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项羽议论文 篇一
项羽,中国历史上一位备受争议的人物。在项羽的议论文中,他首先提出了自己对于国家统一的看法,主张通过武力手段实现天下统一。其次,项羽也对于自己的军事才能和人格魅力进行了自我评价。最后,项羽还对于自己失败的原因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首先,项羽在议论文中表达了自己对于国家统一的强烈渴望。他认为,只有通过武力手段才能实现天下统一,而不是通过外交手段。项羽指出,外交手段往往需要妥协和让步,而这种妥协和让步只会削弱自己的力量,使自己处于劣势地位。因此,他主张通过武力征服其他国家,以实现统一大业。
其次,项羽在议论文中对自己的军事才能和人格魅力进行了自我评价。他坦言自己是一位出色的将领,具备统帅全军的能力。他的军事才能在战场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给敌人带来了巨大的压力。除此之外,项羽还强调了自己的人格魅力,认为这是他吸引大批士兵和民众的重要原因。他的坦诚、直率和勇敢都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喜爱。
最后,在议论文的结尾部分,项羽对于自己失败的原因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他指出,自己的失败主要是因为过于自信和轻敌。他承认自己在军事行动中犯下了一些错误,但他也强调这些错误并不代表自己的失败,而是因为敌人利用了他的短处。他表示,如果给他再一次机会,他一定会改正自己的错误,重新夺回失去的胜利。
总结起来,项羽的议论文展现了他对于国家统一的渴望、对自己军事才能和人格魅力的自信,以及对自己失败原因的反思。这些都体现了项羽作为一位历史人物的复杂性和多面性。无论是支持还是批评项羽,我们都不能忽视他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
论项羽议论文 篇二
项羽,中国历史上一位备受争议的人物。在项羽的议论文中,他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对于国家统一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分析。他认为,国家统一需要有一个强大的领导者,并提出了自己作为领导者的优势。此外,项羽还探讨了国家统一的意义和对于个人与社会的影响。
首先,项羽认为国家统一需要有一个强大的领导者。他指出,只有一个强大的领导者才能统帅全军,调动全国的资源,实现国家的统一。他举了自己的例子,表明自己具备成为这样的领导者的能力。他强调自己的军事才能和人格魅力,相信只有他才能够领导全国,实现天下统一。
其次,项羽探讨了国家统一的意义和对于个人与社会的影响。他认为,国家统一可以带来和平与繁荣,使人民免于战乱和疾苦。他相信,只有在一个统一的国家中,人民才能够安居乐业,享受幸福和安宁。此外,国家统一还能够提升国家的国际地位,增强国家的实力和影响力。
最后,在议论文的结尾部分,项羽呼吁人们共同努力,为国家统一而奋斗。他表示,国家统一是一个艰巨的任务,需要所有人的共同努力和奉献。他号召士兵和民众团结起来,为实现国家统一而战斗。他相信,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国家统一的目标将不再遥远。
综上所述,项羽的议论文展现了他对于国家统一的思考和分析。他强调了领导者的重要性,探讨了国家统一的意义和对于个人与社会的影响,并呼吁人们共同努力实现国家统一。无论我们对于项羽的评价如何,都不能忽视他对于中国历史的重要影响和思想的独特性。
论项羽议论文 篇三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秦朝末年,风云突变,四路豪杰,揭竿而起。乱世改变历史,亦铸就两位有血有肉的英雄人物,在历史的长河上演一场波澜壮阔的楚汉之争,更使刘邦项羽四字长留史册,名垂千古。
然而“胜败兵家事不期”。西楚霸王项羽从最初的叱咤风云战功显赫到最后的四面楚歌穷途末路,因“无颜面见江东父老”而不得不乌江自刎。怎一曲英雄悲歌!而刘邦出生农家举兵起义,反而愈挫愈勇,战败项羽,一步步登上皇帝宝座,从此三百年间,天下都被冠以刘姓!
同为一代枭雄,为何一人成就君王霸业,一人沦为乌江自刎?后世众说纷纭,众人将眼光投到历史的转折点——鸿门宴。认为项羽失天下,皆因未杀刘邦也。而此观点我未尽赞同。此为次要因素,而非根本原因。
首先,始皇南巡,籍曰:“彼可取而代之。”刘邦则感叹:“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短短几字将两人性格特点展露无遗,项羽虽是豪言壮语慷慨淋漓,却未免目中无人过于自负。而刘邦洞察时政忍辱负重,同样的野心却深藏不露,以最低的姿态最稳的步伐运筹帷幄。孰胜孰败,已有定局。
再者,项羽骁勇善战,所向披靡。而刘邦一介弱士,手无缚鸡之力却能够夺取天下。不少人为项羽所扼腕痛惜,原因也在他自己。过分的自我英雄主义,气走范增,错失韩信。刘邦则广纳贤才,任人唯举,多次降低身份察纳雅言甚至拉拢人心。于是,得民心,得天下。项羽虽是“力拔山兮气盖世”,却终一人不敌万人之勇。落到八千弟子无人还的地步!
其三,项羽在战场上杀敌冲锋,勇往无畏;鸿门宴上却于心不忍未杀刘邦而错失良机。至此之后一步步陷入绝境,十面埋伏,垓下之围。怪只怪项羽“匹夫之勇,妇人之仁”!如此有勇无谋怎能登上万人之上?国家需要太平盛世安邦治国的君主,而非烽烟四起征战杀敌的勇士!
归结而来,是项羽自身导演了这场历史悲剧,谱写了这首英雄悲歌。我们不得不承认,项羽的失败已成历史必然发展趋势。时势造英雄,时势更需要政治人才。历史的洪荒只会奔腾而不会倒退,那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一切留与后人评说。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论项羽议论文 篇四
楚汉相争中,地痞流氓刘邦最终战胜了西楚霸王项羽,成为大汉朝的开国皇帝。然而直到现在,人们似乎总是倾向于项羽这个“失败的英雄”。但无论如何,霸王败了,流氓胜了,而胜负代表一切,不管刘邦手段多么恶劣,他终究得到了天下,这已经证明刘邦比项羽强。
项羽虽然力大如牛,打架斗殴或许在行,然而他没有团队合作意识,不知道这个世界上不是他一个人说了算,比他强的人还有很多,只靠自己的那点智商,根本无法成就大业。他太自命不凡了,从不愿听取别人的意见,连仅有的范增也被他赶走。相反,刘邦博采众长,手下文武双全,那么他就等于用几个人的智慧去攻打一个人的智慧,更何况他的对手还如此自负,骄兵是必败的。
或许刘邦天生是项羽的克星。实际上,在巨鹿之战中项羽已经大败秦军主力,刘邦只是坐享其成。而项羽一生气起来便会冲动,这对战争是非常不利的,也导致了楚军走下坡路。如果没有刘邦,没有持续多年的楚汉之争,或许取代秦朝的就是项羽了。鉴于项羽的种种缺点,他建立的国家未必长久,然而千百年后,人们会说:“推翻秦朝暴虐统治的英雄,名叫项羽。”
诀别虞姬、杀出血路逃至乌江边,看着原本四十万大军只余下十几人,我不知道此时的项羽在想些什么,但他定然是非常不甘的。“吾可取而代之!”这是他少年时的梦想,更是被秦所亡的楚国的梦想,自己差一点点,就办到了啊……既生羽,何生邦!
我认为,在他抽出剑时,项羽想的,并不是咒骂刘邦,并不是怨天尤人。他应该是在忏悔,忏悔使无辜的士兵惨死,忏悔没能保护虞姬,忏悔当初不听信范增……他原本可以渡过乌江东山再起,然而他性格中过强的自尊使他无颜返回家乡,也就造成了这个悲剧。
比起刘邦来,项羽确实是更有骨气的,但是他冲动、固执、无恒心无毅力等种种缺点使他成了失败的一方。楚汉相争的结局,在开始前便早已注定,它并非偶然,而是必然。
论项羽议论文 篇五
刘邦与项羽的明争暗斗,最终还是项羽输了。
这是什么原因所导致的呢?是项羽的军力比不上刘邦吗?当时项羽的军队有四十万人,而刘邦的军队只有十万人,军力悬殊很大。项羽的军力比刘邦多得多,很显然,这并不是项羽败给刘邦的真正原因。在“武”上项羽是胜过刘邦的,他真正输给刘邦的是他的“不智”。他的智慧远远比不上刘邦。
明明范增劝告过项羽,要抓紧时机打败刘邦,项羽却使这个大好机会白白溜走了。项伯偷偷过去把项羽与范增的刺杀计划告诉了刘邦,项羽还不知道。到了第二天,项羽相信了刘邦,还把刘邦军队里的奸细给说了出来,完全没有察觉到刘邦的诡计。到了席上,项羽还不顾范增的暗示,仍然没有行动。错失了第一次良机。后来项伯因一直挡在刘邦前使得项庄的刺杀失败,这一次的行动也失败了。
后来刘邦起身以上厕所为借口,乘机溜走了。项羽却不够警觉,根本就没察觉到刘邦的逃跑,还傻傻地在座位上等着。刘邦的手下贡献给了项羽一块玉就把项羽彻底制服了。项羽不但不生气,不追刘邦,反而还把那块玉放在他的座位上,安定地坐着。范增看着项羽这么不成器,愤怒地把玉扔到地上用剑砍碎,这次刺伤计划完全失败了。
项羽的上了刘邦的当,被刘邦的表演被蒙蔽了双眼。刘邦的谦恭使项羽自以为很厉害,无意中竟说出了曹无伤是个奸细的秘密,这是项羽的“不智”所导致的结果。这是项羽败给刘邦的第一个因素。
进入宴席后,项羽竟只在意刘邦的“义”,而没有想到放过刘邦的后果,他只看到了眼前的情况,却没有看到长远的情况,他的心肠太软而完全没有在意范增的暗示,使得行动有了耽误。这是项羽的愚蠢所导致的结果。他不知道,在你死我活厮杀的战场上,是不需要怜悯、心肠软的。这是项羽败给刘邦的第二个因素。
最后,刘邦溜走后,他的手下献给了项羽一块玉。项羽不但不生气,反而小心翼翼地把它放到了坐席上,完全没有要去追杀刘邦的打算。他只看到了眼前的利益,却没有想到,如果他夺走了项王天下,那该有多少荣华富贵,金银财宝都是他的!是他的目光短浅,贪财所造成的。这是项羽败给刘邦的第三个因素。
项羽只在武力上超过刘邦是远远不够的,是项羽的不聪明而使他败在了刘邦的手下。
论项羽议论文 篇六
楚汉之争,发生在两千多年以前的一段为中国人所熟知的历史,是那样的惊心动魄。钜鹿之役、鸿门之宴、鸿沟协定、垓下之围、舞剑别姬、乌江自刎……文艺家们历来咏叹不绝。西楚霸王项羽,学术界、戏曲舞台或是民间,都记住了他的粗莽勇武、简单而缺少谋略。
而我眼中的项羽却是一个具有诗人气质的人,他会舞剑,会吹箫;不要江山,只爱美人;他不求权力,只盼自己心灵的归宿。他智勇过人、个性鲜明、有主见而不乏天真……
项羽的天真透射着一种可爱且爽直磊落的人格魅力。他鄙视贪生怕死,鄙视阴谋诡计,一切不够光明正大的行为都与他无缘,不论这行为能否导致一个多么功利实用的结果。他崇尚顶天立地的英雄气概,崇尚祖父项燕那种坦荡悲壮的生命终结。
于是项羽就必然会鄙视刘邦。他在鸿门宴的刀光剑影中让刘邦轻松跑掉,并非因为他的愚蠢和任性。他决意要杀刘邦不是与他争夺地盘的需要,他是从内心深处瞧不起这个市井无赖。可已经闪露寒光的青锋剑最终还是插回了剑鞘,只是由于那一刹那,亚父范增“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如此,光明正大的较量变成了鼠窃狗偷的阴谋!一个一生追求坦荡的人如何能容忍阴谋?历史证明,这一插剑入鞘铸成了大错。而在历史的紧要关头,项羽把人格看得比什么都重要。
项羽的本性就是一个诗人,本来对执掌江山并无兴趣,他理想中的生命状态是与自己深爱的女人一马双跨,逍遥于山水之间。项羽与虞姬的相遇相识相爱,也许比我们所了解的更加浪漫动人。虞姬说“这个世界不好,是因为总有人要用刀说话”。项羽记住了,因为这正是他一生所追求的--不用刀说话,用人格的魅力和高尚。这样,他们的相爱,他们的生死与共,便矢志不渝。
楚歌阵阵,悲壮悠扬,仿佛自天而降。“汉兵已掠地”,将项羽逼到了乌江边上。都听得京剧里虞姬唱“大王意气尽”,而真正的虞姬,对项羽,既不埋怨也不惋惜,她深深地理解他,平静如水,拔剑自刎。作为项羽的女人,她和项羽一样,不为其他,只要给自己一个交待。
历史竟成了这样,项羽似乎明白了,“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比起那些悲痛欲绝的儿女情长,项羽气吞山河、壮烈瑰丽的生命结剧给我们留下了说不尽的感慨和遐想。
这便是歌者,这便是诗人。
他要做一个真正的军人,他要把战争写成一首诗……
他要做一个真正的爱人,他要把爱情写成一首诗……
他要做一个真正的男人,他要把生命写成一首诗……
他轻轻地割下虞姬的头颅,那温暖的血喷射在他的脸上;他微笑着割下自己的头颅,火热的血浇开了一片虞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