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春江花月夜》赏析(2)

时间:2014-05-06 01:19:15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唐诗《春江花月夜》赏析

  那么我们单独就“若虚”这两个字,再细讲一点。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往往有个习惯,叫眼见为实。我们验证过的,就相信是真实存在的;没有验证过的,往往就会认为是虚幻不实的。但客观的世界,的确又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你以为是真实的,往往是骗人的;你以为是虚幻的,往往又是真实的。不要说看不到、没体验到的就是虚的。这就是我们大体上对“若虚”的讲解。这首诗,就是这样的一个境界,写的不是实景,但它不存在吗?写的是虚幻,但它不存在吗?说它不存在,真的不存在吗?若幻若实,即虚即实,故名“若虚”。

  如果我们用六根六尘法来分析,整首师用的全是意法,是想象中的一个春江花月夜,但这个意象有没有?有!这就叫“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这也叫千人千面,这也叫江上有月,月在我心。理解了这个“若虚”,就可以去读这首诗了。这也是我们一开始讲的“没有对错,不去争论”的起由。讲的是风景也好,是离愁也好,是爱情也好,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千江有水千江月。大家现在是不是体会到“若虚”这两个字了?

  下面我们来讲这几句: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潋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我们在上面也讲了,整首诗的入眼,就是“若虚”,全是假的,也全是真的。同时我们还讲了一个原则——不说对错,只说个人感受。我们看这首诗,明面上讲是“春江花月夜”,但暗中讲的是什么?或者说,读了这首诗,如果只是体会到风景、人情,那说明这首诗的味道还不够重。我们要读到什么?是不是可以读到人生的际遇?是不是可以读到自然的深奥?是不是可以读到宇宙的无穷?

  第一句:春江潮水连海平。我们知道,江水发端于高原,激流于中游,平淌于下游,这里讲的是下游。古人对水情有独钟,特别是中国的古人。这里的水,不是海水,而是江河之水。因为中国是一个大陆文明的国家,跟西方人不一样,他们是对海水情有独钟。人类的历史与河水有不解之缘,四大文明古国,全部是发端于河的流域。也就是说,人类的文明根植于土地,但又离不开水。特别是在中国,水就有了更深的文化内涵。

  在我们学《孟子》、《老子》、《庄子》、《论语》等经典的时候可以看到,没有一篇文章不以水来比喻。《论语》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有不少的人会认为,这是孔子在感叹时间的流逝,这是对《论语》中这一句话的一种解释。但我本人更赞同一个更积极的解释,即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联系《论语》的上下文,我们能感受到,孔子在看到川(即水)的时候,对于它的感叹应该是这一个解释更为合理、也更为精进——看到了河水日夜不停流向东海,所以,他老人家认为,人生在世就应如这滚滚流水一样,自强不息,向东奔流。所以,我们读到这第一句诗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无法阻挡的感觉。

  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触生这样的情感?人生发端于高原,一开始是涓涓细流,然后是“自信人生三百年,会当激水一千朝”,再后来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于是人生归回到了平静、舒缓。归入大海,融入到一个更大、更广、更深厚的境地里去。

  在这一句中,我们似乎感到一个错句——潮水连海平。直译的话,就是海平面与水平面是同样的,看上去是同样的平面。我们可以体会两个深意:一是海纳百川的容量,二是水归大海的一往无前、君子自强不息的一种勇气,最终为大海的胸怀平稳地接纳。于是,这个时候,便生出一个意境——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我们大胆套用的话,那就是说,在人生经历了上游、中游,经历了磨洗之后,复归平静圆融,那才是最美的一个境界。于是在这个时候,月亮也来捧场,在大海与江河的汇集处,有潮水的撞击,有浪花的涌起。于是,一轮明月冉冉升起。

  我们要去思考:是海浪的悄生催升了月亮?还是月亮的悄升催生了海浪?我们知道浙江的钱塘潮,是月球运动的一个结果;我们也知道海水的运动,要受着其它天体运行的影响。这些是实的。但若虚的是什么?春天来了,河水涨了,波涛起了,明月升了,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春中有水、水中有春。潮水中产生了明月,明月的升起催生了潮水,这便是自然的运行,这便是自然的法则。天行健,看不到这样的力量,看不到这样的.推手,但这样的力量,却可以让四季变化,让江河东流,让大海生波,让明月高挂,这是多么的神奇,却又是多么的平常!道法自然,人生的运行,何尝不是如此?最平淡中显真力,最真力中显平淡。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讲——莫折腾,折腾必被伤。平淡归寂中,方能显出世界的真谛,也方能显出人生的成熟。

  上面讲了第一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我们还要反复地提醒,理解这首诗里的两个字——若虚。什么叫“若虚”?听上去、看上去,好像是虚的、假的、不存在的,但细细思量,又是实的、真的、存在的。“海上明月共潮生”,这里的海,是一个“若虚”的。假想一下:我们就是诗人,在这样的一个夜晚,是不可能看到海的,所以这里的海是个虚指。但是,我们要知道,诗人此时又是突破时空的。这个时候,我们不仅要把自己当成一个诗人,而且还要把自己当成一个突破时空的诗人!怎么突破?我们就假想:自己具备空灵之气,我们就是自然之神,我们遍满世界,无所不在,处处有我。这样,我们才能与诗相契合,才能以一个无量的心境,来看到诗里为我们描写的一切。正所谓:“居高声自远,心远地自偏”;也正所谓“心远何须望千里”!讲的都是这个意思。

  接下来,我们学后一句:潋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潋滟”,就是水波荡漾,波光粼粼的意思。大意是,波光粼粼有千里。江有多长,河有多宽,这个潋滟之景就有多少。大家细细地品,如果我们的眼光很短,是不是能看到这么远、这么长、这么宽?看不到!只有居高处远,才可以体会到。这是不是又是一个“心远何须望千里”的别解呢!肉眼看不到,要用慧眼来看。我们再来品一下苏东坡的一首诗: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之一)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样,我们就可以对“潋滟”这两个字,有更形象的了解了。在苏东坡的诗里,讲的是晴天,阳光照射下的水光潋滟。而我们正在学的这首诗,讲的是在夜晚——春天的夜晚,月光照射下的水光潋滟。是不是别有一番情趣与味道呢?

  我们往下学就更可以感受到,个中别有一番情趣与味道。在苏东坡的诗里,阳光下就有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在苏的诗里,水、西湖是淡妆浓抹的,是艳丽的,是五彩的。尽管淡妆,但还是妆,还是有口红、胭脂一般的颜色,只是深浅不一而已。

  我们一会再来体会月光下的水是什么样的,这里暂且不提。“何处春江无月明?”如果说,波光粼粼是小景、碎景的话,那么春江明月就是大景;如果说,千万里的“潋滟”是绿叶、是点缀、是烘托的话,那么这句中的春江月明便是红花、是中心、是主题。千万里的河流中潋滟闪动,千江里的明月花开,是不是千江里都有这样的一个主题画?明月如花,而水波相连、荡漾闪光,便是那花的繁叶。站在更空灵的视角来看,是不是这样的?

  现在我们再来看“何处春江无月明”这一句,是不是就可以体会到另一首诗里讲到的“天涯何处无芳草”一样的意思了?“何处春江无月明”,美景不是不存在,不存在的是你发现美景的心!若虚,便是这个意思。“天涯何处无芳草”,你有了美的心灵,美的眼光,何处无月明?何处无芳草?人生的际遇,便是如此。美在心里,相由心生。

唐诗《春江花月夜》赏析(2)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