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十三步》简介及赏析
《十三步》是莫言在1988年创作的一部充满艺术实验的长篇小说。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莫言《十三步》简介及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莫言《十三步》内容简介】
《十三步》是莫言在1988年运用荒诞艺术手法描写知识分子和现实生活的一部力作。作品构思精巧,语言流畅,从不同的角度对当代人的生活,爱情、家庭等作了描述。表达了作者所具有的独到的创作风格,非常值得一读。
中学物理教师方富贵累死后,由于得给王副市长让路整容,被塞进冰柜,居然又荒诞离奇地复活了。但以为他已死的妻子屠小英却拒绝他再进家门。殡仪馆特级美容师李玉蝉把死而复活的方富贵改容成自己的丈夫张赤球,让他代替自己的合法丈夫登讲台给学生上课,而让真正的张赤球去做生意赚钱。真正的张赤球则像一个孤魂野鬼,变得无家可归——现实生活中原有的秩序已不复存在,每个人物都在荒诞的境遇中失去了本性。
封面文字:
不仅活人使我们受苦,而且死人也使我们受苦。 死人抓住活人! 腰封文字: 当代中国版的“变貌记” 用荒诞艺术手法表现知识分子生活和现实社会 鲜明的时代烙印 大胆的艺术实验。
【莫言《十三步》赏析】
《十三步》是莫言1988年创作的一部充满艺术实验的长篇小说,2000年修订。它是我国文学史上罕见的创新性叙事实验文本。小说运用现代主义艺术手法,通过人称和视角的不断转换,全力描写中国知识分子的困境和现实生活中的荒谬现象。
也许莫言的作品描写了太多中国人的苦难,他太需要解放一下他笔下受难的人物,于是,他继宣泄之后选择了荒诞,用荒诞艺术手法描写了知识分子的生活,鲜明的时代烙印,大胆的艺术实验是本书的特色。
《十三步》中,中学物理教师方富贵劳累致死后,因为必须给王副市长让路整容,被塞进冰柜,居然又荒诞离奇地复活;妻子屠小英以为他已经死去,拒绝他再进家门。殡仪馆特级美容师李玉婵将死而复活的方富贵改容成自己的丈夫,同是物理系教师的张赤球,让他代替了张赤球登讲台给学生上课,同时让真正的张赤球去作生意赚钱。于是,现实生活中原有的秩序不复存在,每个人都在荒诞的生活中失去了本性。
方富贵没有面目活在世间,他只能借助别人的身份才能活下去。因为死后的方富贵哀荣备至,已经被追认为中共党员、劳动模范、优秀人民教师。此时“方富贵”已经成了一个符号,他的死已经开动了宣传机器,让许多人做足了文章,并借此呼吁改善教师的工资待遇、生活待遇等一系列实事工程的有力证据,没有人愿意让他再活下去,他的生还会让许多人感到尴尬,他们需要继续消费他们总结出来的方富贵的精神遗产。
而那个容貌相似的张赤球老师却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受害者。他被自己的妻子赶出家门,去下海赚大钱。事实上,不是每个人都是经商的料,我们的这位物理教师张赤球,思想上根本没有准备,既没有对市场的调查研究,也没有经商的方向,那种跳到海里就会游泳的想法,这只能证明当代人的浮躁。于是,在跟老板娘快活了一瞬间后,老板娘看在他初次下海的份上,为他提供了平价紧俏香烟。他在地摊上吆喝,在派出所待过,被人骂过神经病。因为他没有了身份,有家不能归,一切秩序都被打破,自己只能像孤魂野鬼一样活着。话又说回来,即使张赤球是经商天才,他的命运也不见得比现在更好,因为一个失去了身份的人,在这个人人都有一个身份的社会上是很难立足的,他会遭到无穷无尽的麻烦,自顾不暇,枉论赚钱。
同样,方富贵的妻子屠小英活得并不轻松,这个有着俄罗斯血统的当年俄语系高才生,只是因为中苏交恶,俄语没有了用武之地,在校办兔子罐头厂当工人。作为寡妇,她要面对未死的方富贵,现更名为张赤球的纠缠。莫言为她猜测性的安排了多种结局。有自杀的,有成为精神病的,有再嫁的,无论那一种结局,有一点是肯定的,即使她活着,她依然活得并不轻松。
李玉婵代表着人类在权贵和虚荣面前无所不能,她带给许多人“十三步”式的痛苦。所谓“十三步”是一个古老的传说:说人只要看到麻雀单步行走,就会有好运降临。它走一步你交财运。走两步你交官运。走三步你交桃花运。走四步你身体健康。走五步你精神愉快。走六步你工作顺利。走七步你智慧倍增。走八步你妻子忠诚。走九步你名满天下。走十步你容貌变美。走十一步你妻子美丽。走十二步你妻子和情人亲如姐妹。但绝不能看到它走十三步。如果它走了十三步,所有的好运气都会变成它的反面,降临到你的头上。
据莫言说,《十三步》原名是《笼中叙事》,源于有一个伟大的人说,“小说是关在笼子里的老虎”。把一只生猛的老虎关进笼子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无论对作者和老虎都是一件痛苦的事。
“不仅活人使我们受苦,而且死人也使我们受苦,死人抓住活人!”作者用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序言作为《十三步》一书的序言,我想自寓有深意矣!
创作背景
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大量农民离开家乡前往城市打工,当时家处农村的莫言也在其中,在城市中生活一年之后的莫言总有种不舒服的感觉,尤其是怀念家乡的浓浓感情。
莫言已经离开农村,而他的根仍在农村。他与城市有着天然的隔膜,城市对于他是一个陌生的地方,在他眼里的城市,除了私欲的交战外无一丝可爱之处,他感到异乎寻常的孤独,而农村对于他犹如水之于鱼。当然,他对农村的爱也十分复杂,是一种爱得恨死了的感情,然而城市对于他则只剩下了冰冷的感觉。所以,莫言笔下的城镇,还是农村里的城镇好,于是便创作了小说《十三步》。
人物介绍
李玉蝉
李玉蝉是个复杂的人物,“周身覆盖着一层柔软的细毛,美丽得让人心惊肉跳。浑身弥漫着殡仪馆的死尸气味,嘴唇上有一抹“随着年龄增长愈发茂密的绿色小胡子。在家“是位勤俭持家、有经济头脑的好女人。支配着丈夫张赤球的一切,而且总是说:“老兔崽子,告诉你,必须戒烟,我勒令你戒烟,你挣几个工资,也配抽烟。烟是为你们这些喝粉笔末子的家伙准备的吗?瞧瞧你这副德行样子:红墨水蓝墨水,一脸晦气。但内心里是关心丈夫的,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弄来一副猪大肠为张赤球改善生活,希望丈夫能当上教导主任。张赤球表面上言听计从,内心“他强忍着恶心去亲吻她的嘴唇,那股殡仪馆里特有的气味渗进他最深层的意识里。正因为有上面两方面的因素,李玉蝉对家庭状况有着清醒的认识,对自己和丈夫张赤球的职业有着明确的判断:固守现状是改善不了生活的,放弃教师职位经商赚钱是没有保障的,这才使得李玉蝉的易容赚钱计划有了逻辑因果基础。
李玉蝉有改变经济窘迫现状的愿望,张赤球从内心里有着逃离家庭(局促狭小,臭气四溢)、逃离李玉蝉的意识。李玉蝉的内心同样是复杂的。处在一个十分窘迫的家境中,内心渴望着幸福,但自己是卑微的整容师,丈夫又指望不上;年轻时与王副市长有暧昧的关系,王副市长也不曾照顾,与殡仪馆长保持着性关系。在老虎祠养员的胁迫下也同其发生性关系,同时和仰慕的中尉有过短暂恋情。这一切的林林总总更体现了李玉蝉内心阴暗荒诞的一面。
方富贵
方富贵,一个物理教师,工作兢兢业业,一直默默无闻,生活非常困难,一次偶然的机会,自己栽倒在讲台上,似乎有些可悲,可是字里行间却非常地幸运。他的死引来了权贵部门的重视,享受着活着时永远无法奢望的益处,获得了许多荣誉,可以跟处级以上干部一样,在殡仪馆里妆点容貌。方富贵的死是那些强权者维护自己亲民的招牌,苦就苦在自己的一家。
戏剧性的是这位本来幸运的人没有死,而是沾了王副市长(王国忠)的光,很轻松地从冰柜里逃出来。回家了,但这样一个本来非常幸运的人的厄运接踵而至。自己有家不能归,有工作单位不能回,毕竟一个全城都知晓的事,方富贵不能复活,他的死是光荣的,他的活可以让那些光荣没有任何的意义。其实,方富贵在被抬向殡仪馆时就是这么想的,尽管本能希望自己说话,可是那惊天动地的架势控制了这位物理老师的四肢和头部,恐怕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也无法决定自己是怎样的趋向。
他活了,但是别人心中他永远死去了,尽管殡仪馆里找不到了方富贵的尸体,但是人类完全可以用托词来解决一切。方富贵没有面目活在世间,他只能借助别人的招牌活下去。他借助殡仪馆特级整容师李玉蝉的整容手术以张赤球的面貌重新走上他钟爱的讲台。
方富贵第二次死亡是主动自杀的,伦理平衡被打破,他已经无法摆脱自己灵魂拷问的极限,只能选择死亡。代替别人活,这还不是自己活,这样的痛苦是可以想象的。可悲的是,他又把张赤球给活活地弄死了,毕竟学校开的不是方富贵的追悼会,是张赤球的追悼会。可以说,方富贵的第二次死亡没有帮助别人做好事,而且起了反作用。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十三步》全文都以荒诞为主题,情节怪异让人匪夷所思。
小说讲中国至今犹存的八股教育制度下一个尴尬学校一两个穷酸教师上演的荒诞剧。小说采用非现实的笔调,混合魔幻、夸张、意识流的气氛,从现实陆离的碎片中随意、直接地提取潜藏在生活骨子里的众多困惑、无奈。
《 十三步》这部小说是莫言小说中叙事最为复杂、读者阅读最感生涩的一部作品。作者在抽丝剥茧般的梳理了作品的故事内容和内在结构后,领会到作者如此用笔的内在动机。作品中人物生活的生涩和艰辛,是那个时代的缩影。
作为作品“行动元”的人物李玉婵导演的一系列荒诞行为在现实中一一落败,但对她来说,何尝不是对自身命运的抗争,作为作品“角色”的方、张两位中学教师的一系列遭际,是那个时代教师境遇的真实写照。人物行为的荒诞性,无不折射现实生活在某一时期的失序。现实失序产生的巨大力量挟裹着人们尤其是出于弱势位置的人们四处碰壁。
生存的困顿,生活的无助,希望的渺茫在“魔幻”叙事中被凸显出来。在当代文学作品中,描写类似情形的作品不少,但莫言以自己的方式再次呈现的时候,作品表现出的悲剧性更为深刻。作品中人物活动的场景都弥漫着死亡的气息,令人窒息、压抑、愤懑。每个人都在苦苦寻找着自己的幸福,可是到头来却是处处碰壁。出路在哪里,“我”是谁"这样的问题如同故事的叙述一样——在迷宫中穿行而难以确定。这就是《十三步》的主旨:揭示1980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困境和社会现实中的失序荒谬使得每个人在荒谬的境遇中失去了“我”的本来属性。
艺术手法
宏观修辞
视点控制小说修辞是小说家为了控制读者的反应,“说服”读者接受小说中的人物和主要的价值观,并最终形成作者与读者间心照神交的契合性交流关系而选择和运用相应方法、技巧和策略的活动。莫言在文学界被定位为魔幻现实主义作家,他在作品的视点控制上也可以印证这一点。《十三步》分为十三章,每章若干小节,每个小节之间跳跃性极强。频繁的视点切换让读者的思维处于一种紧张而混乱的状态,难以理清事情发展的.先后和小说的脉络。这样的创作特点是为了在叙事中不断引起读者的思考。莫言用他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对应试教育的讽刺。
微观修辞
莫言在《十三步》中用了很多新奇的比喻,让人有耳目一新之感,如“价格如一匹发了疯的野马,或者如一支插入沸水里的温度计”,突出了价格飞涨的迅速与猛烈,让读者直观地感受到了说话人的感情色彩。还有“薄如苍蝇翅膀的透明的乳胶手套”、“物理老师扑向河水,好像一匹从沙漠深处走出来的骆驼一样对水渴望”、“麻雀头上的羽毛都撞破了,好像秃顶的小老头”等比喻画面感极强,给读者耳目一新之感,使小说整体富有情趣感。
象征
在《十三步》中,莫言经常使用粉笔和麻雀这两个意象。粉笔的意象在小说中既表现了叙述者对教育事业的痴迷,也是一种话语权的象征。教师以粉笔为媒介传授知识,而叙述者讲的故事却背离了人们所掌握的常识,两相对比,小说的荒诞色彩愈发明显,曾经以粉笔为业的人讲起了离经叛道的故事也是对教师的一种讽刺。麻雀在小说中一共出现了三次:第一次是方老师在讲台上昏倒时,“一大群麻雀奋力撞破玻璃,钻到教室里来”;第二次是屠小英在不经意中讲的一个关于麻雀的预言;第三次是张赤球准备上吊时,看见了单腿跳了十三步的麻雀。当读者在结尾再次看见麻雀跳十三步这个奇怪的预言时,骤然间理解了莫言创造这样一个意象的意义。麻雀每走一步预示一个好运的降临,但如果它走了十三步,所有的好运都会变成它们的反面,降临到你头上。整个故事的悲剧就像这十三步一样,一步步由好变坏,逐渐演变成两个家庭和整个社会的悲剧。
视觉转换间的美学效果
笼中叙述者身在笼中,却全知全能。这位人兽难分的神秘叙述者还具备了艺术叛逆者莫言此时高扬的极端的叛逆精神和亵渎意识:“我想搞文学不是搞政治,搞政治讲究的是中庸之道,搞文学的最好搞点极端。当代文学是一个双黄的鸭蛋,一个黄子是渎神的精神,一个黄子是自我意识。”这种要“搞点极端”的想法和“渎神的精神”,造成了莫言独特个异、天马行空的艺术风格,《十三步》的笼中叙述者肆无忌惮的叙述语言和议论腔调,同时莫言又赋予他似人似兽、赤身裸体、爱吃粉笔的外在“癫疯”的形象。这样,借助这位笼中叙述者,莫言可以尽情地亵渎、无私地批判人性的丑恶、假面和社会的残酷与虚伪以及爱情的不贞与性的迷乱。这位全能而“癫疯”的叙述者为莫言抵挡了不少《红蝗》曾中过的箭矢。
叙事人称
叙述人称视角的频繁变换同时也造成了小说叙述时空与故事时空具有同一性的错乱与不定性。小说中反复提到的方富贵家的敲门声“响亮而有节奏,像钟摆一样准确”的时间性象喻。“时间随着思想者心境的改变,不断变幻着颜色,改变着方向。”时间居然有颜色,还可以改变方向。第二部第七节中,王副市长被抬到“美丽世界”的时间是早上八点,还是晚上八点,两种说法都是正确的,因此可以并存。”以及第八部第一节开首,“在一个模糊不清的时刻,整容师与笼中叙述者存殡仪馆大门口撞了一个满怀。”这种在同一事件中有两个时序或模糊时序的时间不确定性,打破了传统的叙事文本的时间确定性规律,从而赋予小说时间上的朦胧感。视角的多变和笼中叙述者的“疯癫”身份同样也造成了空问的模糊性,如第六部第六节中,“他始终没给我们讲清楚第八中学的方位。在他的嘴里,它一会儿坐落在蓝色的小河边,一会儿紧傍着美丽世界,一会儿又好像是人民公园的近邻……”这种时空的不定性是和小说叙述人称的频繁变换与笼中叙述者的身份是一致的,是符合作家莫言“搞点极端”的艺术心理诉求的,它是对传统叙事文本时空确定性特征的一个反叛,是试图寻求艺术新样板的一个极致化极端化的努力,虽然它导致了严重的阅读障碍,但整部小说的内在叙事秩序却是整饬统一的。
《十三步》在叙事技巧上的另一种尝试:“元小说叙事,即叙述者在小说叙述过稃中自我暴露叙述行为的虚构性,元(小说)叙事是现代主义小说的标志。元小说则故意揭穿小说的虚构性,揭穿小说所描写的生活与现实同构的假面,从而从根本上刺激意识的重新觉醒。莫言的《幽默与趣味》、《球状闪电》等;其二是直接披露叙述行为,展示叙述技巧及其虚构性,如《十三步》中频繁出现了叙述者的身影和声音.叙述者说:前边告诉读者的如果不是屠小英的梦境就是方富贵的梦境。,读者看到叙述者躲在笼子阴暗的角落里,窥探着物理教师和整容师的全息梦境,并听着他把他看到的杂乱无章地转述给我们。这样的叙述就把读者从对故事的沉迷中拉出来,从而暴露小说的虚构性,在小说叙事的朦胧多义之外又披上一层亦真亦幻的外衣,使小说文本呈现出强烈的陌生化倾向。《十三步》在因其高度的陌生化倾向而在叙事上实现了对传统叙事模式和人称机制的颠覆与解构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遭到了阅读和批评的离弃。
作品评价
中国文学院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王西强:《十三步》是当代文学史上罕见的创新性叙事实验文本,小说通过极致化的人称转换、散点透视和元(小说)叙事,以高度叙事审美陌生化倾向的视角试验在叙事上实现了对传统叙事模式和人称机制的颠覆与解构,并创造性地赋予了内视角(限知视角)叙述者全知全能的叙述能力。
莫言:直到现在,《十三步》也是我登峰造极的作品。至今我也没有看到别的作家写得比《十三步》更为复杂。我把汉语里能够使用的人称和视角都试了一遍。
王学谦:就《十三步》而言,该小说对现实的剖析很欠力度,隔靴搔痒的意思。整体显得轻浮、浮浅,对问题的表现无论在深度还是范围上都不够。莫言适合用魔幻等手法写那些陈年的传奇旧事,在那儿,才能充分体现他的自由和放荡,无论在语言还是想象。《十三步》不算成功的小说。在语言的诗化和魔幻气氛营造上它不及《食草家族》。
作品争议
《十三步》表现、剖析的对象包括教育问题、社会贫富差距、市场经济环境下知识的变相贬值、现代社会中个人境遇与磨难、夫妻感情问题、官场腐败、人性自私、性观念的明朗化等等。用魔幻、超现实的手法来表现现实中的诸如以上所述那些沉甸甸的社会问题,一旦处理不当,就显得滑稽、轻薄。即这种表现手法不适合用来表现此类现实内容。形式和内容错位,必然产生滑稽感。这样的滑稽、轻薄语调减弱了关照的真诚、剖析的深刻、谴责的力度。这样就造就了众多读者的不理解或是对莫言的抨击,该作品也很少有人问津,但是莫言本人却还是对《十三步》持以肯定态度。
作者简介
莫言生于1955年2月17日,原名管谟业,山东高密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
香港公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院院长,青岛科技大学客座教授,潍坊学院名誉院长。他自1980年代中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2011年莫言荣获茅盾文学奖。2012年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其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写的是一出出发生在山东高密东北乡的“传奇”。莫言的业绩,也使他当之无愧地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殊荣。在2013年2月1日全国政协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上通过为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