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子建伪满洲国
每当年末,或者像我们这样的总喜欢期末的时候来一点总结。至少回顾一下,眨眼间就过去的一年里,我们都做了一些什么,是不是该到了收获的时候呢?我也很想整理一下,希望能说点什么总结发言词。但是,好像没有什么可以说的。最大的收获可以用汪涵在接受采访时说的一句话来总结,他说:人太多的烦恼来自于这种自以为是,自以为别人会依赖你。人的烦恼来自于欲望,世界上有两种人很牛。一种人什么都拿得起,还有一种人什么都放得下。经典,不是吗?
相比这个,我更有兴趣谈谈我最近看的迟子建的《伪满洲国》。
接触迟子建的文字应该是在初中的时候,当时就对这个女人产生了好奇。我觉得通过文字的魅力,我想她一定优雅,有品位,是新一代知性女性的代言人,她的文字平淡不失色调,清新委婉又有一点郁郁的忧伤,因为她死去的丈夫。不错,当时是看到她的《世界上所有的夜晚》。这本书给了我很多遐想,我在脑子里描绘着那件旅馆,想象着停电时那个寡妇歇斯底里的吼叫。我想,那里的夕阳一定别样唯美,溪边的露水一定晶莹可爱。这是一种我的向往,自由的散心。慢慢享受时间在暮色中的流淌,没有我的故事,只是偶尔有片刻回忆,我只是一个生活的旁观者。悲伤中的主人公不正是吗?逃离正常的生活,在陌生的地方,疗养受伤的心。用爱将哀伤、痛苦和绝望凝结在世界上所有的夜晚,终于魔术师丈夫化成蝴蝶,落在主人公的无名指上。映衬着蓝宝石戒指散发出的蔚蓝色光彩,让夜不再是夜,新的美好在此刻如此温暖光明。是那一次旅行,还是去听的那一些故事,或是在那期间的那些人的那些事,让她从悲痛中走出来,能从爱人的爱中复活过来??说到这里,我突然想到昨天考试的作文,是faction还是textbook交给我们生活或是生命、人生多一点。迟子建的《夜晚》让她的文字蜕变,让她的生活重新开始,是课本中能给她的吗?但是如果没有课本,她能读字能写这些吗?所以这样的题目出出来是有什么意义。言归正传,说说最近读的《伪》。700多篇幅的文字,七年多的准备,这样的一本书,从一九三二年到一九四五的故事,岂能一言两语说得清。这段时期的中国式最混论的年代,清政府走向灭亡,日本侵略东北乃至骄横全中国,共产党与蒋介石的斗争,国内军阀的混战,以及太平洋彼岸所发生的一切,都颠覆着历史的足迹,改变着人类的生活。但是这些,都是伟人们的视角,平民百姓想的'只是今天的温饱。书中描写刻画的都是这段特殊年代几个平民百姓的生活,生活中的小人物也终于有了在文字界的大舞台。这一次,他们不再是配角,不再是灯光背后的人物。弹棉花的老人,当铺和餐厅老板,店小二,土匪,剃头师傅,日侨,抗联军人,教师,乞丐等等许许多多的形形色色的人,他们是主角,他们的人生记录着历史,他们的人生反应着当时的社会。是一种折射,也是一种缩印。我喜欢那一面被分成两瓣的铜镜,他古老却不失光泽,稳稳当当的沉淀着历史的粉末。
迟子建 《伪满洲国》教师王亭业是可怜的细菌战牺牲品,他成了实验室里面被解剖的对象,不管他的代号是十六号,还是二十六号,精神麻木不是身体上的摧残,似乎是对有那么一群人的缩写。对吉来,该庆幸还是该悲哀?庆幸的时候在兵荒马乱的年代还能有这样的富二代过得逍遥自在,仿佛是生活再世外桃源,说明我们经济还没有垮,在大多数人吃不上饭时,还是有几个富人。悲哀的是,他的存在就是一种浪费。没有理想没有抱负,玩世不恭。我绝对相信在那时,有像吉来这样的人,过着盲目庸俗的生活。弹棉花的老人,因为惦记着家里更老的老伴,为了能活着出去,不得不对汉奸对日本人低头献媚。但是却又有骨气和勇气在给他们准备的食物里加一些作料,鼻涕、洗脚水,甚至尿液。看到他们吃得津津有味,书外的我都觉得大快人心,干得好!民族的骨气,连老人都没有放弃过斗争,中国怎么没有希望,怎不能屹立在东方?只是当时,小老百姓为了在艰苦的日子中生存下来,为了简单的衣食住行,他们在浑浊的空气中无力的挣扎着。
迟子建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伪满洲国》《额尔古纳河右岸》,小说集《逝川》《雾月牛栏》《清水洗尘》,散文随笔集《伤怀之美》《我的世界下雪了》等。出版有《迟子建文集》四卷和三卷的《迟子建作品精华》。《雾月牛栏》曾获得第一届鲁迅文学奖、《清水洗尘》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小说《世界上所有的夜晚》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2004—2006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澳大利亚“悬念句子奖”等多种文学奖项,作品有英、法、日、意大利文等海外译本。迟子建是当今文坛一颗耀眼的明星,她是唯一一位三次获得鲁迅文学奖、两次获得冰心散文奖、一次庄重文文学奖、一次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一次茅盾文学奖的作家。
迟子建 《伪满洲国》
书的内容由几个部分分别穿插着进行,每一部分都有他的主角,就像黑白连续电视剧。沧桑中浸透着悲凉,困苦中夹杂着生的力量。但字里行间还是可以看出它们有同一个线索——战争。随着时间在变,战事在变,人民的日子也在变。所有的矛盾,所有的变化,都围绕着战争。但是我们却看不到一丁点儿关于战争的描写,看不到敌我双方厮杀的场面,也看不到枪弹如雨林般的画面,这就是本书最大的特点也是与其他同样题材类型的书的不同。它的故事没有直接或者很明显的表达对战争的愤怒,对社会局势想要有一个具体的描绘。总体看来,更像是在描述他们的故事,用一种平淡的姿态来处理故事情节的波动。但是,读完后,能让人对整个局面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仿佛刻意勾画却又不着痕迹。文字语言、篇章段落、故事情节的处理艺术技巧,迟子建在这里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本书我看了好几天,真的让人有进入时空的穿梭的感觉。每每一进入书里面的文字,心底有一根神经就被牵动着移动。他的血,她的笑,他的苦,她的泪,他的故事,她的人生,他们的命运。文字会说话,立刻就是舞台中央的话剧表演。周围景物的描写,就是背景音乐的音符,随着剧情的发展而跳动。仿佛是空气中久久不能散去的氧气分子,耗尽了读者所有的情绪,承载了作者所有的感情。是的,历史的烙印刻在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历史的故事在作者的笔下能再次浮现,重新点燃那颗炽热的心。这就是迟子建的文字,她的《伪满洲国》,我们曾经的伪满洲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