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城古诗鉴赏刘禹锡
导语:《石头城》是诗人刘禹锡所作的一首古诗,通过描写故都的群山以及金陵城,告诫世人不要忘了楚国亡国的惨痛教训。下面是小编分享的石头城古诗鉴赏,欢迎阅读!
石头城
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 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 夜深还过女墙来。
翻译:
译文一
群山依旧,环绕着废弃的故都,潮水如昔,拍打着寂寞的空城。
淮水东边,古老而清冷的圆月,夜半时分,窥视这昔日的皇宫。
译文二
城的东、南、西三面,依旧绵亘着高低起伏的群山,它那虎踞龙盘的姿态并未改变;北面的江潮,依旧拍打着城根,而后带着寂寞的心情退回。那声音仿佛在叹惜,昔日的繁华已经化为乌有。从秦淮河
《石头城》古诗鉴赏一:
金陵,六朝均建都于此。这些朝代,国祚极短。在它们悲恨相续的史实中包含极深的历史教训,所以金陵怀古后来几乎成了咏史诗中的一个专题。在国运衰微之际,更成为关心政治的诗人常取的题材。若论写得早又写得好的`篇章,不能不推刘禹锡的《金陵五题》。《石头城》就是这组诗的第一首。
诗一开始,就置读者于苍莽悲凉的氛围之中。围绕着这座故都的群山依然在围绕着它。这里,曾经是战国时代楚国的金陵城,三国时孙权改名为石头城,并在此修筑宫殿。经过六代豪奢,至唐初废弃,二百年来久已成为一座“空城”。潮水拍打着城郭,仿佛也觉到它的荒凉,碰到冰冷的石壁,又带着寒心的叹息默默退去。山城依然,石头城的旧日繁华已空无所有。对着这冷落荒凉的景象,诗人不禁要问:为何一点痕迹不曾留下?没有人回答他的问题,只见那当年从秦淮河东边升起的明月,如今仍旧多情地从城垛(“女墙”)后面升起,照见这久已残破的古城。月标“旧时”,也就是“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意思,耐人寻味。秦淮河曾经是六朝王公贵族们醉生梦死的游乐场,曾经是彻夜笙歌、春风吹送、欢乐无时或已的地方,“旧时月”是它的见证。然而繁华易逝,而今月下只剩一片凄凉了。末句的“还”字,意味着月虽还来,然而有许多东西已经一去不返了。
李白《苏台览古》有句云:“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谓苏台已废,繁华已歇,惟有江月不改。其得力处在“只今惟有”四字。刘禹锡此诗也写江月,却并无“只今惟有”的限制词的强调,也无对怀古内容的明点。一切都被包含在“旧时月”、“还过”的含蓄语言之中,溶铸在具体意象之中。而诗境更浑厚、深远。
诗人把石头城放到沉寂的群山中写,放在带凉意的潮声中写,放到朦胧的月夜中写,这样尤能显示出故国的没落荒凉。只写山水明月,而六代繁荣富贵,俱归乌有。诗中句句是景,然而无景不融合着诗人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
白居易读了《石头城》一诗,赞美道:“我知后之诗人无复措词矣。”后来有些金陵怀古诗词受它的影响,化用它的意境词语,恰也成为名篇。如元萨都刺的《念奴娇》中“指点六朝形胜地,惟有青山如壁”、“伤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就是著例;而北宋周邦彦的《西河》词,更是以通篇化用《石头城》、《乌衣巷》诗意为能事了。
《石头城》古诗鉴赏二:
刘禹锡任和州刺史时(824-826)作《金陵五题》,以联章方式,歌咏五处古迹,总结历史教训。《石头城》是这组诗的第一首。
以偶句发端,笔势浑厚。“山围”、“潮打”,仅四个字便标出石头城的位置,而地形之险见于言外。“故国”意同“故都”,与“空城”同指“石头城”。用“故”用“空”,使空间与时间结合,唤起苍茫怅惘的吊古意识。
“山围故国周遭在”,反衬六代豪华是已消歇,见得人事不修,则地形之险实不足恃。“潮打空城寂寞回”,赋予江“潮”以人的情思,因感知所拍打的是一座“空城”而“寂寞”地退回,则昔日此城车水马龙、金迷纸醉之时,它自然并不感到“寂寞”。江“潮”犹有今昔盛衰的感慨,何况人呢?三四句请出万古不磨的明月作为古今治乱兴亡的见证人,抒发更为深沉的感喟。“石头城”上,“女墙”仍在,却不仅无人戍守,而且也没有任何人来此凭吊;只有曾照“旧时”繁华的明“月”,在“夜深”人静之时,从“淮水东边”升起,经过“女”,“还”来相照。吊古之情,从“山围故国”、“潮打空城”涌出,波澜叠起,至月照“女墙”而推向高潮,诗亦戛然而止,令读者咏叹想象于无穷。
《金陵五题》自序云:“他日友人白乐天掉头苦吟, 叹赏良久, 且曰:《石头》诗云:‘潮打空城寂寞回’,吾知后之诗人,不复措辞矣!”从全篇看,景中寓情言外见意,凭吊前朝,垂戒后世,确是怀古诗中的杰作。 摘自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唐诗精选》。