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的鹿柴的读音
《鹿柴》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这首诗写一座人迹罕至的空山,一片古木参天的树林,意在创造一个空寂幽深的境界,分享了王鹿柴的拼音版,欢迎大家阅读!
Lù chái
鹿 柴
zuò zhě: Wáng wéi
作 者:王 维
kōng shān bù jiàn rén, dàn wén rén yǔ xiǎng.
空 山 不 见 人,但 闻 人 语 响。
Fǎn yǐng rù shēn lín, fù zhào qīngtái shàng.
返 影 入 深 林,复 照 青 苔 上。
译文
幽静的山谷里看不见人,只能听到那说话的声音。
落日的影晕映入了深林,又照在青苔上景色宜人。
鉴赏
《鹿柴》是一首简短精炼、意味悠长的写景诗,它是王维隐居辋川时期的作品。王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是盛唐时期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也是著名的画家。他笃信佛教,因而有“诗佛”之称。不同的文化底色在王维的诗歌中凝聚、交汇,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貌。《鹿柴》看似平淡短小,实有深淳的审美意蕴与文化内涵。
《鹿柴》选自王维的《辋川集》,天宝年间,他在终南山下辋川谷中购置了曾属宋之问的蓝田别墅,在公事闲暇或休假期间来此小憩,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他在与辋川别墅与朋友裴迪唱和,吟咏当地景物,并自辑其五绝二十首,题名为《辋川集》。在《辋川集自序》中,他介绍了辋川中的各种游景,鹿柴是其中之一。尽管我们今天难以见到鹿柴的原貌,但不难想象,不大的辋川中有二十个“游止”之处,鹿柴的景致不会有多么惊世出尘。当然,美不仅在于山水本身,更在于发现山水的心灵。我们大可追随王维的视角,走进鹿柴的山光林影。
“空山不见人”正面描写鹿柴的杳无人迹,道出了它的基本特点:空荡、寂静。终南山是王维的归隐之处,多年的宦海浮沉,让他见惯了世间的风云变幻、世态炎凉。王维曾经送给与他同时归隐的裴迪一首诗,诗中说:“酌酒与君君自宽,人情翻覆似波澜。白首相知犹按剑,朱门先达自弹冠。”尽管是相知多年的老友,也要按剑相防,你看那些先发迹的豪贵之家,还要嘲笑别人追求入仕。我们无从得知裴迪遭遇了怎样的“人情翻覆”,但确能真切感受到王维心中的无奈与愤慨。王维向往空山,是因为它远离世俗、远离人间的种种丑陋与无奈——“不见人”。在王维的诗中,有不少“空山”的意象,“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雨后秋山空明洁净,令人向往;“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夜间的春山宁静自得,令人沉醉。而《鹿柴》中的“空山”则侧重于表现山的空阔寂寥,这是避世的所在,是王维心中的桃花源。
“空山不见人”之后,紧接“但闻人语响”。空山无人是一种精神象征,现实的山中毕竟有人往来,山的空静与人语的喧响形成映衬,意境顿出。要知道,寂静的.空山虽然“不见人”,但不可能是悄无声息的,虫鸣声、鸟啼声、流水声、山风声,这些都是“天籁”之音。大自然的声音丰富多彩,人在其中静静聆听,让声音如流水般从心中淌过,一切归于静寂。这时,突然传来了一阵“人语响”,似乎划破了天籁的沉静。实际上,这是以局部的、短暂的“响”来反衬全面的、恒久的“静”——没有那片刻的“响”,我们反而意识不到山中无边无际的寂静。在人响流逝之后,空山复归于永恒的寂静之中,让这份寂静显得更加突出、更加鲜明了。
前两句是声音的描写,来自听觉;后两句则是色彩光影的渲染,来自视觉。“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这里的“景”是“日光”的意思,夕阳西下,落日的余晖射入浓密的树影,落在斑驳的青苔之上,在青苔的碧影上留下了一抹淡淡的金色。初读这句诗,也许会觉出一分温暖:落日的阳光给幽暗的深林带来光亮,给阴冷的青苔带来一分热度。也许我们会觉得,王维是不是在用这样一个细节,来表达他对人生的热情与希望?
但深入玩味,就会发现这句诗的主旋律不是温暖,而是一种清晰的冷静:在深邃的丛林中,落日斜阳的光线很难带来真正的暖意,它只是把森林中的事物清清楚楚地映照出来。哪怕是石头上微小的青苔,也能照出它浅浅的绿色。太阳偏西,夜幕即将笼罩大地,整个森林都将陷入晦暗不明。但惟独因为这一缕最后的阳光,我们还能看到林中的色彩、看到大自然的微小细节。王维把握的就是这清晰的一刻,在落日下,在鹿柴中,他不是一个兴奋的游玩者,也不是一个黯淡的伤心人。他只是一个安详、寂静而不失孤独的观察者,他轻轻地品读着空山的寂静,淡淡地欣赏着残阳下的青苔。这份心态,是属于隐者的。
短短的四句诗,为我们展现出一个寂静而清晰的世界,它仿佛是一张用淡墨画成的山水画,寥寥几笔,意境无限。关于王维的山水诗,苏东坡有着极为精彩的评价。他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说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在这首诗中,所谓“诗中有画”,指的正是王维动静结合、相互映衬的写作手法。清人李锳在《诗法易简录》中这样评价《鹿柴》:“人语响,是有声也;返景照,是有色也。写空山不从无声无色处写,偏从有声有色处写,而愈见其空。”通过“人语”映衬空寂,通过“返景”映衬幽深。这就像传统山水画中,用留白来映衬墨色,用墨来映衬白底一样,都是相当高明的表现手法。当然,诗歌毕竟不等于绘画,这首诗中也有超出绘画的地方:第一句写声响与声响背后的人迹,第二句写光线的动态与青苔的色彩,这些都不是传统水墨画所能够表达的。《鹿柴》诗中有画,而又超越于画,具有立体而多维的艺术感。
作为画家的王维,他的艺术素养影响着《鹿柴》的写作,而作为学佛人的王维,他的禅宗思想更是诗歌的精神底蕴。王维写辋川,写山水,多有“照”的意象。他笔下的“照”不是阳光普照,不是烈日朗照,而是如《鹿柴》中的落日那般静静的映照。因此,“照”的主体很少是太阳,往往是月亮——和阳光相比,皎洁清澈的月光似乎更为王维所钟爱:
我们看到,这几句诗和《鹿柴》有着共同的意境,都是在一个幽深、寂静的场合中,有一份清晰明澈的映照。寂静令人安定,月光令人清醒,王维格外喜欢这样的情景,在其中弹琴歌咏,往来自得。
实际上,这种情景和禅宗所讲的“寂照”颇有相通之处。寂是寂静,照是照见,对一个真正的修行人而言,要放下世间的烦恼欲望,一切归于空寂,这是定力的修为。但是,如果真的一切归空,那又不免死气沉沉,甚或呆头呆脑。因此,在定力中还要生出一种觉照的能力,对于一切万事万物了了分明,这是智慧的作用。寂与照是两种不同的境界,禅宗追求的是它们的融洽与和谐。在《鹿柴》中,我们看到了“寂”与“照”的统一,这无疑与王维的禅宗修养有关。清代诗人沈德潜在《说诗晬语》中说王维“不用禅语,时得禅理”,真说到了点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