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黄庭坚的书法特点(2)

时间:2016-02-01 06:14:24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谈黄庭坚的书法特点

  我们可以看出黄庭坚对《瘗鹤铭》的理解是非常深入的。更说出“大字无过瘗鹤铭”的褒奖之词。《瘗鹤铭》书法保留的六朝运笔的特点。笔法内敛,中中宫紧收而四周开张,厚重而不失清劲之姿。黄庭坚大字行书在结体上充分吸收的《瘗鹤铭》的特点,将这种开张的体势发挥到了极致。

  而书写中加入自己的用笔的方式,形成了厚重、清劲、开张、跌宕的大字行书风格。

  4.行书的技法特点

  黄庭坚在书法的技法上有自己的独到的认识,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1)对执笔法的认识。黄庭坚在书论中云:“凡学字之时,先当双钩,用两指相叠,蹙笔压无名指,高提笔,令腕随己左右。”“凡学书,欲先学用笔。用笔之法,欲双钩回腕,掌虚指实,以无名指倚笔则有力。”

  由此我们可以归纳出黄庭坚执笔特点:第一,是双钩执笔(五指执笔法),但这里他主要强调了无名指倚笔,这样可以保证用笔有力。第二,强调高执笔,高执笔加强了用笔的辐射度,这对黄庭坚运笔和结字特征有着重要的作用。并在黄庭坚大字行书作品和草书作品中运用的最多,高执笔使得运笔的空间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便于书写长线条,这也迎合的了黄庭坚笔画以放射性线条为特征的结构特点。但小字行书的执笔并未有相关的记载。不能妄加推断。

  (2)运腕。黄庭坚云:“古人作《兰亭叙》、《孔子庙堂碑》,皆作一淡墨本,盖见古人用笔,回腕馀势。”“心能转腕,手能转笔,书字便如人意。”“凡学书,欲先学用笔。用笔之法,欲双钩回腕。”“令腕随己左右”这里主要阐述的腕运的重要性。

  黄庭坚是执笔是高执笔,手指的运用受到限制,因而必须加强手腕的作用,来增强写字的笔力和灵活性,同时丰富了线条的变化。运腕书写的作品往往笔力沉着劲健,使转纵横。我们从其小字行书和大字行书都能深切地体会到其作品中腕运的特点。

  (3)“宕”、“战”的用笔。黄庭坚行书在运笔时以中锋为主,有时也穿插侧锋转换。同时黄庭坚在用笔的中段加入了其特有的运笔技巧,即在用笔的笔画中段加入“宕”“、战”的运笔技巧。此种用笔也有人指出是黄庭坚从而形成了其特有的行书风格。王中焰先生将黄庭坚的笔法归纳为“擒”“、提”、“宕”、“战”、“纵”五种用笔特征。其中“宕”、“战”笔法对黄庭坚行书的风格影响更为深远。对于学习和把握黄庭坚行书的特征是很重要的。王中焰先生在阐述“宕”、“战”用笔特点时指出:“宕”本意是指“拖延、延伸”。这里指的是书写时笔锋在纸面上平向运动。在黄庭坚书法中表现为一些结构的笔画中段产生摆动的形式“。战”笔是发力时笔锋与纸面的垂直运动。在黄庭坚的书法中表现为笔画的中段产生连续的粗细变化。

  (4)向背与速度。向背主要指书法中内擫和外拓笔势。

  黄庭坚云:“欲学草书,须精真书,知下笔向背,则识草书法,不难工矣。”黄庭坚指出要学好草书首先要精熟真书。明白真书中的向背关系则能明白草法。这里虽然强调的是草法的学习,但是行书是介于真书和草书之间,向背关系也是相通的。懂得向背关系,书写就流畅、连贯,笔画之间的映带之势自然流转。反之书写是不得笔的。对于速度的认识黄庭坚认为“:楷法欲如快马入阵,草法欲左规右矩,此古人妙处也。”指出写楷书速度要快,而写草书速度反而要慢,这也一般的理解是不同的。楷书书写容易写的呆板,故而要做到“快马入阵”通过提高行笔速度的让字能流畅灵活,不凝滞。草书书写宜慢,草书运笔简练容易写快,而线条易圆滑,要做到“左规右矩”方能而能留得住笔。行书的速度则应该介于二者之间。行书在笔法上楷书要简捷,但不如草法,故而行笔速度应该介于二者之间。黄庭坚对书写速度用“沉着痛快”来比喻甚为恰当。但此等境界是必须要经过苦练才能明白的。

  过我们对黄庭坚行书作品的简述,我们对黄庭坚行书风格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以信札为主的小字行书作品中集中反映了黄庭坚学习中对苏东坡的继承与创新。以《瘗鹤铭》为主的大字行书作品则代表黄庭坚在行书上的最高成就。黄庭坚行书风格的产生是建立对技法的学习和研究上的。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风格的形成离不开技法的研究与突破。但是光有技法是不够的。正如黄庭坚所说的要胸中有道义,再广以圣哲之学方能在书法艺术上有所成就。

  拓展:

  黄庭坚《水调歌头》

  原文

  瑶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溪上桃花无数,花上有黄鹂。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 [ní]。只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

  坐玉石,欹[y]玉枕,拂金徽。谪仙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我为灵芝仙草,不为朱唇丹脸,长啸亦何为?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

  赏析

  此词为春行纪游之作,大约写于作者贬谪时期。全词情景交融,反映了词人出世、入世交相冲撞的人生观和孤芳自赏、不肯媚世以求荣的品格,体现了词人超轶绝尘、游于物外的审美理想。

  开头一句,词人采用比兴手法,热情赞美瑶草(仙草)像碧玉一般可爱,使词作一开始就能给人一种美好的印象,激起人们的兴味,把读者不知不觉地引进作品的艺术境界中去。从第二句开始,则用倒叙的手法,逐层描写神仙世界的美丽景象。

  “春入武陵溪”,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这里,词人巧妙地使用了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典故。陶渊明描写这种子虚乌有的理想国度,表现他对现实社会的不满。黄庭坚用这个典故,其用意不言自明。这三句写词人春天来到“桃花源”,那里溪水淙淙,到处盛开着桃花,树枝上的黄鹂不停地唱着婉转悦耳的歌。

  “我欲穿花寻路”三句,写词人想穿过桃花源的花丛,一直走向飘浮白云的山顶,一吐胸中浩然之气,化作虹霓。这里,词人又进一步曲折含蓄地表现对现实的不满,幻想能找到一个可以自由施展才能的理想世界。

  然而“祇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两句,曲折地表现他对纷乱人世的厌倦但又不甘心离去的矛盾。词人采用比喻和象征手法很富有令人咀嚼不尽的诗味。

  “红露湿人衣”一句,是从王维诗句“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山中》)脱化而来,黄庭坚把“空翠”换成“红露”,化用前人诗句,天衣无缝,浑然一体。

  下片继写作者孤芳自赏、不同凡俗的思想。词人以丰富的想象,用“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弹瑶琴)”表现他的志行高洁、与众不同。“谪仙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两句,表面上是说李白不在了,无人陪他饮酒,言外之意,是说他缺乏知音,感到异常寂寞。他不以时人为知音,反而以古人为知音,曲折地表达出他对现实的不满。

  “我为灵芝仙草”两句,表白他到此探索的真意。“仙草”即开头的“瑶草”,“朱唇丹脸”指第三句“溪上桃花”。苏轼咏黄州定惠院海棠诗云:“朱唇得酒晕生脸,翠袖卷纱红映肉。”花容美艳,大抵略同,故这里也可用以说桃花。这两句是比喻和象征的语言,用意如李白《拟古十二首》之四所谓“耻掇世上艳,所贵心之珍”。“长啸亦何为”意谓不必去为得不到功名利禄而忧愁叹息。

  这首词中的主人公形象,高华超逸而又不落尘俗,似非食人间烟火者。词人以静穆平和、俯仰自得而又颇具仙风道骨的风格,把自然界的溪山描写得无一点尘俗气,其实是要想象世界中构筑一个自得其乐的世外境界,自己陶醉、流连于其中,并以此与充满权诈机心的现实社会抗争,忘却尘世的纷纷扰扰。

谈黄庭坚的书法特点(2)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