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历史典故的由来大全【推荐3篇】

时间:2014-07-07 07:49:48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常见历史典故的由来大全 篇一

历史典故是指在历史上发生过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事件或故事,这些故事被广泛传播并流传至今,成为人们常用的比喻或引申用法。它们不仅反映了历史时代的风貌和人民的智慧,还能够给人们带来启迪和智慧的启示。下面,我们就来一起了解一些常见历史典故的由来。

1. 三国演义中的“三顾茅庐”

“三顾茅庐”是指刘备三次上山拜访诸葛亮的故事。刘备当时正在寻找贤才,听闻诸葛亮智慧过人,便多次上山拜访,希望能够请他出山。然而,诸葛亮一直以病为由拒绝刘备,直到刘备三次上山,才最终答应出山。这个典故告诉人们,真正的贤才是值得等待和追求的,而不是轻易能够得到的。

2. 古代寓言故事“井底之蛙”

“井底之蛙”是指一个蛙在井底生活,对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自认为自己是最大的。有一天,一只鹿经过井边,告诉蛙外面的世界有多么广阔和壮丽。然而,蛙不相信鹿的话,只认为自己所看到的井底就是整个世界。这个故事告诉人们,要有开阔的眼界和广阔的胸怀,不要自以为是,要勇于拓展自己的视野。

3. 《红楼梦》中的“黛玉葬花”

“黛玉葬花”是指贾黛玉为了怀念被摘下的花朵而举行的一场葬花仪式。黛玉在看到草木凋零、花朵凋谢的时候,感到非常伤心,于是举行了一场葬花仪式,以表达自己对花朵的哀悼之情。这个故事告诉人们要珍惜眼前的美好,不要轻易放弃,即使是短暂的美好也值得我们去追求和怀念。

4. 古代兵法书《孙子兵法》中的“兵不厌诈”

“兵不厌诈”是指在战争中使用谋略和计谋来达到战胜敌人的目的。孙子认为,在战争中,敌人往往是强大而狡猾的,所以我们必须善于利用计谋和诡计来制敌。这个典故告诉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不能只凭直觉和力量,还要善于运用智慧和谋略。

以上只是常见历史典故的一小部分,每个典故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人们思考和学习的重要资源。通过了解典故的由来,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感悟人生,也能够更好地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常见历史典故的由来大全 篇二

历史典故是人类智慧和文化的结晶,它们流传至今,不仅是因为它们的故事有趣和有意义,更是因为它们能够给我们带来启示和教益。下面,我们就来一起了解一些常见历史典故的由来。

1. 古代寓言故事“狼来了”

“狼来了”是指一个小男孩欺骗村民,多次喊狼来的故事。当小男孩真正遇到狼时,村民不再相信他,结果小男孩失去了求助的机会。这个故事告诉人们要诚实守信,不要说谎和欺骗他人,否则会失去别人对自己的信任。

2. 《西游记》中的“大闹天宫”

“大闹天宫”是指孙悟空为了找回自己的武器,闹到天宫与众神大战一场的故事。孙悟空被封了五百年,对天宫心生怨恨,于是借机大闹天宫,最终被如来佛祖镇压。这个故事告诉人们要遵守规则和秩序,不要随意挑衅他人,否则会付出惨重的代价。

3. 古代兵法书《孙子兵法》中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是指在战争中,了解自己和敌人的情况,才能够制定合理的战略和战术,取得胜利。这个典故告诉人们要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同时也要了解对手的优势和劣势,才能够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4. 古代神话故事“盘古开天地”

“盘古开天地”是指盘古在宇宙形成之前,用斧头将混沌中的万物分离开来,形成了天地、山川、草木等。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世界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同时也告诉人们要勇于创造和开拓,才能够创造出美好的未来。

以上只是常见历史典故的一小部分,每个典故都有其独特的由来和意义,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人们智慧和思考的源泉。通过了解典故的由来,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感悟人生,并将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常见历史典故的由来大全 篇三

  ◆旗袍的由来

  旗袍原是我国满洲旗人妇女的服装,并随清朝建立引入中原。起初式样宽大、平直、衣长至足。在绣花红缎的旗袍上,领、襟、袖口的边缘都镶有宽边。20世纪20年代末期,式样有了改变,衣长缩短到膝下。到了20世纪30年代,旗袍盛行,成为女子最时髦的服装。式样也各异,领有高有低,袖子也时长时短,衣长有下摆至曳地的,也有短过膝的。20世纪40年代的旗袍大都不要袖子,衣长缩短,领子减低,穿起来轻便合体。改革开放后,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方式和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旗袍又回到人们的生活之中。现在的旗袍,式样色料愈加丰富多彩。有的也与裙子、马甲等其他服装样式组配或融合,更富有现代气息。

  ◆高跟鞋的由来

  关于高跟鞋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源于法兰西国王路易十四。当时,路易十四苦于自己身材矮小,不能在臣民面前充分显示他高贵的气度,就吩咐手下人为他定制了一双高跟鞋。此后法国贵族男女们纷纷仿效,并很快传遍全国乃至欧洲大陆。还有一种传说是,15世纪时威尼斯有个商人,外出时害怕漂亮的妻子行为不端,就给妻子定做了一双后跟很高的鞋,以防止妻子外出。可妻子看到这双奇特鞋后,觉得十分好玩,就让佣人陪着她走街串巷,出尽了风头。人们觉得她的鞋很美,争相仿效。于是高跟鞋很快就流行开了。

  ◆耳环的由来

  关于耳环的由来,民间有个传说。说是古代有一位俊俏的姑娘患了眼病,不久双目失明。一天,有位名医路遇,见美貌的姑娘受着失明之苦,不禁动了恻隐之心,于是在她两侧耳垂上各刺入一根银针。说也怪,这神奇的银针竟使姑娘重见了光明。为铭记名医之恩,姑娘专请银匠打制了一对耳环戴在耳上。此后姑娘越发眉清目秀,令人羡慕。此事传开后,女人们纷纷仿效一直流传至今。原来穿耳明目正是我国古代医学的一种“耳针疗法”。现代医学已证明:刺激耳垂正中的穴位,对保护视力防治各种眼疾,尤其是近视眼有良好的疗效。

  ◆胭脂的由来

  胭脂在我国妇女中的使用,很早就已经普及了。胭脂是由商纣王时代的北京人发明的,又称“月燕脂”、“燕支”。据《二仪录》记载:“燕支起自纣,以红兰花汁凝脂,以为桃花妆,燕国所出,故曰'燕胭’。”胭脂的发明至今已有三千年的历史了。如今,它作为一种化妆品,不仅深受国人喜爱,而且畅行于全世界。

  六、常用语类

  ◆“东西”的由来

  “东西”一词是我们通常对一切物体的总称。因为古代通常把东西南北中与金木水火土相配,称为“五行”。有一次宋朝朱熹去会他的朋友盛温和,正巧盛提篮上街买东西了,于是朱熹便问他:“难道不买南北﹖”盛温和答道:“东方属木,西方属金,凡属金类、木类的我这个篮子就装得;南方属火,北方属水,火类、水类我这个篮子就装不得。所以只能买东西,不能买南北。”原来,东方属木,代表一切植物,如花草、树木等;西方属金,代表一切金属矿物,如金银铜铁等;南北中则是属水、火、土。水、火、土是人们司空见惯的化学现象或物质,容易被古人忽视。而属木的植物和属金的金属矿物普遍受到人们重视,可以用来代表一切有用的物质。所以人们便把代表“木”和“金”的两个方面联在一起,“东西”一词由此而来。

  ◆“磨洋工”的由来

  人们习惯于将消极怠工、只出工不出力的现象称为“磨洋工”。其实,最初“磨洋工”并不是指磨蹭、怠工的意思,而是指建筑工程的一道工序。中国旧式的房屋建筑,官宦人家一向讲究“磨砖对缝”。磨工,就是指对砖墙的表面进行打磨,使之平整、光滑,相当于现在的勾缝和打磨石类的装修。1917年至1921年,美国用清政府的“庚子赔款”在北京建造协和医院和协和医学院。工程耗资500万美元,占地222公顷,而且建筑质量要求甚高,外观上采取中国传统的磨砖对缝、琉璃瓦顶。由于这项工程是由外国人出资、设计,中国工人就称它为“洋工”。协和医院共有主楼14座,又是高层建筑,“磨工”工序十分浩繁。所以,参加建筑工程的许多工人就把这一工序称为“磨洋工”。至于后来的意思,也许是出于对西方帝国主义者侵略中国的罪恶行径的一种不满的发泄,最终改变了原来的意思。历史上这种讹传的例子还有很多。

  ◆“混帐”的由来

  “混帐”与蒙古包有关。从前,我国北方的蒙古族过着群居的游牧生活。为了维持生计,他们经常带着帐篷式的蒙古包,赶着牛羊和马群,到处游荡;碰上有水草的地方便支起蒙古包,定居下来。白天,男人们去放牧,留下老人或妇女看守帐篷。这时,在家的一些年轻小伙子为了找年轻姑娘谈情说爱,就乱窜帐篷,混进姑娘帐篷里去。如果帐蓬里没有其他人,他们就尽情地又说又笑,眉来眼去。如果碰上老头也在那儿,年轻小伙就会笑嘻嘻地说一声:“啊!对不起,我走错帐篷了!”急忙红着脸退了出来。碰上严厉的老头,待小伙子刚跨进帐篷时,老头就会愤怒地骂一句:“你又混帐了!”“混帐东西,又来了!”“滚开!”年轻小伙子自讨没趣,急忙退出帐篷。后来,“混帐!”、“混帐东西!”这句话就渐渐地变成了一句令人气愤至极的骂人的话了。如果看到谁做了不道德、不合情理的事,或马虎、鬼混、不负责任的人,我们就会骂上一句“混帐!”

  ◆“眼中钉”的由来

  “眼中钉”人们常用其来形容极为仇视的人。提起这个词的来历,还有一段有趣的历史故事。传说,北宋真宗年间,宰相丁谓和太监狼狈为奸,把持朝政。当时老宰相寇准尚在朝中,丁谓深知寇准为官公正,刚正不阿,生怕自己所做的坏事被他拿住把柄,引发后患,就千方百计地在皇上面前说他的坏话,后来寇准被排挤出了京城。丁谓所为,被老百姓看得清清楚楚,不久,出现了一首民谣。歌中唱道:“欲得天下宁,须拔眼中丁;欲得天下好,莫如召寇老。”歌中的“丁”,指的就是丁谓。于是,“眼中丁”的说法逐渐流传开来。到后来,“丁”又演变成“钉”。

常见历史典故的由来大全【推荐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