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爱菊原因
一、陶渊明所处的社会,正是晋宋之际,各种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异常尖锐复杂。
孙恩、卢循农民大起义动摇了司马氏的统治基础。统治阶级内部,为了争夺政权,叛乱迭起,北方少数民族的政权,也时时窥视着南方。兵连祸结,战乱频繁,劳动人民,乃至广大的文人士大夫都处在祸乱之中。一些士大夫把官场视为畏途,稍有不慎,就可能招来杀身之祸。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要实现儒家“兼济天下”的理想是不可能的。那么,崇尚老庄,归隐田园,就成了一时风气。陶渊明归隐田园,正是受魏晋以来名士传统的影响,尤其是受东晋士人清虚恬淡心态的影响,加之黑暗污浊的现实,和他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性格,从而形成了他“不慕荣利”、“忘怀得失”的人生态度。而归隐田园,“独善其身”,是他最理想的归宿。这也是当时社会环境、社会风气影响的必然结果。
连年的战乱,给大批人带来了不自然的死亡。人民、特别是文人士大夫出于对生命的强烈留恋,和对于死亡的无比恐惧,开始注意寿龄问题。各种宗教在这个问题上,也想尽办法。
于是,道教想用人为的方法使人延年长寿(用炼丹求仙追求长生不老),什么“长寿丹”、“寒食散”等物,盛行一时;而佛教则想用轮回的说教,解脱人们的.迷惘。但是,佛教的说教,道教服食丹药的求仙方法,很难让所有的名士接受。吃长生不老之药而毙命的情况时有发生,即使是未死的人中,也未能长寿。这样,就引起了一些文人士大夫的怀疑,甚至否定。向秀《难稽叔夜养生论》中就说:“导养得理,以尽性命,上获千余岁,下可数百年。未尽善也。若信可然,当有得者。此人何在?目未之见。此殆影响之论,可言而不可得。”嵇康的所谓“导养”,就包括“服食养生”,向秀说这是“影响之论可言而不可得”,是不能相信的。于是,士大夫中的一些人,转而追求另一种药物的滋补养生的作用——饮用药酒,其中包括“菊花酒”。陶渊明是喜欢酒的。饮酒赋诗本是隐士的生活内容之一,酒与陶渊明有不解之缘。苏轼曾说:“渊明之诗,篇篇有酒”,虽然有点夸张,但陶渊明好酒,陶诗中多涉酒字,却是不争的事实。可是,他并不是醉鬼,不像“竹林七贤”或“朝中名士”那样“昏酣”。这在《饮酒诗序》中说得很明白:“余闲居寡欢,兼此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他喜欢饮酒主要是闲居生活缺少乐趣,需要填补生活的空缺,每次痛饮之后,都要题诗以“自娱”。“酒醉”之后,还能够写诗,可见,并没有真醉。正如苏东坡评论他的“但恐多谬误,君当恕醉人”时所说的“此未醉时说也,若以醉,何暇忧误哉?”这说明他饮酒时不会昏酣狂醉。他的饮酒一是“寄酒为迹”(萧统《陶渊明集序》),二是饮用菊花酒以延年益寿。
二、菊花以其观赏性、药用性、饮用性,而受到古代中国民众的喜爱。
金秋时节,秋高气爽,金菊醇香。各种花色、各种形状的菊花竞相开放,争奇斗艳,形成一种特殊的景观,令人赏心悦目,其淡淡的清香,闻之沁人心脾。其明目的作用,既可入药,又可成为代茶的饮料,菊花茶也就成了广大民众喜爱的价廉物美的药茶品。
我国是一个酒的国度,酿酒历史悠久,品种丰富多样,享誉世界。酒文化体现了我们的民族精神,民族性格。“酒能祛百虑,菊为制颓龄”,就是对酒的药用价值的认识和理解,是民族文化的沉淀。正因为如此,饮用菊花酒,酿制菊花酒,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那么,我们现在就来探讨菊花是否有药用价值,古人是否认为菊花有延年益寿之功效呢?根据现代科学分析,菊花中含有菊苷、腺嘌呤、胆碱和挥发油。它既有杀菌作用,又对中枢神经有镇定作用。我国古代对菊的食用性、药用性早就有所认识。屈原说:“夕餐秋菊之落英”(《离骚》),《初学记》引东汉应劭《风俗通》云:“南阳郦县有甘谷,谷中水甘美。云其山上大有菊花,水从山上流下,得其滋液,谷中十余家,不复穿井,仰饮次水,上寿百二三十,中百余,下七八十者,名大夭。菊花轻身养气,令人坚强故也”。《水经注· 湍水注》云:“湍水又南,菊水注之。水出西北石涧山芳菊溪,亦言析谷,盖溪间之异谷也。溪旁悉生菊草,潭涧滋液,极甘美。云次谷之水土,餐挹长年。司空王畅,大傅袁槐,太尉胡广,并汲饮次水,以自绥养”。这都说明古人认为菊花可以服食饮用,而且可以“制颓龄”,延长寿命。即是现在,我国还有食用菊的生产,广东每年都有食用菊出口港澳地区,至于菊花入药更是常识。由此可知,陶渊明饮用菊花酒,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通过上面的探讨,可以得出结论,陶渊明爱菊的真正原因,是爱菊花的服食性,爱的是它的食用价值,他爱的是饮菊花酒,爱的是菊花的药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