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马说》阅读答案
引导语:《马说》是韩愈及其具有代表性的文章之一,学习课文,我们要在阅读基础上领会作者的中心。多做一些阅读练习,不仅能熟能生巧,对于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非常有帮助。下面我们来做一下韩愈《马说》阅读训练。
马 说
韩 愈
世有伯乐,然后[转折连词]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连词,表转折,但是]伯乐不常有。故[因此]虽[连词,即使]有名马,祗[同“只”,只是]辱[屈辱,埋没]于奴隶人之手,骈[两马并驾]死于槽枥[马棚]之[音节且词,无义]间,不以[介词,用]千里称[称呼]也。
马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千里者,一食[sì,吃一顿]或[有时]尽粟[本指小米,泛指粮食]一石[dàn,市制中的容量单位]。食[sì,通“饲”,喂养]马者不知其能[能够]千里而[连词,来]食也。是[代词,这,这样]马也[助词,表停顿],虽有千里之[结构助词,的]能[才能,能力],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才能]美[优点]不外见[xiàn],且[犹,尚且]欲与常[平常,普通]马等[等同,一样]不可得,安[表反问语气,怎么]求其能千里也[语气助词,用于疑问句末尾]?
策[竹制的马鞭,引申为鞭打,这里意为驱使]之不以[动词,采用]其[代词,指饲养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道[方法],食之[代词,指千里马]不能尽其材[同“才”。才能],鸣之[音节助词,凑足章节,无义]而[连词,表转折,却]不能通[知道,通晓]其意,执[握]策[名词,马鞭]而[连词,表承接关系]临[面对]之[代词,指千里马],曰:“天下无马!”呜呼,其[同“岂”,语气词,表反问,难道]真无马邪[同“耶”,表疑问]?其[语气词,表推测,恐怕]真不知[动词,认识]马也。
阅读训练及答案
1.本文中心句是(中心论点):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本文的写作手法是:
托物寓意。文章借伯乐和千里马为喻,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人才、用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2.文中表明千里马与伯乐依赖关系的句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揭示千里马必然被埋没的原因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描写千里马可悲命运的句子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其作用是:从反面论述了中心论点。
表明食马者无知的句子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马者无知所造成的恶果的句子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其作用是:再次从反面论证论点,揭示被埋没的原因。
写食马者的愚妄(平庸浅薄)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文中对食马者进行强烈讽刺的句子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3.“其真不知马也”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答]与开头呼应,点明全文主旨。
4.文中的伯乐、千里马、食马者有何比喻意义?
[答]伯乐比喻知贤识才的人,千里马比喻出类拔萃的人,食马者比喻埋没摧残人才的统治者。
5.千里马的才能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
[答]①伯乐不常有。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③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6.怀才不遇的人常慨叹的.两句话是:千里马常用,而伯乐不常有。
7.韩愈认为,成为人才应该具备哪几个条件?
[答]①识别是人才出现的前提条件。②培养是人才成长的必要条件。③正确使用是人才成才有根本条件。
8.《马说》中作者指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而实际情况是这样吗?如果伯乐发现了千里马,那么它一定就会成为名副其实的千里马吗?请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看法,不超过50个字。
[答]实际情况不一定如此。即使伯乐发现了千里马,如果千里马自已不发愤图强的话,它也成不了千里马。作为当代的中学生,我们应该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增强自己的才能,为将来能成为“千里马”作好准备。
9.联系今天的现实生活,请你换一个角度,谈谈对人才问题的看法。
【示例一】当今社会,人才的竞争非常激烈,我们不能死守着“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老观念不变,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我们应该努力学习,练就“千里马”的本领,然后积极的推销自己,不能死等着“伯乐”来发现自己。
【示例二】在社会日益发达的今天,需要的人才是各种各样的,只要你是“千里马”,终有你展示才华的时机,不用愁被埋没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