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秋诗句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诗句吧,诗句具有语言高度凝练、篇幅短小精悍的特点。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诗句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中秋诗句,欢迎阅读与收藏。
关于中秋诗句1
1、可怜闲剩此婵娟。吴文英《思佳客闰中秋》
2、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轼《阳关曲》
3、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4、每圆处即良宵,甚此夕偏饶,对歌临怨。吴文英《玉漏迟瓜泾度中秋夕赋》
5、问姮娥、缘底事,乃有盈亏,烦玉斧、运风重整。向子諲《洞仙歌中秋》
6、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7、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8、中秋谁与共孤光。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9、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杜甫《八月十五夜月》
10、银汉无声转玉盘。苏轼《阳关曲》
11、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李商隐《嫦娥》
12、霜华满地,欲跨彩云飞起。文征明《念奴娇中秋对月》
13、碧海年年,试问取、冰轮为谁圆缺?吹到一片秋香,清辉了如雪。纳兰性德《琵琶仙中秋》
14、露从今夜白,月是绞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关于中秋诗句2
1、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辛弃疾《太常引》
2、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刘禹锡《八月十五夜玩月》
3、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刘禹锡《八月十五夜玩月》
4、偏皎洁,知他多少,阴晴圆缺。徐有贞《中秋月中秋月》
5、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6、莫遣素娥知道,和他发也苍华。刘克庄《木兰花慢丁未中秋》
7、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苏轼《中秋见月和子由》
8、一月可曾闲几日,百年难得闰中秋。慧霖《闰中秋玩月》
9、隔翠幌银屏,新眉初画,半面犹遮。刘克庄《木兰花慢丁未中秋》
10、露凉时、零乱多少寒螀,神京远,惟有蓝桥路近。晁补之《洞仙歌泗州中秋作》
11、影留人去,忍向夜深,帘户照陈迹。吴文英《尾犯甲辰中秋》
12、老子高歌,为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张养浩《折桂令中秋》
13、残雨如何妨乐事,声淅淅,点斑斑。陈著《江城子中秋早雨晚晴》
14、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关于中秋诗句3
1、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
2、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3、万里婵娟,几许雾屏云幔。
4、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5、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6、明月几时有?把酒问清天。
7、好时节,愿得年年,常见中秋月。
8、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
9、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0、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螀鸣露草。
11、转缺霜输上转迟,好风偏似送佳期。
12、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
13、何人意绪还相似,鹤宿松枝月半天。
14、无云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盘上海涯。
15、更携取、胡床上南楼,看玉做人间,素秋千顷。
16、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关于中秋诗句4
太常引 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朝代:宋代 作者: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赏析一
众所周知,辛弃疾是宋代豪放派词作家的杰出代表。他的这首《太常引》,运用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通过古代的神话传说,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从这首词的内容看,此词可能是公元1174年(宋孝宗淳熙元年),作者在建康(今江苏南京)任江东安扶司参议官任上所作。这时作者南归已整整十二年了。为了收复中原,作者曾多次上书,力主抗金,收复中原。但他的建议根本不被人理睬,在阴暗的政治环境中,词人只能以诗词来抒发自己的心愿。
这首词的上片,词人巧妙地运用神话传说构成一种超现实的艺术境界,以寄托自己的理想与情怀。“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作者在中秋之夜,对月抒怀,很自然地想到与月有关的神话传说:吃了不死之药飞入月宫的嫦娥,以及月中高五百丈的桂树。词人运用这两则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借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阴暗的政治现实的矛盾。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己任,但残酷的现实使他的理想不能实现。想到功业无成、白发已多,作者怎能不对着皎洁的月光,迸发出摧心裂肝的一问:“被白发欺人奈何?”这一句有力地展示了英雄怀才不遇的内心矛盾。
词的下片,作者又运用想象的翅膀,直入月宫,并幻想砍去遮住月光的桂树。想象更加离奇,更加远离尘世,但却更直接、强烈地表现了词人的现实理想与为实现理想的坚强意志,更鲜明地揭示了词的主旨。
作者这里所说的挡住月光的“桂婆娑”,实际是指带给人民黑暗的婆娑桂影,它不仅包括南宋朝廷内外的投降势力,也包括了金人的势力。因为由被金人统治下的北方南归的辛弃疾,不可能不深切地怀想被金人统治、压迫的`家乡人民。进一步说,这首词还可以理想为一种更广泛的象征意义,即扫荡黑暗,把光明带给人间。这一巨大的意义,是词人利用神话材料,借助于想象和逻辑推断所塑造的形象来实现的。
总之,辛弃疾的这首词,无论是从它的艺术境界,还是从它的气象和风格看,他都与运用神话传说的浪漫主义手法有着密切的联系。作者通过超现实的艺术境界,来解决现实的苦闷与实现理想的浪漫主义手法的特点,是一首富于浓厚浪漫主义色彩的优秀词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