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古诗原文解读及赏析

时间:2011-06-04 02:34:32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惊蛰古诗原文解读及赏析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古诗吧,古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古诗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惊蛰古诗原文解读及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惊蛰古诗原文解读及赏析 篇1


  

  1 古诗带拼音版

  jīng zhé

  惊蛰

  zuǒ hé shuǐ

  左河水

  yī shēng pī lì xǐng shé chóng ,jǐ zhèn xiāo xiāo rǎn lǜ hóng 。

  一声霹雳醒蛇虫,几阵潇潇染绿红。

  jiǔ jiǔ jiāng nán fēng sòng nuǎn ,róng róng cuì yě qǐ chūn gēng 。

  九九江南风送暖,融融翠野启春耕。

  2 古诗解读

  惊蛰是左河水一首描写惊蛰“节气”的七言绝句诗, 作品从几个方面表达了我国到了惊蛰节气的气象、地理、动物、植物变化及人们从事春耕的情况。

  “一声霹雳醒蛇虫”,表达到了惊蛰节气我国长江流域的“惊蛰始雷”现象。因大地的湿度渐高,促使近地面的热气上升,或北上的湿热空气势力较强与活动频繁所致。其中“一声霹雳”,是采用一种生动形象的文学语言来表达强烈的雷电现象,并非简单的巨响一声。为此同时,青蛙、蛇、虫等有冬眠习惯和生理要求的动物,到现在的惊蛰节气大地复苏之时开始“苏醒”。这时恰好春雷起始,故有“春雷惊百虫”之说。

  “几阵潇潇染绿红”。指在惊蛰时节里,大地“春雷响,万物长”,气温回升,雨水增多。潇潇春雨洒在上年寒冬时节枯萎凋零的各种草木上,使其枝叶返生,百花齐放,万紫千红。因此,春雨出现了犹如染料一般的神奇效果,将大地都进行了着色,使千山万水红红绿绿,春意盎然。

  “九九江南风送暖”。上年冬至节气开始的“冬九九”,进入了此时的惊蛰时节,并在此节气结束。这时东南风压倒西北风,由东南海面吹来的暖气流使大地的温度渐渐上升,使江南大地出现一派春暖花香的景象,故此,我国江南地区对惊蛰节气的晴朗天气有了“九九艳阳天”之称。

  “融融翠野启春耕”。指惊蛰后的气温回升,气候逐渐变暖,雨水增多,万物开始复苏,农家开始进行春耕生产。江南地区翠绿的旷野暖融融的一片阳和,田野长出的青翠小麦已经拔节,油菜开始见花,茶树渐渐开始萌动;同时,华北地区的冬小麦也开始返青生长,特别是华南地区的早稻播种也已开始进行。

  3 古诗赏析

  全诗言简意赅,诗人以仅仅四句28个字,将一个地域辽阔,地理复杂多样的中国在惊蛰节气的气象、气候、植物变化及人们春耕生产等诸多方面的情况描写得形象生动。前半首即前面两句,表达了惊蛰时节的气象、气候等主要特征,后面两句,则表达了此时农业生产的气候环境情况及人们开始的春耕生产活动。

  此诗在艺术上最主要的特色有:一是,它不仅是一首格律工整而富有艺术特色的诗作,同时也是一篇写节气的科普性小短文,使读者对惊蛰节气从科学知识与文学艺术两个角度产生多面的认识。二是,叠字比较多。通过使用“潇潇”、“九九”、“融融”三组叠字,使节气的气候特征得到形象的表达。特别是“九九”这一中国特殊的名词,使人们对惊蛰节气的知识有了更深入、更广泛的了解。

  惊蛰古诗原文解读及赏析 篇2

  民间有谚语云:“春雷响,万物长”、“惊蛰节到闻雷声,震醒蛰伏越冬虫。”这均为惊蛰节气的特征。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三个节气。在公历每年3月5日至3月7日之间。其意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蛰”者,藏也。

  故《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晋代诗人陶渊明有诗曰:“促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实际上,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因。

  古人于惊蛰日,多会吟诗赋词,寄托情怀。

  陆游在《春晴泛舟》中云:“儿童莫笑是陈人,湖海春回发兴新。雷动风行惊蛰户,天开地辟转鸿钧。鳞鳞江色涨石黛,嫋嫋柳丝摇麴尘。欲上兰亭却回棹,笑谈终觉愧清真。” 曹彦约在《惊蛰后雪作未已阴之湖庄》诗中曰:“甲拆多应满药栏,跨缧心已拂轻鞍。正疑阴因仍飞雪,岂有春中却沍寒。启蛰候虫犹自闭,向阳梅子自能酸。误成严冷非天意,说与人心作好看。”

  宋朝文人范成大在《惊蛰家人子辈为易疏帘》诗中这样写道:“二分春色到穷阎,儿女祈翁出滞淹。幽蛰夜惊雷奋地,小窗朝爽日筛帘。惠风全解墨池冻,清昼胜翻云笈签。亲友莫嗔情话少,向来屏息似龟蟾。”

  宋代仇远在《惊蛰日雷》中留下这样的诗句:“坤宫半夜一声雷,蛰户花房晓已开。野阔风高吹烛灭,电明雨急打窗来。顿然草木精神别,自是寒暄气候催。惟有石龟并木雁,守株不动任春回。”

  流传较广的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观田家》诗,诗云:“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仓廪物宿储,徭役犹未已。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那意思是说,春雨过后,所有的花卉都焕然一新。一声春雷,蛰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动物都被惊醒了。农民没过几天悠闲的日子,春耕就开始了。自惊蛰之日起,就得整天起早摸黑地忙于农活了。健壮的青年都到田地里去干活了,留在家里的女人小孩就把家门口的菜园子收拾收拾,准备种菜了。他们每天都忙忙碌碌的,回到家天已经很晚了,还得把小牛牵到村子西边的溪沟里让它饮水。

  这样又累又饿,他们自己却不觉得苦,只要看到雨水滋润过的禾苗,心里就觉得很是欢喜。可是即使他们整日这样忙碌,家里也没有隔夜的粮食,而劳役却是没完没了。看着这些,诗人想起自己不从事耕种,但是俸禄却是来自乡里,心中深感惭愧。

  诗因为接地气,抒民情,系民心,感民恩,而广为传诵。一如郑板桥的“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史,一枝一叶总关情。”

惊蛰古诗原文解读及赏析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