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张爱玲《小团圆》有感

时间:2014-05-05 06:19:40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读张爱玲《小团圆》有感(精选19篇)

  读完一本书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体会,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张爱玲《小团圆》有感(精选19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读张爱玲《小团圆》有感 篇1

  张爱玲的遗作《小团圆》今年四月在内地隆重登场了,在这久不见天才的文坛里倒称得上是盛事一件。十二岁时就开始读她的书,她最后一部作品,我自然无论如何都不能错过,欣欣然在网上定了她的书,很喜庆的封皮,看了让人眼前一亮。

  书是周一送到的,这两天赶着做实验,但还是忙里偷闲抓紧时间看完了。我看书的速度一向奇快,而且只要捧着书不看完绝对不愿撒手。书是终于看完了,但很是惆怅,说不出的滋味,从心底里怜惜这个女子。书是她一贯的嘲讽口吻,像个冷漠的人,站在云端看俗世,看人情世故,看骨肉亲情,看所谓万转千回后的爱情,一切都完全幻灭了,还试图抓住一点什么,其实什么都没有,幻灭了其实就是幻灭了,爱玲心里清楚的很,我通过书本看到她嘴角的一丝冷笑。

  书名叫做《小团圆》,其实只是一个空心的圆圈,空荡荡地圈住逝去的时光,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你找不到起点自然也找不到终点。所谓小团圆,是爱玲回首往事三十岁前的盘点,是一场接一场考试之间的噩梦,是从睡梦里醒来的她絮絮叨叨讲给自己的一个故事,本不想给我们这些不相干的人看,但踌躇很久却也终不忍心销毁,把两难的选择留给后人,她躲在云端吃吃的笑。你们不是总盼着万事都有个大团圆嘛,我偏偏叫它《小团圆》;你以为小团圆就真的是团圆嘛,那只是个镂空的圆圈,什么都没有剩下。

  倒只剩下一些居心叵测的闲人在圆圈外晃悠,试图看看才女笔下的花好月圆,郎情妾意,然后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说一说“汉奸之妻,人人可戏”的花边新闻。爱玲,我扭转身为你掬一把热泪,你又是何苦来着,就算是一个人的孤寂,也该咬咬牙挺着,你的笔下自有烟霞,沉香屑里第一炉香的余香还烟雾缭绕,倾城之恋里流苏那低头一笑还没来得及抬起,金锁记里七巧还在凝望三十年前的那轮月亮,你又何苦写这劳什子的小团圆,白白让别人看了笑话。

  文风明显是淡了,不再有以前的精雕细琢,心里嫌脂粉污了颜面,这一次,她由着自己的性子来写。一出场就是浩浩荡荡一大批人名,她是存心要让那些看笑话的人看不下去,她冷冷的笑,双臂交叉放在胸前,头高高地昂着,她一贯的姿势。等着那些看笑话的人走开了,三十年前她的故事仍然在继续。洋派的母亲很漂亮,但却吝于伸出手拉着女儿一起过街,偶尔手指的触碰,母亲就皱起了眉头;父亲是典型的晚清遗少,空有名家的家世,却空荡荡的像个稻草人,怒视着小小的孩子在他面前重复背一篇又一篇的古文,听到后娘的诬告,一脚一脚踢在那个倔强女孩的身上;违心的说更喜欢那个给她做衣服的烟花女子,因为二婶给她做的衣服是用旧衣服改的,小小的心里,多多少少是有些屈辱…

  终于长大了,告别了悲惨的童年,可以用自己的文字换钱了,和三姑二婶在财务上要分得清清楚楚,欠下的债是她心头的一道疤,寄人篱下的感觉,从来就没有离开这个敏感的女子,她活得很累,但生活就是这样,她无法选择。二十二岁,花一般的年纪,她可以自己选择了,是一个为日伪卖命的文人,她明明知道结局,却还是奋不顾身去爱了,把高傲的头颅低地很低,在尘埃里开出花来,可是她心是欣喜的,以为是碰到命里注定的知己,以为那个老男人的步伐会因为她而驻足。

  谁知道不过是昙花一现,年轻的后面永远都有更年轻的,她以为自己二十二岁是风华正茂,足以取代他家里那两个年老的妻,谁知道武汉还有十六七岁的小周,小周之后自然还有那个千里护京的范美秀。滥清的男人什么时候少过,爱玲自然不能与半个人类为敌,却也终是厌了,扭过头去,不愿看那个和半只苍蝇一样让人恶心的男人。以后又碰到那个导演,终究还是一场云烟。

  原以为是金光闪闪的金子,切开来看,却是一块稀土金属,在时光的氧气里一层层氧化,一层层剥落,多年后回首再看,原不过是一堆让人避之不及的灰尘粉末,风一吹就淡了,散了,远远望去,一个空空的圆圈。而关于联考的噩梦,依然一个接着一个。

  《小团圆》,不过是爱玲自己讲给自己听的一个故事而已。

  读张爱玲《小团圆》有感 篇2

  加拿大回来的女朋友问:“你们都说张爱玲的书好看,嗳,好看在哪里?”我们聚餐一共七八人里有两人喜爱张爱玲。我说:“她的文字里有我所了解的上海,让我经常不自禁的笑起来,什么手搭凉棚,就是手搁在眉上……”“那现在要了解上海太容易了,msn什么都知道,用不着看书啊也知道……”哑然。

  不想一下子就看完,知道以后没有爱玲的文字可看了,所以看的特慢,磨磨蹭蹭地结果还是看完了,对于像谜一样张爱玲,就像一下子看到自己喜爱的人在自己面前与他人性交一样,有种透彻感。

  有她全套的书,其他的都是皇冠的繁体字,只有《小团圆》是简体字,但也不错,就是封面不是张爱玲所喜爱的蓝绿,而是回归本色,特有意思。

  那些书里的人物大部分都出现了,都是张爱玲身边的人。为了忘记胡兰成拿明星(或是导演)来填空档,还是个不错的美男子,在张爱玲面前怕是没有一个不自卑的,有一种可能男人只把她当生育的女人看,这样的男人肯定是粗人,没思想只在乎感官刺激的男人,相信爱玲是不会让这样的男人接近的。美男后来跟一小明星结婚,既然是小明星不但名气小,相信年龄也小。

  胡兰成居然把她的子宫颈撞断,这事让人看了很震惊,一个年长十五六岁的男人,又有那么多女人的男人,在性经验上那么差劲,是个光说练不好的男人。

  紧紧是我的女朋友,一次朋友们喝酒,聊起一俊男,几乎每张脸上充满了爱慕,紧紧得意地笑了:“我一夹他五分钟,真的,骗你们是小狗。”差不都同时尖叫起来。为了她那五分钟,请她去唱歌,一直诱问她是怎样做的,叫她在房里示范,紧紧把我们挑逗的咯咯娇笑,天蒙蒙亮空气中还带着湿气,我跟她坐在她家的楼梯阶梯上,侃侃而谈。难道真有传说中的淑女功。像谜一样解不开。

  几年以后的一天,又碰上那俊男,张嘴但出不了口,后来有好友的男友在浴室里问出了秘密,原因很简单,心里也就豁然开朗。

  胡兰成为了张爱玲登报离了两个女人。一份报纸上的内容有胡兰成一人完成,只是用不同的笔名,可见是位能言善辩的能人,爱玲说女人的爱情是有阴道开始,会说甜言蜜语的占优势是第一步,到床上毕竟要花财力时间等。他俩有说不完的话,互相欣赏,但是张爱玲在床上满足不了胡兰成,事情往往就是那么简单。

  张爱玲记仇,因为弟弟未寄出的一封信,信里说她败坏门风,侮辱了她的人格,弟弟又帮继母说话,所以不原谅他,结果弟弟一辈子未婚,留在国内,在上海的浦东郊县当一名教师,开过眼的贵族一般的女人是不入眼的。

  母亲赌钱输掉了爱玲的奖学金,没有一句解释,这是普遍中国人的传统习惯,生你出来你的一切都是父母的,母女俩为了男人而争,看了有点触目惊心。

  文明的背后是原始,张爱玲看穿了领悟了活着的痛苦,回忆甜蜜的爱情时,加了一道开胃菜,来了一段堕胎的心路历程,一个已成型的男孩在抽水马桶里迅速漩去。我捂着肚子有点不忍。人跟一切地球上的生物一样,是为了传下去生命是需要延绵不断的,人并不是比别的物种更加高贵或了不起,打开老鼠和人的胸腔五脏六腑的排列是一样的,只是形状大小,人比其他动物多了一成思想而已,只能算是高等动物,所以生育是人的天职。

  读张爱玲《小团圆》有感 篇3

  以前时代的事情,渐化作一卷电影胶片,桥段;一张老照片,黑白;一段别人看的故事,不明。渐渐落了微尘,泛了昏黄。皆那么无言,却是仅有的痕迹,让这世界记得。张爱玲便是这样,她生前写了太多经典,而我今天要说的,却是她逝后才面世的作品,《小团圆》。

  那是张爱玲最为神秘的作品,她一度欲销毁。《小团圆》是篇近似于自传体的小说。张爱玲的魅力在于,文字到她的笔下,才真正有了生命,直钻进你心里去。她的言辞无比精致,一贯嘲讽的细腻工笔。我是“张迷”,迷恋她的文字,迷恋阅读她文字时的感觉。她的文字仿若附着魔力,有让人爱上她写的故事,她这个人的欲望。她写文字像蜘蛛编织它的网,让人渐渐坠进去,陷下去不上来也宁愿。十里洋场,她穿着另类时髦,古装短袄旗袍,上海滩,她是最浓郁的一道沉香。胡兰成,只能说他毁了张爱玲这个人,却成就了“张爱玲”这个名字,这个作家。尽管张爱玲的一生过得悲凉而忧伤,可我想,她的心是充实的,毕竟,她来过了,有太多东西能够证明她来过已足够。她,空白地来到这世上,空白地离开这世上,却填补了世上的空白。

  在09年的4月《小团圆》才渐渐浮现在我们面前,让人有点儿神秘有点儿兴奋,《小团圆》的女主角——九莉,她是张爱玲本身的写照,九莉具备特殊的文采,因此吸引了之雍,一如张爱玲因文章吸引了胡兰成一样,正如他们的初相遇呵。盛九莉和邵之雍的故事原是她张爱玲自己和胡兰成的故事,但读起来,却不像看张爱玲和胡兰成的经历那般强烈和忧怨,张爱玲的叙述给我感觉有些淡,是无奈后的释然?还是彻底的心灰意冷?她像写别人的故事给自己看一般,有了几分洒脱。张爱玲这样说《小团圆》:“这是一个热情故事,我想表达出爱情的万转千回,完全幻灭了之后也还有点什么东西”。那么,幻灭后,有的是什么东西呢?是很长的回忆和自己曾来过的证明,以及,拥有的停留。毕竟,很多事情并不是只有圆满和存在才是有价值的,纵算完全幻灭,亦是存在的结果和证明,因为,如果没有存在过,连幻灭都没有。存在的痕迹是要留给这个世界上自己爱过的人,和爱过自己的人。

  《小团圆》中,九莉本通过了伦敦大学的入学试,可是赶上太平洋战争的她被迫放弃远赴伦敦的机会,而选择了香港大学,在香港她一直名列前茅,无奈,毕业前夕香港却沦陷了。关于她的一切文件纪录尽数被烧毁。什么都没有了!其实,这便是张爱玲本身的经历。对于这件事,她却只轻轻地说:“那一类的努力,即使有成就,也是注定了要被打翻的罢?……我应当有数。”也许我们都无法体味这种苦楚的滋味,当我们有那么一天,努力了太多太多,却得了无果的结局。一定不会像张爱玲那么轻描淡写和释然,也许我们会绝望会疯狂,可张爱玲不会。她选择了并懂得接受。同为学生的我,倘若遇上这样的事,会万念俱灰的罢。我想,经过酸雨的洗礼之后,花木存活下来的尽管很少,但毕竟是有的,张爱玲便是这样,她的傲慢撑起她自己,经过不复柔和的历练。让我一下懂得,曾努力过的东西覆灭,一味想复原是无用的,我们记得,曾经那么努力地努力过就好。我们就算没有结果,但是有比别人多付出的过程,就不一定不值得,那些来过、做过的证明,是我们最美的回忆。

  就正如一炉沉香,燃灭之后,冷却掉了,却还留下沉香屑,更值得的是,还会有一道道沉香的余香,弥散着,余香,犹在……

  那是95年的9月,8号那天,张爱玲永远地离开了,她离开得安静而不为人知,75个年岁,张爱玲就这样走过。她也一如那一炉沉香,她也本就是由沉香开始的,她的处女作《沉香屑·第一炉香》让人们知道了张爱玲,如今她燃灭后冷却,依旧留下沉香屑和余香,亦无憾了。因为,她留下了那么多文字,纪念她的爱情,证明她的存在,而且,还让太多人读到了她含有魅力的文字。她来过,她分享了。那一道沉香的余香,绵亘长存——她的经历,她和胡兰成之间,有太多故事和记忆,值得记得,却又最好忘掉,因为他们之间的回忆是苦楚的。

  就用徐志摩《偶然》里的句子结束罢“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沉香冷却,余香犹在……

  读张爱玲《小团圆》有感 篇4

  多年来,我一直是张爱玲的粉丝,一直为“是张爱玲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还是金镛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和哥哥辩论。

  前些日,看了张爱玲的《小团圆》,感觉非常不好。没想到一个这样自成一格的名作家,成为文坛泰斗级的人物,晚年会写出这样糟的东西。也许只能说是江郎才尽了。

  整部小说给人的感觉很杂乱,记流水帐式的,象繁忙的岁月中随心赶写出来的日记。而细节处,明显得和年青时期的作品重复。爱情不及以前写的婉约美好,而是突兀的,龌龊的。用的一些词汇,还算生动,但令人倒味口。特别是两处露骨的性描写。

  她的青年时期,也写了一些有关性的。因为当时刚刚引入西方思维,在当时的读者来说,是时尚和前卫,对于现代读者来说,是司空见惯。而在《小团圆》中,为了偏面追逐引人,再以一个老妇人的身份来写,就太不合时易了。英雄出少年的作家写得出更青春更激情的床上戏。

  对于她和胡兰成的爱情,以前因为有幻想的余地,虽然明知胡是汉奸,也还能容忍。现在,弄清了来龙去脉,大失所望:胡对她并没有爱,也许,只有些惜才罢了。更让人不能忍受的是,她和胡分手后,和一个导演,大约叫弧桑吧,一段情,最终也是以对方抛弃她而告终。这对于一个清高孤傲的女子来说,是毕生污点。

  这段文字,且莫让其他张迷看到。我怕人砸我黑砖。

  但其实,我心里更难受。一座心中的圣塔,就这样轰然倒下。

  读张爱玲《小团圆》有感 篇5

  一直很喜欢看张爱玲的书。很深沉。总会触动心灵某一处地方。

  这几天读了张爱玲的《小团圆》,张展示她一贯高超的文字功力,以女性特有的,庶几小心眼的细腻手法和灵敏的视角,通过琐碎细节,把人物之间相互猜疑,相互揭发隐私,以及勾心斗角情节刻画得淋漓尽致。但无论内心如何激荡,场面如何不堪,在她笔下永远是平和的轻轻带过,还不时带着微笑。

  在本书中,对她家人包括父母,最亲密的姑姑,以及其他亲戚的很多前不为人知的隐私都被无情的被一一揭露,更令人惊讶的,她对自己的剖白,赤裸裸程度几乎到了自虐的地步,令人心痛不已。不管书的前言里面怎样引证仅仅是小说,我却看到了张爱玲的真心,她絮絮叨叨地回忆,她的欢喜与哀愁,自省,再平常不过的真心。因为作家对小说的构思总是会留下过于完美的痕迹,而写自己的经历,却不会去费尽心力想象推理,只是让那些人物铺叙在纸上,所以结构会不符合常理,所以叙事顺序会颠倒反复,所以感情会时而鲜明时而矛盾。

  在张爱玲写的文章里,那种冷眼旁观的态度,在《小团圆》里亦冷眼旁观了自己。有些不忍看下去,那种压抑后习惯性的平静不是人人能体会理解,能拿出来当笑话说给他人听的。张爱玲的人生没有过团圆,她的心里亦不渴望团圆,因为出生以来碰到的人和事都是破碎的。破碎的父母亲、破碎的亲戚家族,破碎的亲情友情,破碎的爱恋,甚至谈不上有过一个完整的家庭。父亲,她一直在乎着却从来不在乎她,母亲,在她不再在乎的时候在乎她起来,没有团圆过。亲戚姑母一直住在一起,却形同外面的租约关系,经济上AA制,感情上也AA制互不吐露心声。终于懂得了爱情,在一个视感情为儿戏,时时把其他女人挂在嘴边的汉奸那里,收得一根灰盘烟蒂,单张随意写成的婚约,失去纯真少女全部的梦想和她不屑世人皆替她在意的声名。

  张爱玲有过一刻的幸福,那句这个人是真爱我的出现在《色戒》中,亦写在《小团圆》里。虽然没有找见那个真爱我的人,却再次被这句话打动了。女人的爱往往是一种感觉,并非爱一个人,而是爱被人真诚爱着、真正重视的那种感觉。不曾被重视过的女人是悲哀的。张爱玲幼年及至长成,都是大家族里的边角料,她内心深处一直以为自己是个累赘,所以不曾对任何人依赖,总是算计着是自己欠别人多一些,还是别人欠自己多一些。生活在被奉为小公主小王子的现代独生子女是无法体会的吧。从小就觉得自己多余,保护自己还来不及,学会谨慎生存还来不及,又有什么样的闲情逸致去爱其他的什么人呢?她冷眼旁观家族来来往往的过客,致使笔下的男女亦冷静算计彼此的身价。直到胡兰成的出现,她纵然想放开地去爱,又怎么学得会放开呢?所以她收藏自己爱的感觉,很久之后才表达出来,她亦收藏妒忌的感觉,在胡兰成告知与其他女人的故事时,她还要在心里替他辩解,认为他们身体上还是清白的。这个人是真爱我的?张爱玲渐渐知道不是的,或者,只有当时当景是的。所以后来也逐渐鄙夷完全不管我的死活,就知道保存他所有的胡兰成,即使后来有暂时相聚的男人,也没有真正去爱,因此所有人的离开,她都脱胎换骨似地看得很淡。

  小团圆,或许是张爱玲心里将一生所遇见的人和事都记录在纸上,让这些逝去的人再次和她团圆了吧。我没有把它看成是小说,亦没有看成完全的自传,只是一个人在时过境迁之后,对往事点点滴滴的回忆吧。没有太多的震动、悲哀,人的一生不是都要经历许多的吗,谁又能说自己没有故事,张爱玲的故事最为曲折?前面还有很长很长的路,我们一生所经历的,又会在哪里团圆?

  还有一句颇为感动的话。只有白纸上的黑字是真实的。所感相同,所恨亦同。

  读张爱玲《小团圆》有感 篇6

  虽说相隔几十年之久,但是在张爱玲的新近小说《小团圆》之中,却犹能嗅到浓浓的酸意。只是,张爱玲太自尊了,她不屑泼醋,只有放在心上辗转,辗转。

  书的开端,张爱玲就写出这样的话:"雨声潺潺,像住在溪边。宁愿天天下雨,以为你是因为下雨不来".这样的独自排解,只是因为你不在,而爱还在。

  张爱玲与三毛一样,是善于将生活艺术化的女子,却又怀着浪漫的悲剧情感。既极度地热爱生活,又极度地厌薄人生。世俗,却又精致。是聪明女子,也是悲哀女子。

  "她从来不想起邵之雍,不过有时候无缘无故的那痛苦又来了……这时候也都不想起邵之雍,只认识那感觉,五中如沸,浑身火烧火辣烫伤了一样,潮水一样的淹上来,总要淹个两三次才退……"

  邵之雍在九莉的事业如日中天时出现,倾倒于九莉的万丈光芒之下。九莉从小没有得到过父母家人的爱,也不擅长与人打交道,在香港读书的时候朋友就很少。她的出众才华,孤芳自赏和敏感个性,令她与众人永远保持距离,生活在自己内心的丰富世界里。而之雍,这样一个大才子,欣赏她仰慕她能够读懂她,邵之雍出现,让人隐约感到九莉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物即将闪亮登场。对于九莉而言,可谓是久旱逢甘雨,她就这样热烈的开始和之雍相恋,而这正是她的初恋。

  《小团圆》,说是爱玲的自传,她那时而辛辣时而事故的感悟在其中并不多见,说是个小说,故事性又不及她以往的作品,或许爱玲没想写什么,只是想告诉胡兰成"关于你的梦只做过一次,考试的梦倒是常做。"不是不爱你了,只是在你离开后,我也可以生活得很好了。

  在读《小团圆》时,总会自觉不自觉地把九莉当成张爱玲,把邵之雍当成胡兰成,还有二婶和三姑,和张的母亲与姑姑又那么的相似,更别说那数不清的大家族宗亲。

  "雨声潺潺,像住在溪边。宁愿天天下雨,以为你是因为下雨不来。"——我可以等你,多久都可以,但是却不能找你,若是等你,至少只是你不来,若去找你,那就真的两散。等,永远是这世间最聪明的女人做出的最笨拙的决定,因为珍爱,所以笨拙。

  你不必担心读完之后会对张爱玲失望,相信一切事情都是有其因果效应的。放心去读,《小团圆》只会让你更爱她,连同她的敏感,连同她的冷漠。

  读张爱玲《小团圆》有感 篇7

  《小团圆》结构显得有些儿乱,不过还是张爱玲一贯的风格:作品气氛总是充满着讥讽,那样的不屑,那样的冰冷,似乎作者是跳出三界外在看世界看人间。很独特。她的作品没什么大东西,而这些小东西又似乎不能深想,很哲学。她和她的作品,总是让人心情很沉重,很忧伤。

  《小团圆》里有几段话我非常喜欢:

  国家主义是二十世纪的一个普遍的宗教。她不信教。

  国家主义不过是一个过程。我们从前在汉唐已经有过了的。

  这话人家听着总是遮羞的话。在国际间你三千年五千年的文化也没用,非要能打,肯打,才看得起你。

  但是没命还讲什么?总要活着才这样那样。

  她没想通,好在她最大的本事是能够永远存为悬案。也许要到老才会触机顿悟。她相信只有那样的信念才靠得住,因为是自己体验到的,不是人云亦云。先搁在那里,乱就乱点,整理出来的体系未必可靠。

  先搁在那里,乱就乱点,

  的体系未必可靠。——是不是正因为这样,张爱玲的《小团圆》有些乱呢?到底也没整理个完完整整?但这毕竟是靠得住的她自己体验到的,所以还是让人动容的。

  看这本书满目的惆怅与忧伤,只见别离不见团聚,为什么叫《小团圆》呢?难道是情感终有了个了结,哪怕是分离,也要呼之为团圆么?也许就是这样的不圆满,才呼之为小? 张爱玲说,写出来,总会有一个看得懂的人。我想,我大约不是那个看得懂的人。

  读张爱玲《小团圆》有感 篇8

  《小团圆》结构显得有些儿乱,不过还是张爱玲一贯的风格:作品气氛总是充满着讥讽,那样的不屑,那样的冰冷,似乎作者是跳出三界外在看世界看人间,很独特。她的作品没什么大东西,而这些小东西又似乎不能深想,很哲学。她和她的作品,总是让人心情很沉重,很忧伤。

  《小团圆》里有几段话我非常喜欢:

  “国家主义是二十世纪的一个普遍的宗教。她不信教。

  国家主义不过是一个过程。我们从前在汉唐已经有过了的。

  这话人家听着总是遮羞的话,在国际间你三千年五千年的.文化也没用,非要能打,肯打,才看得起你。

  但是没命还讲什么?总要活着才这样那样。

  她没想通,好在她最大的本事是能够永远存为悬案。也许要到老才会触机顿悟。她相信只有那样的信念才靠得住,因为是自己体验到的,不是人云亦云。先搁在那里,乱就乱点,整理出来的体系未必可靠。”

  先搁在那里,乱就乱点,

  整理出来的体系未必可靠。——是不是正因为这样,张爱玲的《小团圆》有些乱呢?到底也没整理个完完整整?但这毕竟是靠得住的她自己体验到的,所以还是让人动容的。

  看这本书满目的惆怅与忧伤,只见别离不见团聚,为什么叫《小团圆》呢?难道是情感终有了个了结,哪怕是分离,也要呼之为团圆么?也许就是这样的不圆满,才呼之为小? 张爱玲说,写出来,总会有一个看得懂的人。我想,我大约不是那个看得懂的人。

  读张爱玲《小团圆》有感 篇9

  是有感,其实不过是读张爱玲书时冒出的杂感。

  在看《小团圆》之前,并未看过什么她的小说。而我所知道的张爱玲,也只是那一个与胡兰成有着旷世绝恋的人。

  直至买回这本书,翻开前言,看到张爱玲的遗产执行人宋以朗先生写的话,才明白这本书的男女主角有着胡与张二人的影子,也有些张爱玲自传体小说的意味。

  与我想象的不同,张的笔触细腻,且没有什么繁重的描写。只是我觉得文字有些隐晦——自然是要隐晦的,当时张爱玲并不想让别人看出文中的“邵之雍”就是胡,而 “九莉”就是她。一开始时,我认为一二章有些生涩,有些不明所以,读起来有点吃力——或许是还没有习惯张爱玲的笔风,也或许是因为里面人物框架太大。

  但之后便开始感觉顺畅——也需要读书人的全神贯注。

  好笑的是,《小团圆》共十一章,我看到第三章时才发现,第一章就已出现的人物“蕊秋”——我本以为她与女主角九莉同龄——其实她是九莉的母亲。我对我的后知后觉哭笑不得,只能在心里喊一声“天哪。”张爱玲并没有明确说明蕊秋与九莉的关系,并且九莉一直称她母亲为二婶,醒悟之后只觉自己该重新看一遍《小团圆》了。

  自然,《小团圆》有她出色的地方。

  有一次去朋友家,翻她买的小说,才看了开头便知结尾了,早已没了读下去的兴致,这时莫名想起《小团圆》,《小团圆》吸引我,它让我想接着读——这是神奇的一点,尽管我不知道原因。

  看到《小团圆》最后一页时,我发现结尾和开头是同一段话,读起来感觉奇妙又特别。

  我想,我需要多看几遍《小团圆》才会明白其中的某些东西,而这本书值得我一读再读。

  读张爱玲《小团圆》有感 篇10

  看张爱玲,体会到一句话,何谓“强极则辱,慧极必伤”。她为何就不能有一会儿糊涂的时候?她为何就不能在这滚滚红尘里有一会儿的麻醉沉迷?

  “她觉得过了童年就没有这么平安过。时间过得悠长,无穷无尽,是个金色的沙漠,浩浩荡荡一无所有。只有嘹亮的音乐,过去未来重门洞开,永生大概只能是这样,这一段时间与生命里无论什么别的事都不一样,因此与任何别的事都不相干。她不过陪他多走一段路,在金色梦的河上划船,随时可以上岸”

  这是她跟胡南成恋爱后写的一段话,“永生大概只能是这样”,可想爱对于她生命的意义,然而在这样的时刻,她想到的亦是随时可以上岸。“因此与任何别的事都不相干”可以看出,这几乎等同于她的信仰,信仰又怎么能和现实的生活有任何关系呢?

  说她红颜薄命亦是对的。张爱玲的美是在骨子里的,是近似于与莲花,与月光,与雪山般代表的美,是清冷的美,是出世的美,是几乎靠近于神的美。与世俗中令人温暖的美是相反的,因此她的美只能存在于意境之中,远观之中。然而这便是她的命运了,她若不屑改变,如不能英年早逝,就只能悄然孤身终老。

  古往今来,在中国的文学作品中,这样的女子还有如林黛玉,如李清照,当然前者只是创造出来的人物。艺术家有才华,创造出传世的文学作品的多不其数,然而能将自己的人生也写成一部著作的,又有多少呢?

  张爱玲的美,是以生命作为代价,是以幸福作为祭品,来追求的美。难怪胡南成的书里,总叹她惊为天人,字里行间透露出跟她在一起的沾沾自喜,然而真正要陪着在身边的,却还是小胡,小苏或是其他的女子。你说他矛盾吗?其实真还不是的。只是叹这世间,神仙偶尔是有的,然而神仙眷侣,却还真的是不易有。

  读张爱玲《小团圆》有感 篇11

  在我的脑海中,张爱玲一直是站在那里,持一个潇洒而苍凉的手势,淡淡的看着那个十里洋场般华美的上海。

  《小团圆》一书是张爱玲的自画像,书中的人、事、物、景都是她生命中所经历的种种,从创作主体心态的角度来看,张爱玲早年的身世影响了其人格心理的发展,进而影响到她对外部世界的感受和体验。曾有女学者赵园评价张爱玲的创作风格:“张爱玲的艺术才能,使她在诸种矛盾的艺术因素间,找到并组成了她所需要的那一种和谐、统一。这里最基本也最足构成“特色”的,是旧小说情调和现代趣味的统一。”在这本书中,主人公的成长环境,其母亲的对其创作风格影响深远,从而形成了中国旧小说与西方现代小说的不同情调的融合。十里洋场的繁华与浮夸,在张爱玲的小说中,被完美的融合进东方旧世纪的生活习惯当中,或许有人认为张爱玲的小说未必写的动人,但是却是写的最适宜的。

  张爱玲的小说中金钱、婚姻、性爱是很重要的话题,在小团圆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其父挥霍致使家业破败,生活日益变得苦难,而母亲和父亲之间结束的婚姻也使得张爱玲对婚姻产生了怀疑。在社会中人性的缺失使作者备受煎熬,而人性当中的虚伪和残忍也在其小说中得到了反映。张爱玲以敏锐的目光审视着现实,选择两性关系作为切入点,讲述着大都市里的小市民恋爱与婚姻的故事,冷冷地告诉人们:人间无爱,至多只有一层温情的面纱。她笔下的女性是为了“谋生”而“成家”的女人,而非追求自我价值的强者和天真烂漫的情种。

  正如很多人所言,《小团圆》中的张爱玲像一位洞悟人生而又难以接近的“巫女”,以冷峭、阴郁甚至有些刻薄恶毒的眼光注视着社会与人生,揭示了人性阴暗的一角。

  读张爱玲《小团圆》有感 篇12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人们忙于在城市中追求速度与激情,却忽略了那泛黄纸页中所蕴藏的无言的静谧之美。手捧一本张爱玲所著的《小团圆》,忘却城市间的喧嚷与匆匆,以那滴水藏海的段段文字,荡涤我的浮躁,打磨我的灼热。

  《小团圆》基本上是张爱玲的自传体小说。小说主要描述了主人公盛九莉的身世浮沉、成长经历、恋爱婚姻、人生选择以及凄凉悲楚的结局。书中她与邵之雍的爱恨情愁令人叹惋,不忍猝读。张爱玲以自己的人生经历为蓝本,用文学的手法叙述了她传奇的一生。在本书中,她的自我剖白赤裸裸毫无隐晦,令人心痛不已。她白描了人生中大大小小的跌宕起伏,冷静而细腻的笔触诠释了一段残缺的人生,用洋洋洒洒的文字让人阅尽世俗百态。无论内心如何激荡,无论场面如何不堪,在她笔下永远是轻轻地带过,还不时带着微笑。张爱玲,如此般的一个惊世才女,一生渴求得到圆满,然而在爱情上犹且得不到圆满。读她的书,思绪万千,却又舍不得放下。

  同样的《小团圆》,悲情女子看到男人的薄幸,信奉美貌动力学的人看到了自卑,悲观的人看到了宿命,验明正身后得出“女人聪明至此,果然没有好下场”的也不乏其人。张爱玲让大家看到了世界的另一面,纵然兰因絮果,也是缘分。

  就小说的文字和语言风格特色而言,深受中国画尤其是国画画风的影响,处处体现出含蓄留白的美和意境的神髓。精致的文字、出人意料的比喻充分展现了我所喜欢的张爱玲极高的文学天赋。在作品中,女主人公盛九莉不仅语言文字含蓄,说话从来说半句、留半句。而且为人处世也含蓄至极,含蓄已成为她的审美。看到书名《小团圆》我便想团圆还分大小吗?直到读完这本书,我才真正明白:“小团圆”后即是“大别离”,甚至是永别。而《小团圆》的感人之处在于:这些年来的风霜是张爱玲与胡兰成生死幽恋的小团圆,是盛九莉和邵之雍之间爱恨纠葛的小团圆,更是我们与张爱玲遗作心心交流的《小团圆》。

  读张爱玲《小团圆》有感 篇13

  当文友问我,小团圆如何时,我竟然脱口而出,不好看,很浮躁。然后又为自己说的话后悔了,突然觉得它有了味道,值得回味的东西,不那么甜,有些苦,就像爱情受过的伤害一样。

  今天不说幸福,只说幻灭了的爱情。在我的印记里,小团圆是张爱玲让我读起来最杂乱的一部小说,然而现在想想,章节里每个细节之处无不透露出张那时的真实状态和内心感受。有些苦也有憧憬,却无不彰显着那个浮躁年代时时刻刻呈现的辛酸的东西。那些辛酸往事,不想替张爱玲再去梳理一遍了,张爱玲与胡兰,九莉与邵之雍之恋。不曾受过伤害,不曾察觉人生微妙诡异的人是不能体会张手下这本小团圆的丝丝屡屡的情谊的。九莉千经百转的的爱情结尾是“一切爱情成幻影,九莉彷佛脱胎换骨,对于视爱情如收集的之雍,更是看透似了地鄙夷。”她爱他,爱了千百回,却千百次落空,她爱他,爱到千山万水,却换来次次失落,她爱他,幻灭也告诉自己还有味道。这就是爱情。多少人在回忆,在寻找终究要落空了的爱情,幻灭的没有影踪,也要寻找出彼此之间的东西来。读完了,有些心疼九莉。何尝不是心疼幻想中的自己呢。谁都这么爱过,没有后果,没有结果的爱着,爱到粉身碎骨都不喊疼,九莉总是说,不是那么疼,反正都麻木了那一年,张爱玲从香港坐船去了美国,一去不复返。一个孤单的女人坐在轮渡上,我总在想那样的场景,那是种如何落魄的心情呢。直到1995年死在洛杉矶的寓所里,完成了一个女人小团圆的归宿。

  不只是张爱玲,我们何尝不是呢,谁又曾读懂我们那千经百转的内心呢。我们为爱追寻,为爱持有梦想,为了爱的幻灭而落寞,为了爱的离去而擦拭。又想起了张爱玲那句话,说实话看不清楚了。读不下去的感觉正如写不下去了,如此肤浅的见解。

  读张爱玲《小团圆》有感 篇14

  一本张爱玲的自传。从儿时到青年,主要讲述了她成长中的亲人与两段感情。

  中的主人公叫几莉。那个被人唾弃汉奸叫邵之雍。

  看完了心情有点怪异,说不出是沉重还是纠结。

  沉重是因为作为旁观者看到一代才女的半个人生过得太不如意的一幕幕。

  纠结是因为所有的一切也都是她自己的选择,有因自有果。可是世间没有如果。

  看完了我有着太多的不理解:

  不理解她对亲人的冷漠,竟然卖掉了她母亲临走时留给她的一副翡翠耳环,并不是因为缺钱,而是不想再想起她的母亲和弟弟,因为难受。这完全和现在的睹物思人的情感有着很大区别。也许是我生活得太幸福了,无法去感受她那时的心里吧。

  不理解她明知邵之雍和别的女人有染,却还依然在自己的世界里等他。不理解邵之雍竟能够坦然的把小康小姐的照片拿给她看。不理解她看后也丝毫没有什么态度,不像别的太太一样撕得粉碎,还可以微笑的还给他。却在自己的世界里去猜测他和别人的总总。

  这本小说在发表之前,张爱玲的人生经历一直是一个迷,但是看后却希望这一世都不是真的。这样的一生怎么会写出那些让人回味无穷的小说呢,甚至还有很多被改编成电影,话剧和电视剧。我没看过她写的小说,但是看过电视剧版的《半生缘》。是演员太美了吗?还是什么,让我总觉得是很好的,虽然结局有点悲。

  自传与小说的区别就是,小说可以凭借作者的构思可以悲,可以喜。如果不满意还可以进行无数次的修改。而自传太真实。没有小说的浪漫,也没有小说的连贯思路。

  就像读张爱玲的这本《小团圆》,因为由太多的真实故事组成。有些故事因为相差有段时间,或是讲起某段故事又回想起曾经的事来,又要记上一笔,所以看得有点乱。看完某个段落后要仔细算一下时间,是哪个时期的事。一句话里有两个“他”或“她”我有时都无法去肯定指的究竟是谁。这里应该是我的理解能力太差了的缘故。

  总之我很难把张爱玲的成就和她这一生划上等号。他的成就太完美,甚至完美到天堂里,但是他的一生却太低沉,太无奈,甚至低到地狱里。这里的地狱不是罪恶,而是痛苦。

  读张爱玲《小团圆》有感 篇15

  读《小团圆》,就像是在陪姑婆晒太阳。你从她的片言只语中知道这老人有不寻常的过往,家中发黄的照片也证实着这些片言只语。于是,你陪着枯瘦的老人晒太阳,听她无厘头的点评和慨叹。但终究,你已不是八卦的少年,也并非无知的少女,你雀跃的心要越过这窄窄的院墙,将他们留在历史的尘埃中。她是属于过去的,而你却活在当下。过去不能奴役现在,更不能遥控未来。

  过去只能拿来晒太阳,且是冬日下午三四点的太阳,以免过早氧化。我甚至觉得过往只适合尘封,不适合晒太阳,更不能拿来当素材、小说或电影。过往也只属于小众,不适宜大众,更不要成为"传奇"或焦点。

  我是用了好大的耐心才读完或说翻完《小团圆》。不翻则好,翻了更糟糕,本来就不喜欢张这个人,这回如此近距离地接触,把对姑婆应尽的一点尊敬也几乎要放弃。

  文字是那么生硬,没有一点质感,仿佛所有人都应该且已经红宝书般熟悉她四十年代的所有作品以及身世。话说得那么迟疑、吞吐,所谓"张爱玲笔触的文句",像是姑婆在傲慢地掂量我的文字领受力。我若不能成为合宜的听众,你又何苦把这陈年烂谷子晾晒在阳光下。总以为人是到年老才有这份尖刻,却发现姑婆的尖刻是与生俱来,耳濡目染。这里要谈到老姑婆了,张的母亲,虽然小说不等于纪实,"蕊秋"的形象不一定等于张的母亲。《小团圆》中母亲蕊秋看女儿时的眼光犀利,毒辣,不带儿女情长,让我忍不住想起《金锁记》里长安放弃学业后一度言谈举止越来越像她的母亲被形容的一句话:"她再年轻些也不过是一颗较嫩的雪里红——盐腌过的".

  一个人,年轻时候即使尖酸毒辣,也会被人原谅,因为雪里红的那一份"嫩"毕竟在那里,养眼。年轻是养眼的,虽单薄或憔悴,仍是年轻。所以,四十年代张的文字,在我看来虽刻薄却是丰腴的,不讨人嫌的,因为,你想着她会长大,她会收敛,你会宽容地等待。但一个人若坚持的那一份刻薄,又会怎样?尤其是年华又拿走了那一份养眼的"丰腴" 。

  读张爱玲《小团圆》有感 篇16

  张爱玲不愧为才女,写个自传都是那么地委婉,故事娓娓道来,不急不燥,生活的味道那么重,爱情的味道那么浓。

  小说描写了女主人公九莉(其实就是张爱玲自己)出生在一个末落的贵族家庭,从小被过继给伯父,称亲生父亲为二叔,亲生母亲为二婶。九莉的亲生父母因关系不和而离婚。亲生父亲二叔将家财挥尽,又娶了新太太,对九莉不闻不问,甚至当九莉中学毕业后想去英国上学,父亲也无财力支持。她的生母二婶也贪图享受,离婚后自己云游世界,四处留情,无暇顾及九莉。九莉就在这样一个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环境中渡过了凄凉的童年。

  既然不能去英国读书,只能凑合到香港了。九莉周围的同学都是国内的富家子弟,过着优越的生活。除九莉之外,他们大都每天谈恋爱,根本没有心情读书。在九莉在香港读书期间,太平洋战争爆发了,九莉被迫回到上海。

  九莉20岁以后就开始写作,而且频繁发表。

  九莉生来清高自尊,在爱情面前不卑不亢,爱就一直爱下去。爱得执着,勇敢。面对对方的种种错误,种种不衷,种种反悔,她都义无反顾,爱得那么有尊严。小说中的男主人公邵之雍其实就是现实生活中的胡兰成。邵之雍取了九莉,可是后来又分别与日本的女人,乡下女人和小康女士有染,还时不时地回来找九莉。九莉因为爱所以宽容他,迁就他。

  张爱玲用这部小说给自己的人生留下了一份记念,她缓缓的述说仿佛是在讲述别人的故事,文字间显现着一种高贵的清高气质。她的童年并不幸福,她与胡兰成之间的爱情是刻骨铭心的。

  在刚开始读小说的前三章的时候,感觉不知道作者到底想表达什么,众多人物同时岀现,他们之间的关系又很复杂,感觉作者的表达有点啰哩啰嗦。读到后来就发现,其实张爱玲只是想把与自己有关的事情与人全部讲出来,这样才可以使她本人的个性显得鲜明。读到第四章及以后,故事就越发有趣了。特别是以女主人公九莉和男主人公邵之雍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同时描写众多其他人的人生故事的章节分外的吸引我。九莉对邵之雍的忘我的,不求回报的爱情是那么的动人。

  《小团圆》是张爱玲对自己人生的纪念和交待,让读者通过九莉的故事了解一个立体的才女张爱玲。

  读张爱玲《小团圆》有感 篇17

  读萧红的《呼兰河转》,寒冷,悲怆,寂寞,苍凉,还有那里面些透出来的善良温暖扑面而来,这些里面的人物似乎都在经受着那个愚钝的世间折磨着的,可是当他们也正处在其中的时候,就是冷漠着了,就是残酷着了,还哪里能有那一点点的怜悯,也不至叫这个世间将人的性命吞噬而去的。

  《呼兰河转》里的小团圆媳妇,刚刚被接到胡家的时候,脸庞是黑黑的,眼睛是笑笑的,可是不久,这么鲜亮的12岁的小人就死去了。她是被婆婆毒打而死的,她是被这个社会折磨而死的。

  “那小团圆媳妇刚来的时候,做婆婆的打了一只饭碗,也抓过来把小团圆媳妇打一顿。她丢了一根针也抓过来把小团圆媳妇打一顿。她跌了一个筋斗,把单裤膝盖的地方跌了一个洞,她也抓过来把小团圆媳妇打一顿。总之,她一不顺心,她就觉得她的手就想要打人。她打谁呢?谁能够让她打呢?于是就轮到小团圆媳妇了。有娘的,她不能够打。她自己的儿子也舍不得打。打猫,她怕把猫打丢了。打狗,她怕把狗打跑了。打猪,怕猪掉了斤两。打鸡,怕鸡不下蛋。惟独打这小团圆媳妇是一点毛病没有,她又跑不掉,她又不能丢了......”

  终于打得小团圆媳妇病了。她做梦梦见婆婆又在打她了,或者用梢子绳把她吊在房梁上了,或是梦见婆婆用烙铁烙她的脚心,或是梦见婆婆用针刺她的手指尖。一梦到这里,她就大哭大叫,而且嚷着她要“回家”。

  人们于是传着说这孩子身上一定有鬼呢。

  于是人们想着各式的办法驱逐这鬼。

  求偏方,跳大神,洗澡澡......

  似乎一切能救那小小可怜性命的招法都使用尽了的了。

  人们把大缸里的开水烧滚了,要给小团圆媳妇当众脱了衣服洗澡。小团圆媳妇被烫得昏死过去,活过来又被按到开水里,昏死过去就又想办法救活她。连续这样洗了三次。

  人们以为着自己是善心的,在这个孩子昏死的时候想着各种的方法去救她活过来,活过来就又想着看她再一次被按进开水里的挣扎和昏死。人们原是怕她死了的。可是又在催促着她的死呢。

  小团圆媳妇最终还是死了。黑忽忽笑呵呵的样子终于消失了,人们似乎都在遗憾的失望着什么。

  是什么呢?

  读张爱玲《小团圆》有感 篇18

  几天下来,这本书下去一半。总记得评论总说书里写的爱情,情欲和男朋友什幺的。从写到九莉回上海之后就开始格外留心,猜测着他什幺时候出现。倒也不是急等着不耐烦了,因为其他那些事情和人物不仅有种家常感,简直就是似曾相识。

  蘗传庆(茉莉香片)大概是从弟弟出来的,不仅家世像,那个让他萎缩着不愿意见的后母像,弟弟竟然也因为乱签支票玩被父亲打了嘴巴子。

  还有个大太太,表叔的续弦大老婆,就是小艾里面的五太太了。因为丑拢络不到丈夫的心,一辈子怕跟丈夫在一起,偶尔喉咙里哼哈两声解除尴尬,也养着好些猫,丈夫死后经济败落,跟其他女太太打麻将也怕输,一输就开始身体左右摇摆,越摇摆也越要输。有趣的是连同表叔的小老婆也都联系到塬型,一个鹅蛋脸的美女,后来倒霉秃了头发就被冷落了。小艾里面的那个叫秋老四的舞女,更惨烈的,不仅掉光头发,眉毛也没有了。这大概是张爱玲杜撰上去的

  因为这2例看得太真切了,后面读起来越来越疑心,每逢看见一个就想起另一个,不知是否也是有联系,当然都是小角色,没下太多笔墨的,很难去查考,就是凭一种直觉。提起九莉的一个俄国女钢琴老师,不知可否是年轻的时候里面的东欧女人。韩妈这个角色大概做了许多家用女仆的塬型,因为脑子里记着那些,每次看到韩妈出场都觉得有点乱。还有个小人物,好婆,后母的母亲,让人想起十八春里面的小老婆的母亲,一样搬过去同女儿住着。还有云志夫妇的长女次女让蕊秋介绍留学生男朋友的,特意留个房间给年轻人联络感情的,末了又怕出格,派个老妈子进去拿东西监视着。让人想起琉璃瓦里面的风流不羁的二女儿。间或提起2个表姐还是表妹,是姊妹的,也写他们的外貌,大概是鸿鸾喜里面的婚礼上出现的2个圆脸姐妹。纯姐姐骨痨死了,跟川嫦一样。

  其实已经看到之雍出场了,但是好像目前为止他都还不能转移我的注意力,脑子里还是上面那些个五花八门的人物,本来嘛,出场也没有个顺序,简直是想起谁就是谁,名字看过一次再次出来的时候已经不记得他是哪个了。不是因为有以前那些对照着,也无甚趣。

  读张爱玲《小团圆》有感 篇19

  她说:“雨声潺潺,像住在溪边,宁愿天天下雨,以为你是因为下雨不来。”

  没有跟风去读《红玫瑰与白玫瑰》,第一本书读的是《小团圆》,隐约记得读了三四遍,一遍遍的感叹盛九莉和邵之雍的爱情故事,都说张爱玲写九莉和之雍,其实是写自己和胡兰成。

  先说张爱玲,她是我最喜欢的女作家,没有之一。高中课前演讲自己一个人做了介绍张爱玲的PPT,了解的多了,竟不知道该如何形容她。虽不娇不弱,但也算不上女强人。生活上独立,爱情上柔弱,爱胡兰成爱的深沉,但却在结局与胡兰成断的干净,倾尽所有,最后只留下一封信:“我已经不喜欢你了,你是早已经不喜欢我了。”

  书中的九莉就如现实中的张爱玲,父母离婚,父亲再娶,母亲漂洋过海,只留下了九莉,也就是张爱玲一个人。张爱玲对自己的母亲,应该是爱的,但是爱中又多了一份埋怨,多了一份恨意。同时也继承了母亲的勇敢,独立。

  她最爱的胡兰成,在书中叫邵之雍,仍记得之雍一笑,只得磨墨提笔写道:“邵之雍盛九莉签订终身,结为夫妇,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婚书上的题词,与胡兰成的竟一字不差。胡兰成是感性的,而张爱玲是理性的,所以,才能对兰成和之雍做出不同的细节描绘,冷眼看姻缘,多了几分克制。

  书中从头到尾都带着张爱玲特有的风格,就像“她看到空气污染使威尼斯的石像患石癌,想到现在海枯石烂也很快”,就像她说“悲观者称半杯为半空,乐观者称半杯为半满,我享受现在半满的生活”。她总是像写日记一样将心中的故事娓娓道来。让人陷入她的情绪之中,每次读张爱玲的书,都会难过很久,但仍无法抑制读她的书的欲望。她笔下仅仅只是人生的悲欢离合,但却凄美而富有吸引力。张爱玲喜欢《红楼梦》,所以她的书也像《红楼梦》一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婉婉道来一个故事,却使你的心情无法平静。

  书中一开始,二三十页,出现了十几、二十几个人物,看似让人晕头转向,许多人也因此放下了这本书。但倘若你继续读下去,便会看到九莉这位温柔又独立的女性,看到她与之雍说平凡但又不平凡的爱情。剧情虽然拖拉,但又不是毫无作用。对九莉生活背景的描述更是暗示了她的人物性格。从小学会“如鱼得水,冷暖自知”的她,从未得到任何温暖,而温暖的邵之雍闯入她的生命中,便会被她死死抓住。书中的九莉,也就是张爱玲本人,大胆而传统。

读张爱玲《小团圆》有感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