传,上古时期的伏羲氏,为了记录人类的生活和交流,发明了象形文字。他观察大自然,将天地万物的形象进行抽象和简化,创造了最早的文字,为后来的汉字奠定了基础。

2. 盘古开天地:《山海经》中记载,盘古是太古时代的神话人物,他在孤独的混沌世界中诞生,用斧头破开了天地,使天地分离,形成了天、地、日、月等各种元素。盘古开天地的故事象征着宇宙的起源和创世之神的力量。

3. 纣王三略:商代末年的纣王是一个暴虐的君主,他专横跋扈,荒淫无道。传说中,纣王曾经用三种手段来统治百姓,分别是“疑、伐、诛”。这三略成为后来治国理政的典范,也被用来形容统治者的暴虐和专制。

4. 项羽鸿门宴:项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在与刘邦争夺天下的过程中,曾经设宴款待刘邦,但是却陷害了刘邦,导致刘邦几乎丧命。项羽鸿门宴的故事成为后来背叛盟友的代名词。

5. 虞舜禅让:虞舜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圣君,他在位时,以德治国,深受百姓的爱戴。虞舜在临终前,将帝位传给了自己的臣子禹,这种为了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放弃个人权力的行为被称为“虞舜禅让”,被后世称为圣君的典范。

6. 曹操三顾茅庐:曹操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在东汉末年混乱的时期,三次去拜访草庐中的诸葛亮,并得到了诸葛亮的帮助。曹操三顾茅庐的故事被后人用来形容寻求智慧和才能的艰难过程。

7. 孙膑兵法:战国时期的兵家代表之一孙膑,他在兵法方面有很高的造诣。孙膑的兵法理论强调变通和灵活运用,被后世称为兵法的经典之一。

以上只是一部分常见历史典故的由来,这些典故在历史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通过学习和传承这些典故,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汲取智慧,指导我们的生活和工作。

常见历史典故的由来大全 篇二

历史典故是人们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形成的故事和经验,它们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文化的瑰宝。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常见历史典故的由来。

1. 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三国时期东吴的名将周瑜,为了夺取荆州,答应刘备将自己的妹妹嫁给刘备。然而,周瑜后来又派人刺杀刘备,导致刘备丧失了荆州。这个故事形象地揭示了周瑜为了一己私利而背叛盟友的行为。

2. 孟母三迁:孟子的母亲为了让孟子接受良好的教育,三次搬家,以寻找更好的学校和老师。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人们,教育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也需要家长和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3. 郑和下西洋:郑和是明朝时期的航海家,他带领船队多次下西洋,开拓了新的贸易路线,促进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郑和下西洋的故事成为中国古代航海史上的重要篇章,也是中国开放外交的重要象征。

4. 苏武牧羊:苏武是汉朝时期的一位忠诚的官员,被贬到北方的边疆,他担任牧羊人的工作。在寒冷的草原上,苏武坚守职责,忍受着艰苦的生活。苏武牧羊的故事成为后来忠诚和坚韧不拔的象征。

5. 伍子胥报仇:春秋时期的伍子胥是楚国的名将,他曾经被楚国的君主所辜负,被贬斥到了晋国。伍子胥一直怀着对楚国君主的仇恨,最终在晋国灭亡后,回到楚国,为自己的国家报仇雪恨。伍子胥报仇的故事告诉人们,忍辱负重,不忘国耻是每个人的责任。

6. 秦始皇焚书坑儒: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大规模焚书坑儒,以维护自己的专制统治。这个故事揭示了秦始皇残暴和焚书坑儒的行为,也成为后来反对专制统治的象征。

以上只是一部分常见历史典故的由来,这些典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通过学习和传承这些典故,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汲取智慧,指导我们的生活和工作。

常见历史典故的由来大全 篇三

  ◆披麻戴孝的由来

  在我国实行火葬以前,许多地方的老人去世后,安葬的时候总要最亲的人(如儿子)拜路,三步一跪,五步一拜。送葬的人穿一身黑衣服,再用一只麻袋弄成披风样式,从头顶披戴到腰间。据民间说,这种特别的打扮还有来历呢。很久很久以前,一位老婆婆有两个儿子,他们成家以后都不孝敬老娘,还总是在娘面前夸口:“等娘过了,要好好热闹一番,让娘睡楠木棺材,要穿红戴绿,为娘唱七七四十九天道场……”老婆婆知道他们说的是假话,想教训他们一顿,尽到做娘的责任。老婆婆一夜没合眼,终于想出个办法。第二天,老婆婆把两个儿子叫到床前说:“我死了也不要你们花一文钱,用破草席把我一卷扔在阴水洞里就行了。不过你们要从今日开始,天天看着屋后面槐树上的乌鸦和山树林里的猫头鹰是怎样过日子的——一直到我闭了眼为止。”不花一文钱,这正中了两个不孝之子的心意,他们马上答应了。兄弟俩本来无心看什么乌鸦与猫头鹰过日子,但经老娘一提醒,出工收工时便不由自主地注意了起来。原来,乌鸦与猫头鹰都是细心地喂养自己的孩子的,这些小家伙不管妈妈飞来飞去衔吃的有多快,还是张大嘴巴,嗷嗷待哺。可是,小家伙长大以后又怎样对待生养自己的妈妈呢?小乌鸦还不错,妈妈老了飞不动,觅不到食,就让她待在家,衔来吃的填在她嘴里,等到小乌鸦老了,又有自己的孩子喂养她。这样反哺之情,代代相传。而小猫头鹰却截然相反,妈妈老得不中用了,就把妈妈吃掉。令人伤心的是,小猫头鹰后来也被自己的孩子吃掉。这样反咬一口,一代吃一代。兄弟俩越看越看不下去,如今这样对待老娘,将来孩子也这样对待我们怎么办?他们不敢往下想,渐渐地改变了对老娘的态度。可是,天不作美,兄弟俩刚刚开始孝敬赡养老娘,她老人家却偏偏过世了,兄弟俩后悔莫及。为了表示孝心,安葬那天,他们不是穿红戴绿,而是模仿乌鸦羽毛的颜色,穿一身黑色衣服,模仿猫头鹰毛色,披一件麻衣,并下跪拜路。打那以后,这个风俗就逐渐流传开来。有的地方百姓比较穷,穿一身黑衣服买不起黑布,于是就裁一条黑布戴在胳膊上。都是为了表示要永远记取乌鸦与猫头鹰善恶孝逆的教训。

  ◆中秋吃月饼的由来

  中国很早就有在农历八月十五日中秋节那天吃月饼的习俗,这种习俗的来源说法不一。普遍的说法是:唐朝时,太宗李世民为征讨北方突厥,平定其屡次的侵犯,令手下大将李靖亲自率部出征,转战边塞,结果屡建奇功。八月十五这天凯旋归京。为了庆祝胜利,京都长安城内外鸣炮奏乐,军民狂欢通宵。当时有个到长安通商的吐蕃人,特地向皇上献圆饼祝捷。太宗李世民大喜,接过装璜华丽的饼盒,取出彩色圆饼,指着悬挂天空的明月说道:“应将胡饼邀蟾蜍,即月亮。”随后,将圆饼分给了文武百官。从此,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流传了下来。一说始于宋朝。在北宋时的京都东京(今河南开封),每逢中秋之夜,人们均登高楼、爬高山,待月亮升起时开始进行祭月活动,所用供品有月饼、瓜果、鸡冠花之类,但以月饼为主。宋代诗人苏东坡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那时的月饼与现在的月饼已很相似了。今天,我们在中秋节吃月饼,不仅为了庆祝丰收,而且也是对亲人团圆的一种期盼。

  ◆给亡人烧纸的由来

  传统上,逢年过节祭奠老人和逝去的亲人时,人们尤其是老人们喜欢烧一些用纸叠成的所谓金银元宝。那么,给死人烧纸钱是怎么来的呢?这里还有一个精明的商人的故事。在汉代,有个名叫尤文一的秀才,寒窗苦读十几年,却没能获取功名。他便弃笔从商,投在大发明家蔡伦的门下,学习造纸。尤秀才聪明过人,很受蔡伦的器重,很快蔡伦就把自己的技术全部传给了尤秀才。过了几年,蔡伦死了,尤秀才就继承蔡伦的事业造起纸来。尤秀才比蔡伦更胜一筹,造出的纸又多又好。可是,当时用纸的人很少,造出的纸卖不出去,在库房里堆积如山。为此,尤秀才十分犯愁,渐渐地茶饭不进,卧床不起,三天没过,竟然闭上眼睛死去了。家里的人顿时哭得天昏地暗。左邻右舍知道了消息,都过来帮助料理丧事。尤秀才的妻子哭着对大伙说:“家境不好,没有什么可以陪葬,就把这些纸烧给他做陪葬吧。”于是,专门派一个人在尤秀才的灵前烧纸。到了第三天,尤秀才突然坐起来,嘴里还不停地叫着:“快烧纸,快烧纸。”人们以为尤秀才还魂了,都害怕起来。尤秀才却说:“不要害怕,我是真的活了,是阎王老爷把我放回来的。”人们都感到十分好奇,纷纷询问根由。尤秀才说:“是你们烧的这些纸把我救了。这纸烧化之后,到了阴曹地府就变成了钱。我用这钱还了债,赎了罪,阎王老爷就把我放回来了。”家里人听了,无不欢天喜地,又烧了不少纸。这件事传出去之后,也有人不相信。一个有钱有势的老员外把尤秀才找去,对他说:“我家用金银陪葬,不是比纸值钱得多吗?”尤秀才说:“员外不知。这金银是阳间所用的,绝对带不到阴曹地府去。不信,员外老爷可掘开祖坟,那些陪葬的金银保证分毫没动。”员外听了点头称是,并买了尤秀才家大量的纸。于是,买纸的人一下子多起来,尤秀才造出的纸还供不上卖哩。其实,尤秀才并不是真的死而复生,只不过是为了多卖纸,和妻子商量设下的一个计策。然而,给死人烧纸的风俗却一直流传下来了。

  二、中国常见节日

  ◆春节的由来

  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又叫阴历(农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然而,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除汉族外,还有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有关年的传说也很多。古代的春节叫“元日”、“元旦”、“新年”。辛亥革命后,才将农历正月初一正式定名为春节。漫长的历史岁月使年俗活动内容变得异常丰富多彩。其中,那些敬天祭神的迷信内容,已逐渐被淘汰,而那些富有生活情趣的内容,像贴春联、贴年画、贴“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饺子、燃爆竹、除夕守夜、拜年等习俗至今仍很盛行。我国最早的春联,是五代时期孟昶写在桃木板上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用红纸写春联始于明朝。年画源于唐朝的门神,它和燃爆竹一样,在古代都是用来驱鬼避邪的,现在却成了专为增加喜庆气氛的习俗了。贴“福”字在宋朝以前就有了,人们把写在红方纸上的“福”字,故意倒贴在门、窗、家俱上,取其“福到(倒)了”之意。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这在魏晋时期就有记载。除夕晚上,与家老小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这是炎黄子孙至今仍很重视的年俗。待第一声鸡啼之后,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均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然后走亲串友,相互道贺祝福。此时的神州大地,处处闪光溢彩,从初一到十五,人们一至沉浸在欢乐、祥和、文明的节日气氛中。

常见历史典故的由来大全【精彩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