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年味作文2500字【实用6篇】

时间:2019-01-03 01:34:13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篇一:家乡的年味

家乡的年味作文2500字 篇一

家乡的年味,总是让我感到无比温馨和亲切。每逢春节,家乡的街道上总是热闹非凡,充满了喜庆的气氛。从我小时候开始,每年的春节都是我最期待的时刻。

一到腊月,家家户户都开始忙碌起来,准备过年。街头巷尾都张灯结彩,红红火火的。每个家庭都会在门口贴上春联,给人一种喜庆的感觉。而且,家家户户都会煮一些特色年菜,香气四溢。每年的年夜饭,都是我最喜欢的一顿饭。家人团聚在一起,一边吃着美食,一边聊天笑声不断。这种氛围让我感到家的温暖。

除夕夜,家乡的街道上总是热闹非凡。人们穿着新衣服,手里拿着烟花爆竹,齐聚在一起,等待着倒数时刻的到来。当钟声敲响的瞬间,整个街道都被一片欢呼声和鞭炮声所包围。大家互相拜年,祝福彼此新年快乐,一起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除夕之夜,家家户户都会放鞭炮,这是我们家乡传统的习俗。当鞭炮燃放的时候,那种震撼的声音总是让人兴奋不已。这也是我们家人团聚的时刻,大家一起放炮,共同庆祝新年的到来。而且,放鞭炮也有驱除邪灵和祈求平安的寓意。每次放炮的时候,我总是感到无比的兴奋和开心。

除夕之夜,家乡的街头也会举行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有舞龙舞狮表演、杂技表演等等。这些活动不仅吸引了很多人的关注,也让人们更加感受到了浓厚的年味。我还记得小时候,每次看到舞龙舞狮的表演,我总是兴奋不已,觉得这是春节的象征。

除夕之夜过后,正式进入新的一年。家乡的街道上会举行大型的庙会,各种各样的摊位和游乐设施应有尽有。人们可以品尝到各种美食,玩各种游戏,这也是我们家乡春节期间最吸引人的地方。我还记得小时候,每次去庙会都会非常开心,有很多好吃的,还可以和朋友一起玩耍。

总的来说,家乡的年味对我来说意义重大。它让我感到家的温暖,让我感受到团圆的快乐。每年的春节,我都期待着回到家乡,和家人一起度过这个特别的时刻。家乡的年味,永远留在我心中。

篇二:家乡的年味

家乡的年味作文2500字 篇二

我出生在一个美丽的小城,那里的年味是深入人心的。家乡的年味,总是让我感到无比亲切和温暖。

每年的春节,家乡的街道上总是热闹非凡。从腊月开始,家家户户都开始准备过年。人们陆续回到家乡,回到自己的家庭,团聚在一起。大街小巷张灯结彩,红红火火的。每个家庭都会在门口贴上春联,给人一种喜庆的感觉。而且,家家户户都会煮一些特色年菜,香气四溢。每年的年夜饭,都是我最喜欢的一顿饭。家人团聚在一起,一边吃着美食,一边聊天笑声不断。这种氛围让我感到家的温暖。

除夕夜,家乡的街道上总是热闹非凡。人们穿着新衣服,手里拿着烟花爆竹,齐聚在一起,等待着倒数时刻的到来。当钟声敲响的瞬间,整个街道都被一片欢呼声和鞭炮声所包围。大家互相拜年,祝福彼此新年快乐,一起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除夕之夜,家家户户都会放鞭炮,这是我们家乡传统的习俗。当鞭炮燃放的时候,那种震撼的声音总是让人兴奋不已。这也是我们家人团聚的时刻,大家一起放炮,共同庆祝新年的到来。而且,放鞭炮也有驱除邪灵和祈求平安的寓意。每次放炮的时候,我总是感到无比的兴奋和开心。

除夕之夜,家乡的街头也会举行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有舞龙舞狮表演、杂技表演等等。这些活动不仅吸引了很多人的关注,也让人们更加感受到了浓厚的年味。我还记得小时候,每次看到舞龙舞狮的表演,我总是兴奋不已,觉得这是春节的象征。

除夕之夜过后,正式进入新的一年。家乡的街道上会举行大型的庙会,各种各样的摊位和游乐设施应有尽有。人们可以品尝到各种美食,玩各种游戏,这也是我们家乡春节期间最吸引人的地方。我还记得小时候,每次去庙会都会非常开心,有很多好吃的,还可以和朋友一起玩耍。

总的来说,家乡的年味对我来说意义重大。它让我感到家的温暖,让我感受到团圆的快乐。每年的春节,我都期待着回到家乡,和家人一起度过这个特别的时刻。家乡的年味,永远留在我心中。

家乡的年味作文2500字 篇三

  静静地守望着岁月的过往,轻轻地将所有的日子翻过,在这个少雪且日渐温暖的季节里,春节不知不觉掩埋了平淡的日子,迎面扑来。新的日历开始了新的篇章,聆听旧年渐行渐远的步履,呼吸着新年日益浓重的气息,喝下那碗腊八粥,不禁感叹,流年如飘落水面的一纸素笺,承载着零零落落的思念和团圆的期盼,将忙碌而喜庆的新年带入眼前。

  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是千百年来一成不变的文化传承。它蕴涵着炎黄子孙太多的情结。唐朝诗人周宏亮的诗句“何处夜歌腊酒,谁家高烛候春风”,描写出了故乡除夕的浓浓年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在王安石这首著名的七绝诗里,展现出了我国人民欢度春节盛大的喜庆场面。

  厚重的年味代代相传,由古及今。只是年味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脚步,日渐颠覆着以往的习俗和传统,人们按部就班的蜗居在城市的丛林里,没有了过去的那种街坊邻居相互串门拜年的习俗。那些久违的年味,慢慢地成为了支离破碎的记忆,所以我特别怀念儿时的年味。

  在我童年的印象中,存留最深的就是过年。过年不仅能吃上饺子,猪肉,穿上新衣,拥有压岁钱而且还有那种热热闹闹喜气洋洋的氛围;那种欢天喜地快乐无忧的心情;那种浓浓的团聚的亲情和纯朴的民俗,让我感觉过年是孩子心中最幸福的事。那时的年虽然物质贫乏,吃的、穿的和现在的没法比,但是在我心中,那喜庆和快乐是无与伦比的,每到寒假我总是扳着手指盼过年。

  儿时的年味大概是从喝了那碗“腊八粥”开始。传说早在商周时期,人们就有把天、地、神、灵和祖先合在一起祭祀的习惯。用各种植物的果实煮一锅“腊八粥”来感谢天地神灵和祖先,保佑赐福获得丰收,并期望来年更加风调雨顺。我想,祖先之所以把这个习俗传下来,就是告诉人们一年中最忙碌的阶段开始了。

  小年的辞灶一过,年味就一天比一天浓厚起来,家家户户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忙年,置办年货,先是扫屋、刷墙,打扫卫生。掸尘清理,好像也是根据灶墨上提示的,扫舍吉日意味着将一年的积垢除去,要以崭新的面貌去迎接新的一年。印象最深的是家中墙壁上的年画,爸爸是文人,比较注重营造文化氛围,常去书店或街市买些名人字画,梅兰竹菊,挂在家中正堂的墙壁上,让年味更加明亮喜庆,焕然一新。

  在那个年代,家家户户都把积攒下来的钱用在过年上,倾其所有摆满年夜的餐桌。父亲忙碌的背影在集市上来回穿梭,买肉、买鱼、做豆腐,母亲推磨、碾米、烙煎饼,屋里屋外四处飘溢着浓浓的香味。

  母亲为了让我们穿上新衣服,常常是通宵达旦的赶制。一夜之间为我们几个孩子做成一件件新衣服,以便让我们在初一的早晨,风光无限。可是妈妈的手却磨出了血泡,我心疼母亲,却说不出一句感恩的话。我们是快乐了,漂亮了,可父母又要为以后拘谨的日子犯愁。为了孩子,父母把心酸苦水,锁入了岁月的年轮里。

  父母是辛劳的,我们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唯一能做的,也只有自觉地分担些家务,减轻些父母的劳累,似乎只有这样,才能缓解我们对父母的歉疚。年三十那天,我基本上没有闲着,帮着洗洗刷刷,帮着贴窗花,帮着妈妈把剪好的各种图案,五彩缤纷的挂签,贴满整个院落,把红红的蜡烛摆满香台。不知不觉中,我们的家已焕然一新,院里院外无不透出新年的吉祥与喜庆。院子里,大红的灯笼高高挂起,红红的烛光照亮我们嬉笑的脸庞,温暖着幼时天真无邪的心。总觉得年来了、喜来了、福也就来了。欢乐的心陶醉在除夕之夜,迎接着初一的到来。

  更喜欢的是除夕之夜,我们点亮了红红的蜡烛,也就点出了一个红红火火的世界,在一夜连双岁,夜半两年中的相望中,一家人围坐在一盆炭火前守岁。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守岁对于我们这些贪睡的孩子,确实很难,那时候没有电视,文化娱乐更是谈不上,所以守岁基本上是干熬,往往是睡了又醒,醒了又睡,迷迷糊糊中就迎来了初一,凌晨一过,先是放鞭炮,送纸钱,上年香,然后把煮好的水饺和汤圆放在贡桌前,由父母带领着我们一家老小跪拜天地和祖先,那种满心的欢喜和快乐无以言表。

  初一拜年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形式,孩子们欢天喜地的聚在一起,走街串户给长辈磕头、拜年,赚些糖果一类好吃的;家族里的长辈带领着大家给街坊邻居挨户拜年;同事之间相互回拜,路上遇见亲朋邻里拱手贺年、道喜。浓厚的感情,纯朴的民风,吉祥而又喜庆。

  最丰富多彩的是正月十五闹元宵,一个个秧歌队,高跷队争相而来,遍及大街小巷,他们穿着色彩艳丽的服饰狂歌劲舞,各展技艺,耍龙灯,划旱船,热闹非凡,把一个快乐的新年扭得龙飞凤舞,迎来众多人们的围观和喝彩。一般过了十五,这个年就基本上接近了尾声,年味也随着飘逝的烟花而渐渐地散去。

  如今的年,人们已经不再像过去那么憧憬和期待,是现代生活赋予了过年新的内涵?还是因为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而淡薄了幸福感?没有了亲情的相守,没有了和父母相依相偎的温暖。自从父母远离了我,年依然是年,家依然是家,没有了父母的身影,却再也感受不到年的味道!每一年的春节,总有一种空落落的感觉,让我再也感受不到过年的快乐。

  春节的轮回就像一首美妙的歌,流淌在每个人的心里,它带给我们太多的美好和难忘的记忆。它是一种情结的凝聚;是一种情感的熔铸交汇;是一种精神的认同;是一种血脉的延续。在岁月的轮转中,不知不觉让我对“旧年”产生了深深的眷恋与怀念。我感恩我的亲人们给予我那么多有关年的温暖和记忆,所以很希望能找回儿时的那些感觉。袅袅炊烟,喧闹的人群,汇聚的亲友,热情的鞭炮,以及带着数千年历史印痕的种种习俗,那简单而又真实的快乐。

  儿时的年味,一直是我心中最美的味道,虽然已过去了好多年,很多的记忆已渐渐消散,但那年那月,那烙印在心中的味道,却在我心中永存。

家乡的年味作文2500字 篇四

  年,就这样过了,隆重而来,悄然而去。一年又一年,丰满了记忆,苍老了容颜;迎来了春光,送走了冬寒……朋友发来这样一条微信,读着,正如我此刻的心境。刻录在记忆里的年味,随着年龄的增加、阅历的增长和生活的改变,如陈年老酒般的愈存愈醇,回味无穷。

  幼时的年,是在外婆外公的怀抱中度过的天真烂漫。那个缺衣少食的六十年代,因徽商外公茶叶生意做得火红,我幸运地跳过了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与外公外婆一起住在湖州练市镇。那里有近三百多平方米的二层楼房,北面临街,是外公的商铺;南面倚河,整排的木框玻璃窗使整间屋子显得透亮。紧挨窗口并排放着一张八仙桌和一张小方桌。外公每天清早就在这里读书。邻居朋友们也很喜欢聚集在这里谈天说地,喝茶、下棋、晒晒太阳……外公边做生意边招待朋友,雅兴不凡。小小的我最感兴趣的便是与外婆一起趴在窗前看对岸的人们上上下下地洗衣物,数记市河里过往的大大小小的船只。或与邻居猜谜语,挑花线。一年365天,几乎天天是年。唯一不同的是除夕那天,桌上不再有棋牌,而是外婆陆续将烧好了的鸡、鱼和元宝头端端正正摆上了,还有糖果、年糕之类好吃的东西,然后点上香烛供奉上祖。傍晚时分,外公才将那一串串的鞭炮搬到店门前的街路上,摆成各种不同的图案或字样,如气球、龙、大、发等。此时街坊们早就把街路的两头挤得个水泄不通。外婆把我领到稍远处,选个既看得清又很安全的位置,然后用双手帮我捂住耳朵。一切准备就绪,外公便与几个胆大的朋友一起点燃鞭炮。顿时,噼噼啪啪的鞭炮声、人们的尖叫声、欢呼声混成一片,大家陶醉在一片弥漫的硝烟中,久久不散。大年初一早上,外婆早早地将几十个小碗搬上了桌,然后是我的活:先把碗整整齐齐地排列好,然后在每个碗里依次放一大把爆米花、一大勺红糖、一小勺芝麻,最后再加上个调羹。每当有客人到来,外婆都会首先泡上一碗递上,祝福朋友新的一年甜甜蜜蜜……那年味,是甜甜的开心。

  童年时候的年,是母亲亲手织布缝制的新衣服和父亲挑的那担箩。母亲心灵手巧,不仅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还会裁缝衣服。每年春节前,她总是通宵达旦地忙。但无论如何,大年初一,我和弟弟总能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在我们穿好新衣的第一时间里,母亲会用一双布满血丝的眼睛把我姐弟俩前后上下赏个遍,满意的笑容洋溢于脸上。来不及等母亲欣赏够,我和弟弟就兴高采烈,连蹦带跳地出门去跟小伙伴互相炫耀新衣服了。尔后,爬进那早已备好的箩筐,由父亲挑着去做客人,一头是我,一头是弟弟。一路上除了欣赏风景,总还少不了母亲的叮嘱:见了客人要有礼貌,要问好。吃饭时那全鱼和块肉不要去吃。等等。有一次在姨奶奶家吃午饭,弟弟情不自禁将筷子向鱼儿叉去,母亲情急之下用筷子去挡。随着母亲这一档,弟弟筷头的鱼肉也掉落在桌子上了,顿时大哭起来。全桌的人一时都不知如何是好。姨奶奶急中生智,圆了母亲的尴尬:没关系,让孩子吃一点好了。我把鱼翻个身,明天还能用的。弟弟破涕为笑,重新夹起桌子上的鱼肉,美美地吃起来。尽管每次去做客人总是被众多规矩约束着,但我和弟弟还是无比向往,因为多多少少总有点东西吃,更何况母亲说过,那些肉等过了正月半后就可以吃了……那年味,是满满的期待。

  青年时代的年,是母亲精心洗晒铺好的温暖床铺。每年学校放寒假了,我就迫不及待地奔回家的港湾。假期的一切都在母亲的辛勤操持之下,过着饭来张口的舒畅日子,尽享着亲情。这期间最让母亲操心的,就是我懒在温暖的被窝里迟迟不肯起床而凉了早餐。两餐合二为一,是常有的事。即使在我出嫁以后的十余年里,总是要带着三口之家,照样的年前年后在家里住上大半个寒假……那年味,是暖暖的享受。

  2010年,母亲离我们而去。从此我也告别了这暖烘烘的享乐,挑起了照料父亲日常生活的担子。每年趁十一假期,就早早地为父亲准备好过冬的衣物,如几件毛衣和羽绒棉衣外套,也必定会翻好两条丝棉被,以随时应对天气的入冬。元旦,将用过的棉被和棉衣洗晒替换一次,至春节前夕再进行一次全面的更新,干干净净迎接新春。这些衣物,都相对集中存放于伴随父亲大半辈子的一个耐橱,由他自己取用,也由我随时整理。六年来,这样的有条不紊倒已经成了习惯……那年味,是尽孝的满足。

  今年自然也不例外。可这个年啊,被父亲萌得够呛。

  说来话长:1月8日,趁弟弟家办年酒,又逢久违的晴好,我早早回家。走进父亲的房间,只见床上只有一条破旧的床单裹着一条旧棉絮,耐橱的门上也由一把大锁把守着。父亲一反常态,怎么也不让任何人动他的房间。傍晚,亲戚陆续来到,几位长辈随即一个接一个地来说情——床上这么一点要冻坏的,赶紧让人添点被子吧。我无言以对,无地自容。第二天,我和弟媳不约而同都为他赶制了一条新棉被。这时,我才舒心许多。十多天后,父亲打来电话说:钱丢了,没钱了。我不明就里,下班后赶紧送钱去。

  放寒假了,我的第一件要事便是回老家替父亲打理一下房间。但见父亲穿上了一件N年没穿过的旧棉衣,神情也是怪怪的。我茫然不已,再三追问,得到的回答就是你们不要多管!在我的极力坚持下,橱门终于打开了,却真让我傻了眼——橱里空空荡荡的,原先翻好的两条蚕丝棉被和数件旧棉衣、新添的羽绒服都不翼而飞了。弟弟悄悄告诉我,老爸最近老是偷偷地把家里的东西拿出去,办年酒剩余的蹄髈肉,多数是他拿去送人了。别是父亲年纪大,糊涂了吧?无奈,再买一件新的吧!

  大年初二,父亲依然穿着那件旧棉衣。那新的呢?又丢了?我着实是火冒三丈,但又觉得奇怪得很。几经侦查,终于发现了一些蛛丝马迹。当我路过从前的老邻居、患老年痴呆症多年的老爷爷家门口时,他正安详地坐着晒太阳。他和父亲年轻时是好哥们,他身上穿着的正是我最近给父亲买的新棉衣。有的疑团在那一刻破解,我心中仿佛打破了五味瓶,一时间酸辣苦甜一齐涌上心头。霎时,对父亲的怨气与疑虑都化成了丝丝的怜惜和浓浓的敬意与爱意!俗话说:家有一老,如获一宝。我这个宝啊,真是让我不知道说什么好!今年的年味啊,是杠杠的责任与担当。

  的确,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年,是生命的驿站,是人生的积淀,是时代的印记,是历史的记载……我的春节我的年,承载着希望与梦想,丰富了生活,滋养了心灵。

家乡的年味作文2500字 篇五

  不知不觉又快要过年了,按照老家余干农村的风俗习惯,差不多到农历腊月初八就开始忙过年得事情了,每逢回老家过年都觉得很有情趣,除了感受到浓浓的乡情、亲情之外,我还感受到了老家浓浓的年味。

  老家的年味是从腊八开始浓起来的,这天一大早,家家户户就开始忙着熬腊八粥,说是祭祖、祭神的,各家各户做的腊八粥不同,大多是用各种米、豆、花生与各种干果熬成的,寓意昭示着五谷丰登,粮食的丰收。在我老家腊八这一天还要泡腊八蒜,方法很简单,就是把蒜瓣放到装有高醋的缸或大瓶子里,密封起来,蒜的颜色就会慢慢地变成绿色,这种自然形成的绿色看起来很好看,腊八蒜吃起来有醋酸和微辣的味道,吃起来很好吃,陪着过年吃饺子,更有情趣和食欲。我怀着好奇之心,接连几年在腊八前后揣摩着泡腊八蒜的时间、方法,说来也怪,只有过腊八时才能泡出腊八蒜的颜色和味道来,每年临近腊八时,我就叮咛着妻子,千万别忘了泡腊八蒜,现在离腊八节还有上十天的时间,妻又在念叨着泡腊八蒜的事儿,使我顿觉农历羊年越来越近了。

  从腊八开始陆续着,老家集市大大小小的店铺就开始上年货了,每个集市上大小店铺五、六家,都在想方设法把年货备得齐齐全全的,生怕让别人抢了生意,不停地忙活着,有上烟酒糖茶的,有上鸡鸭鱼肉的,有上鞭炮香纸的,有上年糕、干果的,有上春联、年画的,各忙各的。看着店铺里上了那么多的年货,各家各户也开始忙着准备开了,溜达着到这个店铺看看,买点这个,到那个店铺买点那个,平日里相对平静的大街上就开始流动起来,好不热闹,这就叫“忙过年活儿”。

  准备好了年货,在腊月二十三日前还有一件大事,就是每家每户都要进行大扫除,辞旧迎新,这种大扫除在我老家叫“扫屋”,儿时的我觉得扫屋很有意思,看到大人们都在忙,怕灰尘弄脏了自己,男人们便戴上了帽子,女人们则围上了头巾,戴上了套袖,包扎得严严实实,把笤帚绑到木头杆子上,房子的樑、檩及边边角角都能扫得着,准备工作做好了,就开始把房子里的箱子、柜子、桌子等所有能搬动的家具都搬到院子里,对房屋灰尘进行彻底扫除,等彻底清扫干净了,再把地上均匀地洒上水,然后就把橱箱桌椅的搬回来,或者把仅有的几件家具再变换变换位置,顿觉焕然一新,清清洁洁迎大年。

  到了农历腊月二十四日,就是辞灶,我的故乡也叫“小年”,差不多也就是过年这场“大戏”的“彩排”。儿时经常听我慈祥的母亲念叨着:“过了腊八过辞灶,过了辞灶年来到。”意思是说,过了辞灶,离大年就不远了,那时只懂得时令,不知道“辞灶”是什么意思,一直困惑了我许多年,直到后来才听我慈祥的母亲说过:“辞灶就是灶王爷告辞,这天晚上,各家各户都要祭灶王爷,因灶王爷是家里的守护神,一家人的功过得失都在他的监控之中,辞灶这天,他要向上天报告这一家人一年的功过得失”。听了我慈祥的母亲解释,再默默地观察乡里乡亲的祭神就更加有意思了,天刚一擦黑,就忙着在院子里放上大盘子,摆满供品,开始供祭、烧纸、烧香、放鞭炮,鞭炮声一阵接一阵,连绵不断,随着欢快的鞭炮声,有人就把“请”来的灶王爷的纸像焚化,有人就在烧香、烧纸时念叨几句,请灶王爷保佑一家老少平安,这就叫“送灶王爷上天”。等到除夕这一天再把灶王爷接回来,他要赏罚这一家人。

  过了腊月二十四日,各家各户就更忙了,特别是大年三十这一天,屋里贴福帖,请财神,挂年画、“寿”字,大门前挂上红灯笼,门上贴好红红的春联,昭示着红红火火过大年,全家人高高兴兴放鞭炮,包饺子,团团圆圆,好不热闹,这才有了真正的“年味”。说起贴春联来,我记忆最深。二十多年来,只要我全家回到老家过年,大年三十这一天,都是我忙着贴对联、贴福帖,挂年画等。每年我都在揣摩着对联应该怎样贴,福帖应该贴到什么位置,“福”字红纸、方形,尖角向上,还要考虑哪个位置应该贴几副,是否对称、醒目、粘得牢,应该正着贴还是倒着贴,都有一番考究。例如:有的把“福”字倒着贴,寓意是“福马上就要到了”。贴好了春联、福帖,还要在门框上贴上横帖如:“富贵之家”、“吉祥如意”,在正屋还要贴上诸如“富贵满堂”之类的横帖,在大门外还要竖着贴上“出门见喜”、“出入平安”等,在猪圈里还要竖着贴上“六畜兴旺”、“猪肥牛壮”等,春联上方还要贴上尖角向上的“福”字,哪一样忘记贴了,就好像缺少点什么似的。所以贴春联之类也是一门小小的学问,在我的记忆深处留下了印记,家乡的年俗曾经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腊月三十这一天,上了年纪的母亲便会按照传统规矩,一一叮嘱:今天是大年三十,灯的油要添满,水缸里的水要盛满,明天的垃圾不能扫出屋;还要把鸡鸭鱼肉、年糕、各种青菜都准备充足,至少准备到正月十五前,还要在除夕这天把该切的的菜、肉都切出来,正月初一不能动刀。还说,这一天注定一年的运气。一定要小心,不能打碎家里的任何东西,不能大声说话,特别要多说好话,不能说不吉利的话,仿佛新年的顺与不顺,全在这种新旧交替的意境之中了,显得是那么神秘,还真有点像大年夜里死驴不好也好的意味,不过一辈一辈都是这样流传下来的,大年夜的感觉似乎都一样,我们也无可奈何,都是鸡啄米似的点头称是,都这么拿捏着。

  老家的年味是一辈一辈的父老乡亲延续下来的,营造出这种浓浓的过年氛围,值得我们留恋,值得我们回味,往往很长很长时间仍滞留在我们的心间,老家的年味,也勾勒起了我对老家余干农村生活的美好回忆。

家乡的年味作文2500字 篇六

  年的味道,这久违的感觉,在这样的一个偶然的场合,一个不经意的瞬间涌上了心头。眼前的所见夹杂着年关将近、日益迫切地归家的之情,以及一个人长年独自在外生活的种种不易,让我更加迫切的珍惜这份来自于心底最为真实的一份感觉,一份逝去的冲动。

  家乡,确切的说是老家山东,那里的年别有一番韵味。似乎家乡的年味每年都来的特别早,一入腊月,我们那里的人们就开始准备过年用的面、油,开始陆续的赶集筹备过年牦肉、包饺子用的调料,炒菜、蒸菜馍豆馍、花糕用的葱、芫荽、粉条、红豆、枣,过油用的鱼等,逢集就去敢,数落着买,生怕落下什么。过了腊月中旬,随着外出打工的亲人挣钱的归来,孩子的放假回来,我们那里的人,家家的妇女就开始蒸菜馍豆馍、花糕,从早蒸到晚,一锅接着一锅,直到把准备的馅子用完为止,外人行走在胡同里就能闻到馍的味,闻味就知道谁家在蒸什么馍,还有那厨房里发出的“亢池、亢池”的风稴声,烟囱上冒着的浓烟,就知道家里的老娘们们在忙碌着蒸这蒸那呢,提早进入年当中,让一年在外打工辛苦的亲人和上学的娃娃提早吃到年的过活,感受一份家的温馨和节日的祥和。这时谁若走亲串门,主人家都会拿出刚蒸好的各种馍,让你吃,让你尝,关系好的临走时还会相送一疙瘩馍;还有我们那里的人除了自己蒸这馍那馍的,还会拿麦子到馍馍店去换几十斤机器馍,以备亲戚来访时,款待客人用,在我的记忆里这种机器馍一直都是小孩子们的最爱。

  等菜馍豆馍、花糕等的蒸完,来不得休息,各家就开始过油炸东西了,炸鱼、炸酥肉、咋丸子一直都是我们那的习俗。在这三类里,我唯独对炸红薯丸子情有独钟,记得每年红薯丸子都是排在最前炸,因为稀罕再或是嘴馋的缘故,只要是知道母亲或姥姥要炸丸子了,我那天非得等到吃到红薯丸子了才肯出去玩。按照我们那的习俗,过年了,刚出锅的第一拨丸子需要敬过灶神、财神等后,人才可食用,而我呢,哪里等得了,尾随着母亲敬神的同时,我时不时的捏一个捏一个的,然后把捏到的红薯丸子快速地放进嘴里,烫的嘴直打哈哈,一咬一股热气,当时吃的是那么的硬,且是那么的有滋有味;当然了,我的不守规矩,也不时会遭来母亲的阻止与“抱怨”,说我怎么这么的不懂事,我嬉皮笑脸的,装作没事一样,继续吃呀吃。

  炸过东西,过完油,就到了牦肉了,这个是吃肉不香,啃骨头和喝汤香,一家人齐上阵啊!在我印象里,牦肉一般都是在下午或晚上,若是下午的话,晚饭就不用做了,一家人吃些煮好的肉,喝些肉汤就够了。牦肉可不同于蒸馒头,牦肉要用大火一直烧,每逢这时,父亲都会预先劈好木柴,到时只管一个劲地拉风稴和往锅底续劈柴,直烧的锅里“咕嘟、咕嘟地”,散发出扑鼻的肉香味,不过我家里的人都不怎么能吃肉,用母亲的话说就是“我们家的人都不能享福”,煮完的肉,顶多是啃啃骨头,喝喝汤,然后就被母亲把肉捞进了罐子里,放上盐腌了起来,这腌肉能放很长时间不变质,基本等过完年馍、丸子等都吃完了,它还在,那时更是成了小孩子们吃馍的菜、嘴中的福。

  最后就到了年关,包饺子,准备除夕的年夜饭。一般饺子都是母亲和嫂子来包,父亲准备柴禾、烧烧锅等的,而哥和我有时也会在母亲、嫂子忙不过来的时候去帮忙轧饺子皮,但大多数时候都是我哥俩贴对联,一个人扶着椅子,一个人站在上面贴对联,早年的时候,家里的对联,包括我们村的很多人家的对联都是爷爷写的,谁家拿红纸上门,爷爷都会一一给写,可惜当时的对联本现在还在,而如今爷爷已不在了,爷爷舞动几杆毛笔半余生,在村里的红白喜事中不知留下了多少墨迹,爷爷,即将过年了,在天国的你可安好!

  后来大肆兴起了印刷的春联,爷爷只是偶尔的一年会写写,同时上门找爷爷写对联的人也少之又少了。再后来,我家每到春节开始批发对联、卖对联,爷爷更是不再写了,但爷爷平常练字的习惯没有丢,那些你从公社拿回的老年干部之家的书本上,写满了你的字迹,在你走后,爷爷你知道吗,这些都做为了孙儿我的收藏,保留了下来。本来想着在此写写我六年中卖对联的感受,以及对手写春联逐渐遗失的一些看法,看来不必了。说实在的爷爷,随着你逝去时间的逐步变长,我真的是不常想起你,有的也只是在您的祭日及想起姥姥孤苦伶仃的时候,才会想起你,而今天,在这个临近春节的晚上,在这个我即将回去的异地,我再一次想起了你,等着我,爷爷,腊月二十九下午,我带着纸钱和鞭炮去看你、去看你!

  贴完对联,同族的、也就是同一个姥爷爷或姥姥爷爷的晚辈们开始在街上集结,然后一起去地里上坟,以前我不长去,有时也轮不到我去,但现在不同了,只要我在家,别人不叫,我也一定会去,因为有爷爷在了。上坟,和整个喜庆的节日比起来,似乎这一个环节很悲戚,对如我一样甚至是比我小的男孩子来说还好,或许就是跟着去玩,再或是地里坟包里躺着的人,他已经忘了,或压根就不知道,去上坟,无非就是凑凑热闹,放放鞭炮;而对父辈们来说,可就不同了,那座座坟包内躺着的可能就是自己的亲爹亲娘,那人世中最亲最爱的人,不管是往常多坚强的一个人,在这节日里,在这上坟的那一刻,总有一丝情感的弦在牵动着他,让他悲痛的留下眼泪,让他想起已不在人世的亲人。

  上完坟回来,一般下午四五点钟了,天还很亮,就有人家开始放鞭炮,下饺子了。在这会,我们那也有一个习俗,那就是向爷爷家送饺子,与叔叔、大爷家互换饺子,进门子间尝尝谁家做的饺子好吃,不过最近几年这种习俗也在慢慢的淡去,有的人家还在送,有的人家已经不在互相送了。早早地吃过除夕饭,大人小孩就到处溜达着玩了,那一长年在外打工,不曾聚在一块的朋友或同龄人,这会难得聚在一块,打打牌、打打麻将等的,娱乐娱乐,或是熬个夜等的,图个大吉大利。而我呢,一般是出去玩会,就回来了,看看春节联欢晚会,看着看着就睡去了。

  第二天一大早,不是母亲把我叫醒,就是外边“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把我吵醒,天还很黑呢,我就起来了,起来按照习俗先用热水洗洗脸,然后就听母亲在堂屋门前唤唤鸡、唤唤养、唤唤狗等的,寓意一年内六畜兴旺。然后母亲开始挨个在院子里、屋里头、门前等烧香和纸糊的元宝,而我呢,就在院子里放鞭炮、双响,粗心的时候,也有把双响放倒的,一声巨响,直震得树架上的鸡“哥哥咯”的叫,狗躲在墙角不敢吱声。这个大年初一起早的事情很微妙,三言两语我也说不清那份异样的感受,也许只有经历其中的人,才能体会到其中的乐趣吧!

  烧完香,放完这刻的鞭炮,我们家里的人陆续都起来了,母亲开始烧水准备下饺子,父亲拿扫帚扫遍整个院子的角角落落。有时还没等我家吃完早晨的饭,大黑天的到我家给我父母磕头的人就来了,于是父亲、母亲放下手中的碗,匆匆出来应对,等磕头的人一走,母亲就开始催促哥和我赶紧吃,好去磕头,很多时候,哥和我也就不再吃了,出门给长辈拜年去了。在大街上遇到辈分高的那可真是“咕登”跪地就磕,磕了主,磕了长辈,基本上天就亮了,想跑的话,就随群到其它家族的主上去磕一圈,不想磕的话,就回家睡觉,而这时,父亲是闲不住的,每逢大年初一,就得去走老亲戚了。

  热热闹闹的年就过完了,接下来就是走亲戚和打算外出了,打工的打工,上学的上学,一切似乎又回到了常态,不同的是,我们都又长了一岁,年前年后的一聚一离,一喜一悲皆融入了年的味道当中,一切的一切都烙印在了你、我、他的记忆之中。

家乡的年味作文2500字【实用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