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坝利弊 篇一
大坝是一种人工建筑物,用于拦截河流、湖泊水流,形成水库,以便供应水源、发电、防洪等目的。然而,大坝的建设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利弊。本文将从环境、经济和社会三个方面探讨大坝的利弊。
首先,大坝的建设对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大坝拦截了河流的水流,改变了水域的生态环境。水库的形成会淹没大片的土地和植被,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系统。此外,水库蓄水过程会导致河床的沉积物减少,影响河流的自然冲刷过程,进而影响下游的河道的稳定性。同时,大坝还会导致水库周围地区的地质灾害增加,如滑坡和地震风险。
其次,大坝的建设对经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大坝可以提供水源,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促进农业和工业的发展。此外,大坝还可以发电,提供清洁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有助于环保。然而,大坝的建设和维护成本高昂,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同时,大坝在建设过程中也会导致一些社会问题,如土地征用和人员迁移,给当地居民带来一定的困扰。
最后,大坝的建设对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大坝可以解决洪水灾害,保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同时,大坝还可以提供水电资源,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然而,大坝的建设也会导致一些社会问题,如土地流失、文化遗产破坏等。此外,大坝的建设和运营可能会导致一些生态移民和社会冲突,需要政府和相关部门进行有效的管理和调解。
综上所述,大坝的建设既有利又有弊。在推动经济发展和解决水资源问题的同时,也会对环境和社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在大坝建设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各方利益,进行科学规划和管理,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大坝利弊 篇二
大坝作为一种人工建筑物,其建设和运营过程中既带来了一系列的利益,也存在一些弊端。本文将从水资源利用、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三个方面讨论大坝的利弊。
首先,大坝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水资源利用途径。大坝可以拦截河流、湖泊的水流,形成水库,解决了水资源短缺的问题。水库的蓄水量可以供给农业灌溉、城市供水以及工业用水,满足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需求。此外,大坝还可以通过水力发电提供清洁能源,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有利于环境保护。
其次,大坝的建设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水库的建设为农业提供了稳定的灌溉水源,改善了农作物的生长条件,提高了农田的产量。同时,大坝的运营还可以提供水电资源,推动工业的发展。大坝建设过程中所需的投资和建设工程也为当地带来了就业机会,促进了就业增长,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最后,大坝的建设对生态环境保护起到了积极作用。大坝可以调节河流的水流量,防止洪水灾害的发生,保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同时,大坝的建设还可以减少河流的泥沙冲刷,改善河道的生态环境。此外,大坝建设过程中也可以采取一些生态恢复措施,保护和恢复当地的生物多样性。
综上所述,大坝的建设和运营既带来了一系列的利益,也存在一些弊端。在推动经济发展和解决水资源问题的同时,也需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保护。因此,在大坝建设过程中,需要科学规划和管理,充分考虑各方利益,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大坝利弊 篇三
大坝利弊
一、大坝的效益分析
二、大坝对都市发展的影响
三、大坝对旅游业的影响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即从远古时代的神秘论、到中古时代的天命论、再到近代的改造论,进而发展为现代的协调论。
在远古的原始社会,人类靠采集和渔猎为生,对自然界缺乏了解,把日月星辰、山川万物都当作神灵来崇拜。到了农业社会,人类学会了栽培植物和驯养动物,进而懂得了引水灌概;但对洪涝灾害仍然无力防范,只能听天由命、靠天吃饭。当人类迈入工业社会之后,发明了机器,开发了大量矿产资源,制造出钢材水泥,发展了巨型混凝土建筑物的施工技术,研制了巨型掘土机械(最大载重量达两千吨);这样人类就有可能建造结构复杂的超级大坝,在大型水库内拦蓄河水,既能防洪、又可灌溉、还能发电;水库还提高了不少河道的水位、便利了航运,并且扩大了水面而优化了景观,增加了水源,促进了旅游业和都市的发展。但是,随着大坝和水库规模的增长,其负面影响也越来越明显。
目前,人类正进入后工业社会,人们逐渐认识到,自然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劲用之不竭的,人类必须合理地开发和保护他们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所谓的“人定胜天、改造自然”,应该是有限度的。只有当人们认真地保护地球上的生态和环境,才能使自然资源得到永续利用,使生态和环境的演变有利于人类的生活和健康。
修建任何大坝和水库,都会有正面和负面的影响,问题是哪方面的影响为主。如果水库大坝的选址恰当、规模适中,也许其正面影响会大于负面影响。一般来说,在人烟稀少、土地贫瘠的荒凉山区修建中小型水库,会给那里增添水面景观、改善当地小气候、便于水产养殖和水上运动,能促进旅游业的兴起和小城镇的发展。但是,在人烟稠密、文化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的山谷里修筑巨型大坝和水库,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将是十分巨大的,其损失也可能是难以弥补的,最具争议性的长江三峡工程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目前,关于三峡大坝对都市发展和旅游业影响的研究还不多,本文试图运用西方国家相关研究的一些概念,全面地分析大坝的综合效益,说明大坝对都市发展和旅游业的影响。
一、大坝的效益分析
1. 从河流的三个自然特性看修建大坝的潜在影响
建造大坝、拦洪蓄水,是人类开发和利用河流这种自然资源的重要方式。要讨论大坝的利弊得失,首先应了解河流的三个特性。
第一个特性是河流的流动性。河流与土地、森林、矿床等自然资源不同,其地理位置并不完全固定,河水是在一定流域范围内从上游向下游、从支流向干流逐渐汇集,在河谷中形成左右摇摆的河床,最后注入大海。因此,在河流的某段建造大坝,不仅会影响到坝址附近的环境,而且这种影响有可能不仅上溯到河流的源头,而且下伸至河口。
河流的第二个特性是变化性。河流的水位、流速、流量等水文要素,都是随季节变化而变动的。除了一年之内的季节性变化以外,还有各年度间的周期性变化,它们与气象气候条件、特别是降水的周期性变化紧密关联。大江大河,源远流长,上、中、下游的气候条件、降水份布及水文条件很不一样。如果以为建一两座巨型大坝,就能控制整个流域的水情、消除洪水灾害,显然是不切合实际的。
河流的第三个特性是中介性,即河流是能量以及其它许多物质(泥沙、鱼类及其它水生生物)等的载体和介质。建造大坝可以拦洪蓄水、引水灌溉和发电,但也截留了大量泥沙,阻断了鱼类的回游活动。泥沙的淤积会缩短水库的寿命,而改变鱼类的生态环境则有可能导致这一物种的减少或灭绝。
2. 如何评价大坝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河流的开发和利用应当具有多个目标,要既能防洪和灌溉,又能有利于航运和发电,同时还兼顾水产养殖和旅游业的发展。然而,开发水力资源、兴建大坝也会带来一系列经济上的负效益,例如淹没农田、工厂、村镇、城市以及文物古迹所造成的损失等。一般说来,可以用价格直接计量的经济效益和损失,是比较容易估算出来的,也往往更多地引起人们的注意;而那些难以用价格直接计量的损失,却往往被人们忽视了。比如,文物古迹的价值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旅游业的发展不断增长的,可是究竟其价值有多大却是难以估算的;一旦文物古迹遭到毁灭性破坏,损失是人类无法弥补的。
综合地评价大坝的效益,应包括分析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所谓的社会效益,是指大坝工程给该地区居民带来的益处和损害。兴建大型水利工程,可以增加当地就业机会,进而使得犯罪率下降;可是,兴建工程又会迫使库区居民搬迁,造成社会的不稳定。此外,施工队伍的各种消费,会引起当地的物价上涨,这也可能增加社会的不安。这些正面、负面的社会效益,很难用金额来精确衡量。大坝对都市发展和旅游业的影响,相当一部份表现在社会效益上。
与大坝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比,大坝的环境效益更显复杂,其衡量和估算也更加困难。大坝的环境效益所涉及的,是大坝工程对库区周围环境,包括大气、水体和土地以及其他自然景观以及对人文景观、人类生存条件等因素的影响。这可以包括三个方面,即安全程度(Safeness)、丰富程度(Richness)和美化程度(Prettiness)。
安全程度(Safeness)是指环境对人类健康有无伤害性的测度,一般以物理、化学和生物性指标来衡量,如温度、光照、各种辐射、噪音、有害气体、烟尘、蚊蝇、血吸虫、细菌病毒等的数量、等级和活性,可以根据人类的生理要求来确定这些指标的最佳值。
丰富程度(Richness)是指环境为人类生存提供各种自然资源的潜力,主要是指再生资源(Renewable resources)的生产力及非再生资源(Nonrenewable resources)的生产条件。大坝可能引起地方性小气候的变化(如无霜期的延长)、土壤肥力降低、土地的沼泽化或盐硷化、林木退化、病虫害扩展、矿床被淹没、矿井充水或冒顶、地面沉陷、下游河道断流、航道的淤浅、港口码头被-迫废弃等等。为了人类能长久繁衍、永世生存,我们索取自然资源时就不能单纯注重某些资源短期内的绝对获得量,而应该同时考虑到各种资源长期性的自然再生能力及可能获得量,应该努力维持各个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和再生性,以利于各种自然资源的长期再生能力。
美化程度(Prettiness)是指环境为人类提供具有观赏价值、精神享受或文化内涵的景观之潜力。它包括环境的.美学、哲学、伦理、宗教、艺术、体育等内容,当然,这方面的环境评估是难以定量描述的。近几十年来,人类对这方面环境的美化程度的要求迅速提高。
3. 估计大坝的综合效益
大坝对都市发展和旅游业的影响,主要涉及的是环境效益。通过估算一个旅游区吸引的游人数量和旅游消费额,可以判断环境质量的高低。如果人们愿意去某地度假,说明那里的旅游资源和环境质量的价值较高。把所有游人用于旅游的各项开支加在一起,就相当于这个地区的环境价值。一个地区的旅游业越发展,该地的环境价值也就越高。
大坝的综合效益涉及防洪、供水、灌溉、发电、航运、水产、旅游等多个部门。我们可以假定,大坝建成以后平均每年减少洪水成灾的损失为B1,提供城市和工业用水的价值为B2,农田因灌溉而增产的价值为B3,发电量的收益为B4,航运在建坝后的增益为B5,水库养殖的收入为B6。对旅游业而言,如果大坝改善了环境、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其效益就是正面的,即+B7;如果破坏了景观、淹没了许多文物古迹,其效益就是负面的,即-B7。这样,我们可以把所有受益或受损部门的B值相加,得到ΣBi,并进而算出每一部门纯收益所占的比例(Ri):
Ri=Bi/ΣBi
目前,美国在资源开发和工程建设中,经常按照各部门纯收益所占比例来分摊各部门所应当承担的工程投资。这种投资额分配法可以使参与工程的各相关部门的投资与收益相对应,防止盲目投资、避免过度开发资源,减少资源利用上的浪费。
如果按照上述原则来评估长江三峡大坝工程的投资和收益,就会发现,中国现行的三峡大坝工程收益的评估方案中,忽略了旅游收益的损失;因此,该方案明显高估了三峡大坝工程的总收益。若把大坝工程造成的旅游业损失估算出来,再加上高昂的古迹搬迁费用,大坝的综合效益就将大大低于目前大坝设计与施工部门的估计。
二、大坝对都市发展的影响
都市(Metropolis)就是一个地区的主要城市或中心城市。在人口众多的中国,有很多人口接近或超过百万的大都市,比如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成都等。世界上不少都市的发展都与大坝的建造密切相关,例如美国南加州的最大城市洛杉矶、中国的首都北京、四川省会成都等;还有不少都市,如天津、上海、重庆的发展往往不同程度地受上游或下游已经建造的或将要建造的大坝的影响。
1. 水源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人类集中聚居的场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渐演化并不断扩大。在原始社会早期,人类群居在村落(Village)中,这样可以防备野兽的侵害。五千多年前,中国的仰韶文化区(在今天西安的半坡遗址)的村落规模已达二百座小茅舍,共占地约三万平方米。那时村落的四周有一道壕沟,可能是用来防拒虎狼的;村落之外,东有窑区,西有墓地。
到了原始社会晚期(氏族社会),部落之间时常发生利益冲突和械斗,群居的规模就更大了。聚居场所的四周修筑起防护性的城池,村落就演变成了小城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