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故事:齐景公和晏婴(经典3篇)

时间:2017-05-09 04:14:24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哲理故事:齐景公和晏婴 篇一

在古代中国,有一位齐国的国君,名叫景公。他是一个聪明而精明的君王,深受人民的爱戴。然而,景公却对自己的才能过于自负,认为自己无所不能,无所不知。因此,他经常与臣子争辩,认为自己的观点是唯一正确的,对于任何不同的意见都不加以考虑。

有一天,景公听说晏婴这个名字,他是一个聪明而谦虚的智者,被誉为“智者晏婴”。景公对他的名声非常好奇,决定亲自去拜访晏婴,看看他究竟有何过人之处。

当景公见到晏婴时,他感到非常惊讶。晏婴是一个相貌平凡、谦逊和寡言的人,与景公的威严形象完全不同。然而,晏婴的智慧和见识却让景公刮目相看。

景公决定向晏婴提出一个问题,他问道:“你认为我是一个聪明的君王吗?”晏婴微笑着回答说:“陛下,你确实非常聪明,但你也有一些盲点。”景公听到这话有些生气,他认为自己是无所不能的,怎么会有盲点呢?

晏婴继续说道:“陛下,你的确聪明,但你也有时候过于自负。你认为自己的意见是唯一正确的,对于任何不同的意见都不加以考虑。聪明的人会学会倾听不同的声音,思考不同的观点,才能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景公听到晏婴的话,感到有些惭愧。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意识到自己的确有时候过于自负。他决定从晏婴身上学习,学会尊重他人的意见,不再一味地坚持自己的观点。

从那以后,景公开始广泛听取臣子们的建议,不再自负地认为自己无所不知。他懂得了聪明人应该虚心学习,善于倾听不同的声音。景公的国家因此变得更加繁荣昌盛,他也成为了一个被人们敬仰的君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聪明的人并不是那些一味坚持自己观点的人,而是那些善于倾听不同声音、学会反思自己的人。只有虚心学习、包容他人的观点,我们才能更加明智地做出决策,取得更大的成功。

哲理故事:齐景公和晏婴 篇二

在古代中国,有一位聪明而有智慧的晏婴。他因为他的谦逊和睿智而被世人称为“智者晏婴”。他的智慧和见识被齐国的国君齐景公所称道,景公决定亲自拜访他,以求取得他的智慧之道。

当景公见到晏婴时,他被他平凡而谦逊的外表所吸引。晏婴没有一身华丽的衣袍,也没有高高在上的姿态,他只是一个平凡的人,但是他的眼神中透露出的智慧却让景公深深着迷。

景公主动询问晏婴,想要从他那里学到一些智慧之道。晏婴微笑着回答说:“陛下,智慧不是可以简单地学习和传授的,它是通过经历和思考而来的。智慧的道路并不是一条笔直的道路,而是一条曲折的小径。对于您来说,我有一个建议。”

景公急切地问道:“请智者指点迷津,我愿意尽我所能来学习智慧。”

晏婴耐心地说道:“陛下,要想获得智慧,您需要保持谦逊和虚心。您需要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不要过于自负地认为自己无所不知。只有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思考,您才能不断地积累智慧。”

景公听后,深深地思考了一会儿,然后微笑着对晏婴说:“晏婴先生,您的话让我深受启发。我认识到了自己过于自负的问题,以后我会更加虚心地倾听他人的意见,学会反省和思考。我相信通过您的指导,我一定能够变得更加明智。”

从那时起,景公开始改变自己的态度。他积极地与臣子们交流,主动听取他们的建议和意见。他也学会了反省和思考自己的决策,不再一味地坚持自己的观点。

景公的国家因此变得更加繁荣昌盛,他也成为了一个被人们敬仰的君王。他明白了智慧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谦虚和虚心的态度。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谦逊和虚心是获得智慧的关键。只有保持谦逊的心态,虚心地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地成长和进步。

哲理故事:齐景公和晏婴 篇三

哲理故事:齐景公和晏婴

  相信大家在日常生活中,都有听说过许许多多的故事吧!你知道哪些哲理故事呢?下面是小编收集的一篇关于齐景公和晏婴的哲理故事,供您参考,希望帮助到您。

  齐景公和晏婴的故事

  春秋末期,齐国国王齐景公非常器重和依赖相国晏婴,也就是晏子,国中大小事情,无论何事,齐景公都要向晏婴请教,然后才可以定夺。

  一次,齐景公到渤海湾去游玩,正玩到兴头上,忽见一名侍者骑马飞奔而来报告说:“大王,大事不好了,相国晏婴得了重病,眼看要死了。恐怕您赶不上看他最后一眼了。”

  齐景公听到这个消息,大失所措,下令马上回京,他挑选了最好的驭手驾车,挑选了最好的马匹拉车,急急忙忙的出发了。

  在车上,齐景公不住地催促驭手:“快点,再快点!不然相国就会危险的.!”虽然马车跑得已经够快的了,齐景公仍然觉得太慢,于是就把驭手推到一边,索性自己拿起鞭子赶起车来了。

  这样跑了一阵子,齐景公还觉得不够快,怎么办呢,这个时候,心急如焚的齐国国君做出了一个惊人之举,他干脆跳下马车,徒步奔跑了起来,跑了一会儿,齐景公累得汗流浃背,上气不接下气。齐景公当然没有四条腿的马跑得快了,他一心求快,结果反而更慢了。

  齐景公见不行,只好又回到车上,让驭手重新驾驶马车往京城赶路,这个时候的齐景公才觉得,还是马车走得快啊,假如自己赶车或者徒步跑回京城,还不知道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够到达呢。

  等回到京城以后,齐景公立刻马不停蹄地奔向晏婴的相国府,看到相国病危,他赶忙召御医前来为晏婴看病。

  哲理点拨:

  做事情必须要循序渐进,按照秩序一步一步地处理好,不能够只追求结果而不顾过程,忽视过程的结果只能是把事情办砸了,只有按部就班的按照事物本身的特点来处理对待,才能更有效地采取措施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适合的办法解决问题,否则就只能欲速则不达了。

  拓展阅读:

  人物简介——晏婴

  晏婴,姬姓(一说子姓)[1],晏氏,字仲,谥“平”,史称“晏子”,夷维(今山东省高密市)人,春秋时期齐国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

  晏婴是齐国上大夫晏弱之子。齐灵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56年)晏弱病死,晏婴继任为上大夫。历任齐灵公、庄公、景公三朝,辅政长达五十余年。他以有政治远见、外交才能和作风朴素闻名诸侯,聪颖机智,能言善辩。内辅国政,屡谏齐国君主。对外他既富有灵活性,又坚持原则性,出使不受辱,捍卫了齐国的国格和国威。

  齐景公四十八年(前500年),晏婴去世。其思想和轶事典故多见于《晏子春秋》。

  人物简介——齐景公

  齐景公,姜姓,吕氏,名杵臼,齐灵公之子,齐庄公之弟,春秋时期齐国君主。他的大臣中早期的相国有崔杼庆封,后有相国晏婴、司马穰苴以及梁丘据等人。

  齐景公既有治国的壮怀激烈,又贪图享乐。作为君主,他不愿放弃其中的任何一个,与此相应,他的身边就必有不同的两批大臣,一批是治国之臣,一批是乐身之臣,齐景公也和历史上许多君主一样,运用如此的治国用人之道。齐景公在位58年,国内治安相对稳定,然因无有嫡子,身后诸子展开了激烈的王位之争。

哲理故事:齐景公和晏婴(经典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