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的由来和寒食节历史(实用3篇)

时间:2016-08-07 02:33:20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寒食节的由来和寒食节历史 篇一

寒食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它源于古代中国的一个传说故事。据传说,战国时期,楚国的大臣屈原因谗言被贬到了湖北的岳阳。他深感屈辱和失望,遂投江自尽,以示忠诚和对国家的痛心。人们为了纪念他的忠诚和悲剧的结局,于是每年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也就是屈原自尽的那一天,都要举行寒食节。

寒食节的名字来自于这个节日的一个传统习俗,即当天人们要禁火不生火,只能吃冷食,因此被称为寒食节。这一习俗据说是为了避免火灾,以及纪念屈原投江自尽的悲惨遭遇。在这一天,人们会准备各种冷食,如冷面、凉粉、冷饮等。寒食节还有一个重要的活动就是踏青郊游,人们会去郊外游玩,欣赏春天的美景,感受大自然的气息。

寒食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而且在古代的文献中也有关于寒食节的记载。寒食节最初是作为祭祀屈原的节日而兴起的,后来逐渐演变成了民间的节日。在这一天,人们会祭祀屈原,烧纸钱、燃香,表达对他的敬仰和怀念之情。除了祭祀屈原,寒食节也是一个重要的祭祀祖先的日子,人们会祭拜祖先,祈求祖先的保佑和庇护。

在寒食节这一天,人们还有一项重要的习俗,就是晒太阳。由于冬天天气寒冷,很少有机会晒太阳,所以寒食节成为了人们晒太阳的好机会。人们会找一个阳光明媚的地方,躺在温暖的阳光下,放松身心,享受温暖的感觉。晒太阳不仅可以补充维生素D,还有助于提高人的情绪和免疫力。

总的来说,寒食节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它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还承载着人们对屈原的敬仰和怀念之情。寒食节的习俗丰富多样,如禁火、吃冷食、踏青郊游等,这些习俗都体现了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祖先的尊重。寒食节不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个重要的文化传承和精神寄托。让我们一起保留和传承这一美好的传统,感受其中的文化魅力和人文情怀。

寒食节的由来和寒食节历史 篇二

寒食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寒食节的由来与中国古代的一个传说有关,而且在历史上也有着重要的发展和演变。

据传说,寒食节的起源与楚国的大臣屈原有关。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大臣,他为了国家的利益,忠诚地为楚王效力。然而,由于其他大臣的诽谤和嫉妒,屈原被贬到了湖北的岳阳。屈原深感屈辱和失望,遂投江自尽,以示忠诚和对国家的痛心。为了纪念他的忠诚和悲剧的结局,人们每年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都要举行寒食节。

寒食节的名字来自于这个节日的一个传统习俗,即当天人们要禁火不生火,只能吃冷食,因此被称为寒食节。这一习俗据说是为了避免火灾,以及纪念屈原投江自尽的悲惨遭遇。在这一天,人们会准备各种冷食,如冷面、凉粉、冷饮等。寒食节还有一个重要的活动就是踏青郊游,人们会去郊外游玩,欣赏春天的美景,感受大自然的气息。

寒食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在《礼记·月令》中就有关于寒食节的记载,它被称为“上巳节”。上巳节是春季的一个重要节日,它是寒食节的前身,与寒食节有着相似的习俗和意义。在上巳节这一天,人们也会祭拜祖先,祈求祖先的保佑和庇护。此外,上巳节还有晒太阳、踏青郊游等活动,这些习俗都与寒食节的习俗相似。

寒食节的习俗和意义在历史上逐渐丰富和发展。在唐代,寒食节被定为公休假日,人们可以放假踏青游玩。在宋代,寒食节成为一个重要的祭祀屈原的日子,人们会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烧纸钱、燃香,表达对屈原的敬仰和怀念之情。在明清时期,寒食节成为了一个家庭团聚的日子,人们会回家与家人共度寒食节,享受家庭的温暖。

总的来说,寒食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还承载着人们对屈原的敬仰和怀念之情。寒食节的习俗丰富多样,如禁火、吃冷食、踏青郊游等,这些习俗都反映了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祖先的尊重。寒食节不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个重要的文化传承和精神寄托。让我们一起保留和传承这一美好的传统,感受其中的文化魅力和人文情怀。

寒食节的由来和寒食节历史 篇三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寒食节的由来和寒食节历史,一起来看看。

习俗介绍

1、禁烟冷食:寒食节古代也叫“禁烟节”,家家禁止生火,都吃冷食。但因国人追悯先贤之情执著,从东汉到南北朝屡禁屡兴,唐代皇家认可并参与。

2、拜扫祭祖:寒食节扫墓祭祖在南北朝到唐前被视为“野祭”。唐代编入《开元礼》“卷第八十七·王公以下拜扫(寒食拜扫附)”中,成为官方认同并倡导的吉礼之一。后演变为皇家祭陵;官府祭孔庙、祭先贤;百姓上坟等。时一家或一族人同到先祖坟地,致祭、添土、挂纸钱,然后将子推燕、蛇盘兔撒于坟顶滚下,用柳枝或疙针穿起,置于房中高处,意沾先祖德泽。[2]

3、寒食饮食:寒食食品包括寒食粥、寒食面、寒食浆、青精饭及饧等;寒食供品有面燕、蛇盘兔、枣饼、细稞、神餤等;饮料有春酒、新茶、清泉甘水等数十种之多。其中多数寓意深刻,如祭食蛇盘兔,俗有“蛇盘兔,必定富”之说,意为企盼民富国强;子推燕,取介休方言“念念”不忘介推高风亮节……。

4、寒食插柳:柳为寒食节象征之物,原为怀念介之推追求政治清明之意。早在南北朝《荆楚岁时记》就有“江淮间寒食日家家折柳插门”的记载,安徽、苏州等地还盛行戴芥花,佩麦叶来代替柳枝。据各地史籍记载:“插柳于坟”、“折柳枝标于户”、“插于檐插柳寝灶间”、“亦戴之头或系衣带”、“瓶贮献于佛神”、“门皆插柳”,故民间有“清明(寒食)不戴柳,红颜成白首”之说。

5、寒食踏青:也叫踏春,盛兴于唐宋。宋·李之彦《东谷所见》载:“拜扫了事,而后与兄弟、妻子、亲戚、契交放情地游览,尽欢而归”。明代《帝王景物略》记京效踏青场景为:“岁(寒食)清明日,都人踏青,舆者,骑者,步者,游人以万计。”可谓盛极。

历史发展

远古时期

寒食节的源头,应为远古时期人类对火崇拜。古人的生活离不开火,但是,火又往往给人类造成极大的灾害,于是古人便认为火有神灵,要祀火。各家所祀之火,每年又要止熄一次。然后再重新燃起新火,称为改火。改火时,要举行隆重的祭祖活动,将谷神稷的象征物焚烧,称为人牺。相沿成俗,便形成了后来的禁火节。

春秋时代

禁火节,后来又转化为寒食节,用以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名臣义士介子推。传说晋文公流亡期间,介子推曾经割股为他充饥。晋文公归国为君后,分封群臣时却忘记了介子推。介子推不愿夸功争宠,携老母隐居于绵山。后来晋文公亲自到绵山恭请介子推,介子推不愿为官,躲藏山里。晋文公手下放火焚山,原意是想逼介子推出山,结果介子推和母亲抱着一颗大树被活活烧死。为了纪念这位忠臣义士,于是在介子推死难之日不生火做饭,要吃冷食,称为寒食节。

魏晋时期

汉时,山西民间要禁火一个月表示纪念。三国时期,魏武帝曹操曾下令取消这个习俗。《阴罚令》中有这样的话,“闻太原、上党、雁门冬至后百五日皆绝火寒食,云为子推”,“令到人不得寒食。犯者,家长半岁刑,主吏百日刑,令长夺一月俸”。三国归晋以后,由于与春秋时晋国的“晋”同音同字,因而对晋地掌故特别垂青,纪念介子推的禁火寒食习俗又恢复起来。不过时间缩短为三天。同时,把寒食节纪念介子推的说法推而广之,扩展到了全国各地,于是寒食节成了全国性的节日,寒食节禁火寒食成了汉民族的共同风俗习惯。

寒食节历史

寒食节原发地是山西介休绵山,距今已有2640年的历史(比端午节的发生早358年)。据《辞源》、《辞海》“寒食节”释义:春秋时,介子推历经磨难辅佐晋公子重耳复国后,隐居介休绵山。重耳烧山逼他出来,子推母子隐迹焚身。晋文公为悼念他,下令在子推忌日(后为冬至后一百五日)禁火寒食,形成寒食节。

关于寒食节起源于介子推在介休绵山被焚的记载,最早见于西汉桓谭《新论·卷十一·离事》,后陆续载于《后汉书·郡国志·太原郡》、《后汉书·周举传》、曹操《明罚令》、《晋书·石勒传》、郦道元《水经注·汾水》、北魏《齐民要术·煮醴酪》、南宋周密《癸辛杂识》、元代陈元靓《岁时广记》等典籍。

历史上,寒食清明两节相近,久而久之,便合为一个节日。《唐会要·卷八十二·休假》明确记载:“(开元)二十四年二月十一日敕:寒食清明,四日为假。大历十三年二月十五日敕:自今已后,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至贞元六年三月九日敕:寒食清明,宜准元日节,前后各给三天。”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大观》载:“大致到了唐代,寒食节与清明节合而为一。”

相传,那是在很早很早,早到了春秋时代,也许是个电闪雷鸣的夜晚,也许是白天突然乌云密布,但是,一定是什么天生异象。因为晋献公死了,好歹是个霸主,是一定不能悄悄地离开的,不带走一片云彩,必定是天地为之动容。可惜,历史没有说天地之间如何大战,只记载了晋国内乱,诸子争夺王位,公子重耳被赶出晋国,在外避难。先锋营首领介子推等大臣跟随重耳忠心耿耿,在国外流亡19年。最困苦的情况下,重耳流亡到卫国,饿不能行,众臣采野菜煮食,重耳不能下咽。忠臣介子推偷偷地进山沟里,把自己腿上的肉割下一块,同野菜煮成汤送给重耳。重耳接过来狼吞虎咽吃个精光,这才问从哪来的肉菜汤,旁边的大臣告诉是子推从大腿割下来的,重耳听了感动的泪如雨下。

重耳归国成为晋国国君后,分封群臣时却忘记了介子推,介子推不愿夸功争宠,携老母隐居于绵山,后来晋文公亲自到绵山恭请介子推,介子推不愿为官。躲避山里,晋文公手下放火焚山,原意是想逼介子推露面,结果,介子推抱着母亲被烧死在一棵大柳树下。为了纪念这位忠臣义士,于是晋文公下令:介子推死难之日不生火做饭,要吃冷食,称为寒食节。之后,随着历史车轮的滚动,寒食节终于推而广之,扩展到全国各地,在岁时节日的演变过程中,寒食静静地融入了清明。

但后人多所考证,寒食节禁火习俗的起源与介子推无关。介子推割股的史实也存在争议。现今学界认为应是季春时要换新火。

寒食节的真正起源,是源于古代的钻木、求新火之制。古人因季节不同,用不同的树木钻火,有改季改火之俗。而每次改火之后,就要换取新火。新火未至,就禁止人们生火,这在当时是件大事。寒食节习俗,有扫墓、郊游、斗鸡子、荡秋千、打毯、牵钩(拔河)等。

寒食节的来历

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即晋文公〕,封赏有功之臣。唯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他带母亲隐居绵山,不肯出来。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逼其下山。谁知介子推母子宁愿被烧死也不肯出来。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绵山改名为介山,并修庙立碑。同时,还下令在介子推遇难的这一天,“寒食禁火”,举国上下不许烧火煮食,只能吃干粮和冷食。

古代的人们都非常崇敬介子推的气节,“寒食禁火”的习俗,被后人流传下来,形成了寒食节这个特殊的纪念节日。

民俗专家介绍说,汉代以前,寒食节禁火的时间较长,以一个月为期。整整一个月都吃冷食,对身体实在不利,汉代改为3天。

寒食节从晋国开始后,延续了不少年代,中间也有严禁寒食习俗的,如三国时期的曹操。但时间不长,“寒食禁火”之风又在民间自发兴起。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寒食节都被当作重大的节日。唐朝时也仍然被作为全国性的隆重节日,不少文人墨客都写过关于寒食节的诗文。

专家表示,寒食节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人们便将寒食与清明合而为一。晚唐、宋以后,禁火冷食的习俗日趋淡化、消衰。到了元代,许多人基本上已不再沿用此习俗。明清时期,寒食节期间已经不再禁火,也不要求人们寒食了。

赵之珩说,寒食节禁火冷食的习俗,连同寒食节本身,在我国大多数地区慢慢消失了。或者说寒食节成了清明节的一部分。但知道和了解这个节日,有助于人们挖掘我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和民俗内涵,非常有意义。

[寒食节的由来和寒食节历史]

寒食节的由来和寒食节历史(实用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