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历史典故的由来大全 篇一
历史典故是我们了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许多典故源于历史事件或人物的故事,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过去的经验和智慧。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常见历史典故的由来。
1. 鸿门宴
鸿门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场宴会,发生在公元前206年。当时,项羽和刘邦正在争夺天下的统治权。刘邦为了摆脱项羽的追杀,决定投降,并请项羽在鸿门宴上与他共进晚餐。然而,刘邦在宴会上以毒酒毒死了项羽的心腹,成功逃脱。这个故事表明了智者的智慧和勇者的勇气。
2. 岳飞挂帅
岳飞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抗金名将。南宋时期,金兵侵略南方,岳飞奉命出征。然而,由于朝廷内部的政治斗争,岳飞被诬陷叛国罪并被处死。后来,由于岳飞的忠诚和英勇,他被追认为民族英雄。"岳飞挂帅"这个典故用来形容有人物才能而被误解或被排挤的情况。
3. 木桶效应
木桶效应源于一个寓言故事。故事讲述了两个人从一口水井里取水的情景。一个人的木桶有一个短板,导致水漏出来。而另一个人的木桶没有短板,所以可以取到满满一桶水。这个故事用来形容一个集体的发展受制于最弱环节的情况。
4. 塞翁失马
塞翁失马是一个古老的中国故事。故事讲述了一个老人的马不慎走丢,但在失马之后,老人的马又带回了一匹野马。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生中的好坏运气常常是相对的,一个坏事情可能带来好的结果,而一个好事情可能带来坏的结果。
5. 雷锋精神
雷锋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革命先烈。他在生活中无私奉献,帮助他人。雷锋的精神感动了无数人,并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雷锋精神"这个典故用来形容一个人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品质。
通过了解这些常见历史典故的由来,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发展和人们的智慧。这些典故不仅是历史的一部分,也是我们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常见历史典故的由来大全 篇二
历史典故是我们了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许多典故源于历史事件或人物的故事,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过去的经验和智慧。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常见历史典故的由来。
1. 狗急跳墙
"狗急跳墙"是一个常用的成语,用来形容人在危急时采取极端行动。这个典故源于中国古代的一则故事。故事讲述了一只狗被人追赶,为了逃脱,它跳上了墙。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面对困境时,人们常常会采取不同寻常的行动。
2. 望梅止渴
"望梅止渴"是一个意境深远的成语,源于中国古代的一则故事。故事讲述了一个旅行者在沙漠中渴得要死,但他望着远处的梅树,心中产生了希望和满足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应该保持希望和坚持,以克服困难。
3. 曹操托梦
曹操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据说,曹操曾经在梦中见到一只巨大的蜘蛛,蜘蛛用自己的网捕获了一只大鸟。曹操的朋友解梦说,蜘蛛代表他自己,大鸟则是他的敌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曹操通过梦境来预测未来的战争胜利,展示了他的智慧和谋略。
4. 画龙点睛
"画龙点睛"是一个常用的成语,用来形容为作品或言论做最后的点睛之笔。这个典故源于中国古代的一则故事。故事讲述了一个画家画了一副很美的龙,但觉得缺少点什么。他最后在龙的眼睛中点上了一点白色,画龙点睛,使整幅画作更加生动和完美。
5. 卧薪尝胆
"卧薪尝胆"是一个常用的成语,用来形容人在困境中以极大的坚持和毅力来克服困难。这个典故源于中国古代的一则故事。故事讲述了楚国人范蠡为了报仇,每天都躺在薪火上以磨砺意志。最终,他成功地实现了自己的目标。
通过了解这些常见历史典故的由来,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发展和人们的智慧。这些典故不仅是历史的一部分,也是我们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常见历史典故的由来大全 篇三
◆“借光”的由来
“借光”这个词,现在已经成了人们普遍使用的礼貌用语。人们把凡是请求别人提供某种帮助和从别人那里分享某种荣誉称作“借光”。“借光”这个词由来已久。据《战国策?秦策》记载,战国时秦国将军甘茂曾对齐国使者苏代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条江边住着不少人家,每晚,姑娘们都凑到一起做针线活儿。其中有一位姑娘家境贫寒,买不起灯烛,其余的姑娘嫌弃她,说她爱占小便宜,拒绝她来。这位姑娘说:我虽然买不起灯烛,但是我每晚都比别人先来,把屋子打扫干净,把坐席铺设整齐,让大家一来就能舒适地做活,这对你们多少也有些方便。你们的灯反正是要点的,借给我一点光又有什么损失呢?姑娘们觉得她的话有道理,便把她留下了。
◆“青春”的由来
“青春”一词原指季节中的春季。它始于汉代,为文史学家刘向首先使用。据刘向《楚辞?大招》载:“青春受谢,白日昭只。”即春季降临,万物复苏,呈现勃勃生机。此后相当时期内,文人墨客用“青春”一词都是这个意思。如杜甫的诗:“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后来,文人们赋予“青春”一词以新意,泛指人的青年时期。如王维在《洛阳女儿行》一诗中:“狂夫富贵在青春,意气骄奢剧季伦。”于是,“青春”一词逐渐失去春季的词义,成为青年的代称。
◆“文学”的由来
西汉时期,学校的负责人不是叫校长或教官,而是称“文学”,即负责人称为张文学、李文学等。汉武帝为选拔人才,特设“贤良文学”科目,由各郡每年举荐人才上京考试,被举考者便叫“贤良文学”。“贤良”是指品德端正、道德高尚之人;“文学”则指精通儒家经典的人。魏晋后期,“文学”一词成为语言艺术的专用名词。史书上记载的曹丕“好文学”,以著述为务,即是现今所指的文学含义。
◆“吹牛皮”的由来
“吹牛”、“吹牛皮”,是人们生活中最常见的口头禅。在交通不太发达的时候,相传在黄河上游一带,水急浪恶,难以行舟,为此当地的人们常用牛、羊皮制成筏子渡河,它是由几个形状像袋子的牛皮口袋连结而成,使用时用嘴将皮筏吹起来,于是那时就有了“吹牛皮”一语。不用足够的力气,光谈空话,皮筏是吹不起来的。人们常对光说着空话的人说:你有本事就到河边吹牛皮看。其后,人们就把那些既无知识,又无工作能力,爱说空话大话,夸大其词的叫做“吹牛皮”了。
◆“三脚猫”的由来
“三脚猫”是形容那些在技艺上略知皮毛而不甚精通的人。“三脚猫”一词,语出于元末明初陶宗仪的《南村辍耕集》:“张明善作北乐府《水仙子》讥时云……说英雄,谁英雄;五眼鸡,岐山鸣凤;两头蛇,南阳卧龙;三脚猫,渭水非熊(非熊即飞熊)。”文中的“三脚猫”是一种动物。后来,明人郎瑛在《七修类稿》记载:“嘉靖间,南京神乐观有三脚猫一头,极善捕鼠,而走不成步。”捕鼠是猫的专职,“三脚猫”的本职技能很不错,却“走不成步”,难怪郎瑛接着解释道:“俗以事不尽善者,谓之三脚猫。”就这样,“三脚猫”一词成了做事技艺不精的意思了,并一直沿用到今。
◆“拍马屁”的由来
“拍马屁”一词自然是从产马区流传起来的。内蒙古、宁夏、青海、新疆等地,草原辽阔,盛产马匹,而且经常出现宝马良驹。一般百姓人家都会拥有几匹马,以解决行路、运输等问题,牧民们常以养得骏马为荣。有时人们牵着马相遇时,常要拍拍对方马的屁股,摸摸马膘如何,并附带随口夸上几声“好马”,以博得马主人的欢心。起初,人们实事求是,好马说好,可是相沿很久以后,有的人竟不管别人的马好与坏、强和弱,都一味地只说奉承话,把劣马也说成是好马了。于是“拍马屁”一词便用来讽刺那些不顾客观实际、专门谄媚讨好别人的行为了。
◆“无厘头”的由来
“无厘头”原来是广州的方言俚语,含有“无缘无故、莫名其妙”的意思。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它是在日常生活平淡无奇的细节、语言和动作中,猎取观众意料之外的、令人忍俊不禁的笑料。所以,也有人干脆就把它叫做“反智戏谑”。它是受美国影视影响,并由香港电视台带动起来的。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由于港台影视的大量引进,使我国大陆地区也很受“无厘头”文化的影响。
◆“穿小鞋”一词的由来
现在,一般把上级对下级或人与人之间进行打击报复,称之为“穿小鞋”,这是为什么呢?在封建时代,我国汉族妇女一直沿袭着缠足陋习,脚缠得越小就认为越美,而美其名曰“三寸金莲”。过去婚姻大事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双方根本互不相见,所以,只能依照脚的大小,而衡量女人的俊丑。因此,在媒婆说媒时,必先请男方看女方的鞋样儿,以示女方脚的大小,一但男方同意了亲事,就留下此鞋样儿了,按此样尺寸作一双绣鞋连同订婚礼物一起送到女方家,成亲那天,新娘必须穿上这双绣鞋,以防脚大而受骗。如果当初故意把尺寸弄小,自然就穿着不舒服,甚至穿不上,从而女方出丑。后来,人们把这一风俗引伸到社会生活中,用来专指那些在背后使坏点子整人,或利用某种职权寻机置人于困境的人为“给人穿小鞋”。
◆“走后门”的由来
不正当的手段来谋求达到某种个人目的,叫“走后门”。此典故据说出自北宋年间。相传宋哲宗死后,徽宗继位,以蔡京为相。蔡京拼命贬谪和排斥旧吏,并规定其子女不得出仕和入京,甚至连其诗文也不准流传,因此引起了人们强烈的不满。一次朝廷设宴,艺人们在宴间演出了这样一幕:一个大官据案中坐,传判各事。有个和尚要求离京出游,因其戒牒是哲宗年间的,即被令还俗;一个道士遗失度牒要求补发,因是哲宗年间出家的,立即被剥下道袍复为百姓。这时,一个属官上前低声说:“今国库发下的俸钱一千贯,皆为旧时钱文,如何处置﹖”这个大官略作沉思,悄悄地说:“那就走后门,从后门搬进来吧”这便是“走后门”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