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慕蓉与《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
席慕蓉的父母都是蒙古族王公贵族之后。46岁以前的席慕蓉从未见过自己的家乡,父母口中的草原对她来说,是一个模糊而又向往的影子。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席慕蓉与《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一起来看看吧。
1963年,席慕蓉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毕业,1966年在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完成进修,获得比利时皇家金牌奖、布鲁塞尔市政府金牌奖等多项奖项。著有诗集、散文集、画册及选本等五十余种,《七里香》、《无怨的青春》、《一棵开花的树》等诗篇脍炙人口,成为经典。
呼伦每次听《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眼角都是湿润的,可能是从小出生在草原,虽没经历过那乡愁,却总能被歌中的乡愁感染。通过《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知道了蒙古族女诗人席慕容后,读了许多她的诗,每每为之动容,遂今天决定将这样一位优秀的蒙古族儿女的作品介绍给大家。
席慕容1943年10月15日出生于四川,成长于台湾,现代女诗人、知名画家。父亲母亲均是来自内蒙古的蒙古人。席慕容的全名是穆伦席连勃,意即大江河,“慕容”是“穆伦”的谐音《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这首歌在内蒙古家喻户晓,广为流传。它的词缔结着一家两代、半个多世纪寻根的梦,它的曲萦绕着亿万中华民族子孙心灵的共鸣。
在《没有见过的故乡》中席慕容说“小时候最喜欢的事就是听父亲讲故乡的风光,冬天的晚上,几个人围坐着,缠着父亲一遍又一遍的诉说那些发生在长城以外的故事。我们这几个孩子都生在南方,可是那一块从来没有见过的大地的血脉仍然蕴藏在我们身上。靠着父亲述说的祖先们的故事,靠着子在一些杂志上很惊喜的被我们发现的大漠风光的照片,靠着一年一次的圣祖大祭,我一点一滴的集聚起来,一片一块的拼凑起来,我的可爱的故乡便慢慢成型了。而我的儿时也就靠着这一份拼凑起来的温暖,慢慢地长大了。”
1998年在内蒙古卫视“草原往事”节目的银屏上,席慕容面对古老的土地,虔诚下跪,捧起一抔热土揣在胸前;扑伏在如毯的草原上,她像孩子一样折断了一片草叶并捧在手心,她用心地嗅着,像一下子进入了久远的梦境……“6岁那年,远在德国思念家乡的父亲,就是这样在异国的土地上折断一根草,他很陶醉地说:对了,就是这个味道!你闻一闻吧,这就是我们家乡蒙古高原上草原的味道……”此时,闪动的泪花再也控制不住地流下了……
“曾是军人的父亲带着母亲在50年代初就到了台湾。那年从德国回到台湾后,他和母亲依然是做梦都想回到草原啊!可他们到死都没有如愿!日日夜夜,他们那句到死都不变更的话常常回响在我耳边:孩子,我们去不了了,将来你一定要回我们的草原,因为我们的根在那里……40多年了,爸爸、妈妈,我终于来到草原了!”说到这里,席慕容已泪流满面!此时,坐在电视前的德德玛老师也为之动容,并通过乌兰托噶的介绍,结识了席慕容,在德德玛老师的倡议下,席慕容作词,乌兰托噶作曲,德德玛演唱,这样才有了这首传世名作《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
德德玛与席慕容
《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
父亲曾经形容草原的清香
让他在天涯海角也从不能相忘
母亲总爱描摹那大河浩荡
奔流在蒙古高原我遥远的家乡
如今终于见到辽阔大地
站在芬芳的草原上我泪落如雨
河水在传唱着祖先的祝福
保佑漂泊的孩子找到回家的路
啊 父亲的草原
啊 母亲的河
虽然己经
不能用不能用母语来诉说
请接纳我的悲伤我的欢乐
我也是高原的孩子啊
心里有一首歌
歌中有我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
啊 父亲的草原
啊 母亲的河
虽然己经
不能用不能用母语来诉说
请接纳我的悲伤我的欢乐
我也是高原的孩子啊
心里有一首歌
歌中有我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
我也是高原的孩子啊
心里有一首歌
歌中有我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
啦啦啦啦啦啦
啦啦啦啦啦啦
啦啦啦啦啦啦
啦啦啦啦啦啦
歌词分析
第一段歌词所讲述的是作者童年时的回忆,在作者的童年时期草原的景象只能通过父母的描述而想象出来,对于草原也只有一个模糊的印象。从前两句歌词可以看出,父亲在作者的面前总是向她描绘草原的景象,并且可以感受到无论走到海角天涯也不能阻挡父亲对于草原故乡的.热爱与思念。从后两句歌词可以看出,母亲在作者面前描摹那草原辽阔与壮丽的景象,让作者时时刻刻不能忘记自己的根永远在草原,这也深深的体现了作者一家对于故乡的思念之情。
第二段歌词主要讲述了作者回到草原家乡时的景象,并将人们从回忆拉回到了现实。从前两句歌词可以看出作者第一次回到故乡时的激动与喜悦,“终于”一词体现了作者想要回到家乡的迫切之情,作者站在草原大地上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将泪水洒落到故土之上。从后两句歌词可以看出作者表现出深切的愿望,作者希望和她有着相同或类似经历的人能早日回到草原故乡。
第三段歌词是作者多年来埋藏在内心中的情感的宣泄。“啊,父亲的草原,啊,母亲的河”,“啊”字能真切的表达出作者这些年来所有的经历,往往用语言文字无法表达的时候,人们就会用“啊”,“啊”也是情感表达的尽头。这句歌词也表达出作者对于过世父母的思念之情,如今回到草原故乡,就把草原当作父亲,把河水当作母亲。从“虽然已经不能用母语来诉说”这一整句歌词可以看出,作者对草原母亲有着惭愧之情,惭愧是因为自己是蒙古人但是如今却不能用蒙语来进行交流,此外还表达了作者希望草原母亲能真心接纳自己的愿望。从整首歌曲的高潮乐句这句歌词可以看出,是作者对草原母亲真诚的倾诉,作者表达了自己始终属于草原的事实,同时再一次点明主题,表达了作者对草原的喜爱以及对父母的思念之情。
曲式分析
该曲的曲式结构是带有引子的并列单三部曲式,整首歌曲的调性为b自然小调,中途没有出现转调,整首歌曲全部采用八六拍节奏型,是蒙古族音乐中的创新作品。
引子部分为歌曲的前奏部分,右手运用柱式和弦强进入,左手运用琶音进行,旋律织体采用歌曲的骨干音,开始时力度为强,到第五小节转为中弱,为歌曲的进入做了充分的准备。
第一乐段的力度为弱,速度舒缓,转入到诉说的状态当中,语气主要以悲伤为主,体现了作者对小时候的追忆,织体为主调织体,旋律线为波状旋律线,旋律起伏较大,四五度音程大跳描绘出了草原的辽阔景象,第二段歌词表现出作者回到草原时的激动与喜悦之情,描绘了作者回到家乡以泪洗面的场景。
第二乐段前半部分的情感以感叹为主,织体为主调织体,七度的音程大跳体现出作者内心的波动,力度也由弱转变为强,十二拍长音的出现为下一句作者情感的宣泄做了铺垫,后半部分伴有级进与跳进,波澜起伏的旋律线将作者内心的情感表达的淋漓尽致,表达了作者想让草原母亲接纳自己的深切情感。
第三乐段是整首乐曲的高潮部分,在情绪上也是乐曲最激动的部分,运用波音的创作手法,出现了五八度音程大跳,六拍长音相继出现,力度也是全曲最强,这一乐段主要以哭诉的情感为主,生动的刻画了作者与草原对话的场景,后半部分为乐曲的结束部分,速度转为渐慢,力度转为渐弱,最终以渐渐远去的状态结束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