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后游》全诗翻译赏析

时间:2018-03-07 07:37:19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杜甫《后游》全诗翻译赏析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等。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杜甫《后游》全诗翻译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杜甫 《后游》

  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

  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

  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

  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

  注释:

  后游:杜甫于761年(上元二年)春曾一度到新津,写了《游修觉寺》,第二次即写了这首《后游》。

  寺:指修觉寺,在新津县的修觉山上。

  如:好像。

  暄:松软、松散。

  译文1:

  修觉寺和桥怜都是曾游之地,再游时对桥和寺都更生爱怜之情。自从上次游览之后,美好的江山好像也在那儿“忆”着我,“等待”着我的再游;花也绽笑脸,柳也扭柔腰,无私地奉献着自己的一切,欢迎我的再度登临。清早薄如轻纱的晨曦,滋润着大地,原野像浸透了酥油;傍晚滞留大地的余晖,迟迟不退,沙地闪闪发光。看了如此美好的景色,在外作客的愁闷完全减消了,除了这儿还要往哪儿去呢?

  译文2:

  再次游览曾经到过的山寺和石桥时,心中充满了怀念和爱怜。山水如画,好像在等着我再次欣赏,娇花翠柳也无私地用自身装点着大自然。清晨的时候,在薄薄的日光下,原野显得更加滋润;黄昏暮色中,沙土在余晖下也变得愈发松散柔软。看到这般如诗如画的美景,游客心中的愁闷全都消减了,离开这里,再到哪里去欣赏这样的美景呢?

  赏析:

  “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寺和桥都是曾游之地,再游时对桥和寺都更生爱怜之情。两句采取倒装句式,将宾词的“寺”和“桥”提到动词谓语“忆”与“怜”前,突出游览的处所,将对景物的深厚感情和盘托出,点出后游在感情上的深进。

  “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自从上次游览之后,美好的江山好像也在那儿“忆”着诗人,“等待”着诗人的再游;花也绽笑脸,柳也扭柔腰,无私地奉献着自己的一切,欢迎诗人再度登临。头两句从写诗人对“寺”、“桥”有情,这两句转入写此地山水草木也都对诗人有情,正是人有意,物有情。细细品味这两句诗,是很有含蕴的,它透露了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慨。弦外之音是大自然是有情的、无私的,而人世间却是无情的'、偏私的。正如清人薛雪说“花柳自无私”,“下一‘自’字,便觉其寄身离乱感时伤事之情,掬出纸上”(《一瓢诗话》)。

  “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在概叙了江山花柳之情后,又具体描绘晨景和晚景两幅画面,清早薄如轻纱的晨曦,滋润着大地,原野像浸透了酥油;傍晚滞留大地的余晖,迟迟不退,沙地闪闪发光。这两句表明了时间的推移,诗人从早到暮在此,可见流连之久,又从侧面说明了景色之美。“润字从薄字看出,暄字从迟字看出,写景极细。”(《杜诗镜诠》引张上若评语)

  “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全诗以感慨作结,意思是:“看了如此美好的景色,在外作客的愁闷完全减消了,除了这儿还要往哪儿去呢?”表面看来好像仍是赞美这儿风景绝佳,其实,这正是诗人心中有愁难解,强作豁达之语。杜甫流落西南山水间,中原未定,干戈不止,山河破碎,民生多艰,满腔愁愤,无由排解,只好终日徜徉于山水之间,所以减愁两字是以喜写悲,益增其哀。

  这首诗写得表面豁达,实则沉郁,只是以顿挫委曲之态来表现这样的情感。正因为如此,诗句感人更深。诗采用散文句式,而极为平顺自然。这一种创新,对后世尤其是宋代诗人的影响颇大。

  创作背景

  此诗当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杜甫于上元二年春曾一度到新津(今属四川),游修觉寺,写了《游修觉寺》诗。同年再次游修觉寺即写了这首《后游》。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杜甫《后游》全诗翻译赏析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