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文学的个性表现
2、物象的选择和对民歌的借鉴
天真自然的个性使李白在诗歌的艺术上非常标举“清”、“天真”、“天然”,如“一曲斐然子,雕虫丧天真。”(《古风》之三十五)“慷慨吐清音,明转出天然。”(《大子夜歌》)表现在诗歌中就是李白最爱写晶莹透彻、清澄光辉的东西,如明月、白露、金樽、玉杯等。比如:“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古朗月行》),“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玉阶怨》)等。这些物象的选择本身就带给人一种自然新颖之感,再加上李白在感情表达上的童趣天真,真可谓“光明洞彻,句句动人”(《上安州裴长史》)。连杜甫也称赞李白道:“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春日忆李白》)。可以说,当李白沉浸在自然的怀抱之中,其诗歌就体现出一种与物亲和的状态和自然清新之美。
同时,李白追求自然的个性也使他在创作上积极向乐府民歌学习,尤其善于吸取乐府诗纯朴的格调,清新的表现手法和即景比兴。比如《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人捕捉住一时的灵感,因而诗句自然流走,仿佛脱口而出,信笔写成,实则凝聚着诗人深切的感情,倾吐了诗人肺腑之言。李白七言绝句往往不是直抒感情,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使情寓景中。这样就能使感情含蓄蕴藉,深蕴不露,醇厚而真切。自古以自己名字出现在诗中的极少,而此诗并不因此失色,反更加真挚动人,三联以桃花潭比,更加表现出诗人的情感至深。再比如脍炙人口的七绝,“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早发白帝城》)“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沈德潜《唐诗别裁》说:“七言绝句以语近情谣,含吐不露为贵,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使人神远,太白有焉。”他说的这些特点,实际上也就是深得民歌天真自然的风致。
(三)在语言表达上
1、起句先声夺人
前文论述过李白是一个有着极度自我张扬个性的诗人,其在诗歌创作上自然是更具爆发力。这一点在语言表现上的第一个特征便是诗歌起句往往凭空而出,显得突兀、神奇莫测,一开始就以惊人的语句先声夺人。他的诗歌名篇《蜀道难》劈头就是连声惊叹,“噫吁戏,危呼高哉”, 就像是郁积已久的思想感情突然喷薄而出,造成了强烈的艺术效果。《将进酒》开端便是“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两组排比反问长句凭空而起,仿佛作者思从天外来,把那黄河之水写得来有气势,去得悲壮激昂。表现出一种完全超越了作者个人局限而上升为普遍意义上的人生 感叹,又迥然不同于孔子的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语出《论语?子罕》)那种平和的境界,而让人感受到更多的伤感与无奈,读之使人喘不过气来,甚至有窒息的感觉。起句以其巨大张力令人呼吸不畅,根本不给读者留有吟咏、咀嚼的时间,使其难以在此逗留,不得不迅速往下读去以求舒展,获得了一石三鸟的艺术效果。这样的语言表达效果不仅完全符合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语)的张扬个性,更在深层次上暗合了李白狂放不羁的思维模式。
李白在流放夜郎途经三峡时所作的《上三峡》,迎面即是三峡之险:重峦叠嶂,遮天蔽日,山高水深,急流滚滚。“巫山夹青天,巴水流若兹”,一个“夹”字就勾勒出山势的陡峭和水道的狭迫,连天空都已不再是往日那可以任由众鸟飞的天空。李白在读者由习惯和常规维系的日常生活世界之外,开辟了一个完全不同的让人陌生、使人惊奇的诗意境界。《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发端似乎是不着诗题就破空而至,“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好似奇峰突起。这种开门见山,一开始就直泻心中烦忧的不同凡响的写法,显示了诗人李白强烈的自我情绪宣泄。又如《赠何七判官昌浩》的“有时忽惆怅,匡坐至夜分”,更似无中生有,诗篇一上手,作者胸中的惆怅便有如游丝一般悄然侵入读者的心头,于无声无息更显得不同凡响,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2、自然质朴以及民歌化、口语化的语言表现形态
李白有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这正是他自己诗歌语言最生动的形容和概括。李白的诗如行云流水,非常自然,有民歌化和口语化的特征。《越女词》之三写到“耶溪采莲女,见客棹歌回。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来。”诗歌活泼自然,语言质朴率真。《寄东鲁二稚子》是李白思念寄居东鲁的儿女所作的,全诗如诉家常,娓娓道来,明白如话:“吴地桑叶落,吴蚕已三眠,我家寄东鲁,谁种龟阴田?……此树我所种,别来向三年。桃今与楼齐,我行尚未旋。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真挚的情感,都在平铺直叙中流淌。再看“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山中与幽人对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长干行》)同样语言率真,浑然天成,毫无雕琢痕迹。“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两句则从汉乐府《长歌行》:“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化出,语言更显得平淡直白。“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难》)写得如家常话。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则是一句脱口而出的感慨,而且这一诗句在诗中再三出现,每一次都有其独特的作用和妙处。李白的绝句《静夜思》以极为浅近的语言,仅仅用四个诗句,却创造了一个鲜明的画面,开辟了一个深远的意境。诗句口语化的特征,是李白诗歌中的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在《宣城见杜鹃花》、《观胡人吹笛》、《登金陵凤凰台》、《赠汪伦》等许多作品中都可见到。李白在语言的运用上为了更真实、更直接、更迅捷地表达一时的情感与愿望,常将日常话语信手拈来即入诗,有一种仿佛语言在说话而不是诗人在作诗的奇绝效果,让人感受到语言不仅仅具有交流工具的性质而且本身还具有活泼泼的生命特征。李白诗歌语言上的返朴归真,诗句的口语化、民歌化,不仅增强了其诗歌的表现力,而且无形之中平添了几分感染力。
(四)格局宏大、雄奇浑成
李白的自信豪迈使他的诗呈现出格局宏大,雄奇浑成的特点,像泰山的崔嵬,如大海的无涯,似天空的广阔,全然没有局迫的迹象。格局的宏大源于李白思想的无拘无束,完全以自我为中心。李白的诗歌运笔纵横捭阖,其挥洒自如恰似天马行空任我行,随心所欲。《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一诗,系诗人寓居庐山时所作。诗的开头两句,作者以“楚狂接舆”自况,表面上看在嘲笑孔丘“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也是他心里想说的话;可“我本楚狂人”中的一个“本”字,透露了另一层作者没有想到要说的意思,“本”字的含义在这里是本来、原先,诗句实际上变成了自我解嘲。
李白多年的求仕生涯,到头来却落得一场空,如果说孔丘的不识时务那是性情使然,而我生为豪迈之人,狂士本色,原不该重蹈孔丘覆辙,到如今真不知道应该是我笑他,还是他笑我?对自己政治前途的失望之余,李白蓦然回首,还是大自然好,接下来的四句表示自己要入名山求仙访道。 中间一大段是写景,其中有全写,也有特写;有鸟瞰,也有仰视。他对庐山的描写突出了一个“秀”字,及至“登高壮观天地间”以下忽然变成壮阔,写得风起云涌,仿佛诗人是在俯察地理。“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两句承上启下,引出感慨,表明自己修道成仙的心愿,最后又以仙人自谓,原先的狂人成了今日的神仙,与开头形成呼应,并邀请友人同游仙境扣题作结。全诗“使事用典,神采飞动,读者完全被诗人的豪情逸兴所感动,与诗人一起遨游庐山,神游太空去了”。
《蜀道难》竟从茫茫太古说起,把大自然、神话、历史与现实熔于一炉,在宏大的格局里,运笔纵横驰骋,有天马行空、不可羁勒之势,既描绘出蜀道上雄伟奇险的山川,又道尽了人生旅程的艰难。其它的如《梁甫吟》、《梦游天姥吟留别》 等长篇巨制,无不格局宏大,“感慨深沉,表现了他所特有的雄奇、奔放、壮丽、多变的艺术特征,自有英风豪气流贯其间,足以代表盛唐的时代精神”。
李白是时代的骄子,文学的巨擘。在中国古代社会,那种个性受到正统思想压抑的文化传统中,李白自信豪迈、天真自然和自我张扬的个性风采,无疑有着巨大的魅力。也正是有了这样个性鲜明的李白,我们才看到了文辞粲然,雄奇瑰丽的脍炙人口的诗篇。正如晚唐诗人杜荀鹤曾在《经谢公青山吊李翰林》一诗中的无限感叹:“青山明月夜,千古一诗人。”李白作为“千古诗人”,其地位是无可取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