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永遇乐》
永遇乐,词牌名,又名“永遇乐慢”“消息”。以苏轼《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为正体,双调一百四字,前后段各十一句、四仄韵。另有双调一百四字,前后段各十一句、五仄韵;双调一百四字,前段十二句四仄韵,后段十一句四仄韵等变体。代表作品有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李清照《永遇乐》,欢迎阅读与收藏。
李清照《永遇乐》1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赏析】
此为李清照晚年所写元宵词,借流落江南孤身度过元宵佳节所产生的切身感受,寄托深沉的故国之思、今昔之感。上片开始连下三个设问。第一个设问是问自己在何处?是明知故问,问的前提却是元宵夜夕阳西下,玉兔东升之际,是“人约黄昏后”的良辰美景,一对比,便知作者有化不开的漂泊异乡的凄凉愁怀。第二问也是在“染柳烟浓”的大好春光之后,先以听笛“怨”转,再问自己还有多少春意可享受,正反映了晚景凄凉的心情。第三问也是同样,用“岂无”递反,也反映出晚年生活动荡不安、祸福莫测的忧患。“来相召”二句,状节日人物之盛,谢却“诗朋酒侣”,则气氛陡转,写自己自甘寂寞的心灰意懒,可以感知到作者几乎万念俱灰的心境。孤独中最易追怀往事,“中州盛日”六句,极写往年京华热闹欢乐,浓厚兴致。“如今”以下折转到当前,憔悴神态,寥落心理,与往昔形成强烈反差。最后两句看似淡泊自守、不慕繁华,实则是满腹辛酸,一腔凄怨的总爆发。全词以元宵为焦聚点展开记叙,思路由今而昔再到今。今昔对比,以乐景写哀,以他人反衬,益增悲慨。无怪刘辰翁诵此词“为之涕下”、“辄不自堪”(《须溪词》卷二)也。
(一)导入
展示李清照的有关图片
“淑玉泉”——大约1000年前,有一位奇女子经常在这里梳妆打扮。宝玉说:女人是水作的骨肉,而她就是济南泉水的精灵,更是山东人的骄傲和自豪。
“故居图片”——这里是她曾经生活过的地方,雅致宜人。
“纪念祠图片”——时隔多年,人们仍然在纪念她。郭沫若也曾题词:
(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她——就是“乱世中的美神,美丽依然李清照”,
著名学者梁衡曾这样评价她,中年经历国土沦丧、家破夫亡的她像一叶孤舟,在那个乱世风浪中无助的飘摇,她不仅有着美丽的容颜,似水的柔情,她的美更体现在词作和人格上。
(二)重温作者生平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宋代杰出女词人,济南人。以词著名,兼工诗文,并著有词论,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李清照她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后一同研究金石书画,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靖康之变后,她与赵明诚避乱江南,丧失了珍藏的大部分文物。后来赵明诚病死,她独自漂流在杭州、越州、金华一带,在凄苦孤寂中度过了晚年。
南渡,是李清照人生的分水岭。词人的风格也随之发生变化。
南渡前:内容——闺怨离愁(多为活泼聪慧的少女和多愁善感的思妇词)
词风——清丽柔媚
由于李清照早年生活优越,家庭幸福,所以前期作品大多都写一些闺中情思,少女情怀及思念丈夫的离情别绪。但靖康之变后,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伤于人事。这时期她的作品再没有当年那种清新可人,浅斟低唱,而转为沉郁凄婉,主要抒写战乱痛苦的生活,感时伤怀,怀旧思乡。
南渡后:内容——悼亡之悲、故国之思(充满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浓重伤感情调,表达了她对故国、旧事的深情眷恋)
词风——凄婉沉郁
古语有云:“识其人,学其文”,今天,我们就共同诵读她的《永遇乐》体会她的情感,走进她的内心世界。
(三)整体感知
1、正音:铺翠冠儿guān
捻金雪柳niǎn
济楚jǐ
风鬟霜鬓huán
2、听录音,整体感知,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明确:悲凉哀伤(这首词是靖康之变后作者流寓江南时所作)
3、集体朗读,读出悲凉哀伤的感情
4、结合补充注释,自读整首词
⑴落日熔金:夕阳带着一抹金黄,那耀眼的光芒就像正在燃烧的金子一样。
⑵暮云合璧:黄昏时的云彩连成一片,就像是一块块璧玉连缀成的,好比珠联璧合。璧:圆形而中间有孔的玉。
⑶染柳烟浓:柳色因烟云的点染而更浓。
(四)研读诗歌,品味情感
1、这首词写在元宵佳节,写了词人的所见所闻所感。再读全词,看看作者写了几个元宵节?
昔日的元宵节、今日的元宵节。
2、词中哪些诗句写昔日的元宵节?写了一番怎样的景象?
明确:“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遥想当年汴京繁盛的时代,自己有的是闲暇游乐的时间,而最重视的是元宵佳节。词中所写词人和女伴盛装出游的情景,主要抓住人物的妆扮来写。着意精心打扮,体现了那时候无忧无虑的游赏兴致,也反映了昔日北宋汴京元宵佳节的繁盛热闹场面,一个“争”写出了当时女宾满座,搔首弄姿,互相比美的热闹欢快场面。
3、但是,昔日的欢乐幸福已经一去不复返,只能存在于回忆中了。如今的元宵节又是怎样的呢?找出相关的句子。
明确:落日熔金,暮云合璧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
4、请用自己的话将诗人看到的景象描绘出来。
夕阳带着一抹金黄,像正在燃烧的金子一样光彩夺目。天边,七彩的霓霞连成一片,就像是一块块璧玉连缀成的。在浓浓的烟霭的熏染下,柳色似乎深了些。(初春柳叶才刚出芽,因为天气较暖,傍晚雾气低笼,柳便似罩在浓烟之中。)空气中飘荡着《梅花落》的悠扬曲子。此时正是元宵佳节,天气温和。
明确:在上阕中,诗人浓墨重彩描绘了描绘出一幅初春之景:春意盎然、绚丽多彩、天气融和。这晴朗的暮景预示着今晚的元宵节将有一番热闹的景象。
5、李清照面对这一幅春意盎然的美景,她有没有融入到元宵佳节的喜庆和热闹中去?所产生的又是怎样的一种情绪?找出能够反应词人当时心情的诗句。
从词中这些描写词人心理活动、动作神态的语句,分析揣摩词人的情感。(课件)
6、上片每两个四字句写景,都有一个问句紧承其后,作者的情感暗含于问句之中,这三句话包含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人在何处”指什么?——一方面可以理解为,昔日思念的人(亡夫)在哪里;另一方面也可以理解为“自己”现在这是在哪里?身边至亲至爱的人,风云般聚散,自己身在异乡,孤苦无依,此身何处?如此美好的自然景色,她不是没见过,曾经在繁华世界度过多少个热闹的元宵节,而今却痛感“物是人非事事休”,如此惨淡地一问,问出了化不开的漂泊异乡的愁怀,问出了孤身流落的凄凉。这是一声充满着迷惘和痛苦的长叹。
“春意知几许?”
分析:只影对晚景,纵是春色正好,这其中又有多少春意?
虽然春色正浓,心中却疑问,“这时节,到底有多少春意啊?”看似对春色尚浅有一丝失落,但不管多少春意,自己还能欣赏吗?春意虽浓,可是她已无心欣赏。《武陵春》“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正是她垂暮之年心境的真实写照。
次第岂无风雨?天气虽和暖宜人,难道不会转眼间来一场风雨吗?
分析:在和风煦日的春日里担心“风雨”转眼将至,这似乎是无端的忧虑,“风雨”不仅是自然的风雨,还是指人生的风雨。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倘若永是在同一境遇,不忽而穷忽而又有点收入,看世事就不能有这么多变化”。李清照正是在经历了国家和个人的巨大的劫难之后,才会有这般战战兢兢的惊弓之鸟的心态,才会有好景不长,世事难测的忧患。
阶段小结:以上三个问句,正可看出一个飘泊者的内心活动,它是从一颗饱受创伤的心灵发出的。透露出了词人饱经忧患后近乎漠然的悲凉心情。面对元宵佳节无限美好的情景,作者怎么能表达出这种凄凉的心境呢?很好,真是一语中的。这种用美好景物来写自己哀愁的手法就叫“以乐景衬哀情”。王夫之《姜斋诗话》
里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以乐景写哀情,作者的哀伤就显得更加凝重。因此,虽然有“酒朋诗侣”用“香车宝马”来邀请她去观灯赏月,也只好婉言辞谢了。
7、如何理解“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明确:①早年生活安定自在,无忧无虑,每到元宵,都要精心打扮,尽态极妍,和人家斗美,那时游赏的兴致多浓啊!可如今,年纪老大,憔悴丁零,又流落他乡,饱经风霜,不但由簇带济楚的少女变为形容憔悴、头发蓬乱的老妇,人老了,而且心也倦了,哪有赏灯游乐的兴趣呢?对外面的热闹繁华提不起兴趣,怕扫了朋友的'兴头;
②又怀念着往昔的元宵盛况,想在观赏今夕的繁华中重温旧梦,给沉重的心灵一点慰藉。面对现实的繁华热闹,她却只能在隔帘笑语声中聊温旧梦。这是何等的悲凉!
③不愿意出去,特别不愿意晚上出去,为什么呢?因为晚上的时候,是跟朋友们,是跟家人要团聚的时候,她跟谁团聚啊,朋友们的团聚,越热闹,越欢快,她内心里边的悲伤就越沉重。别人的热闹欢乐越发衬出自己的孤单寂寞,当时的南宋王朝,妥协投降,苟且偷安,偏居东南一隅,一味寻欢作乐。人们忘记国仇家恨,词人却不能与之同乐,也乐不起来,更突显出词人深沉的盛衰之慨。
可见词人矛盾而痛苦的心理……
(五)总结
这首词运用今昔对比的手法,以乐景衬哀情,抒发了深沉的故国之思、盛衰之感和身世之悲。
(七)五、拓展延伸:
1、以下作品是李清照什么时期的,是怎样的李清照?
点绛唇
蹴(cù)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chǎn)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明确:这是一个天真、活泼、娇羞的少女李清照。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明确:这是一个有着甜蜜的忧愁的少妇李清照。
添字采桑子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明确:这是一个凄苦、哀伤、为国而愁的老年李清照。
词句注释
⑴永遇乐:词牌名。《乐章集》入“歇指调”。双调一百零四字,前后段各十一句、四仄韵。
⑵落日熔金:落日的颜色好像熔化的黄金。
⑶合璧:像璧玉一样合成一块。
⑷吹梅笛怨:指乐曲中有《梅花落》的调子。
⑸次第:接着,这里是转眼的意思。
⑹香车宝马:这里指贵族妇女所乘坐的、雕镂工致装饰华美的车驾。
⑺谢:辞谢,谢绝。
⑻中州:即中土、中原。这里指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
⑼闺门:内室之门,借指女子。
⑽三五:十五日。此处指元宵节。
⑾铺翠冠儿:以翠羽装饰的帽子。
⑿雪柳:雪白如柳叶之头饰;以素绢和银纸做成的头饰(参见《岁时广记》卷十一)。
⒀簇带:簇,聚集之意。带即戴,加在头上谓之戴。济楚:美好、端整、漂亮。簇带、济楚均为宋时方言,意谓头上所插戴的各种饰物。
⒁风鬟霜鬓:发髻蓬乱。这是说无心修饰打扮。
⒂怕见:怕得,懒得。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流寓江南时而伤今追昔之作,当作于宋高宗绍兴十七年(1147)前后,是时作者居南宋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3]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永遇乐·落日熔金》词意画上片写今年元宵节的情景。“落日熔金,暮云合璧”着力描绘元夕绚丽的暮景,写的是落日的光辉,像熔解的金子,一片赤红璀璨;傍晚的云彩,围合着璧玉一样的圆月。两句对仗工整,辞采鲜丽,形象飞动。但紧接着一句“人在何处”,却宕开去,是一声充满迷惘与痛苦的长叹。这里包含着词人由今而昔、又由昔而今的意念活动。置身表面上依然热闹繁华的临安,恍惚又回到“中州盛日”,但旋即又意识到这只不过是一时的幻觉,因而不由自主地发出“人在何处”的叹息。这是一个饱经丧乱的人似曾相识的情景面前产生的一时的感情活动,看似突兀,实则含蕴丰富,耐人咀嚼。“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三句,又转笔写初春之景:浓浓的烟霭的熏染下,柳色似乎深了一些;笛子吹奏出哀怨的《梅花落》曲调,原来先春而开的梅花已经凋谢了。这眼前的春意究竟有多少呢?“几许”是不定之词,具体运用时,意常侧重于少。“春意知几许”,实际上是说春意尚浅。词人不直说梅花已谢而说“吹梅笛怨”,借以抒写自己怀念旧都的哀思。正因为这样,虽有“染柳烟浓”的春色,却只觉春意味少。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承上描写作一收束。佳节良辰,应该畅快地游乐了,却又突作转折,说转眼间难道就没有风雨吗?这种突然而起的“忧愁风雨”的心理状态,深刻地反映了词人多年来颠沛流离的境遇和深重的国难家愁所形成的特殊心境“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词人的晚景虽然凄凉,但由于她的才名家世,临安城中还是有一些贵家妇女乘着香车宝马邀她去参加元宵的诗酒盛会。只因心绪落寞,她都婉言推辞了。这几句看似平淡,却恰好透露出词人饱经忧患后近乎漠然的心理状态。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由上片的写今转为忆昔。中州,本指今河南之地,这里专指汴京;三五,指正月十五元宵节。遥想当年汴京繁盛的时代,自己有的是闲暇游乐的时间,而最重视的是元宵佳节。“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这天晚上,同闺中女伴们戴上嵌插着翠鸟羽毛的时兴帽子,和金线捻丝所制的雪柳,插戴得齐齐整整,前去游乐。这几句集中写当年的着意穿戴打扮,既切合青春少女的特点,充分体现那时候无忧无虑的游赏兴致,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汴京的繁华热闹。以上六句忆昔,语调轻松欢快,多用当时俗语,宛然少女心声。
但是,昔日的繁华欢乐早已成为不可追寻的幻梦,“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历尽国破家倾、夫亡亲逝之痛,词人不但由簇带济楚的少女变为形容憔悴、蓬头霜鬓的老妇,而且心也老了,对外面的热闹繁华提不起兴致,懒得夜间出去。“盛日”与“如今”两种迥然不同的心境,从侧面反映了金兵南下前后两个截然不同的时代和词人相隔霄壤的生活境遇,以及它们词人心灵上投下的巨大阴影。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却又横生波澜,词人一方面担心面对元宵胜景会触动今昔盛衰之慨,加深内心的痛苦;另一方面却又怀恋着往昔的元宵盛况,想观赏今夕的繁华中重温旧梦,给沉重的心灵一点慰藉。这种矛盾心理,看来似乎透露出她对生活还有所追恋的向往,但骨子里却蕴含着无限的孤寂悲凉。面对现实的繁华热闹,她却只能隔帘笑语声中聊温旧梦。
这首词在艺术上除了运用今昔对照与丽景哀情相映的手法外,还有意识地将浅显平易而富表现力的口语与锤炼工致的书面语交错融合,造成一种雅俗相济、俗中见雅、雅不避俗的特殊语言风格。这首词的艺术感染力如此之强,以至于南宋著名词人刘辰翁会每诵此词必“为之涕下”。
名家评论
宋张端义《贵耳集》卷上:易安居士李氏,赵明诚之妻。《金石录》亦笔削其间。南渡以来,常怀京洛旧事。晚年赋《元宵·永遇乐》词云“落日熔金,暮云合璧”,已自工致。至于“染柳烟轻,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气象更好。后叠云:“于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皆以寻常语度人音律。炼句精巧则易,平淡人调者难。
宋刘辰翁《须溪词》卷二:余自乙亥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不自堪。遂依其声,又托之易安自喻,虽辞情不及,而悲苦过之。“璧月初晴,黛云远澹,春事谁主。禁苑娇寒,湖堤倦暖,前度遽如许。香尘暗陌,华灯明昼,长是懒携手去。谁知道,断烟禁夜,满城似愁风雨。 宣和旧日,临安南渡,芳景犹自如故。缃帙流离,风鬟三五,能赋词最苦。江南无路,鄜州今夜,此苦又谁知否,空相对,残红无寐,满村社鼓。”余方痛海上元夕之习,邓中甫适和易安词至,遂以其事吊之……
宋张炎《词源》卷下:至如李易安《永遇乐》云:“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此词亦自不恶。而以俚词歌于坐花醉月之际,似乎击缶韶外,良可叹也。
明杨慎《词品》卷二:辛稼轩词“泛菊杯深,吹梅角暖”,盖用易安“染柳烟轻,吹梅笛怨”也。然稼轩改数字更工,不妨袭用。不然,岂盗狐白裘手邪?
明徐士俊《古今词统》卷十二:(眉批)辛词“泛菊杯深,吹梅角暖”,与易安句法同。
清沈雄《古今词话·词品》卷下:李易安“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又“于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杨用修以其寻常语度人音律,殊为自然。
清水瑢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集部词曲类一》:……张端义《贵耳集》极推其元宵词《永遇乐》、秋词《声声慢》,以为闰阁有此文笔,殆为间气,良非虚美。虽篇帙无多,固不能不宝而存之,为词家一大宗矣。
清谢章铤《赌棋山庄集·词话卷三》……柳屯田“晓风残月”,文洁而体清;李易安“落日”“暮云”,虑周而藻密。综述性灵,敷写气象,盖骎骎乎大雅之林矣。
清吴梅《词学通论·概论二》:大抵易安诸作,能疏俊而少沉着。即如《永遇乐》元宵词,人咸谓绝佳;此事感怀京、洛,须有沉痛语方佳。词中如“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向夜间出去”固是佳语,而上下文皆不称。上云“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下云“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皆太质率,明者自能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