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大家作文(最新6篇)

时间:2016-02-03 08:27:31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昆曲大家作文 篇一

昆曲艺术的魅力

昆曲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的瑰宝,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作为一种综合了音乐、舞蹈和表演的艺术形式,昆曲不仅展示了中国古典文化的魅力,还传承了千百年来的传统艺术精髓。

首先,昆曲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在昆曲表演中,演员们以婉转、高亢的唱腔演唱,配以细腻、繁复的舞蹈动作,表达出人物的情感和心理变化。这种独特的表演风格使得观众能够更好地融入到故事情节之中,感受到其中的美妙和魅力。

其次,昆曲作为中国古典文化的瑰宝,传承了千百年来的传统艺术精髓。昆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元代,经过明清两代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演形式。昆曲中的唱腔、乐器和舞蹈等元素,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通过观看昆曲表演,观众不仅可以欣赏到精湛的表演技巧,还可以领略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最后,昆曲艺术还具有教育意义和社会功能。在昆曲表演中,演员们通过精彩的表演,传递着丰富的道德教育和人生智慧。观众在欣赏昆曲的同时,也在接受着一种精神的洗礼和教育。此外,昆曲艺术还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昆曲表演是集体合作的结果,演员们需要密切配合,才能演绎出精彩的剧目。这种合作精神不仅能够增进演员之间的友谊,还能够培养观众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总的来说,昆曲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展示了中国古典文化的魅力。它不仅是传统艺术的代表,也是一种富有教育意义和社会功能的艺术形式。无论是对于观众还是演员来说,昆曲都是一种宝贵的文化遗产,值得我们去传承和弘扬。

昆曲大家作文 篇二

昆曲与现代社会

昆曲作为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源远流长,但在现代社会中依然有着广泛的影响和应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观众需求的变化,昆曲艺术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成为了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首先,昆曲作为一种传统艺术形式,通过现代媒体的传播和推广,使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欢上了昆曲。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忙碌的生活方式,使得很多人没有时间去观看传统的昆曲演出。而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平台的传播,人们可以在家中或是手机上欣赏到精彩的昆曲表演。这种多样化的传播方式,使得昆曲艺术能够更好地融入到现代人的生活之中,也为昆曲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其次,昆曲艺术在当代社会中也有了新的应用和表现形式。在文化交流和国际交往中,昆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经常被用来展示中国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底蕴。例如,在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中,经常会有昆曲表演,让外国观众感受到中国古典艺术的独特魅力。此外,昆曲艺术还与其他艺术形式进行了有益的融合,创造出了一些新的艺术作品。例如,昆曲与现代舞蹈、音乐等元素的结合,形成了新的艺术形式,使得昆曲艺术更加丰富多样,更具现代感。

最后,昆曲艺术在现代社会中也发挥着教育和社会功能。昆曲剧目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往往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和人生智慧。通过观看昆曲表演,人们可以领略到其中的深意和智慧,从而提升个人修养和道德素养。此外,昆曲表演还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在昆曲表演中,演员们需要密切配合,才能演绎出精彩的剧目。这种合作精神不仅能够增进演员之间的友谊,还能够培养观众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综上所述,昆曲作为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瑰宝,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现代媒体的传播和推广,昆曲艺术得到了更多人的认识和喜爱;在文化交流和国际交往中,昆曲展示了中国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底蕴;在教育和社会功能方面,昆曲艺术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昆曲艺术与现代社会的结合,不仅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也为昆曲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昆曲大家作文 篇三

每次翻开曾经的手札,都遇见曾经的自己。

从小学开始就喜欢收集本子,或A5,或A4,要求只有一个:封面一定要好看,内页一定要简洁。从小到大收集了上百本。在买来后,又颇具耐心地写,或零星,或密集。多少写完了几十本随笔日记,余下要么闲着,要么拿来当作涂鸦本。

*日无聊时便是随手拿过一本本子,想到什么写什么,而日记是每天都写的。有时写了千余字——那是丰富的一天;有时只写寥寥上百字——那是单调的一天。因此,在无聊又不想写东西,又无书可看也无东西可玩时——而这种时候于我而言是常有的,便找出之前写完的手札,靠在沙发上一页页地翻着,遇见自己。

这种翻阅总是充满惊喜的。在纸页间遇见一个个过去的自己。以前的字迹方方正正,但笔划轻飘,语言文字显得幼稚而颇矫情。想笑的同时,又为这次遇见而感慨时光的流逝。

一次偶然翻到一本仿薛涛笺的本子,发现里面竟是诗词摘抄,猛地点醒许久以前的记忆,似乎有段时间确是喜欢抄诗抄词曲的,但面对厚厚一本写得满满当当的诗词摘记,还是晃了神。曾经的我这一面已被我遗忘,却因这本烟青封面的本子而得以封存。曾经的我埋藏在字迹与纸页间,对这次遇见感到满意。她又重现了。

翻阅日记更是有趣。尘封的回忆幻化*形,轻言述说过去的点滴。对这次遇见抱着锁在潘多拉魔盒中的希望重见天日的欢脱情绪。之间从未想过那些随手写下的生活细节会在若干年后,让无所事事的自己莞尔。这次遇见是毫无征兆而轻愉的。在遇见时也会曾经的一个举动言语而了解到过去自己的不足。也因此暗示自己大可不必再犯。

能给自己教训的无非是经验,能教人认识到自己不足的便是曾经的自己。是遇见过去的我,让我成为未来更好的我。

遇见曾经的自己!

——昆曲牡丹亭观后感5篇

昆曲大家作文 篇四

“原来这姹紫嫣红皆开遍,似这般都付与了断井残垣……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这是昆曲《牡丹亭》的选段,其唱腔细腻婉转、抑扬顿挫,听来使人心驰神往、如痴如醉。

我受祖母的影响,一向痴迷昆曲。

昆曲诞生于江苏昆山,被称为“百戏之母”,迄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它是*最古老的戏剧之一,集观赏性、文学性、艺术性于一体,是明代四大声腔之一,京剧的雏形,2001年更是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最经典的昆曲剧本,如汤显祖的《牡丹亭》,孔尚任的《桃花扇》,洪昇的《长生殿》等,都是不朽佳作。昆曲伴奏以笛箫为主,以琵琶、三弦为辅;舞台表现为唱念做打;角色以生旦净丑为重。昆曲表演的一举手,一投足,一回眸,一抬眼之间,皆讲究戏。

我迷上昆曲的时间并不长,大概在我十岁那年。

晚霞冉冉,夕阳西下,祖母站在阳台上,一边收衣服,嘴里一边哼着什么曲儿。起初,我没在意。但听了一会就觉得奇怪。

这不像是歌,也不是京剧锡剧。祖母到底唱的是什么?

“这是昆曲,好听着呢!”她笑着摸了摸我的头,见我一副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架势,就从柜子里翻出许多泛黄的昆曲碟片,放给我看。

那是我第一次听《牡丹亭·游园惊梦》,我呆住了。

世界上竟然有这般好听的声音!

像天籁,但又透着温文尔雅、不徐不缓的气息;像古老的歌谣,但明显又添了几分优雅从容的意韵;像梦呓,但又比梦呓多了几分说不尽的悠长婉转。

我像着了魔一般,灵魂被深深地打动了,也被深深地震撼了!

这一晚上,我夜不能眠。

昆曲的余音还萦绕在我的耳畔,幽绵不绝。

我不禁又打开电视,搜了一个选段《寻梦》,和另一选段《十五贯》。这两段昆曲,风格却又大为迥异。《寻梦》让我迷离,而《十五贯》却又看得我啼笑皆非。

从此我明白了。在昆曲中,不仅有缠绵悱恻的唱腔,更有诙谐生动的表演。昆曲不是程式化的剧种,不是小众的雅文化,它也讲究与时俱进的时尚性和娱乐功能。

人一旦痴迷,便就一发不可收拾。渐渐地,昆曲真的成了我最主要的几个爱好之一。

说我是“昆曲控”,一点儿不为过。只要提到“昆曲”,我的眼睛立马就亮了;真正有幸听到一曲,我的脚便怎么也挪不动步子,只愿长久地立着,就在昆曲的世界里沉醉不醒。

我喜欢倚在静谧的小院内听曲,也喜漫步于潺潺的溪边闻箫。

听那箫声忽近忽远地响起……

俄顷,一声慵懒的水磨腔划破午后的静谧,在箫琴相和时,低吟浅唱……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

昆曲大家作文 篇五

开场时,一曲宛转悠扬的笛声仿佛把人立刻带入了梦境,那晚的演出令我非常兴奋,不仅仅是视觉、听觉,仿佛心灵也受到艺术美得洗礼。我能在这么特别的文物剧场观看这么古老的昆曲传奇代表作,真的非常感谢贵公司提供的这次观演机会。

整场表演呈现出一种令人惊异的美,有些场景细节更是惊艳。比如那些蝴蝶飞向光亮,这一些都好像在梦中,或是在经历诗意的旅行。那活生生的娇美容颜,清亮亮的婉转歌喉真的令人迷恋。我一直认为只是年纪老的人爱看戏,年轻人并不爱看戏,但没想到来的人大部分是跟我年纪差不多的。这次我所看的《牡丹亭》跟以前我在电视上看过的相比,有了一些不同的部分,好像这次演的《牡丹亭》是针对时代变化而改变的,和一般人以为没意思、无聊的、以前旧的《牡丹亭》不一样,它更富有幽默感,更加时尚。这种幽默的部分,驱赶走了观众的烦恼和生活压力。本来在我的理解上_昆曲是京剧,京剧就是昆曲_,但我又不能准确的区分他们的不同。简单的说,我对京剧的感觉是_华丽_,对昆曲的感受是_优雅_。我想昆曲无论从音乐的节奏,乐曲的基调,还是词曲的内容,人物的举止都表现出一种优雅*缓、温文尔雅的气氛。相对比较而言,以前看到的京剧更像窈窕淑女似的纯真,而且更质朴。看了昆曲经典《牡丹亭》后,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明清时期的文人雅士唯独对昆曲情有独钟的原因了,昆曲实在是一个从外到内都极尽雅致的艺术。这果然是昆曲被称为_百戏之祖_的原因了。

《牡丹亭》,*戏剧史上的巅峰之作,最能体现昆曲精致浪漫的经典剧目。它的故事美:讲述的是南安富家千金杜丽娘,一日去后花园游玩,春色沉醉,不觉小寐。梦中见一俊朗书生(柳梦梅)持柳枝而来,两情欢好一晌温存。梦醒怅然若失,感念成疾,竟至重病而亡。弥留之际嘱丫鬟春香将她葬在后花园梅树下,将其自画像藏于太湖石下。千里之外的柳梦梅亦梦有所感,因赴考路经南安,抱病淹留,机缘巧合拾得丽娘自画像,一见倾心,日日玩赏声声呼唤,叫得杜丽娘魂魄跨越阴阳前来相会,以幽魂之身荐枕于柳梦梅。二人情到深处,杜丽娘托出实情,柳梦梅痴心一往,掘坟救杜丽娘回生,二人终成眷属。在现代生活中,已经如此开放的社会,像杜丽娘这样开放的女子也不多见。可能是现代生活的诱惑太多太多了,爱的真正意义理解的人也越来越少了,人们追求的爱已不再那么的_纯洁_和_奔放_,我们这种年纪的人可能对爱还不是很了解,但是如果有机会,我还是想像杜丽娘那样轰轰烈烈的爱一回!

它的唱词、唱腔、台词美:演员、乐师皆按明代服饰装扮;舞美设计充分尊重皇家粮仓建筑原貌;现场演剧采用明式家具陈设;角儿完全靠嗓子和身段,乐师完全现场演奏,杜绝麦克风和扬声器;开放式扮戏房一览*戏曲勾脸绝活;曲词,与昆曲唱腔的婉转、柔美珠联璧合、相得益彰,配合现代感台词仿佛柳梦梅和杜丽娘的故事就在我们身边,痴情的柳梦梅对丽娘的呼唤,好像喊出的是我们曾经的呼唤!满园春色,丽娘作为一个大家闺秀所具有的内敛、含蓄、腼腆的特性没有遗漏的展示在了我们眼前,而她作为一名养在深闺的少女所拥有的伤春的神态更是迷乱了我们的双眼。

它的舞台、服装美:整个舞台布景、灯光非常简洁,十分古典。服装设计全是古色古香、水墨淡雅的风格,服装随着剧情时而靓丽夺目,时而淡雅飘逸,还是一个字_美_!

它的主题美:剧中的青年男女为了爱情,出生入死,除了浓厚浪漫主义色彩之外,更重要的是赋予了爱情能战胜一切,超越生死的巨大力量。所谓理想的爱情必然是两个人的爱情,所谓爱情的理想,也必然是两个人共同的理想。《牡丹亭》就是在演绎一部可歌可泣、入死出生的旷世之恋。杜丽娘告诉我们,情爱决不仅仅是要一个称心如意的丈夫。她之所以爱柳梦梅,是因为两个人对人的本性有共同的追求。

皇家粮仓有着600年的历史,昆曲之作也传诵了600年,我7月20号观看的是第599场演出,在明晚也将迎出它的第600场演出,这真是别有一番滋味,真心的预祝明晚演出更加美满!

昆曲大家作文 篇六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题记

行走在江南水乡烟雨朦胧的青石小道上,早已忘却了那悄然绽放的油纸伞,忘却了那如丁香一般的姑娘,却始终忘不了“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这句唱词。它源于昆曲《牡丹亭》。

苏州昆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小码头,诞生了昆曲,一场独领风骚数百年的传奇。水道纵横的古城,舳舻相接,酒旗如林,市井繁华。漫步于灰瓦白墙的街巷,古朴扑面而来,一如百年前昆曲诞生时的样子。耳畔优雅婉转的吴侬软语低低萦绕,恰似那缠绵悱恻的经典唱词。

“原来咤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贵族小姐杜丽娘无意间游览自家后花园,发现万紫千红的花朵竟与断井颓垣相伴,黯然零落,无人欣赏。美景良辰空自流逝,让她倍觉惊异,十分惋惜。其实,这何尝不是她对自己美好的青春被禁锢、被扼杀的感叹?所以柳生一句“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一下子就激起了少女心底的共鸣。一个不得志的文人,一位不出深闺的女子,在牡丹亭下向时代发出最强烈的控诉。

同样忘不了的,还有那“破不喇马嵬驿舍,冷清清佛堂倒斜,一代红颜为君绝,千秋遗恨滴罗巾血。”安史之乱,杨贵妃香消玉殒,带走了盛唐的繁华。撼人心弦的唱词里,夜静悄悄的,空气中没有一丝风,将士们余怒未消的吆喝出奇的遥远,我只看到马嵬坡下抽泣的男人,此刻他不是一位君王,而是一个痛失所爱的极度无奈的男人。

就这样,在昆曲里,我收获了许许多多的感动。

可是,待昆曲的巅峰过去,待汤显祖、洪昇等昆曲大师与世长辞,昆曲也渐渐走向了没落。

昆曲是民间的艺术,更是贵族的艺术。当满族统治者将家班解散时,昆曲便失去了它的活力。不再像从前那样为百姓发声,而是彻底沦为了统治阶级玩乐的工具,与此同时,曾给昆曲带来盛名的典词雅句,却越来越成为它与民众间的隔阂。“花雅之争”,昆曲彻底落败,从此便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水墨苏州依旧,每年仍吸引着大批的文人雅士慕名前来,却没人关心正渐渐走向消亡的昆曲。我看着日新月异的太仓南码头,哪有半点曾今水墨山川的影子?心里不禁一紧。两耳使劲地听着,盼望着能捕捉到一丝昆曲的余韵。

昆曲大家作文(最新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