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莫言《说故事的人》
莫言获得诺贝尔奖后,他在瑞典文学院发表了获奖感言《说故事的人》,前面的内容比较好理解,只是最后莫言写了三个故事,有些叫人摸不着头脑。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解读莫言《说故事的人》,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觉得,要弄清楚三个故事的寓意,应该注意莫言这篇演讲稿的目的。
莫言在说最后三个故事之前,演讲的内容应该说已经结尾了。他指出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无论是赞赏(鲜花)或批评(石头)或污蔑(污水),都与自己无关,他建议要了解他最好读一下他的那些作品,因此,最后的三个故事本是不必说的。但是,既然说了,肯定不是画蛇添足,而是有其寓意的,甚至,寓意是十分丰富,可以从不同角度解读的。按我的解读,他最后的三个故事都可以从宽容的角度理解。前两个,应该是反思提醒自己的,而最后一个,或许才是提醒世人的。我觉得这才是思考这三个故事的起点。
解读:
第一个故事:上世纪六十年代,我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学校里组织我们去参观一个苦难展览,我们在老师的引领下放声大哭。为了能让老师看到我的表现,我舍不得擦去脸上的泪水。我看到有几位同学悄悄地将唾沫抹到脸上冒充泪水。我还看到在一片真哭假哭的同学之间,有一位同学,脸上没有一滴泪,嘴巴里没有一点声音,也没有用手掩面。他睁着大眼看着我们,眼睛里流露出惊讶或者是困惑的神情。事后,我向老师报告了这位同学的行为。为此,学校给了这位同学一个警告处分。
多年之后,当我因自己的告密向老师忏悔时,老师说,那天来找他说这件事的,有十几个同学。这位同学十几年前就已去世,每当想起他,我就深感歉疚。这件事让我悟到一个道理,那就是:当众人都哭时,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当哭成为一种表演时,更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
第一个故事是关于别人哭的时候自己该不该哭的问题,诚如张颐武的解读的:“谁也没有逼着别人取悦你的权利。”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每个人也都有表达自己意愿或情感的权力和方式。因此,我们要以宽容的态度,允许别人保持自己对世界的看法,允许别人发表自己的看法,允许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发表不同的意见。
联系莫言自己,就是说,我虽然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但我的作品也只是一种我对这个世界的个体体验、感受和认识罢了,只是自己独有的表达方式而已,大家对我的作品有不同看法,是一件很正常的事。
第二个故事:三十多年前,我还在部队工作。有一天晚上,我在办公室看书,有一位老长官推门进来,看了一眼我对面的位置,自言自语道:“噢,没有人?”我随即站起来,高声说:“难道我不是人吗?”那位老长官被我顶得面红耳赤,尴尬而退。为此事,我洋洋得意了许久,以为自己是个英勇的斗士,但事过多年后,我却为此深感内疚。
第二个故事是写老长官到办公室没有看到自己,而自己顶撞老长官的事。这并非只是一个文明礼貌的话题,更重要的是说明要人懂得宽容对待别人不知道自己。寓意是,有时候我们并不在别人眼里,其实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没有必要斤斤计较,以为自己有多么了不起。明知道老长官问的不是自己,干嘛偏偏要卖弄自己也是个大活人呢。这里莫言是想提醒自己:虽然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但也要宽容地允许别人不拿自己当回事。换言之,莫言要借这个作品提醒自己保持平常心。
第三个故事:有八个外出打工的泥瓦匠,为避一场暴风雨,躲进了一座破庙。外边的雷声一阵紧似一阵,一个个的火球,在庙门外滚来滚去,空中似乎还有吱吱的龙叫声。众人都胆战心惊,面如土色。有一个人说:“我们八个人中,必定一个人干过伤天害理的坏事,谁干过坏事,就自己走出庙接受惩罚吧,免得让好人受到牵连。”自然没有人愿意出去。又有人提议道:“既然大家都不想出去,那我们就将自己的草帽往外抛吧,谁的草帽被刮出庙门,就说明谁干了坏事,那就请他出去接受惩罚。”
于是大家就将自己的草帽往庙门外抛,七个人的草帽被刮回了庙内,只有一个人的草帽被卷了出去。大家就催这个人出去受罚,他自然不愿出去,众人便将他抬起来扔出了庙门。故事的结局我估计大家都猜到了:那个人刚被扔出庙门,那座破庙轰然坍塌。
第三个故事是关于谁该出庙接受天谴的。莫言说的.意思是,其实每个人都有罪恶,放大别人的罪恶,不能减轻自己的罪恶,只会使自己遭受更大的灾难。那么联系莫言获诺奖后的“惶恐”心理,莫言是不是在提醒人们,大家不要互相挑刺了,挑刺不能使诸位进步,可能还会使大家遭受损失。或者说,我虽然赢得了诺贝尔奖,但我本人和我的作品都毛病很多,我自己很明白,只是希望大家不要老挑我让我惶恐了,有这个时间,不如好好发展自己吧。
莫言是“说故事的人”,而好的故事大都寓意丰富,可以多角度多侧面解读,而作者也不会直接告诉读者他的寓意。因此,这里的解读只是我自己从某一特定角度的肤浅看法。同时我以为,解读对否并不重要,因为莫言说:每个人都有选择哭不哭的机会,特别是当哭成为表演的时候。
学会对欲望说“不”的人生哲理故事
儿子大学毕业,分在基层公司工作。公司搞得不错,这次差额选举,意外地选上了副市长。儿子当了副市长,光宗耀祖,父亲喜亲喜欢。喜欢也还是原先的那条家规,“在家是父子,授事为君臣”。工作上,父子关系是同志关系。回到家,同志关系是父子关系。
儿子孝顺,知道父亲退下来寂寞,工作再忙,也常回家看看。前天回家,给父亲捎来双乔丹牌运动鞋。名牌终归是名牌,这乔丹鞋穿在脚上,就是舒适软和,又起脚。
父亲问:“多少钱买的?”
儿子说:“不贵。一千五。”
父亲一听,老半天动不了步。“不贵?一千五?你狗小子,你以为你是老布什的儿子呀?一个月的工资,为我买双鞋?下个月,你准备把你媳妇儿子寄到和尚庙里去养呀?”
儿子说:“穿呗。你还能穿几双乔丹鞋?”
“不,不穿。就是明天火化,我也不穿一千五一双的鞋。你给我趁早拿去退了。”父亲说着就坐下来脱鞋。
“退?上哪退去?”
“哪买的,哪儿退。”
“哎呀!退什么退?朋友送的。”
父亲一听,马上停住了。脱下鞋,拿在手里,认真地看着儿子:“朋友送的?你小子在我跟前打马虎眼是不是?送这双鞋的,肯定不是朋友。你收人家礼?”
父亲坐到沙发上,不慌不忙地对儿子说:你坐下来坐下来,我给你讲件事。有一位名画家,他一辈子画了无数的名画,人物、花鸟、山水,什么画都有。
但是,这位画家还想画一张最出名的画,他想画圣人耶稣。这个耶稣谁也没见过,咋画呢?于是,他就想找—个最善良、最纯洁的人,来做模特儿。找呀找呀。谁是最纯洁最善良的人呢?
一天,有人告诉画家说,修道院里有一位修士,挺纯洁,也善良得很,你就去画画他吧。
名画家就到修道院,找到那位修士。给了那位修士许多钱,请他做模特儿。不久,一幅圣人像就画好了。
画出了圣人画,这位名画家更是名声大振。
有人又对这位名画家说,世界上怎么只见圣人耶稣,而不见魔鬼撒旦?你应该再画出魔鬼撒旦才更好。
这位名画家说,对。
好是好,不过到哪里去找魔鬼这个模特儿呢?没有模特儿,再有名的名画家也画不出来呀?有人建议他到监狱里去试试。
这位名画家就到一座监狱里来找模特儿。在许多犯人中,名画家一眼就看到一个最难看,最凶残,最可怕的犯人。
名画家决定就画他。
名画家来到这个犯人跟前。对他说明来意。
那个犯人听了却放声大哭起来:“哎呀!画家先生,你怎么又来找我呀?你以前画的那个圣人就是我呀!”
这位名画家大为震惊:“这怎么可能呢?你到底是谁?”
那个犯人越哭越痛心,说:“画家先生,我得了你的许多酬金之后,再也无心修道,一味地吃喝享乐。后来,你给我的钱花光了,只好去偷,去抢,去骗,去杀人……结果落得如此下场!”
这位名画家一听,弃笔无言而去。
父亲讲完这个故事,儿子在一边不声不响,将那双乔丹鞋,好好地装到鞋盒里。
学会对欲望说:“不”
听过这样一个故事,说是有个地主去拜访一位部落首领,想从部落首领那里要块地。首领说,你从这儿向西走,做一个标记,只要你能在能在太阳落山之前走回来,从这儿到那个标记之间的地都是你的了。
太阳落山后,地主还没有回来,因为走得太远,他在路上累死了。
我相信那个地主不会忘记,你必须在太阳落山之前赶回来,我也相信,他一定不止一次地停住西行的脚步,准备往回返。这时他就想:再走几步吧,这样就能得到更多的土地,欲望一点一点地牵引着他越走越远。
很多人都说那个地主太贪婪,但很多人都无法拒绝欲望一点一点的诱惑。
一位女同事,买手机时总是挑最时尚的买。但没用几个月,市场上就出现了更流行的款式。她就接着买新的,把不用的手机拿到二手市场便宜卖掉。对时尚的追求令她欲罢不能,几年里换了很多手机。有一次她感慨万千地说,不断地换手机使她损失了上万元,但她现在用的手机还不是最新的款式。
—位朋友在结婚前买了一套新房,房子面积不大,只有80多平方米,装修也很简单,没花多少钱。朋友说,对于他的收入来说,这样的面积和装修是合理的。如果买流行的100多平方米的房子并进行豪华的装修,那在以后的几年里,他必须有节制地消费有计划地还房款,生活将不再从容。朋友说住进新房后他感到很满足,他不会羡慕别人面积更大装修更漂亮的房子,更不会羡慕有钱人的豪华别墅,因为那样会使他—辈子都不快乐。
朋友真是一个聪明的人,他懂得对欲望说“不”。故事中的地主无法拒绝诱惑,最终成为走不回来的人。生活中又有多少人被欲望牵引着越走越远,越走越找不到快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